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898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包括一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设在右钳体的外侧,弹性件的另一端与一连接线的一端连接,右钳体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支撑连接线的固定环,右钳体的长钳臂上开有通孔,连接线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后经通孔与钳杆固定连接,右钳体上在沿弹性件拉伸方向设有刻度线。本实用新型将寰椎复位器的撑开距离定量化,可以直接从刻度线上读取出手术过程中寰椎复位器撑开的距离,以便让医务人员以此来得出齿突下移的距离,并与术前规划值相对比,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术后齿突位置偏差而影响手术疗效。
【专利说明】
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
【背景技术】
[0002]颅底凹陷症(BI)是临床常见的颅颈区畸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枕骨大孔周围骨性结构上升向颅腔内陷入导致颅颈交界区容积减小,进而导致延脊髓受压出现相应神经损伤的症状,延脊髓区域内存在呼吸循环中枢等重要结构,其受压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由于BI畸形发生的多样性,其临床诊断分型尚存在分歧:Goel将卢页底凹陷症分为二型:A型为固定的寰枢关节脱位,齿突尖突入枕骨大孔高于Chamberlain线、McRae及Wackenheim clival线;B型为齿突尖突入枕骨大孔高于Chamberlain线,但低于McRae线和Wackenheim clival线,且无寰枢关节脱位;Pazstor则根据枕骨大孔周围产生神经压迫作用的骨性结构的不同分为寰椎枕骨型和斜坡齿突型。由于颅底凹陷畸形发生的复杂性,而且往往合并多种骨性畸形同时存在,治疗较为棘手,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的难题。
[0003]目前对于斜坡齿突型BI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TARP手术,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前路减压,在颈椎牵引下一期前路减压二期行后路内固定等。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前路减压对操作技术和配套设备要求很高,加之局部骨与软组织结构的畸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期前路减压二期行后路内固定需要患者接受前后路两次手术,增加手术创伤,且固定范围需要到枕骨。TARP手术利用齿突下移技术保留齿突结构,能避免齿突切除过程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缺陷;采用前路手术一次性将减压和内固定完成,从而避免加行后路内固定造成的手术创伤及解决后路难以固定的问题。
[0004]然而在临床上经过TARP手术治疗的BI患者中,有部分病人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欠佳,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这些病人均存在术后齿突位置不理想的情况,大部分病人齿突下移距离不够仍对延脊髓构成压迫。现有TARP手术主要通过术中反复的透视来确定齿突位置及复位情况,但是透视存在较多骨性重叠以及分辨率较低等缺点,这都会影响手术医生的判断。因此确定复位后的齿突位置对于手术疗效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现有的寰枢椎复位器(公开号CN1545984A)是TARP手术中经常用到的寰枢椎复位的手术器械,但是该寰枢椎复位器(公开号CN1545984A)的撑开距离主要由手术医生凭借经验来确定,无法准确测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能够测量手术过程中复位器撑开的距离,推算出齿突下移的具体数值,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透视次数。
[0006]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寰椎复位器由左钳体、右钳体铰接而成,两钳体的手柄上设有弹压于手柄内侧之间的簧片,两手柄的末端之间穿设螺杆,螺杆上设有用于调节两手柄开合大小的调节螺母;两个钳体的钳臂向下折弯相同的角度,右钳体的长钳臂前端外侧设有方向朝外的半圆形卡口;左钳体的短钳臂上固定有与钳臂方向一致的套管,套管内插装有作为延伸短钳臂的钳杆,钳杆的前端外侧在与半圆形卡口对应位置处设有方向朝外的呈扁平槽状卡口,套管的上端插装有可顶压钳杆伸出套管的调节螺杆,套管的侧壁设有用于锁紧钳杆的旋钮,其特征是:包括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设在右钳体的外侧,弹性件的另一端与一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右钳体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支撑连接线的固定环,右钳体的长钳臂上开有通孔,连接线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后经通孔与钳杆固定连接,所述的右钳体上在沿弹性件拉伸方向设有刻度线。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通孔位于右钳体长钳臂前端的直段上,所述连接线在位于右钳体长钳臂前端直段与钳杆之间的部分保持水平。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右钳体长钳臂外侧在通孔的上沿设有一支撑臂。
[0010]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端面在未拉伸时与刻度线零刻度对齐。
[0011]所述弹性件的可拉伸长度大于或等于寰椎复位器的最大撑开距离。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弹性件为弹簧或橡胶。
[0013]上述的技术方案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例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弹性体可以设置在左钳体的外侧,与此对应则在左钳体和钳杆的外侧都设有固定环,并在钳杆开有通孔,连接线穿过固定环经通孔与左钳体连接,左钳体上在沿弹性件拉伸方向设有刻度线,也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将寰椎复位器的撑开距离定量化,可以直接从刻度线上读取出手术过程中寰椎复位器撑开的距离,以便让医务人员以此来得出齿突下移的距离,并与术前规划值相对比,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术后齿突位置偏差而影响手术疗效。
【附图说明】
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的制造方法附图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不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圆圈处的放大不意图。
[0018]图中:1-左钳体,11-短钳臂,2-右钳体,21-长钳臂,22-半圆形卡口,23-弹簧,24-连接线,25-固定环,26-通孔,27-支撑臂,28-刻度线,3-簧片,4-螺杆,5-调节螺母,6-套管,7-钳杆,8-调节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用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和2所示的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寰椎复位器由左钳体1、右钳体2铰接而成,两钳体的手柄上设有弹压于手柄内侧之间的簧片3,两手柄的末端之间穿设螺杆4,螺杆4上设有用于调节两手柄开合大小的调节螺母5;两个钳体的钳臂向下折弯相同的角度,右钳体2的长钳臂21前端外侧设有方向朝外的半圆形卡口 22;左钳体I的短钳臂11上固定有与钳臂方向一致的套管6,套管6内插装有作为延伸短钳臂的钳杆7,钳杆7的前端外侧在与半圆形卡口 22对应位置处设有方向朝外的呈扁平槽状卡口 71,套管6的上端插装有可顶压钳杆7伸出套管6的调节螺杆8,套管6的侧壁设有用于锁紧钳杆7的旋钮;包括一弹簧23,弹簧23的一端固定设在右钳体2的外侧,弹簧23的另一端与一连接线24的一端连接,右钳体2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支撑连接线的固定环25,右钳体2的长钳臂21上开有通孔26,连接线24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25后经通孔与钳杆7固定连接,右钳体2上在沿弹簧23拉伸方向设有刻度线28,弹簧23的另一端端面在未拉伸时与刻度线28零刻度对齐;其中通孔26位于右钳体长钳臂21前端的直段上,所述连接线24在位于右钳体长钳臂21前端直段与钳杆7之间的部分保持水平,将通孔设在长钳臂前端直段上可以通过刻度线测出等比例的钳臂撑开距离;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右钳体长钳臂21外侧在通孔26的上沿设有一支撑臂27,支撑臂27用于将连接线靠近通孔处的部位支撑起来,使得连接线保持一定的张力并与右钳体长钳臂前端直段或与钳杆保持垂直,从而保证等比例测出钳臂的撑开距离;弹簧23的可拉伸长度大于或等于寰椎复位器的最大撑开距离,可避免寰椎复位器无法撑开到最大距离。
[0021]当寰椎复位器没有撑开时,寰椎复位器前端的距离为零、连接线保持一定的张力,并且此时弹簧的另一端端面应刚好对应刻度线的零刻度处,这就使得寰椎复位器前端撑开的距离和弹簧伸长的距离等长,最终通过读数来反映出寰椎复位器前端的撑开距离。在使用时,当用调节螺母将寰椎复位器撑开,此时弹簧另一端端面对应的刻度读数即为寰椎复位器前端撑开的距离,伴随着寰椎复位器撑开而测出撑开距离,简单便捷、十分实用,而且能避免因医务人员估算而出现误差。
[002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弹性体可以设置在左钳体的外侧,与此对应则在左钳体和钳杆的外侧都设有固定环,并在钳杆开有通孔,连接线穿过固定环经通孔与左钳体连接,左钳体上在沿弹性件拉伸方向设有刻度线,也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寰椎复位器由左钳体、右钳体铰接而成,两钳体的手柄上设有弹压于手柄内侧之间的簧片,两手柄的末端之间穿设螺杆,螺杆上设有用于调节两手柄开合大小的调节螺母;两个钳体的钳臂向下折弯相同的角度,右钳体的长钳臂前端外侧设有方向朝外的半圆形卡口;左钳体的短钳臂上固定有与钳臂方向一致的套管,套管内插装有作为延伸短钳臂的钳杆,钳杆的前端外侧在与半圆形卡口对应位置处设有方向朝外的呈扁平槽状卡口,套管的上端插装有可顶压钳杆伸出套管的调节螺杆,套管的侧壁设有用于锁紧钳杆的旋钮,其特征是:包括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设在右钳体的外侧,弹性件的另一端与一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右钳体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支撑连接线的固定环,右钳体的长钳臂上开有通孔,连接线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后经通孔与钳杆固定连接,所述的右钳体上在沿弹性件拉伸方向设有刻度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通孔位于右钳体长钳臂前端的直段上,所述连接线在位于右钳体长钳臂前端直段与钳杆之间的部分保持水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其特征是:所述右钳体长钳臂外侧在通孔的上沿设有一支撑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端面在未拉伸时与刻度线零刻度对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件的可拉伸长度大于或等于寰椎复位器的最大撑开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可测量撑开距离的寰椎复位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件为弹簧或橡胶。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5729482SQ201620096674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夏虹, 史成龙, 王智运
【申请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