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引流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流管固定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引流管固定装置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安装时需要扭动定位和锁紧,容易引起伤口疼痛。清理伤口渗液时需要操作复杂且容易出现误操作。另一种常用的固定器在清理引流管伤口渗液清理时,可能会造成固定器的损坏进而需要更换固定器;而且该固定器连接较软,位置太靠近伤口,这样引流管活动时对伤口影响较大,而且固定效果不好。以上两种固定方法,引流管均与身体垂直,而在正常的使用中,引流管的方向需要 改变,这就有造成引流管堵塞的隐患。以上两种固定方法均采用增加摩擦力的方式进行固定,而且是一种型号对应多种引流管,这样容易造成较小的引流管固定效果不佳,较大的引流管固定时容易造成引流管变形影响引流管的引流性能等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管固定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流线型设计,减小衣物对固定器的刮蹭;引流管出口方向可360度设置,方便不同患者及体位的安装和调整。可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引流管固定采用摩擦力固定的同时根据引流管的大小也采用了定位针和防脱倒刺的方式固定。大大增加了固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引流管固定器,主要包括基座I、固定器主体2、软质减震垫圈3、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伤口垫片5及泡沫胶纸6,其中,所述基座I的下端通过泡沫胶纸6与皮肤连接,伤口垫片5置于基座I的通孔内,基座I的上端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连接在固定器主体2内部,起到对引流管夹紧定位作用;软质减震垫圈3安装在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内部,起到对引流管辅助夹紧和减震作用。所述的基座I的上端为齿轮状结构11,所述齿轮状结构11与固定器主体2上的定位销24相互配合,此结构可以使引流管的出口方向任意调节,方便不同用户或不同体位对引流管方向进行选择;齿轮状结构11的下面设置基座轴向定位环13 ;基座I的中间为通孔14,基座I的一侧设置缺口 15以方便安装引流管,基座I的周边设置与泡沫胶纸6连接的叶片12,以增加连接面积、提高稳定性。所述的固定器主体2包含主体I、II 21、22、合页23、定位销24、卡扣25及主体定位环26,所述主体I、11 21、22通过合页23连接成一体,主体I 21设置定位销24,固定器主体2内设置与轴向定位环13相配合的主体轴向定位环26,卡扣25设置在固定器主体2的侧面。所述的软质减震垫圈3的一侧设有开口 31以方便引流管的安装。软质减震垫圈3垫在引流管固定夹上,起到缓冲和增加摩擦力作用。所述的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的位置设置倒刺或钢针,倒刺或钢针的长度为刺入引流管壁的二分之一以上。所述的伤口垫片5的材质为医用海绵,吸收引流管伤口渗液以及安装时初步定位作用。所述的基座I总体分为两部分,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的部分材质为硬质塑料,以满足其连接时对刚性要求;与泡沫胶纸6连接的部分材质为稳定性好的软质塑料(如硅胶),从而达到患者佩戴舒适的效果。整体要求两部分配合可靠。固定器主体2为透明塑料制成,合拢状态下整体表面光滑圆润,无凸出的棱角毛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夹紧方式更加方便灵活;引流 管与身体呈一定角度改变引流管的受力点,使引流管固定更加可靠的同时最大幅度的吸收引流管的震动;整体采用流线型设计,减小衣物对固定器的刮蹭;引流管出口方向可360度设置,方便不同患者及体位的安装和调整。可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引流管固定采用摩擦力固定的同时根据引流管的大小也采用了定位针和防脱倒刺的方式固定。大大增加了固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座结构不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器主体合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器主体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软质垫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座;2、固定器主体;3、软质减震垫圈;4、引流管弹性固定夹;5、伤口垫片;6、泡沫胶纸;11、齿轮状结构;12、叶片;13、基座轴向定位环;14、通孔;15、缺口 ;21、主体I ; 22、主体II ; 23、合页;24、定位销;25、卡扣;26、主体轴向定位环;3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固定器主要包括基座I、固定器主体2、软质减震垫圈3、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伤口垫片5及泡沫胶纸6,其中,所述基座I的下端通过泡沫胶纸6与皮肤连接,伤口垫片5置于基座I的通孔内,基座I的上端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连接在固定器主体2内部,起到对引流管夹紧定位作用;软质减震垫圈3安装在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内部,起到对引流管辅助夹紧和减震作用。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座I的上端为齿轮状结构11,所述齿轮状结构11与固定器主体2上的定位销24相互配合,此结构可以使引流管的出口方向任意调节,方便不同用户或不同体位对引流管方向进行选择;齿轮状结构11的下面设置基座轴向定位环13 ;基座I的中间为通孔14,基座I的一侧设置缺口 15以方便安装引流管,基座I的周边设置与泡沫胶纸6连接的叶片12,以增加连接面积、提高稳定性。参见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器主体2包含主体I、11 21、22、合页23、定位销24、卡扣25及主体定位环26,所述主体I、11 21、22通过合页23连接成一体,主体I 21设置定位销24,固定器主体2内设置与轴向定位环13相配合的主体轴向定位环26,卡扣25设置在固定器主体2的侧面。参见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软质减震垫圈3的一侧设有开口 31以方便引流管的安装。软质减震垫圈3垫在引流管固定夹上,起到缓冲和增加摩擦力作用。 参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的位置设置倒刺或钢针,倒刺或钢针的长度为刺入引流管壁的二分之一以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伤口垫片5的材质为医用海绵,吸收引流管伤口渗液以及安装时初步定位作用。所述的基座I总体分为两部分,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的部分材质为硬质塑料,以满足其连接时对刚性要求;与泡沫胶纸6连接的部分材质为稳定性好的软质塑料(如硅胶),从而达到患者佩戴舒适的效果。整体要求两部分配合可靠。固定器主体2为透明塑料制成,合拢状态下整体表面光滑圆润,无凸出的棱角毛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基座(I)的下端通过泡沫胶纸(6)与皮肤连接,伤口垫片(5)置于基座(I)的通孔内,基座(I)的上端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连接在固定器主体(2)内部,软质减震垫圈(3)安装在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I)的上端为齿轮状结构(11),所述齿轮状结构(11)与固定器主体(2)上的定位销(24)相互配合;齿轮状结构(11)的下面设置基座轴向定位环(13);基座(I)的中间为通孔(14),基座(I)的一侧设置缺口(15),基座(I)的周边设置与泡沫胶纸(6)连接的叶片(12)。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器主体(2)包含主体I >11 (21、22)、合页(23)、定位销(24)、卡扣(25)及主体定位环(26),所述主体I、11 (21、22)通过合页(23)连接成一体,主体I (21)设置定位销(24),固定器主体(2)内设置与轴向定位环(13)相配合的主体轴向定位环(26),卡扣(25)设置在固定器主体(2)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质减震垫圈(3)的一侧设有开口(31)。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管弹性固定夹(4)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的位置设置倒刺或钢针,倒刺或钢针的长度为刺入引流管壁的二分之一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伤口垫片(5)的材质为医用海绵。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I)与固定器主体(2)连接的部分材质为硬质塑料,与泡沫胶纸(6)连接的部分材质为软质塑料。
8.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器主体(2)为透明塑料制成且为光滑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管固定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其结构是基座的下端通过泡沫胶纸与皮肤连接,伤口垫片置于基座的通孔内,基座的上端与固定器主体连接;引流管弹性固定夹连接在固定器主体内部,起到对引流管夹紧定位作用;软质减震垫圈安装在引流管弹性固定夹内部,起到对引流管辅助夹紧和减震作用。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夹紧方式更加方便灵活;引流管固定更加可靠的同时最大幅度的吸收引流管的震动;可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引流管固定采用摩擦力固定的同时根据引流管的大小也采用了定位针和防脱倒刺的方式固定。大大增加了固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文档编号A61M25/02GK202538123SQ20122015724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吕玉丹, 张宏海, 邹振双, 陈禹 申请人:张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