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病灶组织烧蚀所用的插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体组织烧蚀所用的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在机体组织中布设发散电极来烧蚀组织的装置。
在手术时,先将针头刺入病灶中心,然后通过推动柱塞把通孔中的电极束顶出来,使其分别穿进病灶组织中。所述电极通常是由记忆合金做的,从而随着电极束穿进机体组织之时呈逐渐向外发散状。由此,电极束发散开来,尽可能地均匀分散穿插在肿瘤块体之中。之后,通过电极引线向电极施加电流或射频能量而在病灶中产生热量,由此杀灭不耐热的癌组织。
然后把针头从病灶中拨出并将电极束带出来,再将电极束拉回通孔中。
若再次把针头插入别的病灶并向其中注射电极束,则可能造成癌细胞散播和病毒传染问题。而且,还可能产生机械故障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仅供一次使用的病灶烧蚀装置,由此彻底避免癌细胞散播和病毒传染问题。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如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一个烧蚀插头装置包括一个具有一通孔的针头103、一个远端或称之为前端即插头尖端102和一个近端或称之为后端。在所述通孔之内设有一束线状电极104,该电极束具有一个位于电极端梢105的远端和一个近端。电极束104的近端连接到推杆108上。为了在穿入病灶组织中形成一种适当的形态,各个电极预成形为由推杆108的轴线向外弯曲。在电极束伸出针头尖端102之前,电极束的各个端梢贴压着针头通孔在尖端102附近的内壁。
还设有一个具有一前端和一后端113的缸筒110,该缸筒具有一个缸腔。所述针头103的近端连接到缸筒110的前端,从而使通孔连通着缸腔。所述推杆108的近端向后延伸而连接着一个可在缸腔之内往复滑动的柱塞109上。在柱塞109的另一侧面(即向后侧面)上连接着一个把手的远端,而该把手的近端则向后伸出缸筒110的近端开口,用来推拉柱塞109在缸腔之内往复移动。
在初始状态,电极束104的远端即端梢位于针头103的通孔内并接近针头的尖端而不外露,而柱塞109则位于缸筒近端附近。所述缸筒的近端形成一个肩台并由此向后延伸出一个尾端103,所述尾端的外周面具有一定规格的阳螺纹。在尾端上套装着一个锁定螺母111。
将所述尾端113做成一个锥筒状,其圆周锥壁通过轴向割缝而沿周向形成若干个挠性舌瓣。通过上紧锁定螺母111即可使锥形尾端的内壁挤紧柱塞109的外周壁而将柱塞相对于缸筒锁死,而此时锁定螺母的前端面又顶靠在锥形尾端的肩台上而防止锁定螺母111进一步旋紧。
当在手术中要使用本发明的病灶组织烧蚀插头装置时,先将针头103插进肿块的中心,然后旋松锁定螺母111而释放开栓塞109。此后再迅速向前推进手柄112,由此带动推杆108和电极束104前行。各个线状电极104的端梢105一冲出针头103的尖端102,即在预成形蓄积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外弯曲散开,从而均匀地散穿在肿块组织内。
还须说明的是,在针头103的通孔靠近针头尖端102的附近区域上,形成一个凹入针头周壁内的凹槽106。
在做完烧蚀手术之后,须将针头103和电极束拔出。然后通过手柄112向后抽拉推杆108和电极束104。由此导致各个电极的端梢落入凹槽106之内。在线状电极弹性力作用下,各端梢105紧贴在凹槽106的内壁上。若使用所述插头装置再次进行手术,所述凹槽阻挡住电极端梢使其不能从针头103的尖端102伸出。
图2示出前述锥形尾端的另一个实施例。柱塞109a做成不仅能在缸筒110a中滑动,而且还能在推杆108上滑动。在初始状态下,锁定螺母111a将柱塞109a锁紧在缸筒尾端113a的内壁上,并在推杆108a贴近柱塞后侧面处固定上一个止挡件152,还在柱塞后侧面和锁定螺母前端面之间夹有一个隔离套153,并将隔离套152与缸筒110a周向固定。在螺母上环绕推杆108a的外周面附近,开有一个或多个轴向通孔155。从隔离套1 53上伸出若干个凸柱穿过所述轴向通孔155。要往前推进推杆108a,首先要旋松锁定螺母111a,由此即会剪断所述凸柱154。在使用所述插头装置时,若发现这类凸柱154断掉了,则可辨明该插头装置已使用过了。当然,若凸柱涂有与螺母不同的对比颜色,则更易辨认。
在手术中使用时,可松开锁定螺母111a,然后推动推杆108a并通过止挡件152推动柱塞109a,将电极束射入病灶组织中。手术完成后,则抽回推杆108a而将线状电极缩进针头通孔中。直到止挡件152碰着锁定螺母111a的前端面,以此确保线状电极的端梢落入图1所示的凹槽106中。这是因为推杆108a及其上连结的电极束104向后的行程大于其向前伸出的行程,从而确保将电极端梢收缩进针头通孔内比其初始状态更靠内的位置。
图3示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柱塞309的外周面设有可弹性变形的齿群331。柱塞309有一个中心孔与推杆308滑动配合,在推杆308上在所述中心孔表面处设有弹片状开关360,在中心孔表面压迫下形成长闭接触,由此将电能由电极引线导通给电极。
另外在缸筒远端附近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柱塞齿群331相配接的齿群330。
在使用中,推杆308将电极束从针头通孔中送出,并通过止挡件350带动柱塞309向前移动,直到柱塞309通过齿群330和331与缸筒310前端部分接合起来。在完成手术手,向后抽拉推杆308,由于柱塞中心孔与推杆之间是滑动配合,则柱塞309就滞留在缸筒309的远端或称为前端。这样,弹片状开关360就从推杆308的表面弹出。最好将弹片开关的开口端指向前。若再次使用中推进推杆308时,所述弹片开关的开口端将迎面撞到滞留在缸筒前端处的柱塞309的后侧面上而受到损坏,也就不能向线状电极加电能了。
图4示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其中,在推杆408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置两个止挡件420和430,在两个止挡件相向的两侧面附近分别设置一个插头405和一个插座406,插头和插座分别连接着两组(A组和B组)电极引线。在图示实施例中,插座406取代图3所示的柱塞309。在缸筒内与其前端或远端一定距离处设有齿群401并在齿群401前端附近设置一个挡肩403。
在使用中,向前推进推杆408,由此伸出并展开连在推杆前端的电极束,直到插座406上的齿群402与缸筒前端附近的齿群401相互接合并使插座406顶上所述挡肩403处,从而防止插头和插座在向前推进推杆和电极束时相互接合。
在手术完毕之后,向后抽拉推杆408。最后通过止挡件430拉动插头405而使其与滞留在齿群401处的插座接合,从而造成A组和B组电极引线直接短路而将引线烧断。
图5示出本发明的又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图3中的弹性开关片已由本实施例的绝缘片530所取代,而且绝缘片530的一端连结在柱塞50g上。在初始状态,绝缘片530穿过空心推杆508的壁面进入其通孔之中,并设在A组和B组电极引线之间,通过绝缘片将A和B组电极引线分离开来。该段电极引线设置成保持有相互靠近的弹力,即只要绝缘片530从该段电极引线中抽出,即可造成A组和B组电极引线之间的直接短路。
在手术中使用本实施例的插头装置时,手柄通过止挡件520向前推动柱塞508,最后通过缸筒前端附近的齿群501与柱塞上的齿群502之间的接合将柱塞保持在缸筒的前端位置附近。
完成本次烧蚀手术之后,向后抽拉手柄将电极束收回针头的通孔之中,同时滞留在齿组501处的柱塞连结着绝缘片,使其相对于缸筒510保持不动。由于绝缘片530与推杆508之间的相对分离移动,将绝缘片从推杆的内孔中抽出,从而使A组和B组电极引线直接接触,而短路烧毁。由此防止住所述插头装置的再次使用。
图6示出比图3更进一步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开关片660大体顺着推杆放置,其中开关片的近端通过一个铰链656连接着推杆608,而其远端则有一个沿推杆径向向外延伸的突缘645。开关片660和推杆608之间还装着一个弹簧625,其弹力作用于开关片而使其沿顺时针方向绕铰链656转动。在初始状态下,柱塞609的中心孔壁面压迫着开关中的突缘645而将其保持在闭合状态,从而使电极束及其引线可以导通电能。
由于图6的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与图3完全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阅读前述说明,本领域普通技人员可很容易地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他们还可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改、补充和替换,但这些变化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若干根电极穿刺进机体组织的插头装置,包括一个针头,具有一个近端、一个远端和一个延伸到所述远端的通孔;一个在所述通孔内位于所述针头远端附近的凹槽;若干分别具有一远端和一近端的电极设置在所述通孔内;在初始状态,所述电极远端在通孔内超过所述凹槽,从而允许电极伸出所述通孔;而在初次使用后,将所述电极远端收进所述凹槽内,从而防止所述电极从所述通孔中再次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具有一远端和一近端的缸筒,所述针头的近端连接着缸筒的远端。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将若干根电极穿刺进机体组织的插头装置,包括:一个针头,具有一个近端、一个远端和一个延伸到所述远端的通孔;一个在所述通孔内位于所述针头远端附近的凹槽;若干分别具有一远端和一近端的电极设置在所述通孔内。在初始状态,所述电极远端在通孔内超过所述凹槽,从而允许电极伸出所述通孔;而在初次使用后,将所述电极远端收进所述凹槽内,从而防止所述电极从所述通孔中再次伸出。
文档编号A61B18/14GK1389183SQ01121200
公开日2003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0日
发明者高国征 申请人:高国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