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5281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属于医用配制品,特别是采用天然原料制成的一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危害人类精神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和焦虑症呈蔓延之势,发病年龄逐年下降,发病人群逐年扩大,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最近,据统计,在我国各型抑郁症的发病人群达到2600万,其中青少年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研发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抑郁症与焦虑症象一对孪生兄弟,常共病存在,有时难以鉴别。美国全国共病调查发现,广泛性焦虑(GAD)患者当前共患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9%,恶劣心境为22%。同样,具有终生GAD诊断的患者中,共患抑郁症占62%,共患恶劣心境占39%,而抑郁症患者中有高达90%以上的人感到轻重不等的焦虑。在以往的治疗中,往往偏重于一个方面。我们在组方时考虑到要两者兼治,所以,通过应用芪参复康对抑郁症、焦虑症模型和临床疗效观察,都取得了较满意地疗效。目前,临床上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主要包括三环类、苯二氮罩类、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化学药物,虽然对各种程度的抑郁症和抗焦虑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毒副作用较大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长期应用。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有效、安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已经成为抗抑郁和抗焦虑研究的重要方向,大量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植物来源的抗抑郁药的有性。具有千年应用经验的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症和抗焦虑及其相关症状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记载,大量的复方及单味中药见于各个时期的医药著作中,这些处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因此,从传统中医药中,研究和发掘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捷径,有利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针对传统中医药中的抗抑郁和抗焦虑有效复方和单味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对多种复方的动物试验筛选,发现了具有确切作用的中药复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了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为创新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的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主要作用是滋养肝肾、养阴清热、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另外,还能调节身体免疫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效消除烦躁不安、失眠心悸、潮热出汗、头痛头晕等。以往临床长期使用的验方为汤剂,病人服用和携带很不方便,为此配制了一种服用与携带方便,性质稳定,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中药胶囊剂供临床使用。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而实现的3—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其采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炙黄芪15士3、西洋参10±2、白术10±2、天麻10士2、枸杞子10±2、熟地10±2、白芍10±2、丹参10±2、当归10±2、川芎10士2、淫羊藿10士2、酸枣仁15±3、茯苳10±2、知母10±2、香附10±2、柴胡10±2、郁金10±2、炙甘草6±1.2。本方剂是治疗虚劳失眠的方剂,归心、肝经。方中西洋参、黄芪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力;熟地、枸杞、淫羊藿壮腰强肾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协助西洋参、黄芪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为臣药。天麻平肝息风,用于头痛眩晕;丹参、川芎、知母可滋阴调肝,泻火清热,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为佐药。酸枣仁镇静安神,补肝养心;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神志恍惚;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气为使药。本方所治气血不足之证,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舌淡,脉细无力为主症。病机为病后失调而致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肝失所藏,治宜益气补血。本发明的优点是纯中药制剂,具有扶正固本、定惊安神、益气养血、强身益志、补肾健脑之功效。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抗疲劳,抗应激,促进机体恢复。主治多愁善虑,情绪不稳,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心悸怔忡等。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抑郁症和焦虑症。所以,凡是因中虚不能培肝,肝阴失养,心煩失眠等,均可选用本方作治疗。本发明制剂服用量小,药物有效成分易于释放,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使药效能够充分发挥。本制剂体积小,便于携带,贮藏和服用方便。而且可大批量生产。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而实现的该中药制剂的中药材组成与用量为炙黄芪15g、西洋参10g、白术10g、天麻10g、枸杞子10g、熟地10g、白芍10g、丹参10g、当归10g、川芎10g、淫羊藿10g、酸枣仁15g、茯苓10g、知母10g、香附10g、柴胡10g、郁金10g、炙甘草6g。本发明采用中药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味苦、微香。0.3g/粒,其用法用量为口服,常用量每次3-4粒,每日3次。1、中药胶囊剂临床治疗焦虑症疗效观察—般资料病例选自2006年12月2008年6月在本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门诊就诊病人,所选患者均符合CCMD-3及DSM-IV广泛性焦虑症诊断标准,焦虑量表(HAMARS)得分>18,无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排除其它精神疾病,治疗中改用苯二氮革类者剔除。按治疗处理不同,分为中药胶囊剂组和丁螺环酮组。中药胶囊剂组64例,男28例,女36例,平均年龄(35.24±11.58)岁,最小25岁,最大50岁;平均病程(8.6±5.7)月,最短6个月,最长17个月。丁螺环酮组54例,男23例,女31例,平均年龄(36.22+11.17)岁,最小24岁,最大51岁;平均病程(8.7±5.4)月,最短5个月,最长18个月。两组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卡方检验及t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中药胶囊剂组,每次3粒,每日3次;丁螺环酮(5mg/片)组,第一周每日1520mg,分三次服。第26周每日30mg,分三次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疗效评估临床疗效按我国现行《精神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分四级痊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前和治疗后(第六周)各评定一次。分别在给药后每周进行HAMAR50%和6周后CGI-I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HAMAR得分减分率50X以上、或CGI-I评分为1分(显效)或2分(有效),由两名精神科高年资医师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心电图、脑电图、体重、血压测定对照。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疗效用卡方检验。结果疗效评估经过6周治疗,两组均获明显疗效,其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中药胶囊剂与丁螺环酮临床疗效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注组间比较,P>0.05HAMA抑郁量表及CGI量表评定结果,两组经6周治疗后HAMA,比治疗前减分明显-—,、1±、仏a六副^虹曰^:m^b/—(p<0.01),CGI得分小于2者在>0.05)见表2。表2中药胶囊剂与丁螺环酮HAMA及CGI量表评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注与治疗前比较a表示(p<0.Ol),组间比b表示(p<0.05、c表示(p>0.05)不良反应比较在治疗中中药胶囊剂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占(9.52%),丁螺环酮组共有16例占(29.6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Ol),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见表3。实验室检查两组血、尿常规、肝功能血糖等未见异常改变。中药胶囊剂组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丁螺环酮组出现心电图改变5例,表现窦性心动过速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两组均无严重心电图改变。表3中药胶囊剂与丁螺环酮不良反应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注组间比b表示(p<0.01)2、中药胶囊剂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病人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出现自杀。给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已是医学临床和社会重视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些年,新型抗抑郁药物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不断问世,药理作用5-HT再摄取抑制剂为主,因不良反应,价格偏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尚未见疗效肯定的抗抑郁纯中药制剂,该中药胶囊剂是纯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取得明显疗效,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为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与国内广泛应用的抗抑郁症经典药物氟西汀相比较。对象与方法对象病例为2006年12月2007年4月在我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住院病人,共65例,男27例,女38例,年龄2550岁,平均33±13.58岁,符合CCCMD-3及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HAMD抑郁量表(HAMDRS)得分>20,无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病程138个月,平均8士8.7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l一般资料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病程(月)7.2±5.68.9土7,41注组间比较,x2检验。bp>0.05方法65例病人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胶囊剂组33例,氟西汀组32例。给药方法经一周清洗后给药,中药胶囊剂组每次4粒,每日3次,氟西汀组每日20mg上午一次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疗效评估临床疗效按我国现行《精神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分四级痊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量表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评定一次。分别进行HAMDRS、CGI(临床疗效总评量表)、TESS(副反应量表)评定。由两名精神科高年资医师评定,有较好的一致性,K即pa系数二0.78。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心电图、脑电图、体重、血压测定对照。结果疗效评估经过6周治疗,两组均获明显疗效,其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中药胶囊剂与氟西汀临床疗效比较疗效中药胶囊剂组氟西汀组炸愈15(45.5)14(43.8)a显效9(27.3)9(28.1.)a有效6(18.2)6(18.8)a无效3(9.0)3(9.3)a总有效率91.0%90.7%组间比较,、>0.05HAMD抑郁量表及CGI量表评定结果,两组经6周治疗后HAMD和CGI分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药胶囊剂和氟西汀疗效相当。结果见表3。表3中药胶囊剂与氟西汀HAMD抑郁量表及CGI量表评定结果中药胶囊剂组氟西汀组项目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前治疗6周后HAMD28.62±7.1110.56±5.68d27.96±6.759.63±5.23。总分0.66±0.33减分率0,654±0.27eCGI:Sl6.43±1.083.48±1.74d6.55±0.943.32±1.56dGl2.87±1.64e2.84±1.18El4.02±3.88e2.96±3.477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dP<0.01;与氟西汀组比较ep>0.05不良反应比较在治疗中中药胶囊剂组8(15.1%),有3例出现思睡,2例困倦感,3例体重增加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氟西汀组共有12(37.5%)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TESS量表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看,氟西汀主要为抗胆碱副反应口干、视力模糊、头疼、失眠等,病人多能耐受,无须特殊处理,大部分自行消失。中药胶囊剂则无抗胆碱能副反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表4中药胶囊剂组(n=33)与氟西汀组(n=3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数)项目氟西汀组中药胶囊剂组口干6便秘3头疼2厌食1视力模糊3体重增加33震颤1静坐不能2鼻塞1心动过速2困倦思睡5实验室检查两组血、尿常规、肝功能血糖等未见异常改变。中药胶囊剂组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氟西汀组出现心电图改变5例,表现窦性心动过速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两组均无严重心电图改变。通过以上临床疗效观察证明中药胶囊剂对焦虑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2.2%,与治疗焦虑症的西药丁螺环酮疗效相等(P>0.01)。而且中药胶囊剂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中药胶囊剂对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1.0%,与治疗抑郁症的西药氟西汀疗效相等(p>0.01)。而且中药胶囊剂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中药胶囊剂经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试验,该药物小鼠灌胃给药的日最大耐受量为39.Og/kg,由于该药每克药粉相当于生药2.3g,故该药物小鼠灌胃给药的日最大耐受量为89.7g生药/kg,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量(0.138g生药/kg)的650倍,表明该药在规定的临床服用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8权利要求一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炙黄芪15±3、西洋参10±2、白术10±2、天麻10±2、枸杞子10±2、熟地10±2、白芍10±2、丹参10±2、当归10±2、川芎10±2、淫羊藿10±2、酸枣仁15±3、茯苓10±2、知母10±2、香附10±2、柴胡10±2、郁金10±2、炙甘草6±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炙黄芪15、西洋参10、白术10、天麻10、枸杞子10、熟地10、白芍10、丹参10、当归10、川芎10、淫羊藿10、酸枣仁15、茯苓10、知母10、香附10、柴胡10、郁金10、炙甘草6。全文摘要一种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其采用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炙黄芪15±3、西洋参10±2、白术10±2、天麻10±2、枸杞子10±2、熟地10±2、白芍10±2、丹参10±2、当归10±2、川芎10±2、淫羊藿10±2、酸枣仁15±3、茯苓10±2、知母10±2、香附10±2、柴胡10±2、郁金10±2、炙甘草6±1.2。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证明,本发明对焦虑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对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1.0%。与治疗焦虑症的西药丁螺环酮和治疗抑郁症的西药氟西汀疗效相近,而且中药制剂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该制剂服用量小,药物有效成分容易释放,吸收快,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便于携带,易于服用,利于规模化生产。文档编号A61P25/24GK101711847SQ20091021943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优先权日2009年12月8日发明者张彦,李新田,杨来启,林昱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