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及其炮制方法

文档序号:1257650阅读:7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及其炮制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取阿胶块,加入15%~25%西洋参细粉,1%~10%山药细粉,0.5~1.5倍量清水,小火慢熬0.5~3h,混合均匀,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2.0~4.0之间,室温自然冷却成块,切丁,干燥;继而采用微波炉进行炮制,火力强度为60~100%,时间为3~7min,即得;阿胶丁大小为0.3~0.5cm×0.4~0.6cm×0.4~0.6cm。本发明具有气血双补、阴阳并调、滋而不腻的良好功用,且符合大生产炮制工艺,扩大临床用药范围,并满足人们日常保健需求。
【专利说明】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及其炮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炮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中药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及其炮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阿胶为补血圣药,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临床用于血虚萎黄、心悸眩晕、咯血吐血、心烦不眠、肺燥咳嗽、崩漏等病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阿胶不仅对心血系统有良好作用,对免疫系统等也有比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增强记忆等现代功效。阿胶是由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熬、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据文献报道,阿胶主要由骨胶原(Collagen)组成,而骨胶原的水解产物为明胶、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因此,阿胶的蛋白类含量较高,约为60%-80%,为其主要有效成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如阿胶浆、阿胶糕等以阿胶为主的保健品,也改进了口感,但仍存功能单一等问题。且仍未解决滋腻问题,更无气血双补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从中药炮制角度,寻找一种新的炮制方法,使阿胶既具有传统的功效,又能降低滋腻之性,同时达到既补血,又补气的妙用。更好地发挥气血双补的作用,成为男女老少咸宜,生活必备之佳品。据此,我们已经发明了人参阿胶珠。但人参阿胶珠由于人参的温燥之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故采用药性平和的西洋参替代人参,可发挥更广泛的气血双补之效。
[0003]阿胶历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炙、炒制、蒸制、蛤粉炒制等30余种炮制方法。而今沿用仅有切制、蛤粉炒制、蒲黄炒制,其他方法未继承沿用。东汉《金匮要略方论》中有阿胶炙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云:“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细研了”。梁代《本草经集注》载:“阿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燋,入汤微炙”。到了唐代阿胶炮制方法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杵碎炒(《千金翼方》)、切制(《食疗本草》)和熬制(《千金翼方》)等方法。`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要求将阿胶“锉碎,蛤粉炒令泡起,筛去蛤粉用”,明《本草纲目》中记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清代发明了酒蜜同制、醋炖化、土炒(《叶天士秘方大全》)、童便炒(《本草备要》)、蒲黄炒(《嵩崖尊生全书》《本草备要》)、《本草汇》记载了 “糯米粉炒成珠”等。
[0004]传统炮制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传统炮制工艺操作难度较大、火候及温度较难掌握如温度过高,成品易焦化;温度过低则留溏心,不能鼓起等、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耗费辅料、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许多中药厂针对上述不足采用了大型的现代化设备炮制阿胶,但是由于没有确定的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工艺参数,进而出现了阿胶炮制品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微波炮制技术在炒法、炙法、煅法、蒸煮嬋法等传统炮制方法中均已有应用。微波炮制技术在替代传统辅料炒法中,操作简便,火力和时间容易控制,与传统方法比,省时省力,还可节省辅料,加工后的饮片色泽美观,洁净一致,鼓起程度均匀,质地酥松,薄层对比实验证明微波对有效成分无任何影响,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减少了烟尘对环境的污染。[0005]
【发明内容】
:
根据阿胶自身补益作用优缺点及微波技术在中药炮制领域的应用,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的炮制方法。该方法能使西洋参阿胶珠具有气血双补、阴阳并调、滋而不腻的良好功用,且符合大生产炮制工艺,扩大临床用药范围,并满足人们日常保健需求。本发明针对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工艺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实验考查。
[0006]采用的具体方案:
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其中包含阿胶、西洋参、山药等。[0007]炮制方法:取阿胶块,加入0.5-1.5倍量清水,小火慢熬0.5-3 h后,加入15%-25%西洋参细粉,1%-10%山药细粉,混合均匀,浓缩至60°C下相对密度为2.0-
4.0之间,室温自然冷却成块,切丁,自然干燥,继而采用微波炉进行炮制,火力强度为60-100%,时间为 3 -7 min,阿胶丁大小为(0.3 -0.5) cmX (0.4 -0.6) cmX (0.4 -0.6)cm。上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上述西洋参和山药细粉粒度< 100目。
[0008]组成饮片的筛选
由于阿胶本身是补血佳品,而气和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疗血虑气是中医辨证论治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们希望加入补气药,增强成品的补益作用,经过前期实验我们认为西洋参等药材比较适宜。另外,阿胶有滋腻之性,要作为保健品日常食用,须去除其滋腻的口感,我们考虑加入淀粉类的中药材粉末,经过前期试验我们认为山药等药材粉末能达到该目的,考虑到西洋参、山药的药对具有“气阴双补”的功效,故将其配伍搭配组成辅料,考虑到西洋参性凉,故该系列较适合偏阳性体质人群。
[0009]1.洋参阿胶珠炮制工艺研究
为优化工艺参数,发明人在洋参阿胶珠炮制工艺研究中结合工业化饮片实际生产情况,以微波时间、微波强度、阿胶丁大小为考察因素,以含氮量为指标,采用L9 (34)正交试验对微波阿胶珠工艺进行考察,同时对西洋参、山药、水等的添加量进行单因素考察。
[0010]我们以相关蛋白质作标准对照,前期考察三种常用方法:考马斯亮蓝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凯氏定氮法,对阿胶中所含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决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作为后续实验中总氮量测定方法。
[0011 ]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最终确定上述工艺参数。
[0012].洋参阿胶珠补气实验研究
2.1实验方法
2.1.1造模和给药:
实验第I日称重后,空白对照组正常进食,其余各组隔日半量进食,自由饮水。每天分别将大鼠置于圆形笼子做跑圈运动。14天后,参照文献气虚动物模型标准:
(I)体重减轻,消瘦纳呆;(2)神态萎靡,四肢不收,毛色枯槁;?3)蜷缩聚堆,活动减少。我们据
此认为造模成功。造模结束,空白对照组和气虚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5 ml/100g,阿胶生品组、蛤粉炒阿胶珠组和西洋参阿胶珠组分别给予相应药液2.5 ml/100g,灌胃给药,每天2次,连续给药14天。给药期间自由进食饮水。
[0013]2.1.2骨骼肌线粒体的分离实验前将大鼠禁食12 h,用乙醚麻醉大鼠,使其仰卧于手术台上,剪开大腿皮肤,快速取出大腿骨骼肌,称取组织块I g在生理盐水中洗去血液,用滤纸吸干水分,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预冷的生理盐水,用眼科小剪将组织块尽快剪碎,转移至玻璃匀浆管中,制成10%的匀衆,12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0.2 mL,加入0.8 mL生理盐水稀释成2%的匀浆待测。
[0014]2.1.3大鼠骨骼肌线粒体Na+-K+-ATPase活性的测定
测定原理:每小时每毫克组织蛋白的组织中ATP酶分解ATP产生I μπιο?无机磷的量为一个ATP酶活力单位。即微摩尔分子磷/毫克蛋白/小时(μ molPi/mgprot/hour)计算公式:
【权利要求】
1.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取阿胶块,加入≤100目的15%~25%西洋参细粉,1%~10%山药细粉,0.5~1.5倍量清水,小火慢熬0.5~3 h,混合均匀,浓缩至60°C下相对密度为2.0~4.0之间,室温自然冷却成块,切丁,自然干燥;继而采用微波炉进行炮制,火力强度为60~100%,时间为3~7min,即得;阿胶丁大小为0.3~0.5cmX0.4~0.6cmX0.4~0.6cm,上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上述西洋参和山药细粉粒度≤100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取阿胶块,加入15%西洋参细粉,1%山药细粉,0.5倍量清水,小火慢熬0.5~3 h,混合均匀,浓缩至60°C下相对密度为2.0~4.0之间,室温自然冷却成块,切丁,干燥,继而采用微波炉进行炮制,火力强度为60~80%,时间为5~7 min,阿胶丁大小为0.3~0.5cmX0.4~:0.6cmX0.4 ~0.6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取阿胶块,加入20%西洋参细粉,6%山药细粉,I倍量清水,小火慢熬0.5~3 h,混合均匀,浓缩至相对密度为2.0~4.0之间,室温自然冷却成块,切丁,干燥;继而采用微波炉进行炮制,火力强度为80~100%,时间为3~5 min,即得;阿胶丁大小为0.3~0.5cmX0.4~:0.6cmX0.4 ~0.6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西洋参阿胶珠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取阿胶块,加入25%西洋参细粉,10%山药细粉,1.5倍量清水,小火慢熬0.5~3 h,混合均匀,浓缩至60°C下相对密度为2.0~4.0之间,室温自然冷却成块,切丁,干燥;继而采用微波炉进行炮制,火力强度为70~90%,时间为4~6 min,即得;阿胶丁大小为0.3~0.5cmX0.4~:0.6cmX0.4 ~0.6cm。
【文档编号】A61K35/36GK103446383SQ201310335120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5日
【发明者】贾天柱, 徐钢, 陈俊怡, 张凡 申请人:辽宁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