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熨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37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药熨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中药熨壶。
目前,中药治病的投药途径,虽然有内服、外敷、注射、熏蒸和浴洗等数种,但主要的是靠水煎内服,尤其是大内科疾病更是以内服药为主,中药内服,固然作用非凡,但亦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苦口”患者难于接受;其次是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功能;共三是很多中药只水煎两三次,其有效成份不能全部析出,造成药源浪费;共四是煎熬中药,费工费时;其五是一旦配伍不慎,会招致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毙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中药治病新的投药途径的医疗器具,中药熨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中药熨壶的构造由壶盖、壶体、壶柄、排气膜、三角架、电源插座及电加热器构成;壶柄设在壶体上方与壶体连接,壶盖与壶体螺旋连接,排气膜设在壶体底部的壶体上与三角架连接,电源插座设在壶体的后部与壶体连接,电加热器设在壶体内与电源插座连接,三角架上垂直设有锥形管,三角架设在壶体内排气膜上方与壶体连接,排气膜上设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了带有加热装置的壶体、锥形管、排气膜,装入壶体内的药液经加热煮沸产生的气体,通过锥形管、排气膜向外排出,将含有药液成分的气体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或人体经络穴位,通过经络穴位传导,进入肌体,产生效应,达到治病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克服了中药内服带来的苦口现象,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一剂中药可反复多次应用,充分利用药效,节约药源,患者易接受,安全简便,易于推广。
结合附图及实例进一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总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例壶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三角架、锥形管置于壶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排气膜置于壶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三角架与锥形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排气膜结构示意图。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实例包括壶盖1、壶柄2、壶体3、100度电源插座4、40-50度电源插座5、三角架6、锥形管7、排气膜8、电加热器,电加热器图中未示;壶盖1由壶盖头9、壶盖体10构成,壶盖头9直径5厘米,壶盖体10直径4厘米,壶盖1长6厘米,由塑料或铜材料制成,与壶体3螺旋连接;壶体3由塑料或铜材料制成,呈流线型,高12厘米,长22厘米,尾宽10厘米;壶体3尾部分别设置100度电源插座4和40-50度电源插座5;在壶体3内设置电加热器分别于100度电源插座4和40-50度电源插座5连接;壶柄2由塑料或铜材料制成,呈圆管形,长10厘米,直径3厘米,横向连接于壶体3上方;三角架6为一顶部呈三角形的盖状架,在壶体3内头部与壶体3底部连接,在其盖顶中心设有孔,三角架6由塑料或铜材料制成,呈等腰三角形,底边长5厘米,腰长6厘米,高2厘米;锥形管7设在三角架6中心孔上方并连接,管底直径1.5厘米,管顶直径1厘米;排气膜8呈等腰三角形,由塑料或铜材料制成,底边长5厘米,腰长6厘米,厚2毫米,其上设有直径0.5毫米的排气孔11,孔距0.5厘米,设在壶体3底部与三角架6连接,排气膜8上面与三角架6盖顶下面间距1厘米;使用时,旋开壶盖1,壶体3内放药加水,旋紧壶盖,接通100度电源,水温100度时,掂起熨壶,排气膜8对准病灶部位或选定穴位,熏蒸30分钟;更换40-50度电源5,水温40-50度时,熨壶在病灶部位或选定穴位处按摩30分钟。
权利要求1.一种中药熨壶,具有壶盖、壶体、壶柄、电加热器和电源插座,壶柄设在壶体上方,电源插座设在壶体后部,电加热器设在壶体内与电源插座连接;其特征是,还设有三角架、锥形管、排气膜,三角架设在壶体内与壶体底连接,锥形管设在三角架上方与三角架连接,排气膜上设有排气孔,设在三角架下方与三角架连接,壶盖与壶体螺旋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熨壶,其特征是,壶盖由壶盖头和壶盖体构成,壶盖头直径5厘米,壶盖体直径4厘米,壶盖长6厘米;壶柄为圆管状,长10厘米,直径3厘米;电加热器为两个,一个为100度电加热器,一个为40-50度电加热器,分别与两电源插座连接;三角架为等腰三角形盖状架,底边长5厘米,腰长6厘米,架高2厘米,盖顶中部设有孔;锥形管管底直径1.5厘米,管顶直径1厘米;排气膜呈等腰三角形,底边长5厘米,腰长6厘米,厚2毫米,排气孔设有多个直径0.5毫米,孔距5毫米;壶体、壶柄、壶盖、三角架、锥形管、排气膜由塑料或铜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中药熨壶,其主要特点是,设置了带有加热装置的壶体、锥形管、排气膜,装入壶体内的药液经加热煮沸产生的气体,通过锥形管、排气膜向外排出,将含有药液成分的气体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或人体经络穴位,进入肌体,产生效应,达到治病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克服了中药内服带来的苦口现象,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一剂中药可反复多次应用,节约药源,患者易接受,安全简便。
文档编号A61M37/00GK2456743SQ0024171
公开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27日
发明者王广见, 王书博, 王淑瑞, 王雪卉, 黄向杰 申请人:王广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