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368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是用于控制输送液体注射的莫菲氏管。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莫菲氏管,一般是一个简单的透明管,在输液过程中仅起到一个排气、缓冲作用,因此在输液时,必须有人一直值守,以防止瓶内液体滴完以后有空气进入人体血管内造成医疗事故。但是仍然常有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事故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即提供一种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照以下的结构实现。该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在莫菲氏管[1]的上部具有上导管[2],下部具有下导管[3],上下导管通过液孔[5]与莫菲氏管[1]的内腔连通,在莫菲氏管[1]内具有一个固定导杆[4],在导杆[4]上配合一个阀板[6]。其优点是当输液瓶内的液体滴完以后,阀板[6]沿内导杆[4]下落,将下导管封闭,将空气隔绝,停止输液,当更换新的液体瓶以后,按常规操作,只需将下导管挤压一下,使得阀板[6]克服初始的压力即可继续进行输液。其另一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当输液出现意外,(例如输液瓶掉在地上)患者体内的血液倒流的时候,此时阀板[6]将被推到上导管[2]的管口处而将其关闭,则就不会造成血液流出的事故了。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附图2是附图1的A-A剖视放大图,附图3是附图1的B-B剖视图。在附图中的序号描述为1、莫菲氏管,2、上导管,3、下导管,4、固定导杆,5、液孔,6、阀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中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使用进行详细说明。参照附图,该种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在莫菲氏管[1]的上部具有上导管[2],下部具有下导管[3],上下导管通过液孔[5]与莫菲氏管[1]的内腔连通。在莫菲氏管[1]内具有一个固定导杆[4],在导杆[4]上配合一个阀板[6],该阀板[6]可以沿内固定导杆[4]上下滑动。在阀板[6]的两表面最好设置一层较软材料的垫层,以提高其滑落到上下导管的管口时的密封性能。整个的阀板材料最好设计为略小于液体的比重,使得其在墨菲氏管中可以沿导杆上下自由飘浮,或者使其在液体中可以不用克服过大的外力而可以浮起来。其优点是当输液瓶内的液体滴完以后,阀板[6]沿内导杆[4]下落,将下导管封闭,空气隔绝,停止输液,当更换新液体瓶后,按常规操作,只需将下导管[3]下面的软管挤压一下,挤压力的冲击令阀板克服初始的压力浮起来,即可继续进行输液。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在莫菲氏管[1]的上部具有上导管[2],下部具有下导管[3],上下导管通过液孔[5]与莫菲氏管[1]的内腔连通,其特征在于在莫菲氏管[1]内具有一个固定导杆[4],在导杆[4]上配合一个阀板[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内导杆的莫菲氏管,在莫菲氏管[1]的上部具有上导管[2],下部具有下导管[3],上下导管通过液孔[5]与莫菲氏管[1]的内腔连通,其特征在于在莫菲氏管[1]内具有一个固定导杆[4],在导杆[4]上配合一个阀板[6]。其优点是当输液瓶内的液体滴完以后,阀板[6]沿内导杆[4]下落,将下导管封闭,将空气隔绝,停止输液,当更换新的液体瓶以后,按常规操作,只需将下导管挤压一下,使得阀板克服初始的压力即可继续进行输液。
文档编号A61M5/168GK2785612SQ20052008146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日
发明者魏春红, 吴美英, 陈玉梅, 冀玉香 申请人:魏春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