帽子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674669阅读:来源:国知局
用4层石墨烯(62.5 Ω/口)作为导电层,电极层的材料为ΙΤ0,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将ΙΤ0印刷于透时导电层上,电极图案化设计参见图10,内电极间距为4mm,宽1mm,共16条,汇流条宽8mm,银浆厚度25 μπι。
[0183]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1.6 Ω,将引线分别连接7.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10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103°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 (K = 90)。
[0184]实施例7:
[0185]实施例7与实施例3大致相同,不同在于:电极层的结构如图4所示,内电极间距为3mm,长108mm,宽1mm,共115条,汇流条宽8mm,铜铀厚度25 μ m。
[0186]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1.7Ω,将引线分别连接12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10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226°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 (K = 32)。
[0187]实施例8:
[0188]实施例8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在于:电极层由铜箔制成,电极层结构如图10所示,内电极间距为2mm,长108mm,宽1mm,共16条,汇流条宽8mm,铜箔厚度25 μ m。以单层石墨烯作为材料的导电层的方阻为250 Ω / 口。
[0189]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2Ω,将引线分别连接3.7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3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143.8°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 (K = 89)。
[0190]实施例9:
[0191]本实施例米用将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开设置于导电层的两面,正电极和负电极在导电层的投影如图4所示,导电层的材料采用单层石墨烯(方阻为250 Ω / 口 ),电极采用5-10层的石墨稀或者厚度为10-30 μπι的铜箔,其中,正负相邻内电极间距为4mm,长108mm,宽1mm,共15条,汇流条宽8mm。
[0192]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2.1 Ω,将引线分别连接7.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3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210°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K = 134)。
[0193]实施例10:
[0194]实施例10与实施例3大致相同,不同在于:电极层的结构如图8所示,导电层采用6层石墨烯(方阻为41.6 Ω / □),电极层由铜箔制成。内电极间距为3mm,宽1mm,共9条,汇流条宽8mm,铜箔厚度25 μ mD
[0195]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1.9Ω,将引线分别连接1.5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3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86.3°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 (K = 107)。
[0196]实施例11:
[0197]实施例11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在于:内电极和汇流条采用不同的材料,金属铂作为汇流条的材料和10层的石墨烯作为内电极的材料。单层石墨烯作为透明导电层的材料(方阻为250Ω/ΕΙ)。电极层的结构如图4所示,石墨稀内电极间距为5mm,长108mm,宽1mm,共32条,汇流条宽8mm,厚度25 μ m。
[0198]此种情况下,测得加热膜电阻为1.9Ω,将引线分别连接12V电源的正负极,经测试,30S即可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加热膜的平均温度可达243°C左右(室温为22°C ),符合公式 T = kU2/d2R+t (K = 96)。
[019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20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帽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帽体及设置于所述帽体上的加热膜,所述加热膜包括: 第一绝缘层; 导电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 电极层,形成于所述导电层的表面且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电极层包括正电极及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包括正极汇流条及自所述正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正极内电极,所述负电极包括负极汇流条及自所述负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负极内电极,所述正极内电极与所述负极内电极交替设置且相互间隔;及 第二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层的表面; 所述帽子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膜的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条及所述负极汇流条均为直线形且平行设置,多个所述正极内电极自所述正极汇流条靠近所述负极汇流条的一侧向所述负极汇流条延伸,多个所述负极内电极自所述负极汇流条靠近所述正极汇流条的一侧向所述正极汇流条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条与所述负极汇流条均为直线形,所述负极汇流条与所述正极汇流条间隔设置且所述负极汇流条沿所述正极汇流条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正极内电极自所述正极汇流条向所述负极汇流条弯折延伸,所述负极内电极自所述负极汇流条向所述正极汇流条弯折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条及所述负极汇流条均为弧形且间隔设置,所述正极内电极自所述正极汇流条的内侧向所述负极汇流条的内侧延伸,所述负极内电极自所述负极汇流条的内侧向所述正极汇流条的内侧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导电层之间的辅助电极层,所述辅助电极层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所述辅助电极层包括辅助正电极及辅助负电极,所述辅助正电极包括辅助正极汇流条及自所述辅助正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辅助正极内电极,所述辅助负电极包括辅助负极汇流条及自所述辅助负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辅助负极内电极,所述辅助正极内电极与所述辅助负极内电极交替设置且相互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层的辅助正极内电极及所述辅助负极内电极在所述导电层的投影与所述电极层的正极内电极及所述负极内电极在所述导电层的投影相互错开。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还包括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胶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有多个,多个所述正电极串耳关; 及/或,所述负电极有多个,多个所述负电极串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子还包括控制器及无线通信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极层电连接,所述无线通信器可接收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加热膜的加热。10.—种帽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帽体及设置于所述帽体上的加热膜,所述加热膜包括: 第一绝缘层; 第一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正电极,所述正电极包括正极汇流条及自所述正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正极内电极, 导电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表面,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电连接; 第二电极层,形成于所述导电层的表面且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负电极,所述负电极包括负极汇流条及自所述负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负极内电极,所述正极内电极与所述负极内电极在所述导电层的投影交替设置且相互间隔;及第二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表面; 所述帽子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膜的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线。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帽子。一种帽子,包括帽体及设置于所述帽体上的加热膜,所述加热膜包括:包括第一绝缘层;导电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电极层,形成于所述导电层的表面且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电极层包括正电极及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包括正极汇流条及自所述正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正极内电极,所述负电极包括负极汇流条及自所述负极汇流条延伸而出的多个负极内电极,所述正极内电极与所述负极内电极交替设置且相互间隔;及第二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层的表面;所述帽子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膜的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线。上述帽子具有加热功能且可以采用较低电压供电。
【IPC分类】H05B3/18, A42B1/24
【公开号】CN105433493
【申请号】CN201510290906
【发明人】冯欣悦, 冯冠平
【申请人】冯欣悦, 冯冠平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9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