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53216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尤其是指一种运用于硬质场地的钉鞋,借以此钉鞋能改善鞋底翻转所产生的脚踝扭伤问题。
【背景技术】
[0002]人体的足部构造具有26块骨头,分为5块远程祉骨(distal phalange)、4块中端祉骨(middle phalange)、5块近端止骨(proximal phalange)、5块妬骨(metatarsal)、3块楔状骨(cuneiform)及各I块的长方骨(cuboids)、舟状骨(navicular)、距骨(talus)及跟骨(calcaneus)所构成。
[0003]足骨形成两个互相交叉的足弓(arches of the foot), 一为纵弓(longitudinalarch),另一为横弓(transverse arch),它可以增加对于体重的支持。纵弓可分为内侧纵弓及外侧纵弓两种。二者均由跟骨、距骨、舟状骨及楔形骨组成。内侧纵弓(mediallongitudinal arch)由第一妬骨(即大拇指带位置)、第二妬骨和第三妬骨构成。外侧纵弓(lateral longitudinal arch)由第四妬骨、第五妬骨和跟骨构成。横弓位于前掌是由五种跖骨所形成,人体在站立时,是以第一跖骨的根部和第五跖骨的跟部以及跟骨三点为支撑点,然后借由三点间产生的足弓来支撑身体。人体的足部要维持一定的足弓,走路时才有弹性且不易疲劳。
[0004]然而,鞋子的设计基本上需依据人体足部行走、奔跑等动作下产生的变化而制作,如此才能避免脚部受伤;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需求的鞋体,如运动鞋(包含慢跑鞋、篮球鞋、足球鞋、钉鞋…)、登山鞋、雪鞋...等,其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及设计;如一般的钉鞋,其鞋底皆装设有多数鞋钉,当人们穿着钉鞋行走或跑步于一软质地面时,可借由鞋钉与软质地面接触且插入来增加钉鞋与地面的结合力,以产生较高的速度与瞬间爆发力。
[0005]前述钉鞋目前已广泛利用于运动场上,并有各种样式及用途供运动员们在软质地面穿着以辅助提高奔跑的速度。然而,针对亚洲的气候来说大致上的场地偏硬,因此,当钉鞋踩踏在硬质场地(此处所述的硬质场地非水泥地)时,在侧向移动的防守、刹车等动作时往往会有鞋钉与地面的反作用力问题,而让脚踝受伤,详细说明如下:
[0006]一般鞋底的制作其中心为最低点位,如此脚掌位被双向收高,让脚掌呈现轻微外翻的状态,此现象只要在硬地上就必然会出现,而且会随着脚离身体越远及鞋钉的长度越长会越发严重,然而,通过于鞋内置放厚鞋垫调整后,可让脚掌位有明显的沉降,而恢复自然站立掌位,但此方式的调整在直线运动上确实可以通过沉降达成提升全掌位的接触面积与保持脚踝易于施力的角度。
[0007]进一步,让脚部处在流畅的运动状态需具备有两个条件:其一条件是让拇指球位微低于水平线,另一条件就是由后向前导流时,需满足由外向内的外高内低落差的应力导引路径;然而,此两条件运用在足球鞋或橄榄球鞋等具有钉子长度(高度)的鞋子时,于良好场地上,鞋钉可完全插入场地,使垂直向的应力由球鞋本身的底板来承受,而鞋钉则用于前后左右近于水平面向对地牵引力为主;但若使用在硬地上时,其鞋钉无法大部分插进土里,坚硬的场地上鞋钉裸露在外的长度越长力矩就越大,鞋钉所受到的扭转力也会越多。
[0008]进一步,当鞋钉多了承载重量的工作,所负荷的应力最终会集中在鞋钉跟鞋底的交会处,产生侧向的扭力;因此,会开始发生不同于平地运动鞋的各种地面回传的反作用力,而所回传的反作用力以不同的形式去影响鞋面,如垂直的、斜向的、扭转的应力都会应运而生,而具体的影响状况如:断钉、起步迟缓、侧向支撑费力、变向迟钝、肌耐力迅速流失,或鞋底偏薄软的会有顶脚现象、鞋底太硬的就常会裂损的现象等等。
[0009]接着,请参阅图7所示,再进一步说明运动过程的横向移位问题,当运动员横向移位于脚底真正对鞋底施加应力前,内侧鞋钉21的部位已经先行碰到场地,在偏硬的场地上,因为中央鞋钉22踩空而不能取得合理的鞋钉踩入深度,所以球鞋就已经先行发生翻转现象,因此,当脚掌真正能对球鞋施加应力时,脚掌位其实早就已经由内而外的翻转,让运动者只能在不合适支撑的脚踝角度及不适合出力的外侧脚掌位上,吃力的把侧向的动能给抵消掉,在前掌外翻的情况下,脚踝为了要支撑与抵消掉侧向的应力,就必须尽可能向内侧倾斜,但整个脚掌位在反折的情况下(前掌外翻脚踝却向内拐)担负支撑的工作,其实是非常没能源效率及容易受伤,轻则支撑力不足,重则脚扭伤。
[0010]发明人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的丰富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再予以研宄改良,提供一种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以期达到具有更佳实用价值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为一种运用于硬质场地的钉鞋,借以于钉鞋下排列设置有符合脚掌、脚踝关节于运动时的踏位变化的鞋钉与其相对高度,已能改善鞋底翻转所产生的脚踝扭伤问题;经由本实用新型使得其在运动上更为安全,而在其整体施行使用上更增实用功效特性。
[0012]本实用新型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的主要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13]其于钉鞋底面的前脚掌区分布有内侧钉部、中央钉部及外侧钉部,每一内侧钉部、中央钉部及外侧钉部均设有至少一钉体,其中该外侧钉部的钉体一端与内侧钉部的钉体一端之间的连线与水平地面间形成一倾斜角,且内侧钉部的钉体长度短于外侧钉部钉体长度。
[0014]如上述的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其中,其该倾斜角为3°?5。。
[0015]如上述的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其中,该钉鞋底面包含前脚掌区、后跟区,其中该后跟区分布有后跟钉部。
[0016]本实用新型尤指一种运用在硬质场地上进行奔跑等运动的鞋钉层的构造。
[0017]借此,让该钉鞋的鞋钉层的钉体分布设置,能改善运动者于侧向移位时,鞋底翻转所产生的脚踝扭伤问题。
[0018]由上述的元件组成与实施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0019]1.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借由沉降拇指踏位钉部的钉体高度,以能符合在侧向移动、刹停时,脚掌往下踩入的反作用力与施力角度达到相互抵消的作用,可保持鞋底不翻转的功效。
[0020]2.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同上所述,当侧向移动、刹停不会有翻转现象时,即达到保护脚掌不扭伤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0022]图1:本实用新型的钉鞋底部立体不意图;
[0023]图2:本实用新型的鞋钉层立体后视不意图;
[0024]图3:本实用新型的鞋钉层分布示意图;
[0025]图4:本实用新型的鞋钉层踩入示意图;
[0026]图5:本实用新型侧向停刹状态的鞋钉层示意图;
[0027]图6:本实用新型于直线奔跑时的踏位力道示意图;
[0028]图7:现有钉鞋侧向停刹产生翻转现象示意图。
[0029]附图符号说明:
[0030]I 钉鞋11前脚掌区
[0031]111外侧钉部112中央钉部
[0032]113内侧钉部12后跟区
[0033]121后跟钉部A 钉体
[0034]21内侧鞋钉22中央鞋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令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内容、新型目的及其达成的功效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兹于下详细说明之,并请一并参阅所揭的附图及图号:
[0036]首先,请参阅图1-图3,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钉鞋的鞋钉层示意图所示,其主要于钉鞋底面的前脚掌区分布有内侧钉部113、中央钉部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