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909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主要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
桡动脉穿刺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其主要适用于1、重症病人作持续的动脉压监测。2、用染料稀释法测心排量。3、采用动脉血样以作血气分析。4、控制性低压麻醉时用以准确测定降压的血压值。5、用作动脉输血、输液,为休克的抢救方法之一。6、液量过荷时,用作紧急放血。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桡动脉穿刺针由外针体、内穿刺针组成,外针体和内穿刺针上未设置手持结构;穿刺后需由外针体回血观察穿刺程度,出血量较大。另外,外针体的外针体不易固定,因此对长期保留监测病人状况就相应较为困难。总之,现在使用中的桡动脉穿刺针存在结构设计不甚合理,不便于临床操作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以克服现有穿刺针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完成其发明任务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其主要由外针体、内穿刺针组成;外针体上有一带弧形缺槽的圆盘状手持柄,手持柄的弧形缺槽与腕部穿刺针部位形状相吻合,以便于将外针体固定在腕部,内穿刺针尾端有一手持柄,便于穿刺时右手操作;外针体尾部与内穿刺针结合的部位开置有凹槽,内穿刺针尾部与其相对应部位具有一凸台,凸台与外针体上的凹槽形状吻配,便于将内穿刺针与外针体相对固定,从而保证外针体前端与内穿刺针前端的斜锥形针尖方向一致。内穿刺针的空腔内置有一细钢丝,钢丝尾端为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桡动脉穿刺针的使用操作1、 病人仰卧,上肢外展成90°,手掌面朝上,手腕下垫以小枕,用胶布将手指与置手板固定。
2、 先定出桡动脉博动最强点,画以标记,穿刺区皮肤消毒。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或双手快速刷洗,酒精浸泡。3、在穿刺点用1%普鲁卡因作皮内及皮下浸润麻醉,使穿刺无痛,操作者一手按于桡动脉旁;另手持针,即用右手食指、中指持外针体尾部圆盘状手柄,姆指持内穿刺针尾端手持柄,外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针角通过皮肤稍稍用力深入,使针尖触及动脉,持针手有时能感知动脉搏动,说明针尖已触及目标,稍稍用力,有突破感,针尖已穿入血管,向外抽出穿刺针内腔的钢丝,可有鲜红血液流出,即证明穿刺成功。4、一手固定内穿刺针不动,另手将外针体前端针尖送入血管内,拔去内穿刺针,通过三通接上肝素冲洗液或其它监测装置即完成穿刺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桡动脉穿刺针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和便于临床操作的特点。
实施例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内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外针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实施例给出的附图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如附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桡动脉穿刺针主要由外针体4、内穿刺针3组成,内穿刺针3前部位于外针体4前部的空腔内,外针体4、内穿刺针3前端的针尖均呈斜锥形。内穿刺针的中心空腔自尾端贯通前端针尖并在空腔内置有一细钢丝1,细钢丝尾部为环状结构。如附
图1、3所示,外针体4的尾部有一带弧形缺槽的圆盘状手柄5,便于操作时手持,其弧形缺槽与腕部形状吻合,便于将外针体固定在腕部。如附
图1、2所示,内穿刺针3尾端有一向左边突出的手持柄2,便于操作时右手操持。如附
图1、2、3所示,在外针体4尾部与内穿刺针3的结合处具有一凹槽7,在内穿刺针3与其相对应部位具有一凸台6,凸台6的形状与凹槽7吻配,用以内穿刺针3前端插入外针体4时,凸台6吻配地卡入凹槽7内,使内穿刺针3与外针体4相对固定,同时保证二者前端的斜锥形针尖方向一致。
权利要求1. 一种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主要包括外针体(4)和内穿刺针(3);其特征是外针体(4)上有一带弧形缺槽的圆盘状手持柄(5),内穿刺针(3)尾端有一手柄(2),外针体(4)尾部与内穿刺针(3)的结合部位开置有凹槽(7),并在内穿刺针(3)相应部位具有一凸台(6),凸台(6)的形状与凹槽(7)吻配;内穿刺(3)的中心空腔内置有一细钢丝(1),钢丝(1)的尾端为环状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提出的新型结构的桡动脉穿刺针主要包括外针体和内穿刺针,外针体上有一带弧形缺槽的圆盘状手持柄,内穿刺针尾端有一手柄,外针体尾部与内穿刺针的结合部位开置有凹槽并在内穿刺针相应部位具有一凸台,凸台的形状与凹槽吻配,内穿刺针的中心空腔内置有一细钢丝。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和便于临床操作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B17/34GK2464262SQ0121623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6日
发明者王志军, 王宏伟, 王玲珍, 郝少梅 申请人:王志军, 王宏伟, 王玲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