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658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摩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
背景技术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眼科常见的慢性疾病,而引起此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睑板腺开口阻塞。临床上常用的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是结合热敷、睑板腺按摩和各类药物的使用,将睑板腺内阻塞的分泌物排除,从而缓解患者眼部不适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工睑板腺按摩方法是医生需要一只手使眼睑外翻,另一只手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对睑板腺进行摩擦。人工操作受医生经验的影响较大,通常需要进行多阶段的治疗才能保证治疗效果,并且由于是双手操作,过程比较繁琐,难度较大。在对患者眼睑结膜的按压过程中,由于按压不均易造成结膜损伤,引起患者按摩后的不适感。综上,需要设计一种可用睑板腺按摩的按摩机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人工能够解决常用手工睑板腺按摩中存在的难度较大、效率与有效性低以及舒适度较差等缺陷,提供可降低按摩难度、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和舒适度的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本实用新型设有上按摩辊、下按摩辊、上转轴、下转轴、上转轴齿轮、下转轴齿轮、上电机齿轮、下电机齿轮、电机模块、气囊、电阻丝、湿软垫、温度控制模块;所述上按摩辊、下按摩辊的形状与人眼外部轮廓相适应,上按摩辊和上转轴齿轮固定安装在上转轴上,上电机齿轮与上转轴齿轮相啮合;下按摩辊和下转轴齿轮固定安装在下转轴上,下电机齿轮与下转轴齿轮相啮合;电机模块与上电机齿轮相连,上电机齿轮和下电机齿轮相互啮合;上按摩辊和下按摩辊为沿轴线方向上的半剖体表面分别设有上辊和下辊,气囊设在上按摩辊和下按摩辊外侧,电阻丝设在气囊中,经药物浸润的湿软垫设在气囊外侧;电阻丝与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上辊可采用上辊阵列,所述上辊阵列沿圆周方向设于上按摩辊表面,所述上辊阵列可设2 4行;所述下辊可采用下辊阵列,所述下辊阵列沿圆周方向设于下按摩辊表面,所述下辊阵列可设2 4行。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可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可设在气囊内。所述电机模块可采用人工调控转速电路。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设计了一种符合人眼外部轮廓的按摩辊,其形状近似于枕状或马鞍状(辊的轴剖面),能够分别与人上、下眼部外轮廓相匹配,使按摩过程中能够对眼睑均匀施力。2.在按摩辊的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阵列着若干排的小辊,这些小辊可绕其各自的轴线旋转,按摩辊在转动过程中,小辊对人眼睑进行滚压,滚压相较于传统的按压方式,不会引起皮肤的起皱、皮肤堆积,按摩效果更好,舒适度更佳。3.按摩轴和小辊与人眼之间设计有一层薄气囊,将按摩机构与人眼相隔开;眼部所受滚压力的面积增加,且受力更为均匀,提高了按摩效率;减少了按摩机构对眼睑的摩擦力,增加了按摩过程中人眼的舒适度。4.气囊与人眼贴近处,设置一层可拆卸的被药物浸润的湿软垫;经过药液的浸润,该湿软垫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每次使用前,方便及时的更换湿软垫,能够提高卫生水平,增加舒适度,增强治疗效果。5.上、下眼睑的按摩辊为半剖辊轴,且错开180度布置,使上、下眼睑的按摩过程为间歇式;这种上、下分时、间歇的按摩过程,可以有效地降低按摩过程中眼部的疲劳感,有利于阻塞物的挤出,从而增加按摩效果。6.按摩辊和小辊均是用柔性材料所制成,按摩过程中,因受力发生形变,使按摩辊与眼睑贴合更加紧密,克服了柱形面与眼睑接触为线接触的弊端,增加了按摩效果,同时增加按摩的舒适度。7.外部与眼睑直接贴合的气囊弹性材料层中加入电阻丝加热,使阻塞物在温度作用下变软,容易排出。用温度传感器实现闭环加热温度控制。8.电机控制齿轮机构转动,齿轮传动按摩辊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减轻按摩过程中人眼部的不适感,保证按摩效果和效率,操作简便,结构简单。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单侧的前视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单侧的侧视结构组成示意图。图3是按摩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按摩辊表面示意图。图5是按摩过程中上、下按摩辊的位置示意图。在图1飞中,各标记为:11.上按摩辊,12.下按摩辊,21.上辊,22.下辊,31.上转轴,32.下转轴,41.上转轴齿轮,42.下转轴齿轮,51.上电机齿轮,52.下电机齿轮,6.电机模块,7.气囊,71.电阻丝,72.湿软垫,8.温度控制模块,81.导线,9.眼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f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上按摩辊11、下按摩辊12、上转轴31、下转轴32、上转轴齿轮41、下转轴齿轮42、上电机齿轮51、下电机齿轮52、电机模块6、气囊7、电阻丝71、湿软垫72、温度控制模块8 ;所述上按摩辊11、下按摩辊12的形状与人眼外部轮廓相适应,上按摩辊11和上转轴齿轮41固定安装在上转轴31上,上电机齿轮51与上转轴齿轮41相啮合;下按摩辊12和下转轴齿轮42固定安装在下转轴32上,下电机齿轮52与下转轴齿轮42相哨合;电机模块6与上电机齿轮51相连,上电机齿轮51和下电机齿轮52相互哨合;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为沿轴线方向上的半剖体表面分别设有上辊21和下辊22,气囊7设在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外侧,电阻丝71设在气囊7中,经药物浸润的湿软垫72设在气囊7外侧;电阻丝71通过导线81与温度控制模块8电连接。所述上辊21可采用上辊阵列,所述上辊阵列沿圆周方向设于上按摩辊11表面,所述上辊阵列可设2 4行;所述下辊22可采用下辊阵列,所述下辊阵列沿圆周方向设于下按摩辊12表面,所述下辊阵列可设2 4行。所述温度控制模块8可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可设在气囊内。所述电机模块6可采用人工调控转速电路。在图2中,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为沿轴线方向上的半剖体表面分别设有上辊21和下辊22,分布区域相错开,使得对上下眼睑的按摩时间各自独立。经药物浸润的湿软垫72可拆卸。在图3中,本实用新型与人眼眼睑9分别与气囊7和湿软垫72紧密相贴。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以及上辊21和下辊22产生对眼睑的滚动挤压力,同时因受力产生形变,从而增大施力面积。在图4中,上按摩辊11表面沿着圆周方向,密集阵列着几排上辊21。通过设计小型机械结构将上辊21固定在上按摩辊11的表面上,相对应,下按摩辊12部分也采用同样结构。在图5所示的按摩过程中,呈半剖辊轴状的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其各自圆弧面始终相互错开,从而达到对眼部间歇按摩的作用。使用时,需将本实用新型如图2方式戴在人眼部适当位置,启动电机模块6,驱动上电机齿轮51匀速转动。因上电机齿轮51和下电机齿轮52构造相同,上转轴齿轮41和下转轴齿轮42构造相同。在齿轮啮合作用下,上转轴31和下转轴32带动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按照转速相同、转向相反的方式运转,从而对眼睑进行滚动挤压按摩。按摩过程中,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上的上辊21和下辊22紧贴在气囊7上,而气囊7表面的湿软垫72又与眼睑9紧贴。由于上按摩辊11与下按摩辊12以及上辊21与下辊22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按摩过程因受力形变,使得其对于眼睑的施力面积增加,再加上气囊7的存在,眼睑9能够受到大面积的均匀滚压作用,从而保证按摩效果及安全性。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各自只有一半时间起作用,避免了眼部长时间连续受到按摩而产生的疲劳与不适感。上按摩辊11和下按摩辊12分时按摩,避免了上下眼睑同时受到压迫时产生的不适感。
权利要求1.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设有上按摩辊、下按摩辊、上转轴、下转轴、上转轴齿轮、下转轴齿轮、上电机齿轮、下电机齿轮、电机模块、气囊、电阻丝、湿软垫、温度控制模块;所述上按摩辊、下按摩辊的形状与人眼外部轮廓相适应,上按摩辊和上转轴齿轮固定安装在上转轴上,上电机齿轮与上转轴齿轮相啮合;下按摩辊和下转轴齿轮固定安装在下转轴上,下电机齿轮与下转轴齿轮相啮合;电机模块与上电机齿轮相连,上电机齿轮和下电机齿轮相互啮合;上按摩辊和下按摩辊为沿轴线方向上的半剖体表面分别设有上辊和下辊,气囊设在上按摩辊和下按摩辊外侧,电阻丝设在气囊中,经药物浸润的湿软垫设在气囊外侧;电阻丝与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辊采用上辊阵列,所述上辊阵列沿圆周方向设于上按摩辊表面;所述下辊采用下辊阵列,所述下辊阵列沿圆周方向设于下按摩辊表面。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辊阵列设2 4行;所述下辊阵列设2 4行。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设有温度传感器。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气囊内。
专利摘要一种可用于上下眼睑板腺间歇按摩的机构,涉及一种按摩设备。设上按摩辊、下按摩辊、上转轴、下转轴、上转轴齿轮、下转轴齿轮、上电机齿轮、下电机齿轮、电机模块、气囊、电阻丝、湿软垫、温度控制模块;上、下按摩辊的形状与人眼外部轮廓相适应,上按摩辊和上转轴齿轮固定安装在上转轴上,上电机齿轮与上转轴齿轮相啮合;下按摩辊和下转轴齿轮固定安装在下转轴上,下电机齿轮与下转轴齿轮相啮合;电机模块与上电机齿轮相连,上、下电机齿轮相互啮合;上、下按摩辊的半剖体表面分别设有上、下辊,气囊设在上、下按摩辊外侧,电阻丝设在气囊中,湿软垫设在气囊外侧;电阻丝与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可降低按摩难度,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和舒适度。
文档编号A61H15/02GK202920594SQ20122069862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炜, 陈延平, 刘祖国, 张建寰, 周圆 申请人:厦门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