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493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
背景技术
脊柱疾患的发病率愈来愈高,目前很多学者与医者认为手术治疗被过分采用,甚至误用。非手术保守治疗正倍受青睐,如传统的脊柱牵引。随着医疗手段的发展,目前出现了在脊柱牵引基础上改进的脊柱减压治疗。这些保守治疗方法可使脊柱机械性拉长,关节突关节、椎体小关节松动,脊柱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组织或神经压迫,这些生理效应有助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脊柱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坐骨神经痛,小关节紊乱,和术后疼痛等。治疗安全,有效,无创伤,费用低。 牵引时由于牵引力是恒定不变的,病人腰背部肌肉不能完全放松,会影响治疗效果的实现。如果借助麻醉药剂使其放松,有一定的风险性。而演进的脊柱减压治疗过程中,脊柱得到的牵引力量,是变化形式的,使脊柱处在渐升渐降、强力弱力级别转化的张力状态,患者全身肌肉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方松,治疗效果更佳。无论是牵引还是减压治疗,时长一般需在三十分钟以上。在这种长时间治疗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病变脊柱的定位,牵引力的定位,病人需长时间保持同种姿势,难度大,且更易造成病人紧张,目前多采用仰卧体位来克服。故而牵引床体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治疗床体上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受到牵引力拉伸时会与床体表面产生摩擦,牵引力的有效性降低,消除摩擦力,增加牵引力量效果成为床体的设计的首要目的。并且新近的减压治疗对床体的要求更为严格,牵引力量的变化要准确传达到患者身上,患者的反馈也需及时回送至反馈系统,传动的平稳,光滑,减震功能缺一不可。现有技术中的如公开号CN1351862AR的床体,设计为分离床体形式,将患者与床体间的静摩擦力转化为活动床体的滚动摩擦力,但该分离床体活动采用滚动方式活动,不够平滑,精确度不高,噪声大,床体分块间无减震装置,易使床体板块间发生碰撞易引起机械损伤,患者不适。此外,有些牵引装置使用固定带穿过患者腋窝将上身绑定在设备上,然而由于治疗基本上会持续三十分钟,会使患者产生勒感,血液循环不畅,或呼吸困难,并会导致患者出汗多,带来循环使用中的卫生问题。一些设备在对应患者腋窝处设置了支撑管和腋托,解除上身定位对固定带的依赖,但支撑管为固定装置,不能移动。公开号为CN2288711的一种脚踏式腰椎牵引床,其支撑管底部与水平控棒螺杆螺纹配合可调节两支撑管水平距离,满足不同患者宽度不同的实际应用情况。而此种设计,并不能调节垂直方向的支撑位置,没有考虑到患者身高因人而异;支撑管长度无法调节,若患者体体型过大则会无法包容患者的腋部,造成不适。另外,在牵引和脊柱减压过程中,牵引力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目前科学研究表明,牵引力的计量应以每个患者的体重为牵引力设置的基底标准。在牵引或减压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称重,而目前大部分牵引设备无称重元件。一些全自动化牵引床,将称重测量装置设于床板内部,不利于检修或更换,而且为使测量准确需要在固定床板与活动床板之间加设一层承重床板,附加材料多,并且由于称重需要床体垂直方向有一定活动度,与滑动体相连的床体不能锁死,在牵引中会引起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治疗安全性。因此急需一种能够适用于脊柱减压治疗设备的新型床体。
背景技术
部分公开的信息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的理解,不应看作是对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提示或任何形式的暗示。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该床体能够使上下活动床体沿纵向方向上分离,以消除摩擦力,增加牵引力量效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固定床体;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能够分离的上活动床体和下活`动床体;纵向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滑动轨道;滑动模块,其中所述上活动床体和所述下活动床体通过所述滑动模块连接在所述滑动轨道上;床体移动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固定床体与所述上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沿着所述滑动轨道移动;床体分离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的相对运动。优选地,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床体底部的床体基座;设置于所述床体基座中的用于调整所述床体水平或垂直状态的能够伸缩的床体支撑杆,所述床体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床体基座,所述床体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床体靠近患者头部的一端,所述床体靠近患者脚部的一端与所述床体基座枢轴连接。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一对腋部支撑臂,通过支撑在患者的腋下,实现患者在治疗设备上的上身定位;垂直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腋部支撑臂在Z方向上的高度;水平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腋部支撑臂在X方向上的位置;纵向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腋部支撑臂在Y方向上的位置;其中X方向为水平方向,即患者两个腋部之间连线的方向^方向为纵向方向,即患者身体的纵向方向2方向为垂直方向,即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优选地,所述纵向调整机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滑动轨道、固定板滑动模块、纵向驱动装置;所述固定板滑动轨道沿Y方向设置在所述上活动床体上,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固定板滑动模块连接在所述固定板滑动轨道上,所述纵向驱动装置带动所述固定板沿纵向滑动。优选地,所述水平调整机构包括水平驱动装置和两条长轴板,两条长轴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并且在所述长轴板上设置转轴,与所述固定板枢轴连接;所述水平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长轴板的一端,并且连接在两条所述长轴板之间。优选地,所述水平调整机构包括水平驱动装置、两条长轴板、两块曲轴板、两个停止栓和两条弹簧;两条长轴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并且在所述长轴板上设置转轴,与所述固定板枢轴连接;在每个长轴板上分别设置一块曲轴板、一个停止栓和一条弹簧,所述曲轴板的拐角处与所述长轴板枢轴连接,两块曲轴板的两个端部相互远离地延伸至两条长轴板的外侧,相互远离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条长轴板之间的距离;所述水平驱动装置设置在两块曲轴板的相互远离的两个端部之间;两块曲轴板的另一端各设置有曲轴板延长块,两个曲轴板延长块分别向两条长轴板之间的内部延伸,每条弹簧连接在长轴板的靠近患者腋部附近的一端与曲轴板延长块之间;所述停止栓设置在所述曲轴板延长块的X方向的外侧。优选地,所述垂直调整机构具有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和两个腋部支撑臂,每个支撑臂安装模块设置在一条长轴板的靠近患者腋部附近的一端,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的空间,用于实现所述腋部支撑臂在所述支撑臂安装模块内的抽出或送回。优选地,所述支撑臂安装模块具有轨道槽,所述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下部设置有末端插栓,所述末端插栓与所述轨道槽紧密配合。可选地,所述曲轴板与所述长轴板共用一个转轴实现与所述固定板的枢轴连接;所述水平驱动装置为手动驱动装置或电机驱动装置。可选地,所述纵向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板滑动模块上,或者连接在所述固定板的一端;所述纵向驱动装置为手动驱动装置或电机驱动装置。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称重装置,称重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滑动支架、脚踏板、测力感应装置;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固定床体固接在一起,所述滑动支架可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固定支架;所述脚踏板固接在所述滑动支架的下部外侧;所述测力感应装置固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下部,当所述脚踏板承受重力时,所述滑动支架向下滑动与所述测力感应装置接触,所述测力感应装置测出称重结果。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至少一根滑杆,所述滑杆两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滑动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模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支架上,用于与所述固定支架的所述至少一根滑杆滑动配合。可选地,所述滑动支架的下部设有接触装置,用于在所述滑动支架向下滑动时接触所述测力感应装置。可选地,所述测力感应装置将测出的信号输出到设置在所述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上的结果输出装置。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上活动床体的上床垫表面内对应于患者腰部位置的气囊;与所述气囊连通的气管;设置在所述气管与所述气囊连接处用于控制气体进出的气阀;与所述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的充气装置,用于为所述气囊充放气。优选地,所述气囊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内的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与所述充气装置相连接,当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设定在压力控制器上的压力值时,向所述充气装置提供反馈信号为所述气囊放气。可选地,所述充气装置可包括与气管相连通的气泵和用于驱动气泵进气或放气的驱动装置。优选地,所述压力控制器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利用气泵通过气管向气囊内充气,当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设定在压力控制器上的压力值时,反馈至由驱动装置驱动的气泵进行放气,能够有效地保护气囊。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床体可设置有急停开关,设置在床体的侧面方便病人触摸的位置。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异常或不适,不宜继续治疗时,可急时按下,停止治疗。[0027]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可设置有电控模块,可用于控制上活动床体与下活动床体的分合滑动和整体移动、电动推杆的缩进与支起(床体水平或垂直状态转换)、上身定位装置的腋部支撑臂的水平和纵向的移动、气囊的充放气、以及急停开关信号的传递等,以便于专业医师或患者对床体进行操作,并实现自动化。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具有数据接口和电力接口,电力接口用于为床体供电,使得床体的电气设备能够正常工作。数据接口与床体的电控模块连接,用于实现电控模块与治疗设备的主机进行通信,专业医师可通过治疗设备的主机对床体进行控制,实现床体的各种运动。此外,急停开关与电控模块连接,开关信号通过电控模块传递给治疗装置的主机,主机停止施加拉力或者将拉力将至安全值。此外,患者的称重数据也可通过数据接口传递至治疗设备的主机。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可设置有外接有遥控装置,其与电控模块连接,专业医师或患者可通过遥控装置控制床体的各种运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能够沿纵向分离,因此可降低人体与床面之间的摩擦对牵 引力有效性的影响,床体在治疗过程中运行平稳、流畅,切身为患者考虑,方便,安全,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能够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之间转换,方便了患者上下床,也便于患者称重或者上身定位。此外,通过设置急停开关,专业医师与患者在察觉异象或感觉不适时均可即时终止治疗。本实用新型的床体上通过设置称重装置可根据患者的体重科学制定牵引力实施大小、方案。,通过滑轨传导脚踏板上重力信号传至测力感应装置上,测力感应装置可将信号传输到自动化治疗设备主机载入治疗方案,或从显示器中显示帮助专业医师精确牵引力。称重装置结构简单,对床体主体安全无影响,使牵引力计量更准确,且维修更换部件更简便。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置气囊装置,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腰椎曲线调节充气量,将腰部垫起,并且支撑力集中于腰部,无分散,气囊放气时不会折叠、位移,影响使用效果。此外,通过设置压力控制器,可实现气囊内部压力限值控制,保护气囊安全。根据本公开的方法和装置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以下的并入本文的附图以及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中呈现或予以阐明,附图和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共同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图I为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体当床体被撬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体与固定床体间滑动轨道固定侧视图。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体内电动推杆驱动视图。图5显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身定位装置的侧视图。图6显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身定位装置的水平透视平面图。图7A、7B、7C显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臂延长示意图。[0043]图8显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称重装置固定支架。图9显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动支架与固定支架及测力装置。图10显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称重装置滑动支架与脚踏板。图11是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床体;10、床体基座;20、固定床体;30、滑动轨道;31、上活动床体;32、下活动床体;41、上床垫;42、下床垫;50、遥控装置;60、脚踏板;61、固定支架;62、滑动支架;63、滑杆;64、滑动模块;65、测力感应装置;66、接触装置;67、固接装置;70、腋部支撑臂;71、延伸臂;72、末端插栓;80、急停开关;110、基架;120、支架;130、U型板;140、底部锚栓;150、电动推杆;221、减震模块;222、减震模块;231、上端支架;232、下端支架;240、固定块;250、床体锚栓;260、轴承;310、床体移动电动推杆;320、滑动模块;330、固定板;340、滑块;350、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80、减震块;410、气囊;411、气囊边缘;412、压力控制器;413、气管;414、气阀;415、气泵;417、驱动装置;710、固定板;720、固定板滑动轨道;730、固定板滑动模块;740、纵向电机;750、支撑臂安装模块;751、轨道槽;752、限位栓;760、长轴板;770、曲轴板;771、转轴;772、停止栓;773、曲轴板延长块;780、水平方向电机;790、弹簧。应理解,附图没有必要按比例绘制,其呈现的是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某种程度上的简化表示。这里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特定的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的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部分地由具体指定的应用和使用环境确定。在附图中,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等价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其示例显示在附图和下文描述中。尽管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该理解,本说明书并未意欲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不仅意欲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也覆盖包含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物、修改、等价物和其他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了 X、Y、Z三个方向,其中将X、Y构成的平面作为床体的床面,Z方向为垂直于X、Y平面的竖直方向,即垂直于床面的方向。下文中将X方向称为水平方向,即患者两个腋部之间连线的方向;将Y方向称为纵向方向,即患者身体(或床体)的纵向方向JfZ方向称为垂直方向。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与患者接触的活动床体可以相对于床体的基座沿着纵向移动。此外,与患者接触的活动床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为患者头部端的上活动床体、以及患者足部端的下活动床体。上活动床体与下活动床体可滑动的连接在相同的滑动轨道上,不仅可以保证上部床体与下部床体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可以两部分床体一起活动,或分开活动。通过使上下活动床体沿纵向方向上分离,可以消除患者身体与床体之间的大部分摩擦力,增加牵引力量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床体可包括固定床体、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能够分离的上活动床体和下活动床体,在所述固定床体上设置有纵向的滑动轨道,所述上活动床体和所述下活动床体通过滑动模块连接在滑动轨道上。优选地,所述滑动轨道为平行设置的两根,以保证活动床体运动的稳定性。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还包括床体移动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固定床体与所述上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沿着所述滑动轨道移动。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还包括床体分离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所述床体移动驱动装置和所述床体分离驱动装置可以是手段驱动或者是电动驱动,优选地为电动推杆。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还可在平放状态和直立(或倾斜但接近于直立)状态之间转换。在患者准备治疗之前,本实用新型的床体可调整到直立或接近直立的状态,此时患者可以进行称重或上身定位,当患者完成准备工作靠在床体上时,本实用新型的床体可逐步调整到平放的状态,此时患者就平躺在床体上,治疗结束后,将床体调整至直立状态,方便患者下床。该设置可使得患者始终处于直立状态上下床,不仅能够方便患者上下床体,而且能够避免脊柱减压治疗后的患者自己翻身下床可能造成的肌肉拉伤。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床体底部的床体基座,所述床体基座中设有用于调整床体状态的床体支撑杆,床体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床体基座,床体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到床体靠近患者头部的一端,床体靠近患者脚部的一端与所 述床体基座枢轴连接。当床体支撑杆伸长时,床体的靠近患者头部的一端被升高,床体围绕枢轴转动,使得靠近患者脚部的另一端下降,由此随着床体支撑杆的不断伸长,床体逐渐倾斜至接近直立的状态,床体的患者头部的一端朝上,脚部一端朝下。可选地,平放状态时所述床体支撑杆缩进于床体基座中。优选地,用于驱动上活动床体和下活动床体运动以及床体支撑杆伸缩的驱动装置可以是手动装置,也可以是电动装置。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设置有电控模块,用于控制所述上床体与所述下床体的分合滑动,以及床体支撑杆的缩进与支起。优选地,电控模块可外接遥控装置,便于专业医师和患者控制床体的运动和状态调整。下面参照图1-4详细描述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体I。本实施例的床体I包括固定床体20、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20上的能够分离的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在所述固定床体20上设置有纵向的滑动轨道30,所述上活动床体31和所述下活动床体32通过滑动模块320连接在滑动轨道30上。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床体设置了平行的两条滑动轨道30。可选地,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上分别放置舒适的上床垫41和下床垫42。可选地,床垫为泡沫填充,底部为硬质结构,内部有固定模块与活动床体的四角固定相连,在确保舒适度的同时,床垫不会在治疗过程中与床体发生位移。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采用可分离式设计。在固定床体20上通过滑动轨道30与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相连,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可沿着滑动轨道30相互分离和靠近。为实现分离床体I的水平分离、移动,如图3所示,上活动床体31、下活动床体32分别设置有滑动模块320。滑动轨道30沿着Y方向(床体的纵向)固定设置在固定床体20上,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通过滑动模块320与滑动轨道30滑动相连。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条滑动轨道30,分别位于固定床体I的两侧。对于每条滑动轨道30,可在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上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滑动模块320,优选地为两个。附图仅是示意图,没有按照滑动模块320的实际数量绘制。[0062]此外,本实施例的床体I还包括用于支撑固定床体20的床体基座10,床体基座10连接到稳固的基架110。可选地,底座10两侧由三角形支架120支撑,保证稳定。本实施例的床体I可以具有水平和垂直两种状态,患者躺下时床体I处于水平状态,患者称重或上身定位时床体I可以处于垂直状态。参照图2,床体I的底座10固定在基架110上底座10顶部固定U形板130,轴承260与U形板130的底部固定连接,轴承260的两端固定于固定床体20内侧。为实现床体I的水平与垂直方位的转换,所述底座10底部锚栓140固定电动推杆150,电动推杆150的顶端与固定床体20上的固定块240通过床体锚栓250连接。电动推杆150伸长时,床体I的靠近患者头部的一端被升高,床体I围绕轴承260转动,使得靠近患者脚部的另一端下降,由此随着电动推杆150的不断伸长,床体I逐渐倾斜至接近垂直状态,床体I的患者头部的一端朝上,脚部一端朝下。可选地,水平状态时电动推杆150缩进于床体基座10中。优选地,可在固定床体20上设置上端支架231及其前端减震模块221和下端支架232及其前端减震模块222,分别用于在水平或垂直方位时为床体I提供支点并减震。优选地,U形板130、底部锚栓140和电动推杆150可以包含在床体基座10内。所述减震模块可`电动推杆310,床体移动电动推杆310的另一端与固定在上活动床体31上的固定板330固定连接,使得床体移动电动推杆310伸缩方向与滑动轨道30平行。床体移动电动推杆310伸长或缩短则推动上活动床体31和/或下活动床体32沿着滑动轨道30向下或向上(Y方向)移动。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可以同步移动,也可以相对分离式移动,下文将给出具体细节。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一端固定在上活动床体31,—端穿过固定连接在下活动床体32上的滑块340,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末端设有阻挡块(未标记),防止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端部脱离滑块340。滑块340中间具有圆孔,供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穿过,二者之间是滑动配合。当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缩短时,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端部阻挡块抵靠在滑块340上,由此带动下活动床体32靠近上活动床体31。当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伸长时,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端部阻挡块脱离了滑块340上,由此为下活动床体32提供了相对于上活动床体31滑动的水平距离,此时下活动床体32可沿着滑动轨道30自由滑动,其最远行程受限于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端部阻挡块的位置。当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缩短使得下活动床体32与上活动床体31靠紧后,则可通过床体移动电动推杆310带动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同步移动。优选地,在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之间设置减震块380 (例如弹性胶垫或弹簧)以避免上活动床体31和下活动床体32之间的剧烈碰撞。更优选地,在床体分离电动推杆350的端部阻挡块与滑块340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例如弹簧或弹性胶垫),避免滑块340与端部阻挡块之间的直接碰撞。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床体I还可具有上身定位装置,在脊柱牵引或减压治疗前,能够根据患者的体型情况调整腋部支撑臂,不管患者高矮胖瘦,都能够通过腋部支撑臂很好地实现患者在治疗设备上的上身定位,从而保护患者安全。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运行平稳、结构简单,各个方向均可实现对称调节,达到最佳上身定位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包括垂直调整机构、水平调整机构、纵向调整机构。垂直调整机构用于调整腋部支撑臂在Z方向上的高度;水平调整机构用于调整腋部支撑臂在X方向上的位置;纵向调整机构用于调整腋部支撑臂在Y方向上的位置。优选地,所述垂直调整机构、水平调整机构和纵向调整机构都嵌入在脊柱牵引或脊柱减压设备的床垫内,并在床垫上挖空留有空间,为伸出床垫外部的腋部支撑臂提供活动区间。优选地,纵向调整机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滑动轨道、固定板滑动模块、纵向驱动装置。固定板滑动轨道沿纵向设置在上活动床体上,固定板通过固定板滑动模块连接在固定板滑动轨道上,纵向驱动装置带动固定板在纵向上滑动。纵向驱动装置可以设置在固定板滑动模块上,或者连接在固定板的一端。纵向驱动装置可以是手动驱动,也可以是电机驱动。通过电动推杆或其他方式推动调节腋部支撑臂的在Y轴方向位置,可以适配不同身高的患者。可选地,可以设置一个固定板滑动轨道和一个固定板滑动模块,为了保证固定板纵向运动的平稳性,固定板滑动轨道可大致设置在固定板的中心线上。可选地,也可以设置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固定板滑动轨道和对应的固定板滑动模块。优选地,水平调整机构包括水平驱动装置和两条长轴板,两条长轴板平行设置在固定板上,并且在长轴板上设置转轴,与固定板枢轴连接,使得两条长轴板可在固定板的平面内转动。水平驱动装置设置在长轴板的一端(支撑臂安装模块设置在相对的另一端,下文将描述),并且连接在两条长轴板之间。水平驱动装置可通过电动推杆或其他方式使得两条长轴板靠近或远离,从而使得对称设置在两条长轴板另一端上的两个腋部支撑臂在X方向上相对移动。由于长轴板与固定板枢轴连接,因此两条长轴板安装有水平驱动装置的端部相互靠近时,安装有腋部支撑臂的两个端部相互远离,反之亦然,由此实现腋部支撑臂的外扩或夹紧的动作。水平驱动装置可以是手动驱动,也可以是电机驱动。优选地,水平调整机构可进一步包括两块曲轴板、两个停止栓和两条弹簧。每个长轴板上分别设置一块曲轴板、一个停止栓和一条弹簧。曲轴板设置在长轴板的一端(支撑臂安装模块设置在相对的另一端),曲轴板的拐角处与长轴板枢轴连接,两块曲轴板远离支撑臂安装模块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推杆式的水平驱动装置,这两个端部相互远离,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条长轴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水平驱动装置的推杆行程,增大了调整范围和调整精度。可选地,曲轴板、长轴板、固定板可共用一个转轴实现枢轴连接。两块曲轴板的另一端各设置有曲轴板延长块,两个曲轴板延长块分别向两条长轴板之间的内部延伸,每条弹簧连接在靠近支撑臂安装模块的长轴板的端部与曲轴板延长块之间,提供使得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相互靠近的偏置力,使得使用过程中两个腋部支撑臂能够向内夹紧。在每个长轴板上设置一个停止栓,设置在曲轴板延长块X方向的外侧。当通过水平驱动装置沿着X方向缩短推杆时,两块曲轴板的外扩端相互靠近,通过转轴的作用,使得两块曲轴板的设有曲轴板延长块的两端相互远离(即,沿着X方向向外运动),但是由于停止栓的限制,曲轴板延长块的向外运动带动了长轴板的安装有支撑臂安装模块的端部向外运动,从而实现了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相互远离。当通过水平驱动装置沿着X方向伸长推杆时,两块曲轴板的外扩端相互远离,通过转轴的作用,使得两块曲轴板的设有曲轴板延长块的两端相互靠近(即,沿着X方向向内运动),由于弹簧的作用,曲轴板延长块的向内运动带动了长轴板的安装有支撑臂安装模块的端部向内运动,从而实现了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相互靠近。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腋部支撑臂在X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可选地,曲轴板、长轴板、固定板可共用一个转轴实现枢轴连接,或者曲轴板与长轴板以及长轴板与固定板分别设置转轴,长轴板与固定板的转轴设置在停止栓和曲轴板与长轴板的转轴之间的位置。优选地,垂直调整机构具有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和两个腋部支撑臂,每个支撑臂安装模块设置在一条长轴板的靠近患者腋部附近的一端(与水平驱动装置相对的一端),并具有用于容纳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的空间,腋部支撑臂可以在支撑臂安装模块内抽出或送回,从而实现在Z方向上的高度调整。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之间的连线为X方向。腋部支撑臂为大致的牛角形,具有一定的弧度,该弧度大致与人体腋下躯干部位的弧线一致。两个腋部支撑臂的弧度部分沿X方向向内对向设置。可选地,支撑臂安装模块具有轨道槽,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可另设置延伸臂)容纳在轨道槽中,需要调整在Z方向上的高度时,可将腋部支撑臂向上抽出或向下压 入,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沿着轨道槽向上或向下运动。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与支撑臂安装模块之间的配合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可以保证腋部支撑臂在任意位置定位。优选地,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设置有末端插栓,末端插栓与轨道槽紧密配合,以保证腋部支撑臂在任意位置定位。可选地,所述支撑臂安装模块顶端部分具有为了旋转腋部支撑臂而设置的旋转空间,转动所述腋部支撑臂之前需要向上抽出所述腋部支撑臂直至所述延伸臂的末端插栓脱离所述轨道槽进入所述旋转空间。可选地,腋部支撑臂可在支撑臂安装模块内旋转一定的角度,可转动0-180度,通常旋转0-90度即可,可在支撑臂安装模块内设置转动限位装置,限制腋部支撑臂的转动角度。一般情况下,两个腋部支撑臂的弧度部分向内对向设置使得两个腋部支撑臂顶端之间的水平距离变窄,如果患者身体较宽则不方便使用,此时可旋转两个腋部支撑臂,将弧度部分转向其他的方向,增大两个腋部支撑臂顶端之间的水平距离,方便患者使用上身定位设备。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垂直调整机构、水平调整机构、纵向调整机构,实现了两条腋部支撑臂在三个方向的任意调整,由此能够为不同的患者提供上身定位。本实用新型的垂直调整机构、水平调整机构、纵向调整机构可以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方式,任何等同的替代结构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可选地,纵向调整机构可以在移动方向上设置滑轨,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移动方式,例如轮式移动等。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可连接外接遥控,通过遥控实现两条腋部支撑臂在三个方向的任意调整。具体的遥控电路及遥控装置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下面参照图5、6、7A、7B、7C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身定位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包括伸出于上活动床体31之外的腋部支撑臂70,用于实现患者的上身定位。腋部支撑臂70可依据患者体形进行位置移动,可实现腋部支撑臂相对于治疗设备表面的横向、纵向、竖向移动。如图5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身定位装置的大部分结构组件都内嵌在上床垫41中,上床垫41外面可见的是腋部支撑臂70。事实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主要依靠腋部支撑臂70来实现患者的上身定位。在使用时,依据患者的身高体型,调整好腋部支撑臂70的高度、两个腋部支撑臂70之间的宽度以及在上床垫41纵向上的位置,使腋部支撑臂70正好置于患者腋窝下。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 包括固定板 710、固定板滑动轨道720、固定板滑动模块730、纵向电机740。固定板滑动轨道720沿纵向设置在上活动床体31上,固定板710通过固定板滑动模块730连接在固定板滑动轨道720上,从而使得固定板710能够相对于上活动床体31纵向滑动。纵向电机740连接在固定板710的一端,通过纵向电机740带动固定板710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在固定板71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固定板滑动轨道720和对应的固定板滑动模块730,以确保固定板互动的平稳性。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进一步包括两条长轴板760、两条曲轴板770、水平方向电机780和两条弹簧790。两条长轴板760平行设置在固定板710上,两块曲轴板770设置在长轴板760的一端(支撑臂安装模块750设置在相对的另一端,下文将详细描述),曲轴板770的拐角处与长轴板760通过转轴771枢轴连接,长轴板760与固定板710也通过转轴771枢轴连接,即本实施例中曲轴板770、长轴板760共用转轴771与固定板710枢轴连接,使得两条长轴板760可在固定板710的平面内转动,两块曲轴板770也可在平行的平面内转动。两块曲轴板770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推杆式的水平方向电机780,曲轴板770的这两个端部相互远离,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条长轴板760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水平方向电机780的推杆行程,增大了调整范围和调整精度。两块曲轴板770的另一端各设置有曲轴板延长块773,分别向两条长轴板760之间的内部延伸,每条弹簧790连接在靠近支撑臂安装模块的长轴板760的端部与曲轴板延长块773之间,提供使得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相互靠近的偏置力。在每个长轴板760上设置一个停止栓772,设置在曲轴板延长块773在X方向的外侧。当通过水平方向电机780沿着X方向缩短推杆时,两块曲轴板770的外扩端相互靠近,通过转轴771的作用,使得两块曲轴板770的设有曲轴板延长块773的两端相互远离(S卩,沿着X方向向外运动),但是由于停止栓772的限制,曲轴板延长块773的向外运动带动了长轴板760的安装有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的端部向外运动,从而实现了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相互远离。当通过水平方向电机780沿着X方向伸长推杆时,两块曲轴板770的外扩端相互远离,通过转轴771的作用,使得两块曲轴板770的设有曲轴板延长块773的两端相互靠近(即,沿着X方向向内运动),由于弹簧790的作用,曲轴板延长块773的向内运动带动了长轴板760的安装有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的端部向内运动,从而实现了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相互靠近。参照图7A、7B和7C,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腋部支撑臂70和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750。每个腋部支撑臂70下部设置有延伸臂71,延伸臂71的下部设有末端插栓72。每个支撑臂安装模块750设置在一条长轴板760的靠近患者腋部附近的一端(与水平方向电机780相对的一端),并具有用于容纳腋部支撑臂70的延伸臂71的空间,延伸臂71可以在支撑臂安装模块750内抽出或送回,从而实现在Z方向上的高度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容纳延伸臂71的空间为圆形孔洞,孔洞的直径与延伸臂71的直径紧密配合,使其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的小直径的孔洞两侧设有轨道槽751,与延伸臂71的两个末端插栓72配合,使得可依轨道槽751抽出延伸臂71。本实施例中,支撑臂安装模块750上面是直径大的孔洞,其直径与两个末端插栓72外端部之间距离一致,该大直径孔洞是为了旋转腋部支撑臂70而设置的空间。当需要转动腋部支撑臂70时,需要先向上抽出腋部支撑臂70,直至延伸臂71的两个末端插栓72脱离轨道槽751进入大直径孔洞的旋转空间,此时可以左右旋转腋部支撑臂70。在大直径孔洞与小直径孔洞之间的台阶处设置了小针栓752,通过阻挡末端插栓72而限制腋部支撑臂70的转动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转动的角度设置小针栓752的位置。腋部支撑臂70可在支撑臂安装模块750内旋转一定的角度,例如可转动0-180度,通常 旋转0-90度即可。附图中没有显示,所述支撑臂安装模块750的顶部具有环形盖,环状部分的宽度为大圆形孔度与小圆形孔洞的半径差。延伸臂71穿过环形盖的中部,末端插栓72被环形盖挡住,用于防止腋部支撑臂70及延伸臂71整体从支撑臂安装模块750中脱离。优选地,腋部支撑臂70为牛角形,向设备内侧弯曲。优选地,腋部支撑臂70外部设置缓冲层,提高患者使用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上身定位装置在开始使用时,可依据病人的身高体型,调整好腋部支撑臂宽度以及纵向上的位置,使腋部支撑臂正好置于患者腋窝下,如患者过胖、体型过壮(可以想象为平躺时厚度过厚),可以将腋部支撑臂再抽出一段,以贴合病人,并达到有效保护的效果。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I还可具有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包括安装在床体I足端的脚踏板,通过患者站立在其上时的压力变化传导至内部的压力感应器转化成电子信号并输出显示,进而精确制定牵引力方案。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称重装置包含固定支架、滑动支架、脚踏板、测力感应装置。固定支架与固定床体固接在一起。滑动支架可滑动地连接到固定支架。脚踏板固接在滑动支架的下部外侧,因此脚踏板通过滑动支架与固定支架可滑动地连接。测力感应装置固接在固定支架的下部,能够与滑动支架接触,测力感应装置测出体重结果。测力感应装置可直接输出体重结果,也可将测出的体重信号输出至结果输出装置,例如输出到设置在脊柱减压设备上的显示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固定支架包括至少一根滑杆,所述滑杆两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支架上。滑动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滑动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滑动模块固定连接在滑动支架上,用于与固定支架的至少一根滑杆滑动配合,由此实现滑动支架与固定支架的可滑动连接。滑动支架与固定支架之间的可滑动连接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可实现滑动连接的其他方式,例如可采用滑轨、滑轮等方式。可选地,滑动支架的下部还可设有接触装置,用于接触设置在固定支架下部的测力感应装置。当有重力施加在脚踏板上时,带动滑动支架下滑,滑动支架上的接触装置将压力传至安装在固定支架下部的测力感应装置,由此实现称重。测力感应装置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何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称重功能的感测装置。下面参照附图8、9、10描述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称重装置。该称重装置包括固定支架61、滑动支架62、脚踏板60、测力感应装置65。固定支架61的上下两端具有固接装置67,用于与固定床体20定固定连接。滑杆63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到上下的固接装置67。测力感应装置65固接在下端的固接装置67的上侧。滑杆63上的滑动模块64与滑动支架62的内侧固定连接。滑动支架62下部的外侧与脚踏板60固接在一起。滑动支架62的下部设有一个接触装置66,例如可以是一个长方体铁块,当有重力施加在脚踏板60上时,带动滑动支架62下滑,滑动支架62上的接触装置66将压力传至安装在固定支架61下端上侧的测力感应装置65,感应装置65感测重力,并将检测的信号传到设置在脊柱减压设备上的结果输出设备,用以实现以患者体重为标准制定牵引力的力量。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接”为固定连接,可采用多种固定连接方式,例如铆接、焊接、螺栓连接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称重装置,可在固定床体上固定,通过滑轨传导脚踏板上重力信号传至测力感应装置上,测力感应装置可将信号传输到自动化治疗设备主机载入治疗方案,或从显示器中显示帮助专业医师精确牵引力。称重装置结构简单,对床体主体安全无影响,使牵引力计量更准确,并且方便维修更换部件。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还可具有内置的气囊装置,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腰椎 曲线调节气囊的充气量,将腰部垫起,并且支撑力集中于腰部,无分散,气囊放气时不会折叠、位移,不影响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可控制气囊内部的压力极限值,保护气
囊安全。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可包括安装在上活动床体的上床垫表面内对应于患者腰部位置的气囊、与气囊连通的气管、设置在气管与气囊连接处用于控制气体进出的气阀、与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的充气装置。所述气囊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气囊内的压力控制器。所述的充气装置与压力控制器相连接,压力控制器能够防止充气过了而产生气囊爆掉的现象。可选地,充气装置包括与气管相连通的气泵和用于驱动气泵进气或放气的驱动装置,压力控制器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利用气泵通过气管向气囊内充气,当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设定在压力控制器上的压力值时,反馈至由驱动装置驱动的气泵进行放气,能够有效地保护气囊。此外,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可通过外接遥控装置控制,遥控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气囊的进出气。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可以通过调节气量,使其适当垫起不同体型患者的腰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充放气体,以调节患者腰部脊柱前凸的高度,使其大致处于患者直立状态的前凸水平。使用气囊可使病人腰部背肌肉得到放松,促进治疗效果。而且,气囊与床体固定连接,重复使用多次不会发生折叠或位移,避免对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气囊同时设置有内部压力控制器,保护气囊安全。下面参照图11详细描述按照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设置在上活动床体31的上床垫41表面内的气囊410,气囊410具有气囊边缘411用于缝合在上床垫41表面内侧壁上以便固定气囊410。压力控制器412设置在气囊410内,用于监控气囊410内的压力。气囊410外壁上连通有气管413,气管413与气囊410连接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气体进出的气阀414,气管413的另一端连通有安装在上活动床体内的气泵415,气泵415与驱动装置417连接,在驱动装置417的驱动下开启或关闭。压力控制器412与驱动装置417相连接,利用气泵415通过气管413向气囊410内充气,当气囊410内的气体压力大于设定在压力控制器412上的压力值时,反馈至由驱动装置417驱动的气泵415进行放气,能够有效地保护气囊410。此外,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气囊装置可通过外接遥控装置50控制,遥控装置50与驱动装置417连接用于控制气囊410的进出气。[0102]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床体I还包括急停开关80,设置在床体I的侧面方便病人触摸的位置。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异常或不适,不宜继续治疗时,可急时按下,停止治疗。优选地,床体I上设置有电控模块(未示出),可用于控制上活动床体31与下活动床体32的分合滑动和整体移动、电动推杆150的缩进与支起(床体水平或垂直状态转换)、上身定位装置的腋部支撑臂70的水平和纵向的移动、气囊410的充放气、以及急停开关80信号的传递,以便于专业医师或患者对床体I进行操作,并实现自动化。床体I具有数据接口和电力接口(未示出),电力接口用于为床体I供电,使得床体I的电气设备能够正常工作。数据接口与床体I的电控模块连接,用于实现电控模块与治疗设备的主机进行通信,专业医师可通过治疗设备的主机对床体I进行控制,实现床体I的各种运动。此外,急停开关80与电控模块连接,开关信号通过电控模块传递给治疗装置的主机,主机停止施加拉力或者将拉力降至安全值。此外,患者的称重数据也可通过数据接口传递至治疗设备的主机。优选地,本实施例,电控模块外接有遥控装置50,专业医师或患者可通过遥控装置50控制床体I的各种运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例如床体的分离运动、床体的水平和垂直状态调整、床体的上身定位、床体的称重装置、床体的气囊装置等,可以自由地相互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床体。因此,所有以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床体,都应落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上文为了描绘和描述的目的,呈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并非穷举的,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公开的精确形式,明显地,根据上述教示的诸多修改和变化都是可行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制造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各种替代物和修改。事实上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 固定床体; 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能够分离的上活动床体和下活动床体; 纵向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滑动轨道; 滑动模块,其中所述上活动床体和所述下活动床体通过所述滑动模块连接在所述滑动轨道上; 床体移动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固定床体与所述上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沿着所述滑动轨道移动; 床体分离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 设置于所述固定床体底部的床体基座; 设置于所述床体基座中的用于调整所述床体水平或垂直状态的能够伸缩的床体支撑杆,所述床体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床体基座,所述床体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床体靠近患者头部的一端,所述床体靠近患者脚部的一端与所述床体基座枢轴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 一对腋部支撑臂,通过支撑在患者的腋下,实现患者在治疗设备上的上身定位; 垂直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腋部支撑臂在Z方向上的高度; 水平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腋部支撑臂在X方向上的位置; 纵向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腋部支撑臂在Y方向上的位置; 其中X方向为水平方向,即患者两个腋部之间连线的方向^方向为纵向方向,即患者身体的纵向方向;z方向为垂直方向,即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调整机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滑动轨道、固定板滑动模块、纵向驱动装置; 所述固定板滑动轨道沿Y方向设置在所述上活动床体上,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固定板滑动模块连接在所述固定板滑动轨道上,所述纵向驱动装置带动所述固定板沿纵向滑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调整机构包括水平驱动装置、两条长轴板、两块曲轴板、两个停止栓和两条弹簧; 两条长轴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并且在所述长轴板上设置转轴,与所述固定板枢轴连接; 在每个长轴板上分别设置一块曲轴板、一个停止栓和一条弹簧,所述曲轴板的拐角处与所述长轴板枢轴连接,两块曲轴板的两个端部相互远离地延伸至两条长轴板的外侧,相互远离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条长轴板之间的距离; 所述水平驱动装置设置在两块曲轴板的相互远离的两个端部之间; 两块曲轴板的另一端各设置有曲轴板延长块,两个曲轴板延长块分别向两条长轴板之间的内部延伸,每条弹簧连接在长轴板的靠近患者腋部附近的一端与曲轴板延长块之间;所述停止栓设置在所述曲轴板延长块的X方向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调整机构具有两个支撑臂安装模块和两个腋部支撑臂,每个支撑臂安装模块设置在一条长轴板的靠近患者腋部附近的一端,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的空间,用于实现所述腋部支撑臂在所述支撑臂安装模块内的抽出或送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安装模块具有轨道槽,所述腋部支撑臂的下半段或者其延伸臂下部设置有末端插栓,所述末端插栓与所述轨道槽紧密配合。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称重装置,称重装置包括 固定支架、滑动支架、脚踏板、测力感应装置; 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固定床体固接在一起,所述滑动支架可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固定支架; 所述脚踏板固接在所述滑动支架的下部外侧; 所述测力感应装置固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下部,当所述脚踏板承受重力时,所述滑动支架向下滑动与所述测力感应装置接触,所述测力感应装置测出称重结果。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进一步包括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包括 安装在所述上活动床体的上床垫表面内对应于患者腰部位置的气囊; 与所述气囊连通的气管; 设置在所述气管与所述气囊连接处用于控制气体进出的气阀; 与所述气管的另一端连通的充气装置,用于为所述气囊充放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内的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与所述充气装置相连接,当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大于设定在压力控制器上的压力值时,向所述充气装置提供反馈信号为所述气囊放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非手术脊柱治疗设备的床体,所述床体包括固定床体;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能够分离的上活动床体和下活动床体;纵向设置在所述固定床体上的滑动轨道;滑动模块,其中所述上活动床体和所述下活动床体通过所述滑动模块连接在所述滑动轨道上;床体移动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固定床体与所述上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沿着所述滑动轨道移动;床体分离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用于驱动所述上活动床体与所述下活动床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本实用新型的床体能够使上下活动床体沿纵向方向上分离,以消除摩擦力,增加牵引力量效果。
文档编号A61F5/045GK202537870SQ201220039749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8日
发明者任嵩 申请人:安徽瑞德埃克森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