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43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失禁患者穿用的吸尿垫等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9343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吸收性物品适用于作为吸尿垫使用,与一次性尿布等组合穿用。为了进行该组合,在吸收性物品的底片的外表面上设有机械式紧固部件或右粘结剂构成的错位防止机构。
在日本专利特表2002-50791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袋子的粪便回收装置。该装置适用于与一次性尿布等并用,具有用于保持粪便的袋子,在该袋子上形成有接收分别的开口部和在该开口部周围延伸的凸缘。凸缘上涂敷有压敏性结合剂。在这样的装置中,因该结合剂凸缘与装置穿用者的皮肤紧密接触。
(专利文献1)特开2003-93439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表2002-507915号公报用于处理体液而穿用的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物品,在穿用时,通过粘结剂或感压性结合剂、机械式紧固部件等机构的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身体上。然而,在这些机构中,若该机构为粘结剂或结合剂,则除了存在其成为穿用者皮肤湿疹的原因,或当将其与皮肤分离时给皮肤以强刺激这样的问题之外,还存在当该机构表面因污物或汗渍等而玷污时,即不能再使用这样的问题。此外,若该机构为相对于所穿用的尿布的机械式紧固部件,则除了存在与该部件组合的尿布一侧的部件也限于机械式紧固部件或能够成为其代替物的部件这样的问题之外,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吸尿垫本身没有相对于穿用者的定位机构,所以在反复穿用吸尿垫时,难以使吸尿垫相对于穿用者的身体始终处于适当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解决上述诸问题,以便改良敞开型尿布或短裤型尿布、尿布罩等与穿用物品并用的上述现有技术那样的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包括透液性顶面片、不透液性底面片和介于该两片之间的体液吸收性芯材,具有前后方向和与该前后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前方形成有腹侧接触区域、后方形成有背侧接触区域,在该两接触区域之间形成有裆部接触区域。
在这样的体液处理用品中,本发明的特征为,上述腹侧接触区域较之上述裆部接触区域的宽度较宽地形成,以便上述腹侧接触区域的两侧部形成一对翼部,在一对上述翼部的每一个及位于一对的上述翼部间的中央部含有上述芯材,并且在将上述体液处理用品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包含刚性变化区域,该刚性变化区域与上述中心线平行,沿上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具有2~15mm的尺寸,上述腹侧接触区域的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在从上述变化区域向上述宽度方向内方的部分与从上述变化区域向上述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之间急剧变化,以上述两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的刚性为基准时,另一部分的刚性至少具有1.5倍的值。
本发明有如下优选的实施形态。
(1)上述向内方的部分与上述向外方的部分以上述刚性变化区域为边界包含厚度及密度中至少一方不相同的上述芯材,由此上述刚性发生急剧变化。
(2)上述变化区域是使上述两部分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槽。
(3)在上述背侧接触区域中也形成有上述刚性变化区域。
(4)向上述宽度方向内方的部分的刚性至少为向上述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的刚性的1.5倍。


图1为吸尿垫的局部剖俯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II-II线剖面的图。
图3为表示图1的III-III线剖面的图。
图4为表示图1的IV-IV线剖面的图。
图5为穿用状态下的吸尿垫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1相同的图。
图7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8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9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10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9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以一次性吸尿垫作为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的例子,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吸尿垫1的局部剖俯视图。吸尿垫1具有位于其内面侧的透液性表面片2、位于外面侧的不透液性底面片3和介于该两片2、3之间的呈大致沙漏形的体液吸收性芯材4。在芯材4的周缘10的外侧形成有两侧缘部折翼11、前端缘部折翼12和后端缘部折翼13。表面片2和底面片3的从芯材4的周缘10延伸出来的部分通过粘接或熔敷而相互接合,形成两侧缘部折翼11、前端缘部折翼12和后端缘部折翼13的一部分。吸尿垫1还在将其宽度二等分并在图面的纵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C的前部具有腹侧接触区域6,在后部具有背侧接触区域7,在该两接触区域6、7之间具有裆部接触区域8。在吸尿垫1的内面侧形成有与中心线C-C平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彼此相对的一对防漏箍带(カフ)21。防漏箍带21具有内缘部22、外缘部23、前端缘部24和后端缘部25,外缘部23、前端缘部24和后端缘部25分别位于吸尿垫1的两侧缘部折翼11、前端缘部折翼12和后端缘部折翼13处。防漏箍带21的内缘部22的由防漏箍带21折回形成的套26的里面与中心线C-C平行的弹性部件27以拉伸的状态安装,吸尿垫1在穿用时,弹性部件27发生收缩,借此防漏箍带21的内缘部22能够朝表面片2的上方立起(参照图5)。
这样的吸尿垫1在裆部接触区域8中的两侧缘部折翼11朝着中心线C-C呈凸状弯曲,此外,芯材4的周缘10也朝着中心线C-C呈凸状弯曲。两侧缘部11在部位11a处最接近中心线C-C,具有宽度A;周缘10在部位10a处最接近中心线C-C,具有宽度B。该部位10a、11a位于吸尿垫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至较之该中央部更靠近腹侧接触区域6。
腹侧接触区域6具有前部中央部15和一对的前部翼部16,其中,前部中央部15为与中心线C-C平行延伸的一对点划线D的内侧的部分,该中心线C-C穿过裆部接触区域8中的芯材4的左右一对的部位10a、10a;前部翼部16分别为一对点划线D的外侧的部分,其沿宽度方向向外方延伸,并且可以较宽地覆盖吸尿垫穿用者的腹侧部分。
背侧接触区域7具有后部中央部31和一对的后部翼部32,其中,后部中央部31为一对点划线D的内侧的部分,后部翼部32分别为一对点划线D的外侧的部分,其沿宽度方向向外方延伸,并且可以较宽地覆盖吸尿垫穿用者的背侧部分。
图2为表示沿图1中横断裆部接触区域8的II-II线剖视图。表面片2和底面片3从芯材4的周缘10向侧方延伸而叠合,并且相互接合。底面片3较之表面片2进一步向侧方延伸,防漏箍带21的外缘部23接合于该延伸出来的部分。防漏箍带21的内缘部22位于表面片2的上方,在吸尿垫被穿用向前后方向弯曲时,弹性部件27发生收缩,能够如虚线那样从表面片2的内表面立起。(参照图5)。
图3为表示沿图1中的横跨腹侧接触区域6的III-III线的吸尿垫1的部分剖切断面图。腹侧接触区域6的在吸尿垫1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制成为以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为边界急剧变化、换言之非连续变化,其中,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沿点划线D设置,图示为多个点的集合。在图示例的腹侧接触区域6中,位于前部中央部15的芯材4具有厚度P,位于前部翼部16的芯材4具有厚度Q,厚度Q至少为厚度P的1.2倍的值,较为理想的值至少为其1.5倍的值,进而至少为其2倍的值更佳。借助于这些厚度P和Q的差异,将前部翼部16调整成其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各弯曲刚性至少为前部中央部15的宽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各弯曲刚性的1.5倍。厚度P和Q的差异越大,前部翼部16和前部中央部15的刚性的差异就越大。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在宽度为2~15mm的范围内,最好在3~10mm的范围内,以便刚性以其为边界发生急剧变化。一般来说,该宽度越小,因刚性的差异前部翼部16和前部中央部15的举动的差异越显著。但是,由于该宽度小于2mm的话难以管理芯材4的质量,所以不佳。前部翼部16和前部中央部15的刚性可以通过芯材4的厚度的差异来调整,也可以通过芯材4的厚度与密度的差异来调整,还可以只通过芯材4的密度的差异来调整。在腹侧接触区域6中,表面片2具有与裆部接触区域8中的宽度相同的宽度,芯材4从表面片2延伸出来的部分由防漏箍带21的外缘部23和外缘部23与内缘部22之间的中间部覆盖。
图4为表示沿图1中的横断背侧接触区域7的IV-IV线的吸尿垫1的部分剖切断面图。背侧接触区域7的在吸尿垫1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制成为以后部刚性变化区域52为边界急剧变化、其中,后部刚性变化区域52沿点划线D设置,图示为多个点的集合。在背侧接触区域7中,后部中央部31具有厚度R,后部翼部32具有厚度S,厚度S至少为厚度R的1.2倍的值,至少为其1.5倍较为理想,至少为其2倍的值更佳。借助于这些厚度R和S的差异,将后部翼部32制成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各刚性至少为后部中央部31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各弯曲刚性的1.5倍。后部刚性变化区域52的宽度在2~15mm的范围内,最好在3~10mm的范围内。该厚度R、S的差异和刚性的差异以及刚性变化区域52的宽度可以说与腹侧接触区域6的情况相同。
图5为使用状态时的吸尿垫1的立体图。吸尿垫1位于虚线所示的所穿短裤100的内侧,其与穿用者101的腹侧部102、背侧部103、裆部104密合。吸尿垫1因伴随其向前后方向的弯曲而发生的弹性部件27(参照图1)的收缩,在裆部接触区域8的防漏箍带21中,内缘部22以外缘部23为基端从表面片2的内表面向上方立起。该裆部接触区域8被穿用者101的两腿106夹持,宽度变窄地,例如宽度方向的断面呈V字形或W字形变窄地变形,并且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多条褶107,该褶107中的数条延伸到腹侧接触区域6的前部中央部15和背侧接触区域7的后部中央部31。不过分别在前部中央部15与前部翼部16之间以及后部中央部31与后部翼部32之间形成有刚性变化区域51、52,弯曲刚性在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和后部刚性变化区域52中急剧、换言之非连续地变化,因此,前部中央部15和后部中央部31地变形不会向前部翼部16和后部翼部32传递,或者说难以传递。这样做的结果是,吸尿垫1即使在穿用的状态下,前部翼部16和后部翼部32也如图1所示那样可以维持在向侧方宽宽地展开的状态,不仅跨越较宽范围密合于腹侧部102和背侧部103,而且以在裆部接触区域8中的朝着中心线C-C弯曲的侧缘部折翼11中的接近前部翼部16和后部翼部32的部分41、42(参照图1),分别将腿部106的根部包围地密合于该根部的周围。这样的吸尿垫1的前部翼部16和后部翼部32起着止动部件的作用,其能够抑制吸尿垫1相对于穿用者101的身体在以箭头X、Y表示的前后方向上的错位移动。此外,在反复穿用吸尿垫1时,部位41、42通过位于腿部106的根部而使吸尿垫1接触身体,可以使吸尿垫1始终在适宜的位置上接触穿用者的身体。
在该发明中,吸尿垫1中的芯材4的弯曲刚性根据JIS P8125,使用日进株式会社(日进(株))制造的Taber Stiffness Tester进行测定。刚性的测定使用38.1×70mm尺寸的试片。刚性的值,就欲测定刚性的所需部位,求使试片的长度方向与吸尿垫1的宽度方向(腰围方向)一致至少3个试片的平均值以及使试片的长度方向与吸尿垫1的前后方向一致至少3个试片的平均值。当试片尺寸超过欲测定刚性的所需部位的尺寸时,可以与吸尿垫1分别制作与该部位相等的试片测定刚性。使用千分尺、对试片施加5g/cm2的面压测定试片的厚度。刚性的单位为N·cm。吸尿垫1的表面片2可以使用透液性的无纺布或纺织布、开孔塑料薄膜等。底面片3除了不透液性的塑料薄膜或无纺布之外,可以使用在不透液性的塑料薄膜的外面层压通气性的无纺布而成的复合片等。芯材4除了粉碎纸浆之外,可以使用粉碎纸浆与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或热可塑性合成纤维的混合物。这些粉碎纸浆和混合物可以用薄纸等透液性、最好是透液性且液扩散性片覆盖使用。为了强化防止吸尿垫1相对于穿用者101的身体发生错位,可以在吸尿垫1的底面片3的外表面上设置相对于与吸尿垫1并用的短裤100、尿布、尿布罩的内表面的防滑机构,例如粘结区域。
图6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1相同的图。该吸尿垫1的腹侧接触区域6与图1的同样地形成,且具有前部中央部15和一对前部翼部16,背侧接触区域7与裆部接触区域8的宽度A大致相同地形成,具有与后部中央部31相当的部位,但没有与后部翼部32相当的部位。该吸尿垫1在穿用时可以由前部翼部16抑制朝图5中的箭头Y方向的错位。而且,该发明的吸尿垫1不仅可以制成图6的形状,也可以制成腹侧接触区域6与裆部接触区域8的宽度基本相同地形成,背侧接触区域7具有后部中央部31、后部翼部32和后部刚性变化区域52。如此制造,可以使后部翼部32从后方接触腿部106,抑制吸尿垫1的朝前方向X的错位。
图7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在该吸尿垫1中,在腹侧接触区域6中的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形成于点划线D的内方。点划线D与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之间的距离尺寸M虽然依吸尿垫1的尺寸而异,但最好在30mm以内。通过这样设计,可以得到宽度较大的前部翼部16。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也可以形成于相对于点划线D与图示例的位置相反的一侧、即形成于点划线D外方。
图8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在该吸尿垫1中,虽然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形成于点划线D附近,但在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的内方的前部中央部15处的芯材4的厚度P至少为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的外方的前部翼部16处芯材4的厚度Q的1.2倍,至少为1.5倍较为理想,至少为2倍为更佳,由于这样的厚度差异,或者由于这样的厚度差异加之密度差异,前部中央部15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刚性被调整成是前部翼部16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刚性的至少1.5倍。吸尿垫1在穿用时,即使刚性高的前部中央部15处的变形在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附近向前部翼部16传递,其变形也不会在刚性低的前部翼部16中大范围地扩展。这样的前部翼部16跨越穿用者101的腿部106的根部和腹侧部102的较大范围地与其密合,可以抑制吸尿垫1的朝箭头Y方向(参照图5)的错位。在该实施形态中的吸尿垫1的一例中,前部中央部15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刚性值为0.021~0.022N·cm,前部翼部16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刚性值为0.0045~0.0049N·cm,前部中央部15的刚性值为前部翼部16的刚性值的4~5倍。
图9也是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该吸尿垫1的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在点划线D附近。芯材4在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的两侧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厚度,但在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外方的前部翼部16中的芯材4的基本上整体呈高密度地被压缩,其密度比内方的前部中央部15中的芯材4的密度高,借此将前部翼部16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刚性调节成均高于前部中央部15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刚性,优选为至少高1.5倍。这样的前部翼部16也和图3的前部翼部16起同样的作用。
图10为表示实施形态之一例的与图9相同的图。在该吸尿垫1的腹侧接触区域6中形成有使密度低的前部中央部15和密度高的前部翼部16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槽作为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成为槽的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与图9的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相比,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前部中央部15的变形向前部翼部16传递。芯材4成薄层存在于图示例的槽的底部。该薄层的厚度最好不超过前部中央部15和前部翼部16的厚度的1/2,优选为不超过1/3。薄层的厚度超过前部翼部16的厚度的1/2时,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作为槽的效果不足。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槽的底部不含芯材4的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在这样的前部刚性变化区域51中,最好先通过粘结或熔敷表面片2与底面片3接合而使前部中央部15与前部翼部16可靠地分离。
在图6~图10中以腹侧接触区域6为对象进行的实施形态,也能够适用于背侧接触区域7,而且也能够取代腹侧接触区域6而仅适用于背侧接触区域7。不过,在本发明中,在腹侧接触区域6和背侧接触区域7中,至少在腹侧接触区域6中设置刚性变化区域时,发明的效果更加显著。以吸尿垫1为例说明的本发明的液体处理用品也可以作为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垫使用。
本发明的吸尿垫在腹侧接触区域和被测接触区域中的至少腹侧接触区域中形成有中央部和翼部,并且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刚性变化区域,吸尿垫在穿用时产生的中央部的变形难以到达翼部,因此,其翼部能够宽宽地展开而与穿用者的腿部的根部和腹侧部密合,从而抑制吸尿垫相对于身体的错位。这样的吸尿垫不仅不必选择特殊的与该垫并用的尿布和短裤,而且即使当使用在现有的吸尿垫上的粘结剂和结合剂因其表面的玷污而不能再使用时,也能够抑制吸尿垫相对于身体的错位。
权利要求
1.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包括透液性顶面片、不透液性底面片和介于该两片之间的体液吸收性芯材,具有前后方向和与该前后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前方形成有腹侧接触区域、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后方形成有背侧接触区域,在该两接触区域之间形成有裆部接触区域,其特征为,上述腹侧接触区域的宽度形成的比上述裆部接触区域的宽度宽,以便上述腹侧接触区域的两侧部形成一对翼部,在一对上述翼部的每一个及位于一对的上述翼部间的中央部含有上述芯材,并且在将上述体液处理用品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包含刚性变化区域,该刚性变化区域与上述中心线平行,沿上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具有2~15mm的尺寸,上述腹侧接触区域的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在从上述变化区域向上述宽度方向内方的部分与从上述变化区域向上述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之间急剧变化,以上述两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的刚性为基准时,另一部分的刚性至少具有其1.5倍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体液处理用品,其特征为,上述向内方的部分与上述向外方的部分以上述刚性变化区域为边界包含厚度及密度中至少一方不相同的上述芯材,由此上述刚性发生急剧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体液处理用品,其特征为,上述变化区域是使上述两部分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体液处理用品,其特征为,在上述背侧接触区域中也形成有上述刚性变化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体液处理用品,其特征为,向上述宽度方向内方的部分的刚性至少为向上述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的刚性的1.5倍。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所要解决的课题是防止所穿用的吸尿垫相对于身体发生错位。吸尿垫(1)具有腹侧接触区域(6)、背侧接触区域(7)和裆部接触区域(8)。腹侧接触区域(6)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中央部(15)和一对的翼部(16),其制成为较之裆部接触区域(8)的宽度更宽。在腹侧接触区域(6)中,在中心线C-C的两侧形成有与中心线C-C平行的刚性变化区域(51)。在腹侧接触区域(6)中,从刚性变化区域(51)向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的弯曲刚性与宽度方向内方的弯曲刚性,当以任意一方的弯曲刚性为基准时,另一方的弯曲刚性至少为其1.5倍的值。
文档编号A61F13/00GK1575785SQ200410058608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4日
发明者吉冈稔泰, 川上祐介, 山南智康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