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39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包括黄芪、板蓝根、甘草、白芍、浙贝母、金银花、玄参、当归、虎杖、知母、白芷、皂角刺、黄精、人参叶、没药、枳实、薄荷、刺五加、墨旱莲、麦冬、射干、玉竹、山豆根、马勃、五色梅、节节花、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该中药制剂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放射性黏膜炎发生的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并通过降低放疗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治疗得以连续,缩短疗程,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专利说明】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
[0002]
【背景技术】
[0003]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头颈部包括三大唾液腺组织,放疗可造成唾液腺的损伤,引起唾液分泌量下降,随之可引起各种口腔疾患的易感性显著增加,如黏膜炎、口腔干燥症、放射性龋等。
[0004]放射线作用于机体,使水分子被激发与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导致生物分子化学键断裂,分子结构被破坏,细胞死亡,在口腔表现为黏膜上皮受损充血、糜烂、溃疡出血,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溃疡面积增大,疼痛加剧,严重者可导致治疗暂停或终止。
[0005]放射性黏膜炎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照射面积、患者一般状况及同步化疗等因素密切相关。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时由于唾液腺分泌下降,口腔自洁能力减弱,常在放射性黏膜损伤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免疫功能差的患者还可能合并真菌感染。放射性黏膜炎常导致疼痛、进食困难,影响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由于放疗暂停,局部控制率可能受到影响。
[0006]放射性黏膜炎常用处理方法多为漱口水局部清洁、补充维生素B1、使用黏膜保护剂、合用抗生素等。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急性放射性损伤,但长期用药副作用大。
[0007]中医药具有多靶点作用的特点,不易造成口腔菌群失调和免疫功能抑制,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放射性口腔炎的中医病机特点是火热为患、气阴亏虚。临床上轻者口腔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患者表现为口干咽痛、吞咽不适等症状;重者口腔黏膜出现白膜反应,甚至出现溃疡和渗血,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口咽疼痛、声音撕哑和吞咽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则合并有程度不同的低热和呼吸困难,患者大都舌红少津,从中医学发病机制上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属热盛伤阴,随着放射剂量逐渐增加,体内邪毒未去,热毒渐长,滞留体内,灼伤脉络,使津不上承,口唇龈齿不能濡养,久而成疡,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生肌止痛为原则,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达到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目的。
[0008]本发明以上述中医理论为原则,提出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放射性黏膜炎发生的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并通过降低放疗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治疗得以连续,缩短疗程,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0009]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放射性黏膜炎发生的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并通过降低放疗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治疗得以连续,缩短疗程,提高肿瘤治疗疗效。[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包括黄芪、板蓝根、甘草、白芍、浙贝母、金银花、玄参、当归、虎杖、知母、白芷、皂角刺、黄精、人参叶、没药、积实、薄荷、刺五加、墨旱莲、麦冬、射干、玉竹、山豆根、马勃、五色梅、节节花、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
[0012]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75g~85g、板蓝根40g~50g、甘草25g~35g、白苟30g~40g、浙贝母35g~45g、金银花60g~70g、玄参25g~35g、当归35g~45g、虎杖40g~50g、知母30g~40g、白]E 25g~35g、阜角刺30g~40g、黄精40g~50g、人参叶30g~40g、没药25g~35g、积实30g~40g、薄荷20g~30g、刺五加35g~45g、墨旱莲30g~40g、麦冬40g~50g、射干25g~35g、玉竹30g~40g、山豆根25g~35g、马勃15g~25g、五色梅20g~30g、节节花25g~35g、桑寄生30g~40g、香茶菜20g~30g和山白菊30g~40g。
[0013]进一步优选,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78g~82g、板蓝根43g~47g、甘草28g~32g、白苟33g~37g、浙贝母38g~42g、金银花63g~67g、玄参28g~32g、当归38g~42g、虎杖43g~47g、知母33g~47g、白]1£ 28g~32g、阜角刺33g~37g、黄精43g~47g、人参叶33g~37g、没药28g~32g、枳实33g~37g、薄荷23g~27g、刺五加38g~42g、墨旱莲33g~37g、麦冬43g~47g、射干28g~32g、玉竹33g~37g、山豆根28g~32g、马勃18g~22g、五色梅23g~27g、节节花28g~32g、桑寄生33g~37g、香茶菜23g~27g和山白菊33g~37g。
[0014]更进一步优选,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80g、板蓝根45g、甘草30g、白苟35g、浙贝母40g、金银花65g、玄参30g、当归40g、虎杖45g、知母35g、白30g、皂角刺35g、黄精45g、人参叶35g、没药30g、枳实35g、薄荷25g、刺五加40g、墨旱莲35g、麦冬45g、射干30g、玉竹35g、山豆根30g、马勃20g、五色梅25g、节节花30g、桑寄生35g、香茶菜25g和山白菊35g。
[0015]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方式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内月艮齐麵制备成口服液的剂型,外用剂型制备成煎煮液的剂型含漱。
[0016]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制备成口服液的剂型时,具体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取黄芪、白芍、浙贝母、虎杖、皂角刺、黄精、枳实、薄荷、刺五加、射干、玉竹、五色梅、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按重量比例混合,获得混合物,加相对于该混合物质量
0.5~2倍水浸泡0.5~2小时后,采用水蒸气蒸馏I~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1000~3000ml水,煎煮I~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4~1.20,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0%~55%,静置4~36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25~1.45,得第一浸膏;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按重量比例混合,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2000~3000ml水煎煮I~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2~1.05,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30~50%,静置4~36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5~1.10,得第二浸膏;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和第二浸膏混合,另取25g苯甲酸钠、SOOg蔗糖加水1500ml,煮沸,加入上述浓缩浸膏中,搅匀,获得溶液,备用;在第一步获得的挥发油中加入50ml聚山梨酯-80,搅匀,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加水至10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0017]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制备成煎煮液时,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各原料药组分按重量比例混合,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2000~3000ml水煎煮I~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生药浓度lg/ml~2g/ml,获得煎煮液。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放射性黏膜炎发生的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并通过降低放疗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治疗得以连续,缩短疗程,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0019]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包括黄芪、板蓝根、甘草、白芍、浙贝母、金银花、玄参、当归、虎杖、知母、白芷、皂角刺、黄精、人参叶、没药、枳实、薄荷、刺五加、墨旱莲、麦冬、射干、玉竹、山豆根、马勃、五色梅、节节花、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
[0021]进一步优选,所述中药制剂仅由上述原料药构成。
[0022]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75g~85g、板蓝根40g~50g、甘草25g~35g、白苟30g~40g、浙贝母35g~45g、金银花60g~70g、玄参25g~35g、当归35g~45g、虎杖40g~50g、知母30g~40g、白]E 25g~35g、阜角刺30g~40g、黄精40g~50g、人参叶30g~40g、没药25g~35g、积实30g~40g、薄荷20g~30g、刺五加35g~45g、墨旱莲30g~40g、麦冬40g~50g、射干25g~35g、玉竹30g~40g、山豆根25g~35g、马勃15g~25g、五色梅20g~30g、节节花25g~35g、桑寄生30g~40g、香茶菜20g~30g和山白菊30g~40g。
[0023]进一步优选,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78g~82g、板蓝根43g~47g、甘草28g~32g、白苟33g~37g、浙贝母38g~42g、金银花63g~67g、玄参28g~32g、当归38g~42g、虎杖43g~47g、知母33g~47g、白]1£ 28g~32g、阜角刺33g~37g、黄精43g~47g、人参叶33g~37g、没药28g~32g、枳实33g~37g、薄荷23g~27g、刺五加38g~42g、墨旱莲33g~37g、麦冬43g~47g、射干28g~32g、玉竹33g~37g、山豆根28g~32g、马勃18g~22g、五色梅23g~27g、节节花28g~32g、桑寄生33g~37g、香茶菜23g~27g和山白菊33g~37g。
[0024]更进一步优选,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80g、板蓝根45g、甘草30g、白苟35g、浙贝母40g、金银花65g、玄参30g、当归40g、虎杖45g、知母35g、白30g、皂角刺35g、黄精45g、人参叶35g、没药30g、枳实35g、薄荷25g、刺五加40g、墨旱莲35g、麦冬45g、射干30g、玉竹35g、山豆根30g、马勃20g、五色梅25g、节节花30g、桑寄生35g、香茶菜25g和山白菊35g。
[0025]各原 料药药理如下:
黄苗..--名AstragaIi味甘,性温,入脾、肺经,有补益脾土,升举阳气、固表止
汗,托疮生肌的功效,主治脾肺气虚所致之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气短,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久泻脱肛;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气血不足等证。黄芪使心脏收缩能力增强,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能扩张冠状动脉、肾血管及拳参末梢血管、使皮肤血液循环旺盛;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力,有保肝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对葡萄球菌、血溶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芪可显著影响脾淋巴细胞信息传导,实现免疫调节作用。 [0026]板蓝根:拉丁名Isatidis Radix,味苦、性寒,入心、肝、胆、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用于治疗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舌绛紫暗,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痈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脑,乙脑,肺炎,神昏吐衄,咽肿,火眼,疮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等证,板蓝根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志贺、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0027]甘草:拉丁名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味甘,性平,入十二经,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祛痰止咳的作用,并能健脾和中,缓急止痛,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之腹胀纳呆,乏力;能缓解腹中拘挛性疼痛,缓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和毒性,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或对胃肠道的刺激,通过加入甘草能起到补气中和,调和各组分的作。
[0028]白苟:拉丁名Paeoniae如,味苦、酸,性凉,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证,白芍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的功效。
[0029]浙贝母:味苦,性寒,入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等证。
[0030]金银花:味甘、性寒,入心、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兼能凉血止痢。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温热病热毒较盛,或温病初起热邪尚在上焦而未下行时;热毒下痢、大便下血;暑温证;热毒积聚之疮痈初起、掀热肿痛者等,金银花有较好的退热作用,能抗炎,控制炎症的渗出和炎性增生,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多种化脓性球菌及肠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包括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等,金银花对气血营分之热毒均有效,而且有广谱抗菌作用。
[0031]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养肾的功效,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等证。
[0032]当归:味甘、辛,性温,入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主要用于心血不足之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及其他血虚证;血海空虚,冲任虚寒或淤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经痛,产或腹痛,及其他血瘀作痛及阴虚血少肠燥之便秘等症状,其能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充血,缓解痛经,此外,当归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0033]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化痰止咳的作用,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癥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
[0034]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有清泻胃火、泻热除烦,滋阴润燥、清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躁,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等症状;其苦寒质润,性沉降,既能清热,又能生津,善治温热病邪入气分,热盛伤津;也用于治疗消渴症;痰热壅肺而喘,肺燥咳嗽,痰少不利;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等症状,知母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0035]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等证。
[0036]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肺经,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等证。 [0037]黄精:拉丁名Polygona ti Rhizoma,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具有养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填精的功效,用于脾胃气阴亏虚,食少无力,阴虚肺燥,干咳少痰,阴虚内热之消渴,肾虚精亏、阳痿遗精、头晕耳鸣、目昏眼花等证。
[0038]人参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的功效,主治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等证。
[0039]没药:拉丁名Irrfe,味苦,辛,性平,入肝、脾、心、肾经,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主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等证。
[0040]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经,有破气消积,消痰除痞的作用,主要用于积滞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之阳明腑实证。
[0041]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风热头痛,赤木多泪,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肝气郁滞,胸闷不舒等证,薄荷能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水肿,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促进发炎细胞恢复正常。
[0042]刺五加:拉丁名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aseu味辛、苦、微甘,性温,入脾、肾、心经,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行动迟缓、体虚羸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等证。
[0043]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归肝、肾经,起到不益肝肾,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腰膝酸软;适宜于阴虚有热者,用于治疗胃中积热之吐血,热伤肺络之咳血等症状,墨旱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宋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0044]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清热养心的功效,主治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黏,劳嗽咳血,咽干鼻燥,肺痈,热伤胃阴或胃阴不足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胃脘隐痛,内热消渴,大便燥结,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而致的心烦不眠,舌绛而干等证。
[0045]射干:味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清痰利咽的作用,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证。
[0046]玉竹:味甘,性平,入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用于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等证。
[0047]山豆根:味苦,性寒,入心、肺、大肠经,具有解毒利咽,清热利湿,杀虫抗癌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龈肿齿痛,肺热咳嗽,赤白痢疾,黄疸,热肿秃疮等证。
[0048]马勃:味辛、性平,入肺经,具有润肺利咽,解毒止血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喘,咽喉红肿,声音撕哑,出血症,冻疮,褥疮等证。
[0049]五色梅: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清热,止血的功效,主治肺痨咳血,腹痛吐泻,湿疹,阴痒等证。[0050]节节花:味甘,性寒,具有凉血散瘀,清热解毒,除湿通淋等证,主治咳血,吐血,便血,湿热黄疸,痢疾,泄泻,牙龈肿痛,咽喉肿痛,乳痈,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证。
[0051]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的作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酸疼痛,筋骨痿软,足膝无力,肝肾不足,精血虚亏,胎元不固之胎动不安,腰腹疼痛等证。
[0052]香茶菜:味苦,辛,气香,性凉,归心、肝、脾经,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证。
[0053]山白菊:味苦、辛,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凉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肝炎,肠炎,热淋,痈肿疔毒,蛇虫咬伤等证。
[0054]该中药制剂具有保护黏膜和抗感染功效,可以减轻鼻咽、口腔等受照部位黏膜的炎性水肿,修复黏膜上皮细胞、对抗各种原因所致的炎症,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及出血、抑制溃疡的形成,从而减轻组织的受损程度,保持神经髓鞘膜完整性。
[0055]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方式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内月艮齐麵制备成口服液的剂型,外用剂型制备成煎煮液的剂型含漱。
[0056]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制备成口服液的剂型时,具体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取黄芪、白芍、浙贝母、虎杖、皂角刺、黄精、枳实、薄荷、刺五加、射干、玉竹、五色梅、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按重量比例混合,获得混合物,加相对于该混合物质量
0.5~2倍水浸泡0.5~2小时后,采用水蒸气蒸馏I~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1000~3000ml水,煎煮I~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 1.04~1.20,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0%~55%,静置4~36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25~1.45,得第一浸膏;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按重量比例混合,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2000~3000ml水煎煮I~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2~1.05,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30~50%,静置4~36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5~1.10,得第二浸膏;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和第二浸膏混合,另取25g苯甲酸钠、800g蔗糖加水1500ml,煮沸,加入上述浓缩浸膏中,搅匀,获得溶液,备用;在第一步获得的挥发油中加入50ml聚山梨酯-80,搅匀,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加水至10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每瓶50ml ο
[0057]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制备成煎煮液时,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各原料药组分按重量比例混合,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2000~3000ml水煎煮I~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生药浓度lg/ml~2g/ml,获得煎煮液。
[0058]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59]实施例1中药口服液I
取黄芪80g、白芍35g、浙贝母40g、虎杖45g、皂角刺35g、黄精45g、枳实35g、薄荷25g、刺五加40g、射干30g、玉竹35g、五色梅25g、桑寄生35g、香茶菜25g和山白菊35g混合,获得混合物,加560g水浸泡I小时后,采用水蒸气蒸馏2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1500ml水,煎煮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
1.10,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5%,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35,得第一浸膏,将板蓝根45g、甘草30g、金银花65g、玄参30g、当归40g、知母35g、白芷30g、人参叶35g、没药30g、墨旱莲35g、麦冬45g、山豆根30g、马勃20g、节节花30g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2000ml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03,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0%,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10,得第二浸膏,将第一浸膏和第二浸膏混合,另取25g苯甲酸钠、800g蔗糖加水1500ml,煮沸,加入上述浓缩浸膏中,搅匀,获得溶液,备用;在前面获得的挥发油中加入50ml聚山梨酯-80,搅匀,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加水至10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每瓶50ml。
[0060]实施例2中药口服液2
取黄芪78g、白芍33g、浙贝母38g、虎杖43g、皂角刺33g、黄精43g、枳实33g、薄荷23g、刺五加38g、射干28g、玉竹33g、五色梅23g、桑寄生33g、香茶菜23g和山白菊33g混合,获得混合物,加560g水浸泡I小时后,采用水蒸气蒸馏2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1500ml水,煎煮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
1.10,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5%,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35,得第一浸膏,将板蓝根43g、甘草28g、金银花63g、玄参28g、当归38g、知母33g、白芷28g、人参叶33g、没药28g、墨旱莲33g、麦冬43g、山豆根28g、马勃18g、节节花28g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2000ml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03,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0%,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10,得第二浸膏,将第一浸膏 和第二浸膏混合,另取25g苯甲酸钠、SOOg蔗糖加水1500ml,煮沸,加入上述浓缩浸膏中,搅匀,获得溶液,备用;在前面获得的挥发油中加入50ml聚山梨酯-80,搅匀,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加水至10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每瓶50ml。
[0061]实施例3中药口服液3
取黄芪82g、白芍37g、浙贝母42g、虎杖47g、皂角刺37g、黄精47g、枳实37g、薄荷27g、刺五加42g、射干32g、玉竹37g、五色梅27g、桑寄生37g、香茶菜27g和山白菊37g混合,获得混合物,加560g水浸泡I小时后,采用水蒸气蒸馏2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1500ml水,煎煮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
1.10,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5%,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35,得第一浸膏,将板蓝根47g、甘草32g、金银花67g、玄参32g、当归42g、知母37g、白芷32g、人参叶37g、没药32g、墨旱莲37g、麦冬47g、山豆根32g、马勃22g、节节花32g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2000ml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03,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0%,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55°C时相对密度1.10,得第二浸膏,将第一浸膏和第二浸膏混合,另取25g苯甲酸钠、800g蔗糖加水1500ml,煮沸,加入上述浓缩浸膏中,搅匀,获得溶液,备用;在前面获得的挥发油中加入50ml聚山梨酯-80,搅匀,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加水至10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每瓶50ml。
[0062]实施例4中药煎煮液I将黄芪80g、白芍35g、浙贝母40g、虎杖45g、皂角刺35g、黄精45g、枳实35g、薄荷25g、刺五加40g、射干30g、玉竹35g、五色梅25g、桑寄生35g、香茶菜25g、山白菊35g、板蓝根45g、甘草30g、金银花65g、玄参30g、当归40g、知母35g、白芷30g、人参叶35g、没药30g、墨旱莲35g、麦冬45g、山豆根30g、马勃20g、节节花30g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2000ml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生药浓度lg/ml,获得煎煮液。
[0063]实施例5中药煎煮液2
将黄芪78g、白芍33g、浙贝母38g、虎杖43g、皂角刺33g、黄精43g、枳实33g、薄荷23g、刺五加38g、射干28g、玉竹33g、五色梅23g、桑寄生33g、香茶菜23g、山白菊33g、板蓝根43g、甘草28g、金银花63g、玄参28g、当归38g、知母33g、白芷28g、人参叶33g、没药28g、墨旱莲33g、麦冬43g、山豆根28g、马勃18g、节节花28g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2000ml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生药浓度lg/ml,获得煎煮液。
[0064]实施例6中药煎煮液3
将黄芪82g、白芍37g、浙贝母42g、虎杖47g、皂角刺37g、黄精47g、枳实37g、薄荷27g、刺五加42g、射干32g、玉竹37g、五色梅27g、桑寄生37g、香茶菜27g、山白菊37g、板蓝根47g、甘草32g、金银花67g、玄参32g、当归42g、知母37g、白芷32g、人参叶37g、没药32g、墨旱莲37g、麦冬47g、山豆根32g、马勃22g、节节花32g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2000ml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生药浓度lg/ml,获得煎煮液。
[0065]实施例7毒理学试验
为了考察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安全性,特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的考察研究,试验方法结果如下:
药物:实施例1配制的中药`口服液。
[0066]方法:因受本发明药物浓度和体积的影响,一次给药无法测出其LD50,参照《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依据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药量一次或一日内连续给予2-3次的规定,选取健康ICR雌性小鼠40只,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每组20只动物,实验前小鼠禁食不禁水12小时,药物组每只小鼠灌胃给予本发明药液0.4ml/10g体重/次,24小时内给药2次,对照组小鼠灌胃给予蒸馏水0.4ml/10g体重,同样2次,然后将小鼠按常规饲养,观察7天。
[0067]结果:小鼠灌胃给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异常症状表现,在饲养观察期间,食量、活动、大小便均正常,饲养7天后所有动物的体重均正常增加,小鼠体重为24.88±2.91g。脱颈椎处死动物,系统尸解,肉眼观察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均无异常发现。
[0068]经计算,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304.48g原生药/Kg/日,采用最大耐受倍数公式计算,该最大给药剂量为成人^OKg)临床日用量(0.675g/Kg/日)的451倍。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安全的。
[0069]临床资料
91例来源于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进行放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6例,男39例,女7例,年龄22~70岁,鼻咽癌33例,喉癌5例,牙龈癌I例,舌癌I例了,上颌窦癌2例,下咽癌2例,鼻腔NK/T淋巴瘤2例;对照组45例,男40例,女5例,年龄2广71岁,鼻咽癌33例,喉癌4例,牙龈癌I例,舌癌2例,上颌窦癌2例,下咽癌3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CT检查明确诊断,Kar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能配合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0070]方法
放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改为直线加速器照射,全部进行根治性放疗,每周5次,每次2 Gy,鼻咽部照射总量72Gy/34-38次,颈部预防量40GY,治疗量50-60GY,两组间照射面积、照射剂量及射线种类均无明显差别。
[0071]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治疗方法
试验组:内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I,每次口服50ml,每日3次,早中晚各I次,疗程: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I周,同时含漱实施例4制备的煎煮液,每次15ml,含漱2min,每日5-8次;疗程:自放疗之日始至放疗结束后I周。
[0072]对照组:予西药含漱:0.9%生理盐水500 ml +庆大霉素40万U+2%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50 mg+维生素B12 10 mg,每次15ml,含漱2 min,每日5~8次,自放疗之日始至放疗结束后I周。
[0073]观察指标
参照RTOG分级标准:0级:无变化;I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2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止痛药;3级: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中度疼痛,需麻醉药;4级:溃疡、出血、坏死。
[0074]疗效标准
治疗效果分3级:①显效:无反应性黏膜`充血,有痛感,放疗无中断;②改善:斑点状黏膜炎,疼痛,放疗无中断;③无效:片状黏膜炎占照射区50%以上,疼痛明显,放疗中断。
[0075]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0076]结果
两组出现口腔黏膜反应时照射次数与放射剂量比较
试验组放射剂量到2(T30 Gy/l(Tl5次时出现I级口腔黏膜反应,对照组为10-20Gy/5^10次时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0077]表1两组照射次数与放射剂量比较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防治放射性黏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包括黄芪、板蓝根、甘草、白芍、浙贝母、金银花、玄参、当归、虎杖、知母、白芷、皂角刺、黄精、人参叶、没药、枳实、薄荷、刺五加、墨旱莲、麦冬、射干、玉竹、山豆根、马勃、五色梅、节节花、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75g~85g、板蓝根40g~50g、甘草25g~35g、白苟30g~40g、浙贝母35g~45g、金银花60g~70g、玄参25g~35g、当归35g~45g、虎杖40g~50g、知母30g~40g、白]E 25g~35g、阜角刺30g~40g、黄精40g~50g、人参叶30g~40g、没药25g~35g、积实30g~40g、薄荷20g~30g、刺五加35g~45g、墨旱莲30g~40g、麦冬40g~50g、射干25g~35g、玉竹30g~40g、山豆根25g~35g、马勃15g~25g、五色梅20g~30g、节节花25g~35g、桑寄生30g~40g、香茶菜20g~30g和山白菊30g~40g。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78g~82g、板蓝根43g~47g、甘草28g~32g、白苟33g~37g、浙贝母38g~42g、金银花63g~67g、玄参28g~32g、当归38g~42g、虎杖43g~47g、知母33g~47g、白芷28g~32g、皂角刺33g~37g、黄精43g~47g、人参叶33g~37g、没药28g~32g、积实33g~37g、薄荷23g~27g、刺五加38g~42g、墨旱莲33g~37g、麦冬43g~47g、射干28g~32g、玉竹33g~37g、山豆根28g~32g、马勃18g~22g、五色梅23g~27g、节节花28g~32g、桑寄生33g~37g、香茶菜23g~27g和山白菊33g~37g。
4.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重量分别为黄芪80g、板蓝根45g、甘草30g、白芍35g、浙贝母40g、金银花65g、玄参30g、当归40g、虎杖45g、知母35g、白芷30g、皂角刺35g、黄精45g、人参叶35g、没药30g、枳实35g、薄荷25g、刺五加40g、墨旱莲35g、麦冬45g、射干30g、玉竹35g、山豆根30g、马勃20g、五色梅25g、节节花30g、桑寄生35g、香茶菜25g和山白菊35g。
5.权利要求1至4所述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口服液和煎煮液。
6.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成口服液的剂型时,具体为, 第一步,取黄芪、白芍、浙贝母、虎杖、皂角刺、黄精、枳实、薄荷、刺五加、射干、玉竹、五色梅、桑寄生、香茶菜和山白菊,按重量比例混合,获得混合物,加相对于该混合物质量.0.5~2倍水浸泡0.5~2小时后,采用水蒸气蒸馏I~3小时,收集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1000~3000ml水,煎煮I~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4~1.20,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40%~55%,静置4~36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25~1.45,得第一浸膏;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按重量比例混合,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2000~3000ml水煎煮I~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2~1.05,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30~50%,静置4~36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在45°C~75°C时相对密度1.05~1.10,得第二浸膏; 第三步,将第一浸膏和第二浸膏混合,另取25g苯甲酸钠、SOOg蔗糖加水1500ml,煮沸,加入上述浓缩浸膏中,搅匀,获得溶液,备用;在第一步获得的挥发油中加入50ml聚山梨酯-80,搅匀,与上述溶液混合,搅匀,加水至10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7.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成煎煮液时,具体为:将各原料药 组分按重量比例混合,加水煎煮I~3次,每次加2000~3000ml水煎煮I~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生药浓度lg/ml~2g/ml,获得煎煮液。
【文档编号】A61K36/8969GK103566182SQ201310505693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4日
【发明者】宋海平 申请人:宋海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