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663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颈源性眩暈的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中药为原料药制备的治疗颈源性眩暈的药物。
背景技术
:颈源性眩暈即颈推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暈。其主要原因是推动脉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推间孔狭窄、骨质增生、颈推间盘突出、推间隙变窄,压迫推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推动脉痉挛,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除眩暈外,有的患者还表现为上肢或面部麻木、头痛、颈部活动受限、恶心、呕吐、耳鸣、耳砻、复视,急性发作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还出现视野缺损、出冷汗、心率紊乱、血压异常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当颈部转动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趺倒,但趺倒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颈源性眩暈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本病有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目前西医治疗颈源性眩暈多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常规是牵引、口服盐酸氟桂嗪等,但保守治疗总体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且效果不能肯定。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暈的药物,该药物具有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养气血,降逆止呕,活血通络之功,对颈源性眩暈的治疗可以起到标本兼治,药效迅速,治疗效果佳的目的。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药制备获得的菊花10~30夏枯草8-15地龙8~20天麻8-15珍珠母10~30钩藤10~20蔓荆子8~15生地黄10~30丹参10~30云苓10~20旋覆花8~15代赭石10~30川莒8~15怀牛膝8~15决明子8~15鸡血藤10-30甘草3~10。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制得的:菊花地龙珍珠母蔓荆子丹参旋覆花1510151015101212夏枯草天麻钩藤生地黄云荟代赭石怀牛膝鸡血藤1010151515151015决明子甘草5。可以将上述药物制成药剂学上的任何一种剂型,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剂等,本发明优选的剂型是胶囊剂。将本发明药物制成胶囊剂的具体制备方法是将地龙以酒拌匀,煮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备用;按照上述重量分数取珍珠母、代赭石打碎混匀,加水煎煮半小时后放凉备用;将炮制好的地龙与菊花、夏枯草、天麻、钩藤、蔓荆子、生地黄、丹参、苓、旋覆花、怀牛膝、川芎、决明子、鸡血藤、甘草按照上述重量份数混合均匀,将煎煮过的珍珠母和代赭石连水一起兑入,加水煎煮2-4次,每次1~2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5(TC相对密度1.0-1.2的清膏,于506(TC干燥后,粉碎成100-120目的药粉,装入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颈源性眩暈属于中医学"眩暈"、"头眩"、"痹证"、骨痹"、"头痛"等范畴。本病的发病多与风、火、痰、虛、瘀等密切相关,且眩暈多虛,临床上以虛证或本虛标实证较为多见,治宜熄风潜阳,清火化痰,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和胃,活血通络。本发明组方中,天麻、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呕;地龙清热熄风、通经活络;珍珠母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清翳明目;夏枯草、决明子清泄肝火、益肾明目;菊花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蔓荆子凉散风热、清肝明目、通窍止痛;生地黄滋阴清热、养血润燥;鸡血藤补血活血、舒筋活络;旋覆花消痰行水、降逆止呕;云芬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川芎上行头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怀牛膝补肝肾、活血祛瘀、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养气血,降逆止呕,活血通络之功,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暈疗效确实、迅速、方便,服用安全。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择300例颈源性眩暈患者对本发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30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0岁,平均45.2岁;病程最长21年,最短3个月,平均5.5年。全部病例均符合颈源性眩暈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以眩暈为主症,或伴有头痛、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或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不同程度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片示颈推退行性病变,并可见颈推正常生理弧度消失,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推关节增生,必要时进行CT、MRI检查;(3)排除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及脑干、小脑部缺血性疾病。以上患者釆用本发明药物进行治疗,l次3粒,l天3次,10天为1疗程,服用3个疗程。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眩暈消失,旋颈和仰颈实验为阴性,恢复发病前劳动生活能力;显效眩暈明显减轻,旋颈和仰颈实验为阴性,无反复发作,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有效眩暈有一定的缓解,劳累后偶有颈项部不适和眩晕加重现象,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得到提高;未愈眩暈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表i临床疗效统计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300例患者经本发明药物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100%。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取地龙400g加黄酒拌匀,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取珍珠母600g、代赭石600g打碎混匀,加水煎煮半小时,放凉备用;将炮制好的地龙与菊花600g、夏枯草400g、天麻400g、钩藤600g、蔓荆子400g、生地黄600g、丹参600g、云荟600g、旋覆花400g、怀牛膝400g、川穹480g、决明子480g、鸡血藤600g、甘草200g混合均匀,兑入已煎煮过的珍珠母、代赭石(连药带水),加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5(TC相对密度1.05的清膏,于6(TC干燥后,粉碎成120目的药粉,装入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实施例2取地龙500g加黄酒拌匀,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取珍珠母750g、代赭石750g打碎混匀,加水煎煮半小时,放凉备用;将炮制好的地龙与菊花750g、夏枯草500g、天麻500g、钩藤750g、蔓荆子500g、生地黄750g、丹参750g、云荅750g、旋覆花500g、怀牛膝500g、川穹600g、决明子600g、鸡血藤750g、甘草250g混合均匀,兌入已煎煮过的珍珠母、代赭石(连药带水),加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5(TC相对密度为1.2的清膏,于5(TC干燥后,粉碎成100目的药粉,装入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8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药制备获得菊花10~30夏枯草8~15地龙8~20天麻8~15珍珠母10~30钩藤10~20蔓荆子8~15生地黄10~30丹参10~30云苓10~20旋覆花8~15代赭石10~30川芎8~15怀牛膝8~15决明子8~15鸡血藤10~30甘草3~10。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暈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菊花15夏枯草10地龙10天麻10珍珠母15钩藤15蔓荆子10生地黄15丹参15云苓15旋覆花10代赭石15川芎12怀牛膝10决明子12鸡血藤15甘草5。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暈的药物,其特征是将所述的药物制成胶囊剂。4、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暈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地龙以酒拌匀,煮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备用;按照上述重量分数取珍珠母、代赭石打碎混匀,加水煎煮半小时后放凉备用;将炮制好的地龙与菊花、夏枯草、天麻、钩藤、蔓荆子、生地黄、丹参、云荟、旋覆花、怀牛膝、川芎、决明子、鸡血藤、甘草按照上述重量份数混合均匀,将煎煮过的珍珠母和代赭石连水一起兑入,加水煎煮24次,每次1~2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5(TC相对密度1.0-1.2的清膏,于50-6(TC干燥后,粉碎成100-120目的药粉,装入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全文摘要一种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药物,是将炮制后的地龙与菊花、夏枯草、天麻、钩藤、蔓荆子、生地黄、丹参、云苓、怀牛膝、旋覆花、川芎、决明子、鸡血藤、甘草混合均匀,将煎煮过的珍珠母和代赭石连水一起兑入,加水煎煮后浓缩成清膏,干燥粉碎装入胶囊中,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本发明药物具有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养气血,降逆止呕,活血通络之功,用于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实,经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100%。文档编号A61K36/8988GK101658640SQ20091007523公开日2010年3月3日申请日期2009年8月25日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发明者薛敏娜,路正平申请人:路正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