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颈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2541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式颈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人体颈椎的颈圈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式的颈圈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是人体的重要支柱,保障着人体基本生命活动信息的上传、下达及营养的输送,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电脑网络的高度发展,颈椎疾病不时危害人体,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颈椎具有疾病的患者,或颈部经由手术过后不能做过大的动作者,在临床上通常以颈椎固定器套设于人体颈部,借以限制颈部动作。现有习知的颈椎固定器常以固定形式装设于人体颈部,而无法活动地调整其颈托高度,然而,每位使用者分别具有不同的颈围及长度,因此,相关业者必须配合制造出多种规格,如此一来在生产及库存上形成诸多的不便。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可以调整颈托高度的颈椎固定器,但是市面上的颈椎固定器结构设计复杂,且复杂设计更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颈椎固定器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可调式颈圈,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颈椎固定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的颈椎固定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可调式颈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装设于人体颈部后,借由简易操作来自由调整下巴辅助件的高度,以符合不同使用者需求,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可调式颈圈包含一本体、一滑槽、一枢转结构、一下巴辅助件及一调整结构。一本体用以固定一人体的颈椎。滑槽开设于本体的两侧。枢转结构设于滑槽外侧,其中,枢转结构包含一环凸、一枢转齿及一齿轮。环凸围绕滑槽。枢转齿分布于该枢转结构环凸的内壁。齿轮位于滑槽及环凸内,且齿轮与枢转齿相啮合。下巴辅助件受枢转结构的齿轮连动,并借由枢转结构的齿轮与本体枢接。调整结构用以转动枢转结构,并令下巴辅助件位移,其中,调整结构包含一固定件、一旋钮、一卡制环、一弹簧及一定位组件。固定件设置于枢转结构的环凸内,且固定件具有一圆管座。旋钮枢装于固定件的圆管座外,旋钮具有一内齿环及一外齿环,且外齿环与枢转结构的齿轮相啮合。卡制环位于旋钮内,卡制环边缘具有一卡制齿,卡制环的卡制齿与旋钮的内齿环相对应。弹簧用以推抵卡制环的卡制齿与旋钮的内齿环相啮合,且弹簧与固定件的圆管座位置相对。定位组件位于固定件的圆管座内,借由一使用者按压定位组件使其位移后压迫卡制环,而让卡制环抵抗弹簧的推力, 借以让卡制齿与旋钮的内齿环在分离状态及啮合状态之间切换。[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的定位组件更包含一凸缘、一第一定位件、一第二定位件及一凸起。凸缘位于固定件的圆管座内壁。第一定位件位于固定件的圆管座内,第一定位件一端的边缘设有一第一定位齿。第二定位件位于固定件的圆管座内,第二定位件具有与第一定位齿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齿。凸起位于第二定位件上,且凸起与凸缘相对应。借此, 使用者按压第一定位件使第一定位齿推抵第二定位齿,令第二定位件的凸起与凸缘在分离状态及卡合状态之间切换。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中的上述滑槽呈弧形开设于该本体上,上述枢转结构的枢转齿沿该滑槽呈弧形排列于该环凸上,上述卡制齿呈弧形分别分布于该卡制环的两侧。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更包含一侧辅助件、一限位槽及一外盖。侧辅助件位于本体内壁的两侧,与枢转结构相对应。限位槽开设于侧辅助件相对于滑槽的位置上,限位槽用以限制齿轮在枢转结构的枢转齿旋转的角度。外盖可拆卸的安装于调整结构的固定件外。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不仅构件简单,并借由使用者按压定位组件,使调整结构带动枢转结构,进而便利地调整下巴辅助件的高度,以符合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16]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的立体图;[0017]图2A绘示图1的可调式颈圈的分解图;[0018]图2B绘示图2A的可调式颈圈的局部放大图;[0019]图3A绘示图1的可调式颈圈沿线段1-1且未按压定位组件的剖视图[0020]图:3B绘示图1的可调式颈圈沿线段1-1且按压定位组件的剖视图。[0021]100 可调式颈圈110 本体[0022]120 滑槽130 枢转结构[0023]131 环凸132 枢转齿[0024]133 齿轮140 下巴辅助件[0025]150 调整结构151 固定件[0026]151a 圆管座151b 凸缘[0027]152 旋钮152a 内齿环[0028]152b 外齿环153 卡制环[0029]153a 卡制齿154 弹簧[0030]155 定位组件156 第一定位件
5[0031]156a:第一定位齿157a:凸起160 侧辅助件
157 第二定位件 157b 第二定位齿 170 限位槽180 外盖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式颈圈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的立体图。图2A绘示图1的可调式颈圈的分解图。图2B绘示图2A的可调式颈圈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可调式颈圈100 包含一本体110、一滑槽120、一枢转结构130、一下巴辅助件140及一调整结构150。使用者借由旋转调整结构150,使调整结构150带动枢转结构130来调整下巴辅助件140的高度。本体110是指与人体颈椎接触的架体,此本体110用以固定人体的颈椎。其中,本体110上开设有呈弧形的两个滑槽120,分别位于本体110的两侧。枢转结构130设于滑槽120外侧,本实施方式的枢转结构130是一体成型于本体 110上,如此可加强枢转结构130与本体110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其中,枢转结构130包含一环凸131、一枢转齿132及一齿轮133。环凸131围绕滑槽120并一体凸设于本体110上。枢转齿132位于环凸131的内壁,且枢转齿132沿滑槽120呈弧形排列。齿轮133位于滑槽120及环凸131内,且齿轮 133与枢转齿132相啮合,即齿轮133可咬合枢转齿132上下转动位移。下巴辅助件140受枢转结构130的齿轮133连动,并借由枢转结构130的齿轮133 与本体Iio枢接,换言之,当齿轮133在枢转齿132上进行上下位移时,可同步连动下巴辅助件140。调整结构150用以转动枢转结构130,令下巴辅助件140位移,使下巴辅助件140 依照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其中,调整结构150包含一固定件151、一旋钮152、一卡制环153、一弹簧巧4及一定位组件155。固定件151为调整结构150中的主架体,设置于枢转结构130的环凸131内,且固定件151具有一圆管座151a。旋钮152枢装于固定件151的圆管座15Ia外,旋钮152具有一内齿环15 及一外齿环152b,且外齿环152b与枢转结构130的齿轮133相啮合。当使用者转动旋钮152时, 旋钮152的外齿环152b会带动齿轮133旋转,进而带动下巴辅助件140。卡制环153位于旋钮152内,卡制环153边缘(即周缘)具有卡制齿153a,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制齿153a呈弧形分别分布于卡制环153的两侧,且卡制环153的卡制齿153a 与旋钮152的内齿环15 相对应,当卡制齿153a与旋钮152内的内齿环15 相啮合时, 卡制环153便无法相对于旋钮152转动。弹簧154与固定件151的圆管座151a位置相对,弹簧IM用以推抵卡制环153的卡制齿153a与旋钮152的内齿环15 相啮合,如此一来,卡制环153便无法相对于旋钮 152转动。[0045]定位组件155位于固定件151的圆管座151a内,借由使用者按压定位组件155使其位移后压迫卡制环153,而让卡制环153抵抗弹簧巧4的推力,借以令卡制齿153a与旋钮 152的内齿环15 在分离状态及啮合状态之间切换。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的定位组件155更包含一凸缘151b、一第一定位件156、 一第二定位件157及一凸起157a。凸缘151b位于固定件151的圆管座151a内壁。第一定位件156位于固定件151的圆管座151a内,第一定位件156 —端的边缘设有一第一定位齿 156a。第二定位件157位于固定件151的圆管座151a内,第二定位件157具有与第一定位齿156a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齿157b。此外,第二定位件157设有凸起157a,此凸起157a与凸缘151b相对应,以下将详细说明定位组件155的作动关系。图3A绘示图1的可调式颈圈沿线段1-1且未按压定位组件的剖视图。如图所示, 在未按压定位组件巧5之前,第一定位件156的第一定位齿156a及第二定位件157的第二定位齿157b对应相互卡合,此时卡制环153受弹簧巧4推抵的作用力,使卡制齿153a与旋钮152的内齿环15 相啮合,因此,卡制环153无法相对于旋钮152转动。图;3B绘示图1的可调式颈圈沿线段1-1且按压定位组件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当使用者按压定位组件巧5之后,第一定位件156压迫第二定位件157,意即第一定位齿156a 会推抵第二定位齿157b,使第二定位件157的凸起157a与凸缘151b相互卡合;第二定位件 157亦会推抵卡制环153,使卡制环153上的卡制齿153a与旋钮152的内齿环15 分离, 如此旋钮152便可相对于卡制环153旋转。此时,使用者仅需转动旋钮152,让旋钮152的外齿环15 带动齿轮133,便可带动下巴辅助件140进行上下位移。将下巴辅助件140调整至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后,只需再按压一次定位组件155,令第一定位齿156a推抵第二定位齿157b,使第二定位件157的凸起157a与圆管座151a的凸缘151b分离,恢复至未按压定位组件155之前的状态,如此一来,即可固定下巴辅助件140 的位置,避免下巴辅助件140因外力任意改变位置,进而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更包含一侧辅助件160、一限位槽170 及一外盖180。侧辅助件160位于本体110内壁的两侧,与枢转结构130相对应,用以加强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式颈圈的结构强度。限位槽170开设于侧辅助件160相对于滑槽120的位置上,限位槽170用以限制枢转结构130的齿轮133于枢转齿132旋转的角度,避免下巴辅助件140调整的角度过大。外盖180可拆卸的安装于调整结构150的固定件151外,一方面保护调整结构150内的所有组件,一方面也做为美观之用。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颈圈100可借由简易的按压及旋转动作,来调整下巴辅助件140的高度,不仅可符合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使用上更是简单方便。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包含 固定一人体的颈椎的一本体;一滑槽,开设于该本体的两侧;一枢转结构,设于该滑槽外侧,该枢转结构包含一环凸,围绕该滑槽;一枢转齿,分布于该枢转结构环凸的内壁;以及一齿轮,位于该滑槽及该环凸内,且该齿轮与该枢转齿相啮合;一下巴辅助件,受该枢转结构的齿轮连动,并借由该枢转结构的齿轮与该本体枢接;以及转动该枢转结构并令该下巴辅助件位移的一调整结构,该调整结构包含 一固定件,设置于该枢转结构的环凸内,且该固定件具有一圆管座; 一旋钮,枢装于该固定件的圆管座外,该旋钮具有一内齿环及一外齿环,且该外齿环与该枢转结构的齿轮相啮合;一卡制环,位于该旋钮内,该卡制环边缘具有一卡制齿,且该卡制环的卡制齿与该旋钮的内齿环相对应;推抵该卡制环的卡制齿与该旋钮的内齿环相啮合的一弹簧,且该弹簧与该固定件的圆管座位置相对;以及一定位组件,位于该固定件的圆管座内,借由一使用者按压该定位组件使其位移后压迫该卡制环,而让该卡制环抵抗该弹簧的推力,借以令该卡制齿与该旋钮的内齿环在分离状态及啮合状态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定位组件更包含 一凸缘,位于该固定件的圆管座内壁;一第一定位件,位于该固定件的圆管座内,该第一定位件一端的边缘设有一第一定位齿;一第二定位件,位于该固定件的圆管座内,该第二定位件具有与该第一定位齿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齿;以及一凸起,位于该第二定位件上,且该凸起与该凸缘相对应;该使用者按压第一定位件使该第一定位齿推抵该第二定位齿,令该第二定位件的凸起与该凸缘在分离状态及卡合状态之间切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滑槽呈弧形开设于该本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枢转结构的枢转齿沿该滑槽呈弧形排列于该环凸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侧辅助件,位于该本体内壁的两侧,与该枢转结构相对应;以及限制该齿轮在该枢转结构的枢转齿旋转的角度的一限位槽,开设于该侧辅助件相对于该滑槽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制齿呈弧形分别分布于该卡制环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枢转结构一体成型于该本体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颈圈,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外盖,可拆卸的安装于该调整结构的固定件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可调式颈圈,包含一本体、一滑槽、一枢转结构、一下巴辅助件及一调整结构。一本体用以固定一人体的颈椎。滑槽开设于本体的两侧。枢转结构设于滑槽外侧。下巴辅助件受枢转结构的齿轮连动,并借由枢转结构的齿轮与本体枢接。调整结构用以转动枢转结构,并令下巴辅助件位移。本实用新型借由简易操作来自由调整下巴辅助件的高度,以符合不同使用者需求,非常适于实用。
文档编号A61F5/055GK202015274SQ20112000475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4日
发明者赖志佳 申请人:赖志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