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摩擦力实现人体翻身、移离床面的多功能医疗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08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于摩擦力实现人体翻身、移离床面的多功能医疗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院、养老院及家庭所用的病床,尤其是治疗、护理暂无正常行为能力的病人、老年人所用的医疗护理床。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对暂无正常行为能力病人、老年人的床上护理基本由人力完成,具有翻身、坐起功能的翻板式多功能护理床也不具备移动病人离开床面的功能,且翻身功能的精确程度不高,难以满足护理病人要求。

发明内容
现有的医疗护理床不具备移动病人离开床面功能,且翻身精确程度不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使用时摇动手柄或 前推带车即可实现人体翻身或移离床面。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的主要功能部件带车,由上部牵引带架和下部轨道小车组成;呈L形的牵引带架两端侧板的上、下端部,被互为驱动、改向的两根滚筒轴连接成一体,L形带架两端侧板的下拐点部位装有托辊轴,下滚筒前方装有分离楔,与滚筒、托辊等宽的牵引带套装在由端面侧板装配成框架的上滚筒轴、托辊、下滚筒轴的外面,下滚筒-上滚筒段牵引带对应托辊部位被压板下压成流线形,两根滚筒轴表面加工有同步齿槽,牵引带采用同步带或是部分(两端)采用同步带,牵引带架的下滚筒轴通过两副链板绞接在轨道小车前端,托辊轴两端的滚轮靠重力下压在轨道小车后端的3工位活络导板上面;多功能护理床床架横向垂直固定两片间距与牵引带架等宽的轨道板梁,轨道小车底部的两只承重轮安装在其直立面上的水平导轨槽内,轨道小车上半部的两处扶正导块挂在导轨槽上部与之平行的定位凹槽内,这样,带车就可以顺着两片轨道板梁在护理床上横向移动了 ;轨道板梁导轨槽、定位凹槽之间装有齿条,轨道小车的同步齿轮与其啮合,带车移动的同时,通过传动齿轮组驱动下滚筒转动,齿轮组是加速的,使牵引带线速度快于带车沿轨道板梁移动速度;轨道小车后端的3工位活络导板经曲柄、连杆机构受控于工位转换手柄,进行牵引、体位调整、起托三种工作状态的转换。工位转换手柄切换到牵引位,牵引带架托辊轴两端的滚轮受3工位活络导板斜面作用向前推移,牵引带架下滚筒轴被两副链板引导顶靠在轨道小车前端的白窝处,同时,下滚筒轴上的驱动齿轮也和轨道小车齿轮完成啮合进入牵引工作状态;前推带车,分离楔插入人体、床面之间,其端部尚未接触人体,下滚筒轴上的牵引带已先与人体接触;与此同时,轨道小车的同步齿轮沿齿条廻转进而带动下滚筒轴上的驱动齿轮、牵引带同时转动,这样,与人体皮肤相接触的牵引带依靠相互之间存在的摩擦力,把挨近床垫处的人体体表部位向上带起,分离楔及时前移跟进压低床垫,在前推力和向上牵引力联合作用下人体被牵引带牵引,直至被全部拖上带车。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带线速度要快于带车沿轨道板梁移动速度,具体变速比值根据病人胖瘦、体重、体表干、湿程度和室温确定,一方面人体体表部位不能与分离楔接触,同时牵引带与人体之间也不能出现滑动失步现象。工位转换手柄切换到体位调整位,曲柄、连杆机构下拉3工位活络导板至下止点,托辊轴两端的滚轮随之压下,牵引工作期间向上倾斜的托辊-下滚筒段牵引带变成水平或略向下倾斜,牵引带架的稳定性、人体安全性增强,为牵引带架的起托做好准备。工位转换手柄处于体位调整位置时,其手柄与牵引带架后靠背已挨在一起,起托阶段通过后拉带架进行,后拉带架同时带动手柄向起托位转换;这样,后拉带架一方面使链板绕轨道小车一端轴销反方向廻转顶起下滚筒轴,同时带架托辊轴两端的滚轮也随逐渐上升至水平位置的3工位活络导板被同步抬高,从而保证起托过程托辊-下滚筒段牵引带保持水平或略向下倾斜,牵弓I带架被整体抬高后移,人体脱离床面。起托过程结束,工位转换轴杆一体的锁钩扣在托辊轴颈上将起托位置固定住,保证人体安全。 牵引位前推带车,在流线形牵引带架靠背段线型作用下,人体会随着向上升起而自行完成翻身过程,无需进行体位调整和起托。上滚筒轴两端面开有方孔,牵引工作期间插入手柄转动,可以实现前推带车同样的功能。带车也可以采用电能做动力,嵌入一个智能系统对牵引带速、带架倾角、起升和带车制动进行精确调控,使性能进一步优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摇动手柄或前推带车即可实现病人翻身或把病人托起离开床面。有效解决了护理暂无行为能力病人繁重的、一个人无力担负的翻身、整理床面卫生等工作。且操作简单、方便,不消耗能源。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I是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多功能护理床带车结构示意图。图2是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轨道板梁示意图。图3是牵引带架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轨道小车零件分解示意图。图5是第一个实施例外观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一个实施例折起坐位形态示意图。图7是第一个实施例床架结构示意图。图8是第一个实施例躺位-坐位转换机构示意图。图9是第二个实施例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0是带车工作原理、工作状态示意图。图I中I、轨道板梁,2、导轨槽岔开闭手柄,3、牵引带架,4、轨道小车,5、工位转换手柄。图2中101、上导轨槽,102、下导轨槽,103、弧形导轨连接槽,104、齿轮腔,105、定位凹槽,106、齿条,107、上折段床板铰链销座,108、导轨槽岔。图3中300、牵引带,301、分离楔,302、L形带架侧板,303、下滚筒轴,304、滚筒轴齿轮,305、压板,306、托辊轴,307、托辊轴滚轮,308、上滚筒轴,309、工位转换轴,310、锁钩。图4中401、轨道小车壁板,402、同步齿轮,403、承重轮,404、程控制动组件,405、扶正导块,406、链板,407、传动齿轮组,408、隔圈,409、曲柄、连杆机构,410、承重轮轴销,411、同步齿轮轴,412、3工位活络导板。图5中6、床架,701、上折段床垫,702、枕位床垫,703、臀位床垫,704、下折段床垫,801、上折段床板,802、枕位床板,803、臀位床板,804、下折段床板。图6中6、床架,I、轨道板梁,2、导轨槽岔开闭手柄,3、停放位(翻转180度)牵引带架。图7中9、躺位-坐位转换机构,601、床底梁,602、枕位台架,603、臀位台架,604、下
边沿铰链销座。
图8中901、上固定板,902、下固定板,903、半圆蜗轮齿圈,904、长连杆,905、短连杆,906、交联轴,907、转换机构固定板,908、蜗轮蜗杆壳,909、蜗杆软轴。图9中001、前床板,002、中床板,003、后床板。图10中01是牵引状态工位转换手柄(5)置牵引位,曲柄、连杆机构(409)下拉3工位活络导板(412)前倾,托辊轴滚轮(307)受斜面作用前推,链板(406)引导下滚筒轴
(303)就位于白窝,轴颈上的滚筒轴齿轮(304)与传动齿轮组(407)的上齿轮啮合进入牵引状态。02是体位调整状态工位转换手柄(5)置体位调整位,曲柄、连杆机构(409)下拉3工位活络导板(412)到下止点,托辊轴滚轮(307)下落,托辊-下滚筒段牵引带变成水平或略向下倾斜,同时,工位转换手柄(5)与牵引带架后靠背贴在一起,为牵引带架的起托做好准备。03是起托状态起托阶段通过后拉带架进行,后拉带架一方面使链板(406)围绕轨道小车大头一端轴销反方向廻转顶起下滚筒轴(303),同时与牵引带架后靠背贴在一起的工位转换手柄(5)也带动3工位活络导板(412)逐渐上升至水平位置,这样,托辊轴两端的滚轮(307)也随之升高后移,最后,工位转换手柄(5)置于起托位,完成起托过程。04是牵引状态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3中,上滚筒轴(308)、下滚筒轴(303)分别装配在两片L形带架侧板(302)上、下端部轴孔中,侧板外面的下滚筒轴颈上还固定有滚筒轴齿轮(304),托辊轴(306)装配在侧板中间的轴孔中,托辊轴滚轮(307)装在侧板外面的托辊轴颈上,牵引带(300)套装在两片侧板之间的滚筒、托辊外面。在图4中,两根轴销(410)压入两个承重轮(403)内圈,由内向外装入内外两片壁板(401)的下部轴孔中,两片壁板之间装有隔圈(408);曲柄、连杆机构(409)曲柄大头轴销装配在壁板上部的后轴孔,与之相连的3工位活络导板(412)中间部位销孔和相邻轴孔装配在一起;同步齿轮轴(411)压入同步齿轮(402)轴孔,由内向外装入内外两片壁板(401)的中部轴孔中,两片壁板之间装有齿轮组(407)下面的一个齿轮;齿轮组上面的齿轮装在壁板上部的前轴孔位置;相邻的轴孔安装链板(406)大头;在壁板中间位置固定程控制动组件(404);在内壁板外侧的上部固定两块扶正导块(405)。
在图2中,轨道板梁直立面的底部加工有下导轨槽(102),两端经弧形导轨连接槽(103)同上导轨槽(101)相连;弧形导轨连接槽同上导轨槽相连位置被导轨槽岔(108)中断;上导轨槽之上安装有齿条(106),齿条之上、轨道板梁上部凹进的一段空间构成同步齿轮腔(104),定位凹槽(105)是位于齿轮腔顶部的一道垂直凹槽;在轨道板梁顶部固定有对应上折段床板上边楞铰链位置的销座(107)。在图I、图2、图3、图4中,轨道小车总成(4)下部的一对承重轮(403)嵌入轨道板梁上导轨槽(101)中,两块扶正导块(405)挂在定位凹槽(105)位置;组装成一体的牵引带架(3)的下滚筒轴(303)轴颈装配在链板(406)小头轴孔内,与轨道小车总成(4)铰链在一起,轴颈上还固定有滚筒轴齿轮(304);托辊轴滚轮(307)靠重力压在轨道小车的3工位活络导板(412)上面;工位转换轴(309)将左、右两根曲柄、连杆机构(409)大头曲柄轴销连接起来,这样,组装完成的带车就能在轨道板梁上移动了。在图5、图6、图7、图8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枕位床板(802)固定在床架(6)的枕位台架(602)上,臀位床板(803)固定在臀位台架(603)上,上折段床板(801)靠臀位台 架一边的顶边楞和轨道板梁(I)顶部的上折段床板铰链销座(107)铰链连接,其背面中间靠前位置与躺位-坐位转换机构(9)的上固定板(901)连接;下折段床板(804)靠臀位台架(603) —边的底边楞和臀位台架横梁下边沿铰链销座(604)铰链连接,其背面靠近床尾的两个角的位置与躺位-坐位转换机构(9)的两个下固定板(902)连接;躺位-坐位转换机构(9)采用蜗轮蜗杆传动为3段结构,作用于上折段床板(801)的半圆蜗轮齿圈(903)后端经交联轴杆(906),在左、右两端分别带动一长一短两段连杆(904)、(905)进行下折段床板(804)的推拉;躺位-坐位转换机构(9)经蜗轮蜗杆壳(908)下部的转换机构固定板(907)固定在床架¢)的底梁上;翻身过程结束后把牵引带架(3)固定在起托位置向后拉动,轨道小车顺弧形导轨连接槽(103)、下导轨槽(102)翻转到上折段床板(801)下面;导轨槽岔(108)用导轨槽岔开闭手柄(2)置于闭合位置时,弧形导轨连接槽(103)被封闭,避免后拉带架时误将轨道小车和牵引带架床翻转到床下,确保病人安全;由于两个承重轮存在间距,枕位床垫(702)、臀位床垫(703)、上折段床垫(701)、下折段床垫(704)横向宽度要照床板缩近5CM。在图9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床板由前床板(001)、中床板(002)和后床板
(003)组成,中床板比前、后床板要宽;比照第一个实施例,去除了床架及躺位-坐位转换机构,去除了下导轨槽、弧形导轨连接槽的轨道板梁高度也降低许多;带车闲置时退拉到旁边不再翻转床下。本实施例结构简单,经济实用,适合家庭内在地板、榻榻米上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医疗护理床,由床体、和带车组成,其特征是病人翻身、移离床面靠与牵引带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牵引带架上的牵引带套装在由端面侧板装配成框架的上滚筒轴、托辊、下滚筒轴的外面,牵引带架位于轨道小车之上,轨道小车装在垂直固定于床架横梁上的两片间距与牵引带架等宽的轨道板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牵引带架上的下滚筒轴颈上装有传动齿轮,托辊轴颈上装有滚轮,上滚筒轴两端可连接手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轨道板梁上、下导轨槽两端分别用弧形导轨槽连接,定位凹槽在轨道板梁上部,同步齿条位于导轨槽和定位凹槽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轨道小车壁板下部装有行走承重轮上部固定扶正导块,中间对应轨道板梁齿条位置的同步齿轮轴在内壁板外固定同步齿轮、内、外壁板之间固定传动齿轮组的下齿轮,传动齿轮组的上齿轮装在与牵引带架下滚筒传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牵引带架下滚筒轴颈与轨道小车前销孔上装配的链板的小头轴孔铰链连接,牵引带架托辊轴颈上的滚轮靠重力下压在轨道小车后面的活络导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轨道小车内的传动齿轮是奇数、增速齿轮组。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带车的工位转换轴杆两端与轨道小车内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大头轴销连接,连杆小头销孔装配在活络导板前端销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采用电能做动力时,嵌入一个智能系统对牵引带速、带架倾角、起升和带车制动进行精确调控,使性能得到优化。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床架的底梁上构造有枕位台架和臀位台架,床架中的躺位-坐位转换机构采用3段结构的蜗轮蜗杆传动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移离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家庭使用时去除床架、躺位-坐位转换机构及轨道板梁上的下导轨槽、弧形导轨连接槽、导轨槽岔及导轨槽岔开闭手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摩擦力实现病人翻身、离开床面的带车式多功能医疗护理床。用于医院、养老院及家庭中对病人和老人护理。目前,病人、老人的床上护理基本靠人力,伺侯病人翻身的工作繁重,一个人无力担负。具有翻身功能的翻板式护理床翻身精度不高,也不能移动病人离开床面。带车上部是牵引带架下部是轨道小车,轨道小车在床架横向轨道板梁上移动,轨道板梁上装有齿条,移动时通过齿轮驱动牵引带转动,这样,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牵引带依靠摩擦力把挨近床垫处的人体体表部位向上牵引,随着牵引带不停地转动,人体被牵引上牵引带架进行翻身或被托起,病人翻身、整理床面卫生变得简单、方便,不消耗能源。
文档编号A61G7/053GK102793613SQ201210310299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5日
发明者张榆生 申请人:张榆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