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3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手术用器械,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针对目前减张缝合时,特别是面对伤口两侧皮肤张力过大的情况,一般缝合线拉力不够,且缝合后容易造成皮肤压迫、坏死的问题,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由硅胶管线及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穿刺针组合而成。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大张力伤口的减张缝合,同时无需借助其他辅助手术工具,缝合后剪断多余硅胶管线,打结固定即可。且硅胶管线与穿刺针之间连接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脱落、滑脱等安全问题。
【专利说明】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手术用器械,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
【背景技术】
[0002]外科手术中,经常出现皮肤软组织缺损,或者因为外伤及手术后肢体水肿导致伤口缝合张力较高,难以闭合甚至无法直接闭合伤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减张缝合方法尽可能缩小创面或减少皮肤退缩。
[0003]所谓减张缝合是用在两侧皮肤张力太大时的伤口缝合,目的是防止伤口裂开,或尽可能通过缝合减少深部组织的暴露。以四肢手术为例,正常无张力切口,可采用3-0或4-0普通丝线缝合,以达到闭合伤口的目的。小面积皮肤缺损在皮肤自然张力范围内仍然可以达到一次性闭合。但如遇到伤后肢体严重肿胀,切开皮肤后由于皮肤自然回缩至两侧,会造成伤口无法缝合,从而导致深部的肌肉、神经、血管甚至骨骼外露。当然,面积较大的皮肤缺损也会导致伤口不能直接闭合。对于上述情况,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较粗的缝合线临时缝合,尽可能拉合伤口,减小创面,等待肢体肿胀消退,创面感染控制后再行最终缝合或通过植皮手术来闭合创面。但是目前临床使用的缝线其物理抗张能力有限,缺乏弹性,对于严重水肿的伤口甚至造成局部压迫而导致皮肤坏死。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目前减张缝合时,特别是面对伤口两侧皮肤张力过大的情况,一般缝合线拉力不够,且缝合后容易造成皮肤压迫、坏死的问题,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
[0005]本发明所公开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是由硅胶管线及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穿刺针组合而成。
[0006]医用硅胶管采用挤出成型连续硫化法、挤出成型硫化罐硫化法或模压硫化法制成,一般用于食品医疗器械,呼吸机、医用导流或者是医用分析仪器、止血仪器等设备上,作用集中于液体、或者类液体的传导、流通。
[0007]本发明中创造性地利用其作为减张缝合线使用,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其一般是作为输送管使用地,所以在其结构上没有作为缝合线的特质,需要借用手术刀等辅助工具,形成穿刺孔道,操作不便,且创伤较大。
[0008]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用了穿刺针这一结构,并且将穿刺针与硅胶管线有效地固定结合在一起。无需借助其他手术工具,就可以实现缝合,同时保证缝合过程中,硅胶管线与穿刺针之间的固定性,提高手术安全。
[0009]由于硅胶管与穿刺针两者材料迥异,无法一体成形,我们进一步公开了一种与一体结构稳定性基本相似的固定结构,所述穿刺针与硅胶管线的连接端为倒梯形台结构,所述倒梯形台的底角为120°?130°,所述倒梯形台的上下底面均为圆形。[0010]这里所谓的倒梯形台结构,是指其较为膨大的一端靠近自由端,较为小的一端靠近硅胶管线,从而既方便硅胶管线与穿刺针的安装方便性,又可以保证硅胶管线在固定后与穿刺针结构固定的稳定性。
[0011]更进一步地,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所述穿刺针的连接端为三级倒梯形台结构,由三个大小相同的倒梯形台叠合而成。也就是形成三级倒梯形台结构。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安装后硅胶管线与穿刺针之间的稳定性。
[0012]这里所谓的叠合是造型上的叠合,其均为由穿刺针直接成形而成。
[0013]更进一步地,我们还公开了所述倒梯形台为高度0.4_,下表面直径0.2cm、0.25cm、0.3cm、0.35cm,上表面直径 0.15cm、0.20cm、0.25cm、0.30cm,下表面直径与穿刺针直径对应。当然这一倒梯形台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叠起来使用。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穿刺针的自由端为斜口刀刃形穿刺针。避免简单的尖锐金属针尖对手术操作者即外科医生产生的潜在风险。所谓的穿刺针本身即是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针体结构,其一端为固定端,呈圆柱状,另一端逐渐缩小至尖端状,为了穿刺。
[0015]更进一步地,我们在斜口刀刃形穿刺针的技术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公开了所述穿刺针是由6cm针体、6cm针端,以及斜向开设在6cm针端尖端的3cm刀刃形成。
[0016]作为另一种改进,我们公开了所述穿刺针具的直径为0.2cm、0.25cm、0.3cm、
0.35cm。
[0017]采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大张力伤口的减张缝合,同时无需借助其他辅助手术工具,缝合后剪断多余硅胶管线,打结固定即可。且硅胶管线与穿刺针之间连接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脱落、滑脱等安全问题;此方式接口平滑,实现与一体化结构相似的平滑度和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示意图;
[0019]图2为穿刺针尖端端头即图1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0020]图3为穿刺针固定端即图1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幅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所示,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由硅胶管线I及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穿刺针2组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硅胶管线可以选取长度为30cnT60Cm,直径为0.2cm、0.25cm、
0.3cm,两端分别固定穿刺针2。
[0024]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还优选所述穿刺针2与硅胶管线I的连接端为倒梯形台21结构,如图3中所示的那样,所述倒梯形台21的底角为120°?130°,所述倒梯形台21的上下底面均为圆形。所述穿刺针2的连接端为三级倒梯形台结构,由三个大小相同的倒梯形台叠合而成。
[0025]特别地参看图1和图2,安装时,将硅胶管线I顺着倒梯形台21,由较小一端装入。装入后,硅胶管线I与倒梯形台21之间形成限位,组成穿刺针-硅胶管组合,稳定固定。
[0026]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倒梯形台为高度4cm,下表面直径0.2cm、0.25cm、
0.3cm、0.35cm,上表面直径0.15cm、0.20cm、0.25cm、0.30cm。上表面的直径与穿刺针针体部分的直径相匹配。
[0027]使用时,采用单穿刺针连续缝合或者是实用双穿刺针对称穿刺缝合。缝合完毕后可剪断穿刺针尾端硅胶管线1,打结固定。
[0028]实施例2
[002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穿刺针2的自由端为斜口刀刃形穿刺针。如图2所示的那样。所述穿刺针是由6cm针体22、6cm针端23,以及斜向开设在6cm针端尖端的3cm刀刃231形成。
[0030]具体的看图1中,穿刺针的针端有一个3cm长的刀刃形结构,同时这一刀刃形结构向一侧弯折,与针体形成一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此角度为20°。
[0031]当需要穿刺时,刀刃231起到了划开的作用,避免了简单的针形结构钝性穿刺,可以减少患者的创伤,同时也避免了传统针形穿刺器对手术人员产生的潜在风险。
[0032]根据不同的部位和伤口张力需要,可以选择直径为0.2cm、0.25cm、0.3cm的穿刺针-硅胶管组合。或者是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选择不同长度的硅胶管线,譬如30cm、40cm、50cm 或者 60cm。
[0033]其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累赘叙述。
[0034]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1.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是由硅胶管线及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穿刺针组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与硅胶管线的连接端为倒梯形台结构,所述倒梯形台的底角为120°?130°,所述倒梯形台的上下底面均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的连接端为三级倒梯形台结构,由三个大小相同的倒梯形台叠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倒梯形台为高度 0.4cm,下表面直径 0.2cm、0.25cm、0.3cm、0.35cm,上表面直径 0.15cm、0.20cm、0.25cm、0.30cm的倒梯形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的自由端为斜口刀刃形穿刺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的自由端为斜口刀刃形穿刺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是由6cm针体、6cm针端,以及斜向开设在6cm针端尖端的3cm刀刃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是由6cm针体、6cm针端,以及斜向开设在6cm针端尖端的3cm刀刃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的直径为0.2cm、0.25cm、0.3cm、0.35cm。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其特征是:所述穿刺针的直径为 0.2cm、0.25cm、0.3cm、0.35cm。
【文档编号】A61B17/06GK203564284SQ201320476152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6日
【发明者】杨蓊勃, 蒋纯志, 王黎明, 吴晶 申请人:杨蓊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