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血宁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369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益血宁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各种血液病引起血小板降低病症的中药口服液。
其组方为人参10克、当归头15克、生地30克、黄苓30克、枝子10克、仙鹤草30克、白茅根10克、土大黄10克、三七3克、炒枣仁10克、灸远志10克、甘草10克。制备方法是将上述各味药按方剂重量比例投入,置于不锈钢容器内煎煮,2-3次取汁去渣,再煎。提取浓缩精华。分剂装瓶,规格200ml/瓶。
本方剂中,人参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当归头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地黄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清热燥湿;黄苓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枝子攻下积滞、凉血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土大黄攻下积滞、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胆退黄;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炒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灸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散结;甘草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润肺止渴、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全方治则明晰,配伍合理,具有益气、养血、止血之功效,适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各种血液病引起血小板降低病症,经多年临床验证,治愈率达50%;有效率达96%。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本发明为口服液,每日两次,每次一瓶。(小儿用量酌减)。
典型病例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冀某,男,44岁(河南武陟人),1977年9月25日初诊。患者1977年2月发现下肢有较多的出血点及紫癜,牙龈出血,舌上有血泡,77年7月到某省级医院检查作骨髓穿刺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当时住院治疗,经服强的松、利血升、654-2、康力龙等药物治疗欠佳,化验血小板2.5万/L,出院寻求中医治疗。初诊时症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乏力,下肢出血点及紫癜较多,牙缝渗血,舌上有血泡,口燥咽干发渴,小便赤黄,五心烦热,失眠,遗精,步行沉重。脉象滑数有力。舌苔黄厚。纳差。本例结合症状认为症属毒火伤络型,阴虚火旺,迫血外溢,阳虚气衰,无力统血。治则清热解毒降火,凉血止血。方药益血宁口服液,服十天后症状消失,无出血现象,身上紫癜由深变浅。又连续服60天,共服80天益血宁口服液,于1977年12月25日化验血小板计数18.5万/L,患者每隔1-2个月复查化验血小板一次,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身体健康无复发。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荆某,女,66岁(河南武陟人),1975年7月6日初诊。患者40年前口腔下唇部长了一个血管瘤,后来逐渐增多,身上大小不等约有数十处血管瘤,无其他不适感。75年6月发现牙龈出血,下肢多处出血点及紫癜,血管瘤有的已出血,随后到某省级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HB)5.4g,白血球(WBC)7100/L,中性粒细胞(N)74%,淋巴细胞(L)25%,血小板(PLT)1.1万/L。诊断为血管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诊症见面色苍白,精神不佳,周身乏力,举步困难,腰酸背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下肢出血点较多,有6处紫癜,舌苔紫黑,纳差内热,脉象沉数有力。中医辩证属瘀阻经络,脉络伤,血不归经而妄行。治则活血阻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益血宁口服液,服20天,症状大消,血管瘤渐小,出血点及紫癜也渐消。二诊继服60天。于1975年9月28日检查化验血小板计数上升至15万/L,血红蛋白(HB)12g,白血球(WBC)8000/L(正常),停药观察,未见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各种血液病引起血小板降低病的中药口服液,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比的原料制成的人参10克、当归头15克、生地30克、黄苓30克、枝子10克、仙鹤草30克、白茅根10克、土大黄10克、三七3克、炒枣仁10克、灸远志10克、甘草10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各种血液病引起血小板降低病的内服中药口服液,具有益气、养血、止血之功效。适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各种血液病引起血小板降低病症,经多年临床验证,治愈率达50%;有效率达96%。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本方剂由人参、当归头、生地、黄苓、枝子、仙鹤草、白茅根、土大黄、三七、炒枣仁、灸远志、甘草组成。将上述各味药按方剂重量比例投入,置于不锈钢容器内煎煮,2-3次取汁去渣,再煎。提取浓缩精华。分剂装瓶,规格200ml/瓶。
文档编号A61P7/00GK1853707SQ20051006463
公开日2006年11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9日
发明者邹卫民 申请人:邹卫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