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047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它包括由长管(1)和短管(2)连接组成的内部空心的T型管,所述T型管包括位于长管(1)端部的左端开口(5)、位于短管(2)上端的上端开口(6)、以及位于短管(2)下端的下端开口(7);所述长管(1)上设有内套管A(3),该内套管A(3)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下部分,并从短管的下端开口(7)伸出;所述长管(1)上还设有内套管B(4),该内套管B(4)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上部分,并从短管的上端开口(6)伸出。该多腔T型管可以预防十二指肠乳头的狭窄,起支撑作用,减少返流性胆管炎,矫正胆管畸形,减少结石复发,且方便回输胆汁,冲洗胆道。
【专利说明】—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
【背景技术】
[0002]自1908年Kehr实用新型了T型管引流方法后,T管引流作为胆道手术后常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胆总管切开探查后置T型管引流可降低胆道压力,预防胆漏;可支撑胆道,防止狭窄;且术后可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处理残留结石。然而临床应用T型管多为单腔管,只能将胆汁引出体外,造成胆汁的大量丢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会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功能恢复慢。因此将引流出的胆汁回输到体内充分利用,对促进病人术后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0003]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常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术后残余结石及复发结石、胆管再次狭窄梗阻、术后并发症等。研究表明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易复发性,肝内胆管狭窄是结石残留、复发,再手术的重要原因。矫正狭窄是胆道手术原则之一,临床上继发性胆道畸形或狭窄,可采用微创手术进行矫正从而减少结石复发。而常规T型管的短管因为较短,故较难延伸到肝内胆管中行扩张狭窄之胆管段,且术后经T型管胆道冲洗,冲洗平面只在胆总管附近,而无法有效冲洗到肝内胆管、肝总管平面。
[0004]胆总管探查术后置T型管引流已为外科医生广泛应用。置T管引流可降低胆道压力,预防胆漏;可支撑胆道,防止狭窄;且术后可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处理残留结石。然而,T管引流会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功能恢复慢,术后拔管困难,T管拔除后可形成胆漏及胆汁性膜腹炎等。为了能减少体液丢失、电解质变化等,减少并发症出现,有助于患者机体尽快恢复,临床上采取早期T型管夹管以及T型引流管早期抬高,或者用自制T型管胆汁回输器回输胆汁,有甚者将引流出来的胆汁让患者口服重吸收,但口服胆汁味苦辛,难以下咽,患者常不予配合。而早期T型管夹管以及T型引流管早期抬高,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出血、胆瘘、肠瘘、感染、T型引流管堵塞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密切观察有无阻塞现象。
[0005]为了方便更好的回输胆汁,近年来有人采用双腔T型管引流进行回输胆汁,获得了一定的疗效。其制作放置方法:在T型管长管端约5cm处打一孔备用。另取一根长50cm、直径约0.2cm的硅胶管,插入上述孔内,经短管一端伸出,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到十二指肠内。关于双腔T型管引流的研究报道不多,缺乏对照研究,数理统计不充分。
[0006]本人曾报道过双腔T型管引流在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型术中的应用效果,将56例行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双腔T管引流,对照组使用常规T管引流,发现术后5天血红蛋白、体质量下降值、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日和术后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双腔T管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0007]根据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恢复胆道正常生理功能的原则和理论,在常规T型管引流及液电碎石术应用较广阔成熟的基础上,对常规T型管进行制作改进,设计成多腔T型管具有显著性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申请人:通过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结合胆石病理论基础,对常规T管进行改进,设计成多腔T型管,该多腔T型管可以在EHL术中应用可以预防十二指肠乳头的狭窄,起支撑作用,减少返流性胆管炎,矫正胆管畸形,减少结石复发,且方便回输胆汁,冲洗胆道,从而到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包括由长管和短管连接组成的内部空心的T型管,所述T型管包括位于长管端部的左端开口、位于短管上端的上端开口、以及位于短管下端的下端开口 ;所述长管上设有内套管A,该内套管A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下部分,并从短管的下端开口伸出;所述长管上还设有内套管B,该内套管B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上部分,并从短管的上端开口伸出。
[0011]优选方案:所述内套管A和内套管B均与短管平行,且在同一轴线上。
[0012]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内套管A和内套管B均设置在距离长管的左端开口 3-8cm的范围内。所述内套管A伸出短管的下端开口的长度为10-15cm。所述内套管B伸出短管的上端开口的长度为10-15cm。
[0013]优选方案:所述内套管A和内套管B均为硅胶管。
[0014]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长管和短管的管径相同,且管径为0.7cm-0.9cm ;所述内套管A的管径为0.2 cm -0.4cm,所述内套管B的管径为0.2 cm -0.4cm。
[0015]本实用新型所述“多腔T型管”的多腔是指内套管A的内部空腔为一个腔,内套管B的内部空腔为另一个腔,T型管内除内套管A的内部空腔和内套管B的内部空腔以外的空腔为第三个腔。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是:
[0017]I)多腔T型管在常规T型管基础上加以改进,制作虽简单,设计巧妙,应用方便,向上下两端延长的套管有利于矫正胆管和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有利于胆道冲洗及胆汁回输,可有效的补充常规T型管的不足。
[0018]2)多腔T型管制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治疗有效,能减少取石次数,避免再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经济费用和器械损耗。
[0019]3)多腔T型管应用可以促进病人术后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减少结石复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多腔T型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I是长管,2是短管,3是内套管A,4是内套管B,5是左端开口,6是上端开口,7是下端开口,a是内套管A和内套管B与长管左端开口的距离,b是内套管B伸出短管的上端开口的长度,c是内套管A伸出短管的下端开口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包括由长管I和短管2连接组成的内部空心的T型管,所述T型管包括位于长管I端部的左端开口 5、位于短管2上端的上端开口 6、以及位于短管2下端的下端开口 7 ;其特征是,所述长管I上设有内套管A3,该内套管A3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下部分,并从短管的下端开口 7伸出;所述长管I上还设有内套管B4,该内套管B4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上部分,并从短管的上端开口 6伸出。所述内套管A3和内套管B4均与短管2平行,且在同一轴线上。
[0025]所述内套管A3和内套管B4均设置在距离长管I的左端开口 53_8cm的范围内。所述内套管A3伸出短管的下端开口 7的长度为10-15cm。所述内套管B4伸出短管的上端开口 6的长度为10-15cm。
[0026]所述多腔T型管的应用:
[0027]( I)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0028]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住院部6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30例采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即由长管和短管组成的T形管)。性别控制治疗组及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例,使其具有可比性(P >0.05)。年龄控制治疗组及对照组年龄比例,使其具有可比性(P > 0.05)。
[0029](2)研究对象选择
[0030]I)纳入标难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痛、黄疸、发热等,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确诊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前明确胆囊、胆囊管、胆总管的大小和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分布情况,手术前充分评估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液电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避免因术前评估不足而中转手术。
[0031]3)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心、肺疾患及其他全身性疾病不适宜行手术治疗患者。②有内镜、腹腔镜手术治疗禁忌症。③伴有严重肝门部胆管狭窄和畸形。④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观察疗效者。
[0032](3)中止试验标准
[0033]试验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或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均立刻中止试验,已经超过1/2疗程者,记入疗效统计。
[0034](4)仪器准备腹腔镜:腹腔镜:狼牌电子腹腔镜。奥林巴斯牌胆道镜,液电碎石仪。
[0035](5)多腔T型管制作选用F22-26号T型管作为胆汁引流管(即T型管),将两根长50cm,直径约0.3cm的硅胶管(我们常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距T型管长管左端约5cm处戳孔插入(A、B管标记以示区别),分别经T型管腔沿一侧短管伸出约l(Tl5Cm (即内套管A和内套管B):
[0036](4)手术方法
[0037]实验组:首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在腹腔镜下切开胆总管至所需要的长度,放入胆道镜,向下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有否开闭蠕动,有无结石嵌顿;向上观察左、右肝内胆管结石分布情况,对小结石用取石网篮取出,而对于大的结石则通过液电碎石。碎石时胆道内充满液体,将碎石电极经胆道镜操作孔插入并突出胆道镜前端I cm,电极导丝前端抵住结石中央,启动液电碎石系统并按结石的大小和硬度确定强度档次和时间。探查取石完毕后放置多腔T型管。置管时,先将内套管(A管)的伸出端自胆总管切口向下插入经过十二指肠乳头置入十二指肠腔内5 cm左右,然后根据术中情况将内套管(B管)伸出端自胆总管切口向上放入左侧或右侧肝内胆管(如遇狭窄的肝内胆管,将B管穿过狭窄段放置),再将外套管(T型管)置入胆总管内,T型管的长管引出体外固定,缝合胆总管切口,并温氏孔常规置管引流。术后T型管常规接无菌引流袋引流,三天后观察胆汁颜色,粘稠度接近正常时,更换无菌引流袋。并将引流袋抬高至胆总管水平,然后每6小时将引流袋内的胆汁经无菌纱布过滤后由内套管(A管)缓慢滴入肠道内。对于胃肠功能不良、食欲差的病人每天还可以经内套管(A管)滴入药物及营养物质。术后2周左右T型管夹闭。术后3周左右造影证实无结石残留。定期从内套管(B管)进行胆道冲洗。术后择期拔除多腔T型管。
[0038]对照组:行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方法同实验组。探查取石完毕后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胆道,行温氏孔常规置管引流。T型管引流袋开放引流。术后2周左右T型管夹闭。术后3周左右造影证实无结石残留。定期进行T型管冲洗。术后择期拔除T型管。
[0039](5)观察指标
[0040]两组于术后第1、3、5、7天晨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术后胆汁丢失量、术后补液总量;术后5天血红蛋白和体重下降值以及平均术后住院日和住院总费用。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电解质紊乱、发热、切开感染、残余结石、反流性胆管炎、胆漏、十二指肠漏等)。若患者术后第7天之前出院,则术后第7天返院复查。
[0041]记录两组 术后拔除多腔T型管/T型管时间,并行胆道镜检查,如发现残余结石行胆道镜取石或加HEL术。
[0042]随访:随访时间6月,观察两组结石短期内复发情况。
[0043](6)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O表示,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用X 2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检验。/Χ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44](7)结果显示:发现术后5天血红蛋白、体质量下降值、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日和术后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多腔T管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包括由长管(I)和短管(2)连接组成的内部空心的T型管,所述T型管包括位于长管(I)端部的左端开口(5)、位于短管(2)上端的上端开口(6)、以及位于短管(2)下端的下端开口(7);其特征是,所述长管(I)上设有内套管A (3),该内套管A (3)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下部分,并从短管的下端开口(7)伸出;所述长管(I)上还设有内套管B (4),该内套管B (4)贯穿于长管以及短管上部分,并从短管的上端开口(6)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临床用多腔T型管,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A(3)和内套管B(4)均与短管(2)平行,且在同一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临床用多腔T型管,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A(3)和内套管B(4)均设置在距离长管(I)的左端开口(5) 3-8cm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临床用多腔T型管,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A(3)伸出短管的下端开口(7)的长度为10_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临床用多腔T型管,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B(4)伸出短管的上端开口(6)的长度为10_1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临床用多腔T型管,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A(3)和内套管B(4)均为娃胶管。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临床用多腔T型管,其特征是,所述长管和短管的管径相同,且管径为0.7cm-0.9cm ;所述内套管A的管径为0.2 cm -0.4cm,所述内套管B的管径为0.2 cm -0.4cm。
【文档编号】A61M25/14GK203816057SQ201420118435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7日
【发明者】袁通立 申请人:袁通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