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6360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器具,涉及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
背景技术
拔罐疗法俗称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疗法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在中国,拔罐疗法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拔罐疗法是中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拔火罐。例如,角制罐(系用牛角或羊角 等加工制成)、紫铜罐、陶瓷火罐、玻璃拔火罐等等。这些传统的拔火罐均为不可变形的硬质材料制成,使用时,要点火放入拔火罐中达到罐内负压的目的,使拔火罐留存在身体的指定处。这些拔火罐使用时有烫伤之风险,而且,这些传统的硬质拔火罐不变形,携带不方便。陶瓷火罐、玻璃拔火罐还易碎。由于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手段,吸收了传统罐具的优点,克服了传统拔罐的缺点,出现了抽气式的拔火罐。使用抽气筒将拔火罐的罐内空气抽出,或用旋转螺杆机构达到罐内负压的目的,并且可以自由控制罐内的压力。尤其是透明罐体,可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和病情随意调整,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变化,便于掌握拔罐时间,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火罐,疗效一致,使用更安全,无烫伤之忧,操作简便,不易破碎,多种多样,大小适宜。但是,抽气式的拔火罐仍然与传统的硬质拔火罐存在同样的问题,不变形,携带不方便,而且,均需要有人帮助才能使用,患者自己不能使用。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纵截面是半椭圆形的罐体,与罐体一体的直径大于罐体底边直径的圆形的底环座。所以要有圆形的底环座,就是要使底环座与人体有较大的平的接触面,以便可变形的拔火罐与人体紧密接触。可以用已有技术,用整体成型的方法制备可变形的拔火罐。还可以制成大小不同型号的可变形的拔火罐组合使用。使用时,把可变形的拔火罐置于人体指定部位后,使可变形的拔火罐的底环座与人体紧密接触,用手挤压可变形的拔火罐的罐体的顶部,使罐体形变而使罐体内腔内的空气排出,然后把手离开,可变形的拔火罐罐体形状复原并在罐体内腔形成负压,可变形的拔火罐就紧紧地吸附于人体表面。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结构简单,携带和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大小不同的可变形的拔火罐组合使用。使用时,把可变形的拔火罐置于人体指定部位后,使可变形的拔火罐的底环座与人体紧密接触,用手挤压可变形的拔火罐的罐体的顶部,使罐体形变而使罐体内腔内的空气排出,然后把手离开,可变形的拔火罐罐体形状复原并在罐体内腔形成负压,可变形的拔火罐就紧紧地吸附于人体表面。尤其是使用者本人就可以使用,不再需要别人帮助。不再使用火或抽气筒,所以既适用于医院,又更广泛的适用于家庭,使中医古老的拔罐法又增添了新的器具并焕发了青春。

图I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结构示意图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如图I所示,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包括由硅胶材料制成的纵截面是半椭圆形的罐体1,与罐体I 一体的直径大于罐体I底边直径的圆形的底环座2。所以要有圆形的底环座2,就是要使底环座2与人体有较大的平的接触面,以便可变形的拔火罐与人体紧 密接触。用已有技术,用整体成型的方法制备软质的硅胶材料拔火罐。还可以制成大小不同型号的可变形的拔火罐组合使用。使用时,把可变形的拔火罐置于人体指定部位后,使可变形的拔火罐的底环座2与人体紧密接触,用手挤压可变形的拔火罐的罐体I的顶部,使罐体I形变而使罐体内腔3内的空气排出,然后把手离开,可变形的拔火罐罐体I形状复原并在罐体内腔3形成负压,可变形的拔火罐就紧紧地吸附于人体表面。
权利要求1.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纵截面是半椭圆形的罐体(I),与罐体(I) 一体的直径大于罐体(I)底边直径的圆形的底环座(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的拔火罐。其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纵截面是半椭圆形的罐体(1),与罐体(1)一体的直径大于罐体(1)底边直径的圆形的底环座(2)。所述的拔火罐,结构简单,使用时,把可变形的拔火罐置于人体指定部位后,使拔火罐的底环座(2)与人体紧密接触,用手挤压可变形的拔火罐的罐体(1)的顶部,使罐体(1)形变而使罐体内腔(3)内的空气排出,可变形的拔火罐罐体(1)形状复原并在罐体内腔(3)形成负压,可变形的拔火罐就紧紧地吸附于人体表面。尤其是使用者本人就可以使用,不再需要别人帮助。不再使用火或抽气筒,所以既适用于医院,又更广泛的适用于家庭,使中医古老的拔罐法又增添了新的器具并焕发了青春。
文档编号A61M1/00GK202554552SQ20122005965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3日
发明者熊桂华, 高金良, 周秀玲 申请人:熊桂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