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8894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包括:壳体、阀柱、弹簧、阀座;所述壳体具有贯通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上部内径小于下部内径,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一端开口形成进液口;所述阀柱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收容腔中;所述阀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下部中;所述阀座一端具有突伸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出液口,所述阀座与第一收容腔之间形成液体流动通道;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固定柱上。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输液时产生的回血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内的弹簧不会发生径向的形变,延长了弹簧的使用寿命;在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放置阻菌帽的固定部,有效防止了阻菌帽被污染。
【专利说明】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现有的留置针或留置导管使用时,采用连接三通或肝素帽,需要反复多次冲管、封管,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使用注射针进行穿刺时也增加了操作风险。同时也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输液器还是注射器,从留置针或留置导管退出时,都会产生负压而回血,并且形成血栓,要防止回血的产生,就必须在退针时边退边进液,要求护士具有比较丰富的操作经验,否则,难于取得满意的效果。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多种具有正压功能的留置针,这些正压留置针一般都于长导管座处接设一个正压装置,以便在输液器或注射器拔出时,不但没有血液反流至留置针内,反而可把药液向前推入,这样就避免了血液回流形成血栓,降低了堵管率,而且不需再用抗凝剂。
[0004]但现有的正压装置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1.正压装置内的弹簧在压缩时,容易发生径向上变形,从而容易对弹簧造成损坏;2.正压装置阻菌帽在取下时,往往是放在空气中的,这样很容易对阻菌帽造成污染;3.正压装置内部排气时,其排气孔容易出现堵塞的现象,等等。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良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
[0007]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包括:壳体、阀柱、弹簧、阀座;
[0008]所述壳体具有贯通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上部内径小于下部内径,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一端开口形成进液口;
[0009]所述阀柱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收容腔中,所述阀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阀柱具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具有第二底壁、第二侧壁、以及形成于一端的开口 ;
[0010]所述阀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下部中,所述阀座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部分具有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三收容腔具有第三底壁、第三侧壁、以及形成于一端的开口,所述第三底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的固定柱,所述阀柱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所述固定柱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开口相对,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的阀柱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1]所述阀座一端具有突伸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出液口,所述阀座与第一收容腔之间形成液体流动通道,所述第一密封圈运动至第一收容腔下部时,所述液体流动通道连通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
[0012]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固定柱上。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底壁上开设有一个连通所述第三收容腔与外部的排气孔。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底壁上还设置有台阶部。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相连通,所述进液口处还安装有无芯阻菌帽。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支管相对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无芯阻菌帽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圆台、卡扣,所述卡扣相对设置于所述圆台的边缘,并与所述圆台相垂直,所述卡扣的边缘具有与所述无芯阻菌帽相抵靠的凸起。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所述无芯阻菌帽的外螺纹。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柱的顶面具有一斜面。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进液口边缘的距离为
0.2-0.4mm。
[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为棱柱。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输液时产生的回血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内的弹簧不会发生径向的形变,延长了弹簧的使用寿命;在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放置阻菌帽的固定部,有效防止了阻菌帽被污染;通过设置台阶部,避免了排气孔的堵塞;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还具有防滑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100包括:壳体10、阀柱20、弹簧30、阀座40。
[0026]其中,所述壳体10具有贯通的第一收容腔,从而壳体10形成二通阀。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上部内径小于下部内径,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一端开口形成进液口 11。通过该进液口 11用于输送的药液可进入到第一收容腔中。优选地,壳体10为棱柱,从而可使壳体具有防滑的优点。棱柱可以为六棱柱、七棱柱、八棱柱等。所述壳体10上进液口 11处的外侧壁还设置有外螺纹,该外螺纹可用于安装阻菌帽。
[0027]所述阀柱20位于所述壳体10的第一收容腔中,所述阀柱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0。该第一密封圈50与阀柱20和第一收容腔的内侧壁之间为过盈配合,从而防止空气通过进液口 11进入到第一收容腔中。所述阀柱20具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具有第二底壁、第二侧壁、以及形成于一端的开口。该开口位于阀柱20的底端,阀柱20的顶端形成阀柱20的顶面21。该顶面21为一斜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顶面也可设置成其上具有若干凸起的平面。从而,外部的输液管也阀柱20的顶面接触时,斜面可使二者之间形成一缝隙,从而便于液体的进入。具体地,外部的输液管对阀柱20施加作用力,推动其相对壳体10发生运动,当第一密封圈50运动到第一收容腔的下部时,液体流入到第一收容腔中。
[0028]此外,所述第一密封圈50与所述进液口 11边缘的距离为0.2-0.4mm。如此,可提高第一密封圈50的密封效果,减少细菌的含量。
[0029]所述阀座40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下部中,所述阀座40与第一收容腔之间过盈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阀座40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部分具有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三收容腔具有第三底壁、第三侧壁、以及形成于一端的开口,所述第三底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的固定柱41。该固定柱41垂直于所述第三底壁设置,且与阀座40—体成形而成。上述弹簧30套装于该固定柱41上。所述阀柱20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所述固定柱4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开口相对,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的阀柱20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0,该第二密封圈60与阀柱20和第三收容腔的内侧壁之间为过盈配合。
[0030]从而,当阀柱相第三底壁发生运动时,弹簧与第二底壁接触后逐渐被压缩,压缩过程中由于固定柱的限位作用,弹簧只发生轴向方向的压缩,径向上不产生形变,从而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
[0031]所述阀座40 —端具有突伸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出液口 42,所述阀座40与第一收容腔之间形成液体流动通道70,所述第一密封圈50运动至第一收容腔下部时,由于下部的直径大于上部的直径,所述液体流动通道70连通所述进液口 11和出液口 42。所述第三底壁上开设有一个连通所述第三收容腔与外部的排气孔80,排气孔80可在弹簧压缩时,使第三收容腔中的气体排出。所述第三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液体流动通道70与第三收容腔的通液孔(未图示)。
[0032]从而,当输液时,下压阀柱20,弹簧30逐渐被压缩,阀柱20的第三收容腔中的空气从上述排气孔80中排出,使得压缩过程中阀柱20的受力减小。同时,药液从液体流动通道70输入,并进一步从阀座40 —端的出液口 42流出,实现输液。
[0033]当弹簧30恢复原状,在弹簧30的回复力作用下,阀柱20上移封闭进液口 11。此时,第一收容腔的体积变大,液体流动通道70容积变小,由于液体流动通道70的容积变化,产生将阀内残留的药液进一步地向出液口 42推动的正压力,使第一收容腔内的药液继续通过液体流动通道70进入到阀座40的通液孔内,然后从出液口 42流出,这样避免了药液由于旋出外接接头时产生的负压所引起的药液回流甚至血液回流。
[0034]此外,所述第三底壁上还设置有台阶部43。该台阶部43的作用在于防止排气孔80堵塞,因为当弹簧压缩时,阀柱相对阀座进行相对运动,当运动至阀座的底部时,可与台阶部相抵靠,从而使阀柱与阀座之间形成一定间距,保证了排气孔不被阀柱堵塞。
[0035]如图2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侧壁设置有支管90,从而壳体10与支管90形成三通阀,从而便于同时进行多种药液的输入。根据需要,也可将支管的数量设置为2个或2个以上。
[0036]此外,进液口 11处还安装有无芯阻菌帽91,该无芯阻菌帽91的作用在于其可阻止细菌从进液口处进入,起到阻菌的作用。所述壳体10的与所述支管90相对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无芯阻菌帽91的固定部92,所述固定部92包括圆台、卡扣,所述卡扣相对设置于所述圆台的边缘,并与所述圆台相垂直,所述卡扣的边缘具有与所述无芯阻菌帽相抵靠的凸起。从而,当需要输液时,将无芯阻菌帽91取下后,可将无芯阻菌帽91固定在固定部92,防止固定部92暴露于空气中。所述壳体10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所述无芯阻菌帽91的外螺纹。
[003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输液时产生的回血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内的弹簧不会发生径向的形变,延长了弹簧的使用寿命;在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放置阻菌帽的固定部,有效防止了阻菌帽被污染;通过设置台阶部,避免了排气孔的堵塞;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还具有防滑的优点。
[003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包括:壳体、阀柱、弹簧、阀座; 所述壳体具有贯通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上部内径小于下部内径,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一端开口形成进液口; 所述阀柱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收容腔中,所述阀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上部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阀柱具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具有第二底壁、第二侧壁、以及形成于一端的开口; 所述阀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下部中,所述阀座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部分具有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三收容腔具有第三底壁、第三侧壁、以及形成于一端的开口,所述第三底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的固定柱,所述阀柱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所述固定柱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开口相对,位于所述第三收容腔中的阀柱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阀座一端具有突伸于所述第三收容腔的出液口,所述阀座与第一收容腔之间形成液体流动通道,所述第一密封圈运动至第一收容腔下部时,所述液体流动通道连通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固定柱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壁上开设有一个连通所述第三收容腔与外部的排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壁上还设置有台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相连通,所述进液口处还安装有无芯阻菌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支管相对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无芯阻菌帽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圆台、卡扣,所述卡扣相对设置于所述圆台的边缘,并与所述圆台相垂直,所述卡扣的边缘具有与所述无芯阻菌帽相抵靠的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所述无芯阻菌帽的外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柱的顶面具有一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进液口边缘的距离为0.2-0.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管阻菌无针连接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棱柱。
【文档编号】A61M5/162GK203915657SQ201420327435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8日
【发明者】孙军 申请人:孙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