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皮下注射针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1328阅读:27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痛皮下注射针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学临床上许多药物需要皮下注射,如胰岛素、低分子肝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固定好患者皮肤,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呈30° 40°角,从低位向上刺入针梗的2/3进行注射。过瘦者可提起注射部位的皮肤,迅速将针头的2/3刺入,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物,注射完毕后,以棉球轻压进针处,快速将针拔出。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会感到现有皮下注射法由于针头的局限性具有以下不妥1、进针较钝,反射性地引起皮肤紧缩,造成疼痛。2、由于针头进入方向是由下向上刺入,注射器本身受重力下垂影响,导致活塞下滑,使空气进入针管内,推药前必须将空气排尽才能推药。3、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呈30 45度角,注射技术不过关的会把皮下注射变成肌肉注射,达不到预期的药物吸收效果。4、长期做皮下注射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经常性注射胰岛素,如果胰岛素每天都注射在相同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就会增生。其最大弊端就是皮下组织增生会影响药物吸收,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5、排空注射器时,容易使药物外溢造成浪费。6、注射完毕针头拔出时,偶而会有药液溢出。7、针头过长,在注射完毕后,针尖部分总会有药物残留。
8、需要经常做皮下注射的患者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注射时往往因用力过强造成肌肉注射,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9、针头过长过于锋利,医护人员在销毁器械时,容易造成误伤,被病毒感染的危险。10、现有针头会对儿童造成恐惧,从而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痛皮下注射针头,它可解决皮下注射疼痛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空腔底座上排列固定有数十个针头,底座外形是方形或圆盘形,空腔与各针头连通,针头内径为0. 04-0. 07毫米,针头长度为0. 4-4毫米,在底座和通腔外有仿形外套,底座与通腔均镶嵌在外套内,注射器输药嘴与外套插入配合,注射器输药嘴与通腔密闭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
无痛针头的直径与人体汗毛相仿,所以在同时进针时,不会引起皮肤紧缩,不会产
生疼痛感。无痛针头为垂直式刺入,注射器活塞不会有滑动,不会有空气进入针管内。刺入方式简单便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也可操作自如。无痛针头刚好穿透皮下组织的设计长度,简单便捷的刺入方式,确保了注射位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人体对药物的充分吸收。无痛针头是由非常微小的针头分布在同一横面上而组成的,即使糖尿病患者经常注射,皮肤也不会产生增生,不会影响皮肤对药物的吸收。注射完毕后皮下组织完全吸收药物,也不会有药液外溢。无痛针头针尖非常细小,所以不会有药液残留在针尖内。与人体汗毛相似的针尖,不会对医护人员在销毁器械时造成误伤。人的肉眼几乎看不到针尖的存在,不会对患者造成恐惧。


图1是本发明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主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附加外套后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如图所示,1是底座、2是针头、3是通腔、4是外套、5是注射器输药嘴。底座1与通腔3为一塑料整体,金属针头2固定在底座1盘面上,并与底座1的空腔连通,外套4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大外体积,便于操作,二是能使注射器输药嘴5与通腔3 对接密闭连通,针头2内径在0. 04-0. 07毫米,针头2比传统针头细,是为减少疼痛感和创面,因为人体皮肤由表皮到真皮组织的厚度是0. 4-4毫米,因此针头长度选0. 4-4毫米,针头2不接触神经,使人无疼痛感,通过16-36个针头2注射用药,一样可达到输药量和传统注射时间,同时不会发生皮肤及皮下组织增生。
权利要求
1. 一种无痛皮下注射针头,其特征是在空腔底座上排列固定有数十个针头,底座外形是方形或圆盘形,空腔与各针头连通,针头内径为0. 04-0. 07毫米,针头长度为0. 4-4毫米,在底座和通腔外有仿形外套,底座与通腔均镶嵌在外套内,注射器输药嘴与外套插入配合,注射器输药嘴与通腔密闭连通。
全文摘要
一种无痛皮下注射针头,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在空腔底座上排列固定有数十个针头,底座外形是方形或圆盘形,空腔与各针头连通,针头内径为0.04-0.07毫米,针头长度为0.4-4毫米,在底座和通腔外有仿形外套,底座与通腔均镶嵌在外套内,注射器输药嘴与外套插入配合,注射器输药嘴与通腔密闭连通。有益效果是无痛针头为垂直式刺入,刺入方式简单便捷,不会有药液残留在针尖内,不会发生皮肤及皮下组织增生,不会对医护人员在销毁器械时造成误伤。
文档编号A61M5/178GK102430171SQ201110429969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张龙海, 马汉彬 申请人:张龙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