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904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方剂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
技术背景-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但中风患者在发病
之前多有先兆表现,俗称"小中风",有资料表明, 一般在首次小中风发作后5 年内约有1/3发生中风。因此,对于中风病来说,如何预防其发病对降低中风 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治疗小中风的药 物,但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良莠不齐,都不尽如人意。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 制更为有效地预防或治疗小中风的药物,以造福于广大小中风患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它疗效确切,治愈率高,解除 了患者的痛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 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天麻9 15g,钩藤12 15g,丹参 15 20g,胆南星6 10g,天竹黄6 10g,桑寄生12 20g,陈皮12 15g,茯 苓12 18g,甘草6g。
本方剂为汤剂,制备及服用方法如下取上述重量配比的各原料药(除钩 藤外)加水1000ml浸泡40分钟,用陶瓷砂锅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0分钟,再加 入钩藤(另泡)煮15分钟,分晚饭后2小时和早饭前两次温服。
各原料药功效如下
天麻属平肝息风药。甘、平,归肝经。《本草汇言》载"主头风,头 痛,头晕虚旋,…四肢挛急,语言不顺, 一切中风,风痰",善能息风止痉, 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凡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如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均可应用,为平肝息风之良药。
钩藤属平肝息风药。甘、微寒,归肝、心包经。《本草纲目》载"大 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能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用于肝阳上亢之头 晕目眩等,为清热息风要药。
丹参属活血化瘀药。苦,微寒,归心、肝经。《本草正义》载"丹参 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 能活血祛瘀,凉血安神,为活血化瘀要药,可用于各种瘀血证。
胆南星属化痰药。苦、微辛,凉,归肝、胆经。《本经逢原》载"南 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善能清 热化痰,息风止痉。用于中风,眩晕等症。
天竹黄属化痰药。甘,寒,归心、肝经。《本草汇言》载"竹黄性缓, 清空解热,…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亦屡奏效"。能清热化痰, 清心定惊,可用于中风痰壅等症。
桑寄生属祛风湿药。苦、甘,平,归肝、肾经。《日华子本草》载"助 筋骨,益血脉"。能益肝肾,强筋骨,养血通络,可用于营血亏虚,肝肾不足 之症。
陈皮属理气药。辛、苦,温,归脾、肺经。《本草纲目》载"橘皮苦 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能理气健 脾,燥湿化痰,可用于痰湿阻滞之证,为治痰之要药。
茯苓属利水渗湿药。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药品化义》载 "最为利水渗湿要药"。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可用于脾虚不能运化,痰湿 停留。
甘草属补气药。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本草正》载"(甘 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无往不可,故称国老"。能益气补中,调和药 性,祛痰止咳,可调和诸药。
袓国医学认为,中风先兆即小中风多是肝肾不足在先,痰瘀交阻在后,由 于肝阳上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瘀阻脉络所致。临
4床表现多种多样, 一般有眩晕时作,头痛,单侧肢体麻木,或突然单侧肢体失 用,如握物落地,步履不稳,跛行,也可表现为一过性晕厥,或舌强语蹇等。 治法宜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滋补肝肾。方中天麻、钩藤均入肝经,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共为君药,胆南星、天竹黄清热化痰,丹参活血化瘀, 共为臣药,再用桑寄生补肝肾,益血脉,通经络,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 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直切中中风
先兆之病机,疗效确切,经多年应用,其有效率可达95%以上,实为预防中风 之良方,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本方剂先后对180余例患者进行临床验证, 治愈145例,有效27例,总治愈率80.6%,总有效率95.6%,治愈145例中均 随访3 5年,均未见复发。 典型病例
病例l:张某某,女,45岁,农民。时左上肢及左面部麻木1个月,伴有 头晕,头沉,3天前因劳累麻木,头晕,头沉加重,周身乏力,泛恶纳呆,面 色红,测血压150/100ramhg,以前未有高血压病史,颅脑CT未见异常,舌红苔 黄白腻,脉弦。诊为中风先兆(小中风)。随投以上述方剂,服完10剂后,症 状大减。效不更方,嘱其再服15剂,症状消失,血压正常。为巩固疗效,嘱其 每月服5剂,再服3个月,随访5年,未见中风发作。
病例2:刘某某,男,50岁,教师。患者于昨日上午突觉头晕,右侧肢体 活动不灵,伴言语不利,约5分钟后症状消失,昨晚8时许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未经处理,约10分钟后缓解,今晨起床时觉头晕头痛,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言 语不利,遂来就诊,测血压正常,颅脑CT未见异常,舌红苔白腻脉弦。诊为中 风先兆(小中风)。随投以上述方剂,5剂后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10 剂,症状未再犯,嘱其每月服3剂,连服3个月,随访5年,未见复发。
病例3:王某某,男,56岁,干部。高血压病史3年, 一周前突然头晕, 伴左半身麻木,约10分钟后恢复正常,此后每日发作2 3次。遂来诊,测血 压145/100mmhg,査颅脑CT未见异常,刻诊症见面唇暗红,舌胖而暗淡,苔 黄腻,脉沉弦而滑。诊为中风先兆(小中风)。随投以上述方剂,服完7剂后,上述症状7天仅发作4次。效不更方,嘱其再服10剂,症状未再犯。为巩固疗 效,续服5剂,后每月服5剂,连服3个月,随访3年,未见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行
详细阐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9g,钩藤12g,丹参15g,胆南星6g,天竹黄6g,桑寄生12g,陈皮 12g,茯苓12g,甘草6g。
本方剂为汤剂,制备及服用方法如下取上述重量配比的各原料药(除钩
藤外)加水1000ml浸泡40分钟,用陶瓷砂锅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0分钟,再加 入钩藤(另泡)煮15分钟,分晚饭后2小时和早饭前两次温服。
实施例2: —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15g,钩藤15g,丹参20g,胆南星10g,天竹黄10g,桑寄生20g,陈 皮15g,茯苓18g,甘草6g。
制备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12g,钩藤15g,丹参15g,胆南星10g,天竹黄9g,桑寄生15g,陈 皮12g,茯苓15g,甘草6g。
制备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l。
实施例4: 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15g,钩藤15g,丹参18g,胆南星10g,天竹黄6g,桑寄生15g,陈 皮15g,茯苓15g,甘草6g。
制备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l。
实施例5: —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12g,钩藤12g,丹参15g,胆南星10g,天竹黄10g,桑寄生12g,陈 皮15g,茯苓12g,甘草6g。
制备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l。实施例6: —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刑,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10g,钩藤14g,丹参17g,胆南星9g,天竹黄8g,桑寄生20g,陈皮 13g,茯苓16g,甘草6g。
制备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l。
实施例7: —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 成天麻14g,钩藤12g,丹参15g,胆南星8g,天竹黄10g,桑寄生18g,陈 皮15g,茯苓14g,甘草6g。
制备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天麻9~15g,钩藤12~15g,丹参15~20g,胆南星6~10g,天竹黄6~10g,桑寄生12~20g,陈皮12~15g,茯苓12~18g,甘草6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方剂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小中风的方剂。它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天麻9~15g,钩藤12~15g,丹参15~20g,胆南星6~10g,天竹黄6~10g,桑寄生12~20g,陈皮12~15g,茯苓12~18g,甘草6g。本发明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滋补肝肾之功效,直切中中风先兆之病机,疗效确切,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文档编号A61K36/88GK101455796SQ20091001381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9日
发明者涛 张 申请人:涛 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