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306115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熟地20-28份、鹿角胶20-28份、鳖甲胶20-28份、牛膝14-22份、何首乌14-22份、枸杞子14-22份、淫羊藿8-16份、菟丝子8-16份、杜仲8-16份、炒山药8-16份、肉桂5-13份、附子5-13份、白芍11-19份、三七8-16份、地龙11-19份、僵蚕11-19份、制乳香8-16份、制没药8-16份、儿茶8-16份、大黄11-19份、当归11-19份、黄芪14-22份、茯苓8-16份、延胡索8-16份。该中药具有治愈率高、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骨刺即骨质增生,属现代医学中的退行性变化,为骨关节炎的一种病理改变。骨刺多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骨。足跟骨因其属于肢体远端,供血比较难,因此足跟骨刺的治疗难度比较大。
[0003]足跟骨刺是中老年人常发病,本病多发于女性更年期,男性患者也多年逾五旬。本病主要表现为足跟痛,伴有麻胀感,且疼痛以初立初走时明显,活动一阵后反而减轻,久站久行后则又加重的特点疼痛一般均较局限。跟骨基底结部骨刺,痛点多在跟骨前下方偏内侧;粗隆结节部骨刺,痛点多在跟骨后侧(即跟键附着处),痛点可窜到足躁、足背等处,并可见到跟骨下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成比例,而与骨刺的方向有关。骨刺方向与跟底面近于平行时疼痛较轻,而斜向下方时则疼痛较剧烈。X线摄片一般可见到跟骨不同部位有新生的粗糙刺状突,但也有少数病人(尤其是早期病人),临床症状明显,而X线摄片却无明显的骨质增生表观。西医多用利美达松、醋酸泼尼松加利多卡因封闭治疗,但此类药物对骨质疏松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宜使用。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愈率高、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跟骨骨刺的中药组合物。
[0005]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
熟地20-28份、鹿角胶20-28份、鳖甲胶20-28份、牛膝14-22份、何首乌14-22份、枸杞子14-22份、淫羊藿8-16份、菟丝子8-16份、杜仲8_16份、炒山药8_16份、肉桂5_13份、附子5-13份、白芍11-19份、三七8-16份、地龙11-19份、僵蚕11-19份、制乳香8_16份、制没药8-16份、儿茶8-16份、大黄11-19份、当归11_19份、黄芪14-22份、茯苓8_16份、延胡索8-16份。
[0006]优选的,上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
熟地22-26份、鹿角胶22-26份、鳖甲胶22-26份、牛膝16-20份、何首乌16-20份、枸杞子16-20份、淫羊藿10-14份、菟丝子10-14份、杜仲10-14份、炒山药10-14份、肉桂7_11份、附子7-11份、白芍13-17份、三七10-14份、地龙13-17份、僵蚕13-17份、制乳香10-14份、制没药10-14份、儿茶10-14份、大黄13-17份、当归13-17份、黄芪16-20份、茯苓10-14份、延胡索10-14份。
[0007]更优选的,上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
熟地24份、鹿角胶24份、鳖甲胶24份、牛膝18份、何首乌18份、枸杞子18份、淫羊藿12份、菟丝子12份、杜仲12份、炒山药12份、肉桂9份、附子9份、白芍15份、三七12份、地龙15份、僵蚕15份、制乳香12份、制没药12份、儿茶12份、大黄15份、当归15份、黄芪18份、茯苓12份、延胡索12份。
[0008]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经过科学筛选得到的,对于特殊病人,如重症或轻症,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应调整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减少不超过100%,药效基本不变。
[0009]上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的剂型形式为口服制剂。优选为丸剂。
[0010]上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将鹿角胶、鳖甲胶、三七、儿茶粉碎成细粉备用;
(b)将熟地、牛膝、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杜仲、炒山药、肉桂、附子、白芍、地龙、僵蚕、制乳香、制没药、大黄、当归、黄苗、茯苓、延胡索20味材加上述药材8~12倍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I~2小时,合并两次的煎出液,滤过,滤液60°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1.35的清膏;
(c)将步骤(a)所得的药材细粉和步骤(b)所得的清膏混匀,加入蜂蜜制成小蜜丸,每 10丸重Igo
[001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补肾养髓、扶阳益气、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足跟骨刺。
[0012]本发明人多年来研习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并结合临床,认为本病易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跟骨骨刺乃因人体阳气不足为本,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跟骨骨刺病位在足跟,但病因为机体肾阳不足为其根本,治疗上当采用扶阳为主,以扶阳治其本,活血化瘀、祛寒化湿治其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阳化气,阴成形。”《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由此本人认为骨刺应属于阴生之物,缘阳气不足不能化之,阳气主要是先天之肾气,肾主骨,主髓。阳气充足乃化气,才能壮骨柔筋,阳气温煦之功才能温通经气,经脉得养则不痛。《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类证治裁痹》指出:“诸痹由营气先虚,腠里不闭,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阻不能宣行,因而滞留,久而成痹。”笔者认为在跟骨骨刺形成过程中,肾气不足的基础上,久行久立引起局部气血虚,而后风上整理和局部结合,本发明的药物治疗跟骨骨刺的中药中,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中之元阳,温里祛寒,为君药;熟地黄、鳖甲胶、山萸肉、何首乌、枸杞子、山药、获苓滋阴补、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取“阴中求阳”之义,为臣药。佐以淫羊藿、菟丝子、杜仲、牛膝补肝肾,健腰膝,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当归养血和血,黄芪补气以助养活活血之力,与补肾之品相配合,以补养精血,三七、地龙、儿茶、大黄活血止痛,僵蚕、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祛风通经活络止痛。诸药合用,肝、脾、肾阴阳兼顾,仍以温肾阳为主,妙在阴中求阳,使阳得以归源,从而共奏补肾养髓、扶阳益气、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阳壮髓充根本乃治,气足则阴形自消,以达到根治跟骨骨刺的目的。另外,足跟根骨是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经过的地方,根据肾主骨,肝主筋的中医理论,足跟跟骨骨刺多责之于肾气不足,肝肾亏虚所致,。本发明的处方的24味药中,除儿茶外,其余23味药均入肾经或者肝经,旨在增强本处方补肾养髓、扶阳益气、活血化瘀的能力,改善足跟根骨和与根骨相连的结缔组织的血液和营养供应,从而从根本上遏制跟骨骨刺的生长,以达到彻底治愈和不复方的目的。[0013]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I)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满足了临床需要。
[0014](2)本发明将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提取后制备成丸剂,体积缩小,运输、携带、服用方便。
[0015](3)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治疗跟骨骨刺的中药对于跟骨骨刺有显效,I疗程(半个月)其总有效率即可达到85%,治愈率可达到10%,6个疗程(3个月)其总有效率可达到100%,治愈率可达到85%。
[0016]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08年至2013年临床观察跟骨骨刺100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患者筛选病例标准:(I) 40岁以上中老年人无糖尿病的患者;(2)足跟底部疼痛,患足落地行走呈锥刺痛者;(3)患足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者;(4)跟骨X光侧位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骨刺形成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疼痛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
共选取10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7.41 ± 12.30岁,病程2_20个月不等,平均8.45 ± 5.36个月。
[0017]2治疗方法
给予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丸剂,每次6g,每日四次,饭前及临睡前服用。15天为I个疗程,共服用6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治愈的停药,其它继续服药。
[0018]3临床观察
3.1疗效标准根据1995年I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治愈:(O~5分)治疗后跟痛消失,行走自如,足跟压痛消失。好转:(6~15)治疗后足跟痛不甚明显,行走自如,足跟压痛基本消失。显效:(16~30分)治疗后足跟痛有所缓解行走略有疼痛,足跟仍有轻微压痛。无效:(31~40分)治疗后足跟痛缓解不明显,行走疼痛,足跟压痛仍然存在。
[0019]3.2治疗结果见表1。
[0020]表1本发明治疗足跟骨骨刺的治疗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 熟地20-28份、鹿角胶20-28份、鳖甲胶20-28份、牛膝14-22份、何首乌14-22份、枸杞子14-22份、淫羊藿8-16份、菟丝子8-16份、杜仲8_16份、炒山药8_16份、肉桂5_13份、附子5-13份、白芍11-19份、三七8-16份、地龙11-19份、僵蚕11-19份、制乳香8_16份、制没药8-16份、儿茶8-16份、大黄11-19份、当归11_19份、黄芪14-22份、茯苓8_16份、延胡索8-1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 熟地22-26份、鹿角胶22-26份、鳖甲胶22-26份、牛膝16-20份、何首乌16-20份、枸杞子16-20份、淫羊藿10-14份、菟丝子10-14份、杜仲10-14份、炒山药10-14份、肉桂7_11份、附子7-11份、白芍13-17份、三七10-14份、地龙13-17份、僵蚕13-17份、制乳香10-14份、制没药10-14份、儿茶10-14份、大黄13-17份、当归13-17份、黄芪16-20份、茯苓10-14份、延胡索10-14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药制成: 熟地24份、鹿角胶24份、鳖甲胶24份、牛膝18份、何首乌18份、枸杞子18份、淫羊藿12份、菟丝子12份、杜仲12份、炒山药12份、肉桂9份、附子9份、白芍15份、三七12份、地龙15份、僵蚕15份、制乳香12份、制没药12份、儿茶12份、大黄15份、当归15份、黄芪18份、茯苓12份、延胡索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的剂型形式为口服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的剂型形式为丸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治疗足跟骨刺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将鹿角胶、鳖甲胶、三七、儿茶粉碎成细粉备用; (b)将熟地、牛膝、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杜仲、炒山药、肉桂、附子、白芍、地龙、僵蚕、制乳香、制没药、大黄、当归、黄苗、茯苓、延胡索20味材加上述药材8~12倍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I~2小时,合并两次的煎出液,滤过,滤液60°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1.35的清膏; (c)将步骤(a)所得的 药材细粉和步骤(b)所得的清膏混匀,加入蜂蜜制成小蜜丸,每10丸重Igo
【文档编号】A61K36/8945GK103933298SQ201410199933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3日
【发明者】张娟, 李萍, 张国华 申请人:张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