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救护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678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救护担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护担架,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 多功能救护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在医疗救护领域的使用极其广泛,医院、矿山、军队等行业均可见到 它的身影。目前,通过长期实践检验,我军现有的野战救护担架和医疗机构使 用的担架已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抢险救灾的要求,存在的主要缺点有
1、 现有的救护担架一般都采用手抬式搬运,方式落后,对救护人员的体 力消耗极大,难以长时间搬运,而且救护人员必须直立搬运担架,易暴露目标、 遭敌袭击,大大影响救护人员的战场生存能力,对于未来的渡海登陆作战,首 轮抢滩登陆部队可能会出现较大人员伤亡, 一线救护人员需在猛烈敌火袭击下 连续抢救伤员,迫切需要一种既节省体力又便于隐蔽运动的新型救护担架;
2、 目前海上救护时伤员的换乘主要是利用吊篮吊运和人工搬运,费时费 力,当发生战争或突发海难事故时,如何实现舰艇之间的伤员换乘,或当舰艇 损毁搁浅、无法靠岸时,如何快速安全转运伤员,是海上救护急需待解决的问 题,而现有的救护担架难以适应上述要求;
3、 现有的救护担架在复杂条件下不便与直升机救护协同,当直升机无法 降落时, 一般只能采用悬停起吊伤员,但是目前还没有可供直升机吊运伤员的 担架,只能直接起吊伤员,但这种直接起吊方式不适用于颅脑伤或脊椎损伤的 重伤员,容易加重伤情,降低伤员的存活率;
4、 现有的救护担架在抢险救灾时难以将困在高处的伤员安全及时的转
至地面,难以通过陡峭地形,救护人员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难以保持身体平衡, 体力消耗大,造成行进速度缓慢,容易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
5、现有的救护担架没有设置输液支架,当伤员需要在搬运过程中输液时, 另需一名救护人员在旁高举输液瓶,从而增加了人员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具备肩背搬 运方式、省时省力、便于伤病员的转运和换乘、适于与直升机和舰艇协同救护、 又能保障战场救护人员安全的新型救护担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功能救护担架,包括承重杆及位于承重杆间的承重面,还包括承重 带,所述承重带与承重杆的端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救护担架具有四根承重带,每一承重带的一端分别与承重杆 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每一承重带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挂钩。
进一步,所述救护担架具有两根承重带,每一承重带横跨两承重杆且其两 端分别与两承重杆的同侧端部固定连接,每一承重带分别套设有一挂钩。
进一步,所述承重带设有长度调节件。
上述救护担架设有输液支架,输液支架与承重杆螺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输液支架为拆卸式输液支架。 进一步,所述救护担架于承重面背面设有输液支架收藏袋。 上述救护担架设有滑轮,滑轮与承重杆端部螺接固定。
上述承重面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安全保护罩,每一安全保护罩 的一端侧与承重面固定连接,相对端侧通过保护绳与承重杆连接。 上述救护担架为折叠式救护担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承重带和挂钩,可采用肩背方式,省 时省力,而且有利于救护人员在崎岖道路和陡峭地形上保持身体平衡,也可采 用拖运方式,适合在火线抢救伤员;另一方面,有利于与直升机和舰艇协同救 护,及时安全的转运伤员,同时可减少救护人员配置,更有利于紧急情况下的 救护工作。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式多功能救护担架,包括两承重杆 11、 12,位于两承重杆间的帆布承重面2及四根分别与承重杆端部固定连接的 承重带31、 32、 33、 34。
上述承重带31、 32、 33、 34长度可调,其上设有长度调节件38。承重带 31、 32的一端分别与承重杆11的两端部固定连接,承重带33、 34的一端分别 与承重杆12的两端部固定连接;承重带31、 32、 33、 34的另一端分别设有挂 钩37。
上述承重杆11的中部设有一输液支架4,该输液支架4为拆卸式支架, 其由多段管状体依序插接组成,并且其下端部设有螺纹,与设于承重杆11上的螺孔相互螺接固定。上述承重面2的背面设有输液支架收藏袋,无需使用输
液支架4时可将支架收藏于内。承重杆11、 12的每一端部还分别设有一滑轮5, 滑轮5与承重杆11、 12螺接固定。当行进于平坦地面时,可利用滑轮5将救 护担架在地面上滑行,可以节省救护人员体力;当战场上在敌火威胁较大时, 救护人员也可将担架放在地上,以低姿或匍匐运动,通过拖曳承重带31、 33 或32、 34牵引担架前进,既能抢救伤员,又能避免暴露自身,从而更好地保 证自己安全。
上述承重面2于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安全保护罩,中部设有两条捆 绑松紧带。所述安全保护罩包括头部安全保护罩61和脚部安全保护罩62,头 部安全保护罩61设有适于人体脸部大小的镂空部,不影响伤病员呼吸和使用 氧气罩。头部、脚部安全保护罩的一端侧分别与承重面2的端侧固定连接,另 一端侧通过保护绳63与两承重杆活动连接,可根据伤员大小调节保护绳长度。 利用安全保护罩和捆绑松紧带可将伤员平稳固定于救护担架上,避免伤员在转 运或行进中掉落救护担架,造成二次伤害,保证伤员在通过复杂地形和悬吊、 滑运过程中的安全。
如图2所示,使用时,将伤员平放于承重面2上,伤员腰腹部束缚上捆绑 松紧带,头部和脚部分别扣上头部安全保护罩61和脚部安全保护罩62,如此 便可使伤员平稳固定于承重面2上;当人工搬运伤员时,在救护担架的前后端 分别布置一名救护人员,前端救护人员将同侧端部的两根承重带31、 33 (后端 救护人员同样将同侧端部的两根承重带32、 34)绕过肩膀并利用挂钩35与承 重杆卡扣,同时调节承重带到适当长度,从而将两根承重带交叉背于肩上,使 搬运方式由传统的手抬式转为肩背式,不仅可以极大的节省救护人员的体力, 而且可以空出双手进行其它动作,如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和晃动的舰艇上行进
时借助周围物体保持身体重心,以及清除障碍、射击等战术动作,大大提高机
动救护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当非正常人工搬运时,将承重带上的四个挂钩37
卡扣在消防车、起重机等的吊钩上,可以将整个担架平稳吊起,用于消防车、 起重机等吊运高处伤员,也可用于直升机在地面情况不允许着陆时快速安全的 起运伤员,还可利用舰艇上常见的帆缆吊运、滑运伤员,实现舰艇之间或从难 以靠岸的舰艇上直接向岸基快速安全的转运伤员。另一方面,当伤员急需输液 时,可将输液支架快速组装且安设于承重杆上,从而及时为伤员输液,同时减 少救护人员负担。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 于该实施方式所述的救护担架只设有两根承重带35、 36,每一根承重带的两端 分别横跨两承重杆ll、 12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承重杆11、 12的同侧端部固定连 接,同时每一根承重带分别设有一挂钩37。当人工搬运伤员时,救护人员将端 部的单根承重带背于肩上并调节适当长度,同样可使搬运方式由手抬式转为肩 背式,其余实施方式和使用方法与上述实施例1基本相同。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 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 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救护担架,包括承重杆(11、12)及位于承重杆间的承重面(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承重带,所述承重带与承重杆的端部固定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护担架具 有四根承重带(31 34),每一承重带的一端分别与承重杆的一端部固定 连接,每一承重带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挂钩(37)。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护担架具 有两根承重带(35、 36),每一承重带横跨两承重杆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承 重杆的同侧端部固定连接,每一承重带分别套设有一挂钩(37)。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 重带(31 36)设有长度调节件(38)。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护担架设 有输液支架(4),输液支架与承重杆螺接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支架(4) 为拆卸式输液支架。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护担 架于承重面背面设有输液支架收藏袋。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护担架设有滑轮(5),滑轮与承重杆端部螺接固定。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面(2)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安全保护罩(61、 62),每一安全保护罩 的一端侧与承重面固定连接,相对端侧通过保护绳(63)与承重杆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救护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护担架为 折叠式救护担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救护担架,包括承重杆及位于承重杆间的承重面,还包括承重带,所述承重带与承重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便于肩背和吊运的承重带,省时省力,而且有利于救护人员在崎岖道路上保持身体平衡和陡峭地形搬运担架,另一方面,有利于与直升机和舰艇协同救护,及时安全的转运伤员,同时可减少救护人员配置,还可在战场救护中降低救护人员的伤亡率,更有利于紧急情况下的救护工作。
文档编号A61G1/003GK201197775SQ20082004855
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
发明者周玉水, 张黎君 申请人:张黎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