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7439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鞋底,所述鞋底上设置有多个在受到竖直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能够发生横向形变的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受力面、形变曲面和第二受力面;所述形变曲面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至少一个外凸部、或者至少一个内凹部与至少一个外凸部的叠加组合;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能够较好的缓冲、削弱和化解冲击力,具有优良的减震性能,从而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足部。
【专利说明】
减震鞋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0002]震荡波对人体具有较大的危害,当人体运动时,其过程为当足部冲击地面时就会伴随震荡波的产生,震荡波从足底经过小腿、大腿依次上传,人体下肢的骨骼、肌肉、关节等组织都会受到震荡波的作用而负荷增加,发生相应的形变,当形变超过组织的自然承受程度时,则会感受到不适或发生病变。因此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具有减震效果的鞋,不同的鞋吸收或减低震荡波的能力不同,即减震性能是有区别的,现有技术中的减震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在鞋跟部位敷有气垫或鞋底设置减震鞋垫的结构减震方式;②应用吸震聚氨酯材料的材料减震方式;这些减震方式均能实现当运动时鞋体产生相应的形变,以吸收震动的能量,但存在如下问题:1、减震结构无法自如地向两侧形变,减震性能不佳;2、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减震结构没有区别,而我们知道不同使用者的体重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应地,运动时地面反射的冲击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将具有同样减震结构的产品应用于不同体重的使用者,减震效果和体验程度存在一定区别。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减震鞋底。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减震鞋底,所述鞋底上设置有多个在受到竖直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能够发生横向形变的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受力面、形变曲面和第二受力面;所述形变曲面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至少一个外凸部、或者至少一个内凹部与至少一个外凸部的叠加组合;
[0006]进一步地,所述鞋底包括鞋大底和鞋中底,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鞋大底上和/或鞋大底与鞋中底之间;当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在所述形变曲面的形变方向上留有空隙;所述空隙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形变曲面的横向形变量;
[0007]进一步地,所述鞋底包括鞋大底和鞋中底,当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在未布设所述减震部件的区域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小于与所述弹性部件相邻的减震部件的弹性模量;
[0008]进一步地,当所述减震部件沿鞋底宽度方向布设时,所述形变曲面的宽度渐变;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受力面中心与第二受力面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该减震部件所在鞋底位置的受力方向平行;
[0010]进一步地,多个减震部件共同构成一个减震模块;
[0011]进一步地,
[0012]在前脚掌区域和后脚跟区域,位于鞋底内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高于位于鞋底外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在足弓区域,位于鞋底内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低于位于鞋底外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
[0013]进一步地,设置在鞋底的后脚跟区域的减震模块所包括的多个减震部件从位于后脚跟区域中心的平坦区域向鞋跟边缘呈发散状分布;所述减震模块包括的各减震部件的弹性模量相同或不同;所述减震模块包括的多个减震部件均呈相同角度分布、均呈相对角度分布、或者部分呈相同角度或相对角度分布;
[0014]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模块还具有上表面和/或下表面;所述减震模块包括的各减震部件的第一受力面与所述上表面相连接,各减震部件的第二受力面与所述下表面相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前脚掌鞋底形状、足弓鞋底形状或后脚跟鞋底形状;
[0016]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模块与鞋大底或鞋中底粘接或胶合。
[00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震鞋底,所述减震鞋底在受到竖直方向的力后,减震部件的形变曲面被压缩到产生形变,将力转化为弹性势能被储存,完成了对力的吸收和卸力过程,当所述竖直方向的力减弱或消失后,减震部件的形变曲面由形变状态恢复为常规状态,具体地,所述内凹部和/或外凸部将弹性势能释放,并迅速恢复因受压而产生形变的自身形状,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能够较好的缓冲、削弱和化解冲击力,具有优良的减震性能,从而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足部。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和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1、图12、图13和图14是本实用新型减震模块的示例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鞋,2、鞋大底,3、鞋中底,4、减震部件,7、空隙,8、弹性部件,9、减震模块,
10、前脚掌区域,11、足弓区域,12、后脚跟区域,13、平坦区域,14、鞋跟边缘,41、第一受力面,42、形变曲面,43、第二受力面,91、上表面,92、下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底,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鞋底上设置有多个在受到竖直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能够发生横向形变的减震部件4;所述减震部件4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受力面41、形变曲面42和第二受力面43;所述形变曲面42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至少一个外凸部、或者至少一个内凹部与至少一个外凸部的叠加组合;这里的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优选地,所述减震部件4的形变曲面42可以采用高弹性系数及高冲击性的材料制成,如塑料、橡胶、泡沫、TPU材料、PVC材料、EVA材料、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碳纤维等;这里的鞋底所应用的鞋I为任何类型的足部穿戴物;本实用新型所述形变曲面42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外凸部,其中,图1和图4均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形变曲面42具有一外凸部的情况,所述形变曲面42上的外凸部还可以有2个及2个以上;本实用新型多个所述减震部件4可以按照任何数量布设在鞋底结构中的任意位置,具体布设位置、布设形式和布设数量根据鞋底的实际减震需要来设定,图1中的多个减震部件4布设在鞋大底2上,图3中的多个减震部件4布设在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且多个减震部件4的其中一半与另外一半相对称;本实用新型所述形变曲面42还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其中,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形变曲面42具有一内凹部的情况,所述形变曲面42上的内凹部还可以有2个及2个以上,具体地,图5示出的多个减震部件4布设在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且多个减震部件4的其中一半与另外一半相对称;本实用新型所述形变曲面42还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与至少一个外凸部的叠加组合的情况,通过内凹部和外凸部的叠加组合,所述形变曲面42的截面可以构成波浪形结构、锯齿形结构等,其中,图2、图3和图6示出了形变曲面42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与至少一个外凸部的叠加组合的情况,具体地,图2示出了形变曲面42的截面为锯齿形结构的情况,图3和图6示出了形变曲面42的截面为波浪形结构的情况;作为优选,所述减震部件4可以与鞋底一体成型;本实施例所述减震鞋底在受到竖直方向的力后,减震部件4的形变曲面42被压缩到产生形变,将力转化为弹性势能被储存,完成了对力的吸收和卸力过程,当所述竖直方向的力减弱或消失后,减震部件4的形变曲面42由形变状态恢复为常规状态,具体地,所述内凹部和/或外凸部将弹性势能释放,并迅速恢复因受压而产生形变的自身形状,本实施例中的减震鞋底能够较好的缓冲、削弱和化解冲击力,具有优良的减震性能,从而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足部。
[0027]作为实施例1的优选方案,当所述减震部件4设置在所述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所述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在所述形变曲面42的形变方向上留有空隙7;所述空隙7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形变曲面42的横向形变量,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6示出的减震鞋底,在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均具有在各减震部件4具有的形变曲面42的形变方向上留有的空隙7;通过所述空隙7的设置,解决了现有一些减震结构无法自如地向两侧形变,减震性能不佳的问题,为减震部件4的形变动作和恢复动作备有充分的空间,更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
[0028]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作为实施例1的优选方案,当所述减震部件4设置在所述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所述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在未布设所述减震部件4的区域设置有弹性部件8;所述弹性部件8的弹性模量小于与所述弹性部件8相邻的减震部件4的弹性模量,所述弹性部件8可以采用发泡材料制成,如EVA材料,具体地,图7示出的多个减震部件4沿鞋底长度方向排列,所述弹性部件8填充在减震部件4与鞋前尖之间、相邻减震部件4之间、以及减震部件4与鞋后跟之间,通过弹性部件8的配置利于保证减震鞋底的结构稳定性和在减震部件4减震性能降低的情况下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
[0029]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3作为实施例1的优选方案,当所述减震部件4沿鞋底宽度方向布设时,所述形变曲面42的宽度渐变,如图8所示,具体地,在鞋底的前脚掌区域10和后脚跟区域12,所述减震部件4具有的形变曲面42的宽度由鞋底内侧至鞋底外侧逐渐变宽,在鞋底的足弓区域11,所述减震部件4具有的形变曲面42的宽度由鞋底内侧至鞋底外侧逐渐变窄;由于通常情况下,在鞋底的前脚掌区域10和后脚跟区域12,鞋底内侧的受力高于鞋底外侧的受力,在鞋底的足弓区域11,鞋底外侧的受力高于鞋底内侧的受力,通过本实施例,能够设置同一减震部件4在鞋底不同区域的弹性模量不同,针对同一减震部件4,当该减震部件4处于鞋底的前脚掌区域10和后脚跟区域12,其位于鞋底内侧的部分窄于其位于鞋底外侧的部分,当该减震部件4处于鞋底的足弓区域11,其位于鞋底内侧的部分宽于其位于鞋底外侧的部分。
[0030]作为实施例1的优选方案,通过改变所述形变曲面42的弹性材料、所述形变曲面42上内凹部和/或外凸部的数量、所述形变曲面42的长度、所述形变曲面42的宽度、所述内凹部和/或外凸部的形状、所述内凹部的凹陷深度、所述外凸部的凸起程度、以及所述内凹部和/或外凸部的曲率半径,来调节所述形变曲面42的弹性模量,进而能够改变具有多个所述减震部件4的减震鞋底的减震性能,另外,减震部件4在鞋底上的布设形式、布设数量和布设位置同样影响所述减震鞋底的减震性能,具有不同减震性能的减震鞋底能够适配不同人如具有不同体重的人的需求,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减震性能,使得应用于不同的使用者,减震效果和体验程度均能达到最佳。
[0031]作为实施例1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受力面41中心与第二受力面43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该减震部件4所在鞋底位置的受力方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形变曲面42的内凹部的最低点的法线方向和/或外凸部的最高点的法线方向与该减震部件4所在鞋底位置的受力方向相垂直。
[0032]图9和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减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减震部件4共同构成一个减震模块9,通过调节各减震部件4的弹性模量、减震部件4的数量、减震部件4的分布密度、各减震部件4的内凹部和/或外凸部的朝向配置,来调节所述减震模块9的弹性模量;作为优选,在前脚掌区域10和后脚跟区域12,位于鞋底内侧的减震模块9的弹性模量高于位于鞋底外侧的减震模块9的弹性模量;在足弓区域11,位于鞋底内侧的减震模块9的弹性模量低于位于鞋底外侧的减震模块9的弹性模量;作为优选,设置在鞋底的后脚跟区域12的减震模块9所包括的多个减震部件4从位于后脚跟区域12中心的平坦区域13向鞋跟边缘14呈发散状分布;图9和图10均示出了 3个减震模块9,其中一减震模块9位于鞋底的前脚掌区域10,一减震模块9位于鞋底的足弓区域11,另一减震模块9位于鞋底的后脚跟区域12,实际应用时,多个减震部件4构成的减震模块9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此,通过调节各减震部件4的弹性模量、减震部件4的数量、减震部件4的分布密度、各减震部件4的内凹部和/或外凸部的朝向配置,进而能够对所述减震模块9的不同区域的弹性模量进行设置,使得减震模块9的各区域的减震性能与鞋底受力情况相适配,受力程度高的区域的弹性模量高于受力程度低的区域的弹性模量,从而提高本实施例减震鞋底的整体减震效果,各个受力位置的形变大致相同,保证鞋的稳定性,具体地,图9中的减震模块9直接设置在鞋大底2上,图10中的减震模块9设置在鞋大底2和鞋中底3之间;对于具有不同体重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提供具有不同弹性模量的减震模块9,来实现不同的减震性能和减震体验程度,减震效果的个性匹配能力更强。
[0033]作为实施例4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震模块9包括的各减震部件4可以具有相同的弹性模量,也可以各减震部件4的弹性模量不同;所述减震模块9包括的多个减震部件4的布设方式也可以根据鞋底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减震需求实现多样,具体地,可以呈相同角度分布、呈相对角度分布、或者部分呈相同角度或相对角度分布;优选地,所述减震模块9与鞋大底2或鞋中底3粘接或胶合。
[0034]图11、图12、图13和图14是本实用新型减震模块9的示例结构示意图,作为优选,所述减震模块9还具有上表面91和/或下表面92;所述减震模块9包括的各减震部件4的第一受力面41与所述上表面91相连接,各减震部件4的第二受力面43与所述下表面92相连接;优选地,所述上表面91和下表面92具有前脚掌鞋底形状、足弓鞋底形状或后脚跟鞋底形状,其中,图11、图13和图14示出的减震模块9具有下表面92,图12示出的减震模块9具有上表面91,所述减震模块9也可以同时具有上表面91和下表面92,图11和图12示出的减震模块9具有前脚掌鞋底形状,图13示出的减震模块9具有足弓鞋底形状,图14示出的减震模块9具有后脚跟鞋底形状,当然,所述减震模块9的上表面91或下表面92的形状也可以只是前脚掌鞋底形状的一部分、足弓鞋底形状的一部分或后脚跟鞋底形状的一部分;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所述减震模块9或减震部件4的鞋底,能够有效的吸收震动能量,在足部落地时吸收更多的压力并储存为更多的弹力势能,使得足部得到有效的保护,减少震动带来的伤害,缓冲运动中地面对脚的剧烈冲击力,有助于提高舒适感以及减轻疲劳感。
[003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鞋I,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鞋底。
[0036]上述实施例的任意组合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上设置有多个在受到竖直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能够发生横向形变的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受力面、形变曲面和第二受力面;所述形变曲面具有至少一个内凹部、至少一个外凸部、或者至少一个内凹部与至少一个外凸部的叠加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所述鞋底包括鞋大底和鞋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鞋大底上和/或鞋大底与鞋中底之间;当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在所述形变曲面的形变方向上留有空隙;所述空隙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形变曲面的横向形变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所述鞋底包括鞋大底和鞋中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所述鞋大底和鞋中底之间在未布设所述减震部件的区域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小于与所述弹性部件相邻的减震部件的弹性模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减震部件沿鞋底宽度方向布设时,所述形变曲面的宽度渐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面中心与第二受力面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该减震部件所在鞋底位置的受力方向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多个减震部件共同构成一个减震模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 在前脚掌区域和后脚跟区域,位于鞋底内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高于位于鞋底外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在足弓区域,位于鞋底内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低于位于鞋底外侧的减震模块的弹性模量。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设置在鞋底的后脚跟区域的减震模块所包括的多个减震部件从位于后脚跟区域中心的平坦区域向鞋跟边缘呈发散状分布;所述减震模块包括的各减震部件的弹性模量相同或不同;所述减震模块包括的多个减震部件均呈相同角度分布、均呈相对角度分布、或者部分呈相同角度或相对角度分布。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模块还具有上表面和/或下表面;所述减震模块包括的各减震部件的第一受力面与所述上表面相连接,各减震部件的第二受力面与所述下表面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前脚掌鞋底形状、足弓鞋底形状或后脚跟鞋底形状。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模块与鞋大底或鞋中底粘接或胶合。
【文档编号】A43B13/18GK205456438SQ201620078347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6日
【发明人】孙昊
【申请人】孙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