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4692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开收伞,包括中棒组、上巢、下巢;中棒组包括外管、中管、内管,还包括丝杆传动装置和线传动装置,丝杆传动装置包括连接管、滚珠丝杆、滚珠滑动螺母、固定滚珠套,滚珠滑动螺母通过连接管与中管连接;线传动装置包括一端均与固定滚珠套固定连接的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第三控制线,第一控制线另一端绕过滚珠滑动螺母、再穿过中管滑轮座后固定在外管滑轮座上,第二控制线另一端先后绕过外管滑轮座、下巢后固定在上巢上,第三控制线另一端绕过中管滑轮座后与外管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控制线和滚珠丝杆、滚珠滑动螺母的配合实现中棒组各节套管的缩合,完全实现自动开收功能,开伞快,收伞也快。
【专利说明】
全自动开收伞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尤其涉及了一种全自动开收伞。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自动开收伞因其具有自动开启和自动收合功能,深受广大用户的喜欢且已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自动收合功能基本上是采用回位弹簧或单靠重力的作用来实现,而回位弹簧的设置会增加整体结构制造的难度,另外对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均有影响,若采用重力来实现,收合的时间较长,且收合较不易;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较高;另外现有的伞的内部结构较多、复杂,零部件多易出现故障,且整体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携带和使用均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收合方式采用回位弹簧或靠重力,会增加结构的体积、重量,或增加收合时间;结构较复杂、易出现故障,体积较大、重量较重而造成携带和使用不方便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采用第一控制线来进行自动收合,对结构的体积、重量影响较小,且可提高收合时间;结构较简单、不易出现故障,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全自动开收伞。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5]全自动开收伞,包括伞骨架、中棒组、固定设置在中棒组顶部的上巢、套设在中棒组上的下巢和伞头,伞骨架与上巢、下巢配合;中棒组包括三节套管,三节套管依次为外管、中管、内管,内管下部设置在伞头上,中管上设有中管滑轮座,外管上设有外管滑轮座,上巢固定套在外管上,下巢滑动套设在外管外端;还包括设置在中棒组内的开收伞控制装置和用于控制开收伞控制装置的动力装置,开收伞控制装置包括丝杆传动装置和线传动装置,丝杆传动装置包括与中管连接的连接管、与动力装置连接的滚珠丝杆、与滚珠丝杆配合的滚珠滑动螺母、套设在滚珠丝杆上的固定滚珠套,滚珠滑动螺母通过连接管与中管连接;线传动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第三控制线;第一控制线一端、第二控制线一端、第三控制线一端均与固定滚珠套固定连接,第一控制线另一端绕过滚珠滑动螺母、再穿过中管滑轮座后固定在外管滑轮座上,第二控制线另一端先后绕过外管滑轮座、下巢后固定在上巢上,第三控制线另一端绕过中管滑轮座后与外管固定连接。
[0006]作为优选,连接管下部套在滚珠滑动螺母外端,且与滚珠滑动螺母固定连接;连接管上端与中管滑轮座固定连接,中管滑轮座与中管固定连接。
[0007]作为优选,滚珠滑动螺母通过滚珠与滚珠丝杆连接,固定滚珠套通过滚珠套设在滚珠丝杆上部。
[0008]作为优选,外管下端设有外管套,第三控制线绕过中管滑轮座后通过外管套与外管固定连接。
[0009]作为优选,下巢上设有下巢滑轮,下巢滑轮为动滑轮,第二控制线另一端先后绕过外管滑轮座、下巢上的下巢滑轮后固定在上巢上。
[0010]作为优选,动力装置设置在伞头内,伞头内还装有电路控制板、电源、控制按钮,电路控制板均与动力装置、电源、控制按钮连接,控制按钮包括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
[0011]作为优选,伞头上设有电源充电端口和电源放电端口、电源指示灯,电路控制板均与电源充电端口、电源放电端口、电源指示灯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采用第三控制线和滚珠丝杆、滚珠滑动螺母的配合实现中棒组各节套管的张开,采用第二控制线实现伞骨的张开,采用第一控制线和滚珠丝杆、滚珠滑动螺母的配合实现中棒组各节套管的缩合,完全实现自动开收功能,开伞快,收伞也快,较为方便,且收伞准确;另外采用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第三控制线,内部零部件较少,结构较为简单,不易出现故障,且设置三条控制线,减少了中棒组的体积,降低了整体结构的重量,便于外出携带和使用;下巢上的下巢滑轮采用动滑轮,较为省力,降低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伞状态的结构图。
[0014]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15]图3是图1的B部放大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收伞状态的结构图。
[0017]图5是中棒组内部和伞头内部的爆炸图。
[0018]图6是第一控制线的连接图。
[0019]图7是第二控制线的连接图。
[0020]图8是第三控制线的连接图。
[0021 ]图9是丝杆传动装置的传动示意图。
[0022]图10是线传动装置的传动示意图。
[0023]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I一中棒组、2—上巢、3—下巢、4一伞头、5—外管、6—中管、7—内管、8—外管滑轮座、9一外管滑轮、10—滑轮轴、11一外管套、12—中管滑轮座、13—中管滑轮、14一连接管、15—滚珠丝杆、16—滚珠滑动螺母、17—固定滚珠套、18—第一控制线、19 一第二控制线、20—第三控制线、21 —滚珠、22—电机、23—电路控制板、24—锂电池、25—控制按钮、26—挡片、27—伞头盖、28—伞骨架、29—连接套、30—垫板、31 一伞头上盖、32—收伞弹簧、33—下巢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0025]全自动开收伞,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伞骨架28、设置在伞骨架28上的伞布、中棒组1、固定设置在中棒组I顶部的上巢2、套设在中棒组I上的下巢3和伞头4。伞骨架28上设有收伞弹簧32,伞骨架28设置在上巢2、下巢3上,且与上巢2、下巢3配合。
[0026]在本实施例中,中棒组I包括三节套管,三节套管依次为外管5、可在外管5内滑动的中管6、可在中管6内滑动的内管7 ο外管5上部内端固定设有外管滑轮座8,外管滑轮座8上通过滑轮轴10设有外管滑轮9,上巢2固定套在外管5上部外端,下巢3滑动套设在外管5外端;外管5下端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有外管套11,外管套11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三控制线20的卡槽,方便安装第三控制线20,且方便整体结构的生产和安装。中管6上部固定设有中管滑轮座12,中管滑轮座12下部套设在中管6内部且与中管6固定连接,中管滑轮座12上通过滑轮轴10设有中管滑轮13。外管套11下部内端具有阻挡作用,防止外管5相对中管6展开后脱出。中管6下部内端具有阻挡作用,防止中管6相对内管7展开后脱出。下巢3上通过滑轮轴10设有下巢滑轮33,下巢滑轮33为动滑轮,可省较多的力,因此可降低对电机22的要求,电机22可选择体积较小的,从而可减少中棒组I的重量和中棒组I的体积。
[0027]还包括设置在中棒组I内的开收伞控制装置,开收伞控制装置包括丝杆传动装置和线传动装置。
[0028]丝杆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中管6内的连接管14、设置在连接管14内的滚珠丝杆15、与滚珠丝杆15配合的滚珠滑动螺母16、套设在滚珠丝杆15上部的固定滚珠套17;连接管14下部套在滚珠滑动螺母16外端,连接管14与滚珠滑动螺母16固定连接,连接管14上端与中管滑轮座12固定连接,中管6与中管滑轮座12固定连接,滚珠滑动螺母16通过连接管14与中管6固定连接。滚珠滑动螺母16通过滚珠21与滚珠丝杆15连接,通过滚珠丝杆15的转动来实现滚珠滑动螺母16的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滚中管6的上下移动。滚珠滑动螺母16上通过滑轮轴1设有螺母滑轮。
[0029]线传动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线18、第二控制线19、第三控制线20。
[0030]第一控制线18—端固定在固定滚珠套17上,第一控制线18另一端通过线槽绕过滚珠滑动螺母16上的螺母滑轮、再穿过中管滑轮座12后,固定在外管滑轮座8上。
[0031]第二控制线19一端固定在固定滚珠套17上,第二控制线19另一端先后绕过外管滑轮9、下巢3后,固定在上巢2上。
[0032]第三控制线20—端固定在固定滚珠套17上,第三控制线20另一端绕过中管滑轮13后,固定在外管套11上。
[0033]伞头4内装有电机22、电路控制板23、电源、控制按钮25。在本实施例中,电源采用锂电池24,伞头4上设有电源充电端口和电源放电端口、电源指示灯,电路控制板23均与电源充电端口、电源放电端口、电源指示灯、电机22、锂电池24、控制按钮25连接。通过电路控制板23为锂电池24充电,充电后的锂电池24也可以给手机或其它用电器充电。电路控制板23上用于控制电机22正反转,控制按钮25用于操作电机22的正反转工作,控制按钮25包括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滚珠丝杆15通过连接套29与电机22的输出轴连接。内管7下部通过两个挡片26和伞头盖27固定在伞头4上,伞头4上设有伞头上盖31。电机22和锂电池之间设有垫板30。
[0034]第一控制线18、第二控制线19、第三控制线20均有一端固定在固定滚珠套17上。固定滚珠套17套在滚珠丝杆15上部外端,且与滚珠丝杆15通过滚珠21连接,在滚珠丝杆15转动时,滚珠滑动螺母16不转动,与滚珠丝杆15通过滚珠21连接的固定滚珠套17也不会转动,从而使第一控制线18、第二控制线19、第三控制线20均不会转动,防止第一控制线18、第二控制线19、第三控制线20在移动的过程中缠绕在一起,降低第一控制线18、第二控制线19、第三控制线20的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
[0035]如图1所示,伞在常态收合时,中棒组I的各节套管是缩套在一起,下巢3位于外管5下部外端,滚珠滑动螺母16位于滚珠丝杆15下部外端。
[0036]按压伞头4上的控制按钮25上的正转按钮,电机22正转带动滚珠丝杆15正转;滚珠丝杆15正转,滚珠滑动螺母16沿着滚珠丝杆15上移;滚珠滑动螺母16与中管6通过连接管14固定连接,滚珠滑动螺母16上移带动中管6沿着内管7上移。在中管6上移时,与中管6固定连接的中管滑轮座12也上移,中管滑轮座12与固定滚珠套17的距离加大,外管套11在第三控制线20的作用下上移来补充中管滑轮座12与固定滚珠套17之间的距离变化;外管套11固定在外管5上,因此外管套11上移带动外管5沿着中管6上移;从而实现了外管5伸出。在中管6、外管5上移的同时,固定滚珠套17与外管滑轮座8距离加大,下巢3在第二控制线19的作用下上移来补充固定滚珠套17与外管滑轮座8之间的距离变化,并在收伞弹簧32的作用下,实现伞骨架28的张开。伞在完全张开后,中棒组I的各节套管是伸出,下巢3位于外管5上部外端,滚珠滑动螺母16位于滚珠丝杆15上部外端。
[0037]如图2所示,按压伞头4上的控制按钮25上的反转按钮,电机反转带动滚珠丝杆15反转,滚珠滑动螺母16沿着滚珠丝杆15下移,滚珠滑动螺母16下移,滚珠滑动螺母16与固定滚珠套17的距离加大,外管滑轮座8在第一控制线18的作用下下移来补充滚珠滑动螺母16与固定滚珠套17之间的距离变化,外管滑轮座8带动外管5下移,从而实现了外管5的收合。外管滑轮座8下移,因此第二控制线19处于放松状态,在下巢3自身和收伞弹簧32的作用下,下巢3下移,实现伞骨架28的收合。
[0038]在第一控制线18与第三控制线20的配合作用下,对外管5进行一拉一收,实现了外管5的伸出和收合。
[0039]该结构通过丝杆传动装置和线传动装置来实现伞的自开、自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40]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主权项】
1.全自动开收伞,包括伞骨架(28)、中棒组(1)、固定设置在中棒组(I)顶部的上巢(2)、套设在中棒组(I)上的下巢(3)和伞头(4),伞骨架(28)与上巢(2)、下巢(3)配合;中棒组(I)包括三节套管,三节套管依次为外管(5)、中管(6)、内管(7),内管(7)下部设置在伞头(4)上,其特征在于:中管(6)上设有中管滑轮座(12),外管(5)上设有外管滑轮座(8),上巢(2)固定套在外管(5)上,下巢(3)滑动套设在外管(5)外端;还包括设置在中棒组(I)内的开收伞控制装置和用于控制开收伞控制装置的动力装置,开收伞控制装置包括丝杆传动装置和线传动装置,丝杆传动装置包括与中管(6)连接的连接管(14)、与动力装置连接的滚珠丝杆(15)、与滚珠丝杆(15)配合的滚珠滑动螺母(16)、套设在滚珠丝杆(15)上的固定滚珠套(17),滚珠滑动螺母(16)通过连接管(14)与中管(6)连接;线传动装置包括第一控制线(18)、第二控制线(19)、第三控制线(20);第一控制线(18)—端、第二控制线(19)一端、第三控制线(20)—端均与固定滚珠套(17)固定连接,第一控制线(18)另一端绕过滚珠滑动螺母(16)、再穿过中管滑轮座(12)后固定在外管滑轮座(8)上,第二控制线(19)另一端先后绕过外管滑轮座(8)、下巢(3)后固定在上巢(2)上,第三控制线(20)另一端绕过中管滑轮座(12)后与外管(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连接管(14)下部套在滚珠滑动螺母(16)外端,且与滚珠滑动螺母(16)固定连接;连接管(14)上端与中管滑轮座(12)固定连接,中管滑轮座(12)与中管(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滚珠滑动螺母(16)通过滚珠(21)与滚珠丝杆(15)连接,固定滚珠套(17)通过滚珠(21)套设在滚珠丝杆(15)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外管(5)下端设有外管套(11),第三控制线(20)绕过中管滑轮座(12)后通过外管套(11)与外管(5)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下巢(3)上设有下巢滑轮(33),下巢滑轮(33)为动滑轮,第二控制线(19)另一端先后绕过外管滑轮座(8)、下巢(3)上的下巢滑轮(33)后固定在上巢(2)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设置在伞头(4)内,伞头(4)内还装有电路控制板(23)、电源、控制按钮(25),电路控制板(23)均与动力装置、电源、控制按钮(25)连接,控制按钮(25)包括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伞头(4)上设有电源充电端口和电源放电端口、电源指示灯,电路控制板(23)均与电源充电端口、电源放电端口、电源指示灯连接。
【文档编号】A45B25/16GK205611967SQ201620189774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4日
【发明人】蔡荣湍, 吴金全
【申请人】太阳城(厦门)户外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