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锁紧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59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自动锁紧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锁紧止血带,包括:止血带本体、气囊和锁紧机构;止血带本体能通过对其充气涨开压迫血管止血;止血带本体的一端与锁紧机构连接,且该端上设置有气囊,气囊用于为止血带本体充气;止血带本体的另一端,穿过锁紧机构;气囊为止血带本体充气时,膨胀的止血带本体撑开锁紧机构的一端,锁紧机构的另一端将止血带本体的另一端锁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只需通过止血带本体充气时的张力,撑开锁紧机构中的活动部,就可以将止血带本体在压在锁紧机构中的固定部上,压紧后阻止血带本体内的气体通过,从而使封闭后的止血带本体充气膨胀,挤压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没有多余的操作,使用时简便快捷。
【专利说明】自动锁紧止血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锁紧止血带。
【背景技术】
[0002]野外,尤其是战场上,在四肢大出血时,如果不能及时的止血,就可能造成人员的死亡。因此在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时,不能及时的进行锁紧,或锁紧方式较为复杂的话,就会耽误时间,从而可能造成受伤人员失血过多而休克甚至死亡。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锁紧止血带,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4]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自动锁紧止血带,其包括止血带本体、气囊和锁紧机构;止血带本体能通过对其充气涨开压迫血管止血;止血带本体的一端与锁紧机构连接,且该端上设置有气囊,气囊用于为止血带本体充气;止血带本体的另一端,穿过锁紧机构;气囊为止血带本体充气时,膨胀的止血带本体撑开锁紧机构的一端,锁紧机构的另一端将止血带本体的另一端锁紧。 [0005]本发明自动锁紧止血带与现有技术中的止血带相比,其只需通过止血带本体充气时的张力,撑开锁紧机构中的活动部,就可以将止血带本体压在锁紧机构中的固定部上,压紧后阻止止血带本体内的气体通过,从而使封闭后的止血带本体充气膨胀,挤压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没有多余的操作,使用时简便快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示意图;
[000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示意锁紧机构示意图;
[000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示意锁紧机构连接轴另一种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4为使用状态参考图;
[0010]图5为图4的A-A向视图;
[0011]图6为本发明锁紧机构立体图。
[0012]图中,1:止血带本体;2:锁紧机构;3:气囊;4:压力表;5:连接轴;6:间隙;7:固定部;8:连接板;9:螺钉;10:压紧部;11:转动轴;12:凹槽;13:凸起;14:活动部;15:隔离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001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15]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自动锁紧止血带,包括止血带本体1、气囊3和锁紧机构2。
[0016]止血带本体1能通过对其充气涨开压迫血管止血;
[0017]止血带本体1的一端与锁紧机构2连接,且该端上设置有气囊3,气囊3用于为止血带本体1充气,止血带本体1的另一端,穿过锁紧机构2 ;
[0018]气囊3为止血带本体1充气时,膨胀的止血带本体1撑开锁紧机构2的一端,锁紧机构2的另一端将止血带本体1的另一端锁紧。
[0019]将止血带本体1缠绕在需要止血的肢体上,通过气囊3对其充气加压;止血带本体1的一端与锁紧机构2连接固定,且该端附近通过气管与气囊3相连,气囊3用于为止血带本体1充气;止血时,止血带本体1的另一端,绕过人体肢体,再穿过锁紧机构2,并拉紧。此时止血带本体1被牢牢固定在人体肢体上;气囊3为止血带本体1充气时,膨胀的止血带本体1撑开锁紧机构2的一端,锁紧机构2通过杠杆原理用另一端将止血带本体1锁紧。
[0020]肢体大量失血时,需要进行紧急止血,因而需要使用止血带进行快速止血,耽误时间就可能会造成失血过多等不良后果。当使用止血带时,如图4和图5所示的使用状态参考图,止血带本体1 一端连接锁紧机构2,将止血带本体1另一端环绕肢体缠绕一周后,穿过锁紧机构2并拉紧,将止血带本体1固定在需要止血的肢体上,挤压气囊3给止血带本体1充气,使止血带本体1膨胀挤压肢体,促使血管闭合,达到止血目的。当气体将止血带本体1膨胀后,其膨胀的张力将锁紧机构2的一端撑开,通过杠杆原理,锁紧机构2的另一端就会被相应的夹紧,从而会挤压止血带本体1,使止血带本体1不能通过气体。这样就实现了止血带本体1只有在环绕肢体的部分充气,气体部分由于止血带本体1被锁紧而不能充气,充气的止血带本体1的部分因膨胀产生气压,气压压迫肢体血管后使血管止血。
[0021]如图2和图6所示,锁紧机构2包括固定部7、活动部14、连接轴5和连接板8。
[0022]其中,固定部7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连接板8上。
[0023]固定部7在连接板8上的固定方式有很多,可以如图2所示通过螺钉9固定,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如焊接等固定。
[0024]活动部14两端通过转动轴11转动连接在连接板8上,活动部14与固定部7之间设有间隙6,止血带本体1在使用时,未固定的一端穿过间隙6,止血带本体1充气后,驱动活动部14以转动轴11为中心转动,间隙6的一侧被压紧,使气体不能在止血带本体1内通过。
[0025]连接轴5设在固定部7 —侧,两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板8上,止血带本体1的一端连接在连接轴5上。
[0026]固定部7固定在连接板8上不动,活动部14可以在外力的影响下以转动轴11为中心转动,固定部7与活动部14之间有可以通过止血带本体1的间隙6,当充气时,止血带本体1膨胀撑开间隙6的一侧,利用杠杆原理,使活动部14开始以转动轴11为中心转动,从而使间隙6的另一侧的空间变得更小,当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使活动部14的一端完全压紧在固定部7上,进一步的将止血带本体I压紧,从而使气体不能在间隙6内通过,完成锁紧。
[0027]当止血带本体I被固定在肢体上时,锁紧机构2的一端张开后,通过杠杆原理可以使锁紧机构2的另一端闭合,将止血带本体I压紧,气囊3充气时,达到阻断气体流动的目的。
[0028]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沿固定部7长度方向设有凸起13,沿活动部14长度方向设有凹槽12,凹槽12与凸起13相对应设置。
[0029]在固定部7上设有凸起13且在活动部14上设有凹槽12之后,因凹槽12与凸起13相对应设置,所以转动活动部14时,凹槽12的边缘与凸起13的边缘会更快的进行接触,从而能在活动部14刚撑开时就能锁定止血带本体1,使止血带能更快的锁紧,节省锁紧时间,降低失血过多的几率。
[0030]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活动部14上设有压紧部10,压紧部10设置在凹槽12—侧,能将止血带本体I在固定部7上压紧。[0031]同样的,在凹槽12—侧设置一个压紧部10,止血带本体I使用时从凹槽12的另一侧进入间隙6,当止血带本体I撑开间隙6,时,压紧部10迅速下压,更快完成锁紧。
[0032]连接轴5设置在固定部7远离压紧部10的一侧或连接轴5设置在固定部7靠近压紧部10的一侧。
[0033]如图2所示,止血带本体I连接在连接轴5上,当连接轴5设置在固定部7远离压紧部10的一侧时,止血带本体I先缠绕肢体再穿过锁紧机构2,这样可以减少止血带本体I的长度。
[0034]如图3所示,当连接轴5设置在固定部7靠近压紧部10的一侧时,止血带本体I在为使用状态下应该是一端连接在连接轴5上,另一端穿过锁紧机构2,然后再连接气囊3,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时,将穿过锁紧机构2的一端绕肢体缠绕后再次穿过锁紧机构2进行锁紧,这样因肢体与锁紧机构2之间有膨胀后的止血带本体1,可以避免锁紧机构2夹到肢体上的肌肉。
[0035]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固定部7背离活动部14的一侧设有弧形槽。
[0036]固定部7背离活动部14的一侧如果是平面的话,在活动部14转动后,压紧部10会压紧在固定部7上,当充气很大时,可能会造成固定部7因受力过大而损坏。在固定部7背离活动部14的一侧设置一个弧形槽,利用其弧形拱起结构,增大固定部7的承受力,进而可以增加固定部7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固定部7上设置弧形槽后,还可以减轻整个止血带装置的重量,减少使用材料,节约成本。
[0037]止血带本体I上成对设有隔离带15,隔离带15长度方向与止血带本体I展开方向垂直,各对隔离带15沿止血带本体I展开方向均匀排列,成对的隔离带15之间不相连,在止血带本体I充气时能使气体通过。
[0038]隔离带15将止血带本体I分成一段一段的,在止血带本体I缠绕在肢体上充气时,因隔离带15的存在,会将止血带本体I在隔离带15的位置自动折弯,可以充分压紧肢体,而不会发生因止血带本体I部分不折弯而没有压紧在肢体上不能及时止血的情况。
[0039]固定部7与活动部14的各棱边均为圆角。[0040]圆角相对尖角边来说更能保护止血带本体1,如果各棱边为尖角的话,止血带本体I在穿过固定部7与活动部14之间的间隙6时,容易被尖角损坏,而圆角就会减小其损坏程度,相当于增加了止血带本体I的使用寿命。
[0041]自动锁紧止血带还包括压力表4,压力表4连通气囊3和止血带本体1,用于测量并显示止血带本体I充气后的气压。
[0042]止血带在使用时压力不能太大,如使用时压力过大,止血带会严重损伤组织,可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造成残废,因此,在止血带本体I上连接有压力表4,可以测量止血带本体I在使用时的即时压力并显示出来,从而在压力达到时,能及时停止挤压气囊3,中止给止血带本体I充气,保证压力不会过大。
[0043]止血带本体I远离锁紧机构2的一端为尖端或圆端,尖端或圆端内设置有硬质板。
[0044]将止血带本体I远离锁紧机构2的一端设置为尖端或圆端,就可以使止血带本体I很方便的插入固定部7与活动部14之间的间隙6内,只要其尖端或圆端能穿过固定部7与活动部14之间的间隙6,就可以将整个止血带本体I穿过间隙6。因间隙6比较小,而且也不是平面间隙,当止血带本体I太软的时候,可能会被如凸起13等给阻挡而不能通过,因此在尖端或圆端内设置有硬质板,使用硬质板可以顺着阻挡的地方如凸起13的边缘顺利穿过,而不会被阻挡住。
[0045]本发明自动锁紧止 血带与现有技术中的止血带相比,其只需通过止血带本体充气时的张力,撑开锁紧机构中的活动部,就可以将止血带本体在压在锁紧机构中的固定部上,压紧后阻止血带本体内的气体通过,从而使封闭后的止血带本体充气膨胀,挤压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没有多余的操作,使用时简便快捷。
[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止血带本体(1)、气囊(3)和锁紧机构(2);所述止血带本体(1)能通过对其充气涨开压迫血管止血;所述止血带本体(1)的一端与所述锁紧机构(2)连接,且该端上设置有所述气囊(3),所述气囊(3)用于为所述止血带本体(I)充气;所述止血带本体(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锁紧机构(2);所述气囊(3)为所述止血带本体(1)充气时,膨胀的所述止血带本体(1)撑开所述锁紧机构(2)的一端,所述锁紧机构(2)的另一端将所述止血带本体(1)的另一端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2)包括固定部(7)、活动部(14)、连接轴(5)和连接板(8),其中, 所述固定部(7)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8); 所述活动部(14)两端通过转动轴(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板(8),所述活动部(14)与所述固定部(7 )之间设有间隙(6 ),所述止血带本体(1)在使用时,未固定的一端穿过所述间隙(6),所述止血带本体(1)充气后,驱动所述活动部(14)以所述转动轴(11)为中心转动,所述间隙(6)的一侧被压紧,使气体不能在所述止血带本体(1)内通过; 所述连接轴(5 )设在所述固定部(7 ) —侧,两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8 )上,所述止血带本体(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轴(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固定部(7)长度方向设有凸起(13),沿所述活动部(14)长度方向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与所述凸起(13)相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14)上设有压紧部(10),所述压紧部(10)设置在所述凹槽(12)—侧,能将所述止血带本体(1)在所述固定部(7)上压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5)设置在所述固定部(7)远离所述压紧部(10)的一侧或设置在所述固定部(7)靠近所述压紧部(10)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部(7)在背离所述活动部(14)的一侧设有弧形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带本体(1)上成对设有隔离带(15),所述隔离带(15)长度方向与所述止血带本体(1)展开方向垂直,各对所述隔离带(15)沿止血带本体(1)展开方向均匀排列,成对的所述隔离带(15)之间不相连,在所述止血带本体(1)充气时能使气体通过。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7)与所述活动部(14)的各棱边均为圆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表(4),所述压力表(4 )连通所述气囊(3 )和所述止血带本体(1),用于测量并显示止血带本体(1)充气后的气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锁紧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带本体(1)远离所述锁紧机构(2)的一端为尖端或圆端,所述尖端或圆端内设置有硬质板。
【文档编号】A61B17/135GK103654908SQ20131068180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刘于红, 初君, 钱阳明, 田丽丽, 李淮涌, 朱敏 申请人:初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