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分的外科钳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901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可拆分的外科钳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分的外科钳子,其包括把手(2)、带转动轴线的转动活节(3)和夹口(4)。该钳子包括两个可拆开地耦接的钳子部分(11、12),所述钳子部分分别具有无枢轴的转动活节部件(31、32)。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具有第一引导轨(51)和第一引导凹缺(61)。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具有第二引导轨(52)和第二引导凹缺(62)。伸入到转动活节部件(31、32)上的引导凹缺(61、62)的侧凹中的引导轨(51、52)形成用于转动活节(3)的滑动引导件。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具有第一增厚部件(81),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具有第二表面部件(72)。在紧固位置,第一增厚部件(81)与第二表面部件(72)通过夹紧配合作用。本发明可以实现简便地分开这些钳子部分(11、12),而无需零件。清洁和接下来的组装明显简化。通过夹紧来防止在使用钳子时不经意地分离。
【专利说明】可拆分的外科钳子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分的外科钳子,其具有带增厚部件的转动活节部件。
[0002]带夹持功能或剪切功能的工具比如剪子或钳子应用于很多领域中。这些功能通常由两个通过螺钉相互连接的部分构成。如果要清洁这两个部分一尤其在医疗应用中需要这种清洁,就必须松开螺钉。外科器械还必须满足手术的要求。所述器械尤其外科钳子必须稳固、耐用且易于操作。它还必须具有弹性的终端位置,以便限定作用到所保持对象上的力。易于操作的一部分就是快速而简便地拆分外科器械。这是必需的,以便能够在压煮器中对外科器械进行消毒和清洁。
[0003]外科剪子或钳子的常见结构包括多个零件,其中,钳子部分通过螺钉连接或钉子连接而固紧。在消毒和清洁之前,必须繁琐地拆分器械。在消毒和清洁之后,必须繁琐地再把外科器械组装起来。如果丢失了某些零件,首先无法再组装起来,而且器械无法再用于下次手术。出于这个原因,研发出了一些工具,其能简便地拆分为其单独部分。这种工具包括两个单独部分,所述单独部分无需其它工具即可拆卸。
[0004]美国专利US 2,632,661公开了一种用于剪子或钳子的转动活节,其中,活节部分包括引导轨,该引导轨能耦接到另一活节部分的引导槽中。两个活节部分只有在活节的一定的打开角度情况下才能耦接。在该打开角度情况下,一个活节部分的引导轨不再被另一活节部分的引导槽包纳,其中,两个活节部分在该位置能拆下。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引导槽很难清洁,因为其很深又很窄。因而例如会有组织碎片或组织液体沉积在这些槽中,致使在那里会滋生细菌和病毒,或者这些细菌或病毒也可能无法在消毒的压煮器中被杀死。该装置的缺点还有:在进一步打开时,两个活节部分不经意地解耦。这使得工具难以操作,且在外科手术中还会产生安全风险。
[0005]美国专利US 5,197,879公开了一种用于医疗领域中剪刀式工具的转动活节,它由两个形状相同的半部构成。每个半部都包括引导凹缺和引导轨,其中,在耦接状态下,一部分的引导轨插入到另一部分的引导槽中。该转动活节可以在一定的打开位置解耦,其中,引导轨在该打开位置不再插入到引导槽中。该装置的缺点是,在进一步打开时也会出现不经意地解耦。
[0006]据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带有可拆分的转动活节的钳子或剪子,其没有零件,具有尽可能少的单独部分,易于操作,且避免了上述缺点。
[0007]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钳子或剪子得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所述为有利的改进。
[0008]据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钳子,其具有把手、转动活节和夹口。它还具有两个钳子部分,这些钳子部分各有两个设计相同的、可拆开地耦接的、无枢轴的转动活节部件,其中,第一转动活节部件具有第一引导轨和第一引导凹缺,第二转动活节部件具有第二引导轨和第二引导凹缺,其中,伸入到转动活节部件上的引导凹缺的侧凹中的引导轨形成用于转动活节的滑动引导件。第一转动活节部件具有第一增厚部件,第二转动活节部件具有第二表面部件,其中在耦接状态下,这些转动活节部件在终端位置与紧固位置之间围绕中央的转动轴线可相对转动地安置。在紧固位置,第一增厚部件与第二表面部件配合作用,从而两个转动活节部件被夹紧。在此,这种夹紧可以通过增大力气来解除。
[0009]本发明可以实现简便地分开这些钳子部分,且为此无需诸如螺钉或钉子的零件。它可用两个部分来实现,且具有转动活节,该转动活节没有枢轴。由此可以实现例如在压煮器中进行有效而简便的消毒与清洁。引导凹缺可以设计得非常扁平且宽大,从而在医疗领域中能轻易地去除组织残余和组织液体残余。由此可以对细菌和病毒进行消毒。把一个转动活节部件的增厚部件与另一个转动活节部件的表面部件夹紧,这样就能防止两个转动活节部件不经意地打开和解耦。这明显便于操作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本发明兼有可将两个钳子部分解耦与安全的工作方式的优点。
[0010]该装置具有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第一和第二转动活节部件可以彼此拆开或相互耦接。在该打开位置,在引导凹缺中不再布置引导轨。通过围绕中央轴线的转动,引导轨插入到引导凹缺中,并使得第一与第二转动活节部件相互耦接。此外,该装置由此处于紧固位置。在紧固位置,第一和第二增厚部件与第一或第二表面部件夹紧。这种夹紧可以通过用增大的力气进一步转动来解除。通过进一步的转动,该装置到达终端位置。在该终端位置,钳子的夹口或者剪刀的刀口闭合。从终端位置起,该装置只能打开一定程度,直至到达紧固位置。
[0011]转动活节部件优选弹性地设计。在夹口闭合情况下以及在物件保持于夹口中期间,转动活节部件承受着作用到操作部件上的力的一部分。
[0012]两个转动活节部件优选各有一个开狭缝的环形榫件(Ringfeder)。在此,环形榫件的轴线与转动活节的转动轴线重合。环形榫件的狭缝设置在工具的操作部件所在的一侧。环形榫件在终端位置发挥出其作用。如果在钳子夹口闭合的位置触动操作部件,环形榫件的狭缝就被压合,力就传递到环形榫件上。由此防止过大的力从操作部件传递至钳子的闭
合夹口。
[0013]如果夹口夹住一物件,施加到操作部件上的力的一部分也将传递到环形榫件上。这允许使用者通过略微增大作用于操作部件上的力气来检测待夹住的物件是否已经被夹口包夹。`
[0014]通过这种触觉反馈,可以避免被钳子夹住的物体受损。这特别是在医疗领域中在想用钳子例如钉子把伤口缝合时是有利的。此外,带有环形榫件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在转动时在两个转动活节部件之间出现的摩擦小于无环形榫件的实施方式。这明显提高了工具的轻便性。还将避免额外的必须予以清洁的表面。
[0015]通过两个钳子部分的相同的设计,可以实现成本低廉的制造,因为不同部件的数量保持较少。此外,若某个钳子部分受损或丢失,还可以继续使用另一个钳子部分,这对于使用者来说具有如下优点:即使某个钳子部分可能丢失或受损,也可以成本低廉地继续使用钳子。
[0016]操作部件优选配备有凹缺,在使用期间可以让手指位于这些凹缺中。由此防止手指打滑。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工具的可操作性。
[0017]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轨布置在环形榫件的边缘上。增厚部件也布置在开有狭缝的环形榫件的边缘上。此外,增厚部件与引导轨分开地布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引导凹缺分两部分地设置在夹口部件和操作部件上。
[0018]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引导凹缺和增厚部件设置在环形榫件的边缘上。在该实施方式中,引导轨分两部分地设置在夹口部件和操作部件上。[0019]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引导轨或引导凹缺可以具有增厚部件。在此,增厚部件经过适当布置,使得它在紧固位置与另一转动活节部件的表面部件配合作用,并形成夹紧。
[0020]下面示范性地参照附图借助有利的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其中:
图la_d为第一钳子部分的正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和后视图;
图2示出彼此拆开的钳子部分;
图3示出处于打开位置的两个钳子部分;
图4示出处于紧固位置的两个钳子部分;
图5示出处于终端位置的两个钳子部分;和 图6示出转动活节部件的放大图。
[0021]根据附图的外科钳子的实施例包括把手2、转动活节3、夹口 4和第一与第二钳子部分11、12。第一钳子部分11包括第一操作部件21、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和第一夹口部件41。在耦接状态下,此时第一钳子部分11与第二钳子部分12耦接,可以通过第一操作部件21和设置在第二钳子部分12上的第二操作部件22,将力经由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和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传递到第一夹口部件41和第二夹口部件42上。第一和第二夹口部件
41、42可以要么是剪子刀片,要么是钳子夹口。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具有第一引导轨51以及第一增厚部件8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增厚部件81设置在引导轨51上,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引导轨51附近。第一转动活节部件还包括第一引导凹缺61以及第一表面部件7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部件71设置在第一引导凹缺61附近,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引导凹缺61中。
[0022]第二钳子部分12包括第二操作部件22、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和第二夹口部件
42。它还具有第二引导轨52以及第二增厚部件82。在此,引导凹缺61、62形成侧凹,引导轨51、52在耦接状态下设置在该侧凹中,其中,它们形成用于转动活节3的滑动引导件。在此,第二引导轨52设置在第一引导凹缺61中,第一引导轨51设置在第二引导凹缺62中。安置在引导凹缺61、62中的引导轨51、52通过侧凹引起第一钳子部分11与第二钳子部分12的耦接。此外,引导轨51、52和引导凹缺61、62对两个钳子部分11、12在围绕中央轴线Z转动期间进行引导。
[0023]第一和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1、32还具有中央轴线Z,该中央轴线在耦接状态下与钳子部分11、12的转动轴线重合。转动活节部件31、32被构造成环形榫件,其中,环形榫件在转动活节部件31、32的设置有操作部件21、22的那一侧具有狭缝91、92。
[0024]环形榫件的弯曲面设置在垂直于轴线Z的平面上。在此,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的第一狭缝91设置在第一操作部件21上,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的第二狭缝92设置在第二操作部件22上。在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与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耦接期间,两个转动活节部件31、32始终都围绕轴线Z可相对转动地安置。在终端位置,狭缝91、92能实现对操作部件21、22施加弹性作用。由此缓冲对操作部件21、22的增大的力作用,从而两个夹口部件41、42仅仅不很紧地压紧。
[0025]在图3中示出了两个钳子部分11、12的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两个钳子部分
11、12可拆开地并排布置。引导轨51、52并未设置在引导凹缺61、62中。这能实现将两个钳子部分11、12拆开。此外,第一增厚部件81并不与第二表面部件72接触。第二增厚部件82也不与第一表面部件71接触。围绕轴线Z转动两个钳子部分11、12,就可将引导轨51、52插入到引导凹缺61、62中。在此,第一钳子部分11的第一引导轨51插入到第二钳子部分12的第二引导凹缺62中。第二钳子部分12的第二引导轨52插入到第一钳子部分11的第一引导凹缺61中。此外,第一钳子部分11的第一增厚部件81与第二钳子部分12的第二表面部件72接触。第二钳子部分12的第二增厚部件82与第一钳子部分11的第一表面部件71接触。
[0026]在此将达到工具的在图4中示出的紧固位置。在该位置,第一增厚部件81与第二表面部件72配合作用,第二增厚部件82与第一表面部件71配合作用,从而出现夹紧。由此使得两个钳子部分11和12难以围绕轴线Z相对转动。只有加大力气才能实现进一步转动。如果继续转动,使得第一增厚部件81不再与第二表面部件72接触,第二增厚部件82不再与第一表面部件71接触,则可以在不增大力气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动至图5中所示的终端位置。由该终端位置起,两个钳子部分11和12尚仅能朝向紧固位置相对转动。
[0027]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钳子部分11包括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该第一转动活节部件带有第一表面部件71、第三引导轨53、第三增厚部件83、第三表面部件73和第三引导凹缺63。相应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钳子部分12包括转动活节部件32,该转动活节部件带有第二增厚部件82、第四引导轨54、第四表面部件74和第四增厚部件84以及第四引导凹缺64。第三引导凹缺63、第三引导轨53、第三表面部件73和第三增厚部件83经过适当布置,使得它们从第一引导凹缺61的或第一引导轨51的或第一表面部件71的或第一增厚部件81的转动中出现。第四引导凹缺64、第四表面部件74和第四引导轨54以及第四增厚部件84从第二引导凹缺62或第二表面部件72或第二引导轨52或第二增厚部件82围绕轴线Z的转动中出现。引导轨51、52和53、54分别设置在环形榫件的外侧。引导轨51、52、53、54在此经过适当设计,使得它们相对于轴线Z仅仅经过最大90°的角度。
[0028]在耦接位置,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的第三引导轨53布置在第四引导凹缺64中,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的第四引导轨54布置在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的第三引导凹缺63中。在紧固位置,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的第三`增厚部件83与第四表面部件74配合作用。在该位置,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的第四增厚部件84与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的第三表面部件73配合作用。由此增大了用来使得两个钳子部分11、12能从紧固位置转动的力气。这明显提高了工具的操作安全性。
[0029]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钳子部分11和12构造相同。由此可以降低工具的制造成本。这还有如下优点:若丢失一个钳子部分11、12,则可以把剩下的那个钳子部分与相同构造的第三钳子部分组合起来。这同样适用于某个钳子部分11、12受损的情况。它们还可以具有用于手指把持的凹缺101,利用这些凹缺防止手指在操作期间打滑。
[0030]增厚部件81、82、83、84可以设置在引导轨51、52、53、54上,而表面部件71、72、73、74设置在引导凹缺61、62、63、64中。同样,可以把增厚部件81、82、83、84设置在引导凹缺61、62、63、64中,而表面部件71、72、73、74设置在引导轨51、52、53、54上。
[0031]构成第一和第二钳子部分11、12的材料优选具有不受腐蚀的特性,且仅允许很有限地沾染细菌和病菌。这种材料例如是不锈钢、耐腐蚀合金,或者也可以是特种塑料。
【权利要求】
1.一种钳子,包括把手(2)、带转动轴线的转动活节(3)和夹口(4),其中该钳子包括两个可拆开地耦接的钳子部分(11、12),所述钳子部分分别具有无枢轴的转动活节部件(31、32),其中,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具有第一引导轨(51)和第一引导凹缺(61),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具有第二引导轨(52)和第二引导凹缺(62),其中,伸入到转动活节部件(31,32)上的引导凹缺(61、62)的侧凹中的引导轨(51、52)形成用于转动活节(3)的滑动引导件, 其特征在于, 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具有第一增厚部件(81),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具有第二表面部件(72),其中在紧固位置,第一增厚部件(81)与第二表面部件(72)通过夹紧配合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钳子部分(11、12)相同地设计。
3.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具有第一表面部件(71)、第三引导轨(53)、第三引导凹缺(63)、第三表面部件(73)和第三增厚部件(83),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具有第二增厚部件(82)、第四引导轨(54)、第四引导凹缺(64)、第四表面部件(74)和第四增厚部件(8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在紧固位置,第二增厚部件(82)与第一表面部件(71)和/或第三增厚部件(83)与第四表面部件(74)和/或第四增厚部件(84)与第三表面部件(73 )通过夹紧配合作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操作部件(21、22)具有用于利用手指把持的凹缺(101)。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活节部件(31)被设计成开狭缝的环形榫件,其中,该环形榫件具有设置在把手(2)上的第一狭缝(91 )。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第二转动活节部件(32)被设计成开狭缝的环形榫件,其中,该环形榫件具有设置在把手(2 )上的第二狭缝(92 )。
8.如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引导轨(51、52、53、54)相对于转动活节(3)的转动轴线Z分别经过最大90°的角度。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该钳子由一种无腐蚀且难以沾染细菌的材料构成,其中,所述材料可以是金属、合金或塑料。
【文档编号】A61B17/28GK103702625SQ20128002186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9日
【发明者】C.巴特尔斯, K.德姆舍夫斯基 申请人: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