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10956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ー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カ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名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等,是中耳腔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形成了病理性分泌物的积聚,从而造成了中耳功能的下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使中耳腔内的结构粘连、硬化,而造成几乎永久性的听カ下降。相当于中医所称的“痰炊”,而究其来源,多为风邪侵袭、肝胆湿热、气滞血瘀、邪毒滞脏腑虚损所致。一般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消炎、滴鼻、抗菌、脱敏等治疗,但对于病情重、病程长且反复发 作者,上述方法往往很难奏效,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突出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黄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黄滕、三颗针、白药子、甘油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制备本发明中药制剂由下述原料药制成黄芩20_40g、蒲公英10_20g、皂角刺10-20g、山茱萸 10-20g、黄滕 10-20g、三颗针 10_20g、白药子 10_20g、甘油 100_150ml。本发明中药制剂原料药的最佳选择为黄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黄滕15g、三颗针15g、白药子15g、甘油120ml。制备方法如下将黄岑、蒲公英、阜角刺、山茱萸、黄滕、三颗针、白药子置于IOOOml蒸馏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约100ml,滤过另放,再加入500ml蒸馏水,用小火煎至80ml,滤过,合并两次滤过液,再用小火煎至约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黄芩苦、寒,归肺、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外用于痈肿疮毒、湿热痞闷。蒲公英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疮、热淋涩痛。皂角刺辛、温。归肝、肺经。消毒透脓,搜风,杀虫。用于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癖,广后缺乳,胎衣不下等。山茱萸酸、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等证。黄滕苦、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利湿。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結膜炎,黄疸,胃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饮食中毒,输卵管炎,急慢性子宮内膜炎,急性盆腔炎,阴道炎,疮疖,烧烫伤等。三颗针苦、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痢利,腹泻,黄疸,湿疹,疮疡,ロ疮,目赤,咽痛。白药子辛、苦、凉,归肺、胃经。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主治咽喉肿痛,热毒痈肿,风湿痹痛等。分泌性中耳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耳胀”、“耳闭”的范畴,是以耳闷堵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病。病的初起以耳胀为主,并见耳闷,病久则耳内有物阻感,听カ減退,称为耳闭。本发明中黄芩、蒲公英、皂角刺、黄滕、三颗针、白药子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消痈散结;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甘油具有滲透引湿作用,以帮助药液渗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消肿止痛、收敛燥湿之功。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独特的疗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08年至2011年临床观察分泌性中耳炎100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I、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年龄6-50岁,病程多在7天-1年,平均年龄34. 6岁。2、诊断标准患耳有不同程度耳堵、耳闷,听カ下降,自听增强,间歇性耳鸣或轻微耳痛。耳镜检查鼓膜完整,混浊,光锥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内陷,活动度差;或声阻抗测听耳为B型或C型曲线,声反射消失,纯音听阈测试均为传导性聋(20-50dB)不等,听カ损失以低频音为多。3、治疗方法3. I处方黄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黄滕15g、三颗针15g、白药子15g、甘油120ml ο3. 2制备及使用方法黄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黄滕、三颗针、白药子归置于IOOOml蒸懼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约100ml,滤过另放,再加入500ml蒸懼水,用小火煎至80ml,滤过,合并两次滤过液,再用小火煎至约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使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净耳内分泌物,然后滴入此药液,毎日3次,毎次l-2ml,10天为I疗程。4、治疗结果4. I參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鼓膜恢复正常,听カ测试示听力正常,或气导听阈提高,骨气导差小于IOdB ;显效症状减轻,鼓膜充血减轻,鼓室内积液消失;但鼓膜仍内陷混浊,听カ测试气导曲线提高IOdB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听カ检查未见改变。4. 2结果:10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5例(85 % ),显效10例(10% ),无效5例(5% ),总有效率为95%。5、典型病例5. I刘某,男,45岁,左耳听カ下降伴耳鸣,耳闷胀闭塞感20余天,检查发现,左耳鼓膜呈淡黄色,鼓膜增厚外凸,活动受限,电测听测试结果左耳传导性聋,声阻抗测试,左耳B型曲线。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听カ改善,耳鸣、耳闷减轻,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2个疗程,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5.2吕某,女,38岁,耳内闷胀,有阻塞感,耳鸣,听カ下降。检查发现,左耳鼓膜混浊,内陷明显,活动不良,穿刺多为粘稠淡黄色积液,电测听测试结果左耳传导性聋,声阻抗测试,左耳B型曲线。使用本发明药物,2个疗程后,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ー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实施例1,一种治疗分泌性中 耳炎的中药制剂,是由黄芩20g、蒲公英10g、皂角刺10g、山茱萸10g、黄滕10g、三颗针10g、白药子10g、甘油IOOml制成。实施例2,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是由黄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黄滕15g、三颗针15g、白药子15g、甘油120ml制成。实施例3,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是由黄芩40g、蒲公英20g、皂角刺20g、山茱萸20g、黄滕20g、三颗针20g、白药子20g、甘油150ml制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黄芩20-40g、蒲公英10-20g、皂角刺10-20g、山茱萸10_20g、黄滕10_20g、 三颗针10-20g、白药子10-20g、甘油100-150ml。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黄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黄滕15g、 三颗针15g、白药子15g、甘油120ml。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黄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黄滕、三颗针、白药子置于IOOOml蒸馏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约100ml,滤过另放,再加入500ml蒸懼水,用小火煎至80ml,滤过,合并两次滤过液,再用小火煎至约IOO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是由黄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黄滕、三颗针、白药子、甘油制成。制备方法如下将黄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黄滕、三颗针、白药子置于1000ml蒸馏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约100ml,滤过另放,再加入500ml蒸馏水,用小火煎至80ml,滤过,合并两次滤过液,再用小火煎至约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文档编号A61K36/59GK102670721SQ20121018264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张英耀, 李卫国, 许之娜 申请人:张英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