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潜行减压骨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487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腰椎潜行减压骨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手柄和凿刀,手柄设置有中空结构,所述的凿刀由固定部、限位件、刀体、缓冲部和刀部构成,固定部、限位件、刀体、缓冲部和刀部顺次设置形成凿刀。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选择性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来治疗退变形腰椎管狭窄症,不仅弥补了枪式椎板咬骨钳和普通骨刀的不足,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维持了术后腰椎结构的稳定性,部分病例可避免椎间融合及内固定手术,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可靠、易推广等优点。
【专利说明】腰椎潜行减压骨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腰椎退变性导致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是老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单纯减压术、减压加融合术内固定术、或减压加非融合内固定术,其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对被涉及的所有神经组织的完全减压,手术失败病例中,56%是减压不充分造成的。
[0003]以往提倡广泛的椎板切除减压,广泛椎板切除虽然可以做到彻底减压,但可引起一些不利影响,广泛的椎板、棘间韧带和小关节突等的切除可引起或加重腰椎不稳,造成术后顽固性腰痛,术后腰椎“医源性不稳定”、腰椎失败综合征等。目前大多数脊柱外科学者提倡“选择性、有限性”的减压方式,在对受压部位做到充分减压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潜行减压、微创减压保持脊柱结构的稳定性。
[0004]减压术中一般骨窗呈长方形,大小约1.5cm*2.0cm,由于大部分老年病人退行性变较重,关节突增生内聚明显,椎板间隙上下缘的椎板肥厚,解剖结构有明显的改变,很难通过枪式椎板咬骨钳或普通骨刀潜行减压。普通骨刀设计简单,一般仅应用于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在潜行减压或扩大开窗中操作困难,易伤及周围神经,通常达不到满意的减压效果。枪式椎板咬骨钳操作相对安全,但枪式椎板咬骨钳每次咬除骨量很少,单纯依靠枪式椎板咬骨钳进行减压,占用大量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老年患者手术时经常需要多节段减压,势必大大延长手术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克服常规椎板切除术中减压手术不彻底、减压精确度低、常规减压器械操作不便、耗时过长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术创伤小、减压效果佳、有利于维持腰椎结构稳定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减压效率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包括手柄和凿刀,手柄设置有中空结构,所述的凿刀由固定部、限位件、刀体、缓冲部和刀部构成,固定部、限位件、刀体、缓冲部和刀部顺次设置形成凿刀,其中,固定部为长条形结构,固定部配合安装于手柄的中空结构内;固定部与刀体之间设置限位件,限位件外径较固定部大,固定部通过限位件与手柄固定;刀体是以限位件为锥底的锥形结构,其锥顶则延伸形成缓冲部;缓冲部为弧形结构,由刀体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下位部、下位部向上向两侧延伸形成的上位部构成,下位部与刀体、下位部与上位部之间均为圆角过渡;上位部远离下位部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刀部,其水平部分为刃面,刃面的横截面为扇形,厚度逐渐减小,刃面末端为刃口 ;手柄、固定部、限位件与刀体同轴线设置,刀部中轴线低于刀体中轴线。
[0008]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0009]所述的手柄后端还设置有后盖,固定部通过后盖和限位件固定于手柄中。更为优选的,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多个销孔,销孔内安装有用于纵向固定手柄和固定部的销子。
[0010]所述的刃面横截面的扇形是由半径R4为6mm和半径R5为8mm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其厚度递减的角度β为1.8。。
[0011]所述的下位部的倾斜角度^为10-30°,上位部向两侧延伸的夹角@2为60-70°,刃口为倾斜角结构,其倾斜角度@3为30-70°。更优选的:所述的下位部倾斜角度^*20°,下位部与刀体之间的圆角半径R1SSmm,下位部与上位部之间的圆角半径R2为8mm,上位部向两侧延伸的夹角02为66°,上位部与刀部之间的圆角半径R3为3.5mm,刃口的倾斜角度@3为30°。
[0012]所述的下位部的倾斜角度^为10-30°,上位部向两侧延伸的夹角@2为60-70°,刃口为直型,刃口与水平方向垂直。更优选的:所述的下位部倾斜角度为P1为20°,下位部与刀体之间的圆角半径R1为8mm,下位部与上位部之间的圆角半径R2为8mm,上位部向两侧延伸的夹角@2为66°,上位部与刀部之间的圆角半径R3为3.5mm。
[0013]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腰椎减压手术中时,先将凿刀的固定部插入手柄的中空结构中,直至限位件卡在手柄上,在手柄的末端安装上后盖,必要时,分别在固定部末端与前端的销孔内装入销子,以实现后盖、手柄与固定部以及手柄与固定部之间的固定;安装完毕后,握持手柄,即可进行手术,其中,在限位件前方的凿刀上,凿刀结构还包括有锥形结构的刀体、刀体向下凹陷形成的缓冲部以及缓冲部水平延伸形成的刃面和刃口,由于腰椎椎板形状不规则,周围存在大量神经组织穿行,手柄必须要满足握持的要求,因而不能过细,但普通的结构无法满足腰椎椎板的手术需求,因此,锥形结构的刀体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满足了握持的尺寸要求,与腰椎椎板直接接触的刀体渐变性又确保了腰椎椎板的尺寸要求;缓冲部由向下倾斜的下位部和向上向两侧延伸的上位部构成,其整体构成凹形结构,一方面这种结构有利于缓冲手术过程中刀部与腰椎接触时的碰撞力,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使缓冲部以及刀部与刀体分布在不同的平面上,方便了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对手术部位的观察,精确度更高;刀部由上位部水平延伸形成的刃面和位于刃面末端的刃口构成,刃面整体为扇形,其两侧的圆弧半径(R1、R5)不同,且刃面向两侧均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θ,不同的圆弧半径确保了刃面满足不同韧带的切割或凿除,而扇形与两侧的倾斜角使刃面呈现为矢状面,使刃面尺寸渐变,方便了凿除或切割厚度的控制;刃口可设置为倾斜角,也可设置为直型(直角),以满足不同部位的手术需要。
[0014]根据老年病人临床症状及CT、MRI影像学资料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以此为手术对象,手术过程中,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性行腰椎单侧或双侧多处扩大开窗,后正中切口,显露一侧或双侧椎板及关节突,并用直角拉钩拉开显露;用本实用新型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凿除椎板的上下缘,分别止于黄韧带附着处,剥离切除黄韧带,形成1.5cm*2.0cm左右的骨窗;在相邻两个骨窗之间的椎板保留0.8cm左右,由于本实用新型腰椎潜行减压骨刀的刃面与刀体之间的倾斜角度在60° -70°左右,可方便切除残留椎板的内壁,再用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凿除棘突的基底部;可顺着神经根方向切除侧隐窝黄韧带、内聚关节突,主要凿除小关节突内侧1/3部分,本实用新型通过潜行减压,扩大了椎管容积及侧隐窝;最后探查椎管前壁,若有椎间盘突出予以摘除髓核。在手术过程中,凿刀特殊设置的锥形刀体、下陷凹形缓冲部、矢状面的刃面等结构,在进行神经根管侧隐窝内板的潜行凿除减压时,方便了神经根在其致压点和侧隐窝的壁面位置的处理,有利于解除神经根受压。刃口的不同设置可使本实用新型作为不同的刀具使用:当刃口为倾斜角时,可作为具有倾斜角度的反刃骨刀或正刃骨刀使用;当刃口为直角时,可作为直型骨刀使用,以满足不同腰椎椎板的解剖。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选择性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来治疗退变形椎管狭窄症,凿刀不同部位的配合,弥补了枪式椎板咬骨钳和普通骨刀的不足,减少了手术创伤,操作过程中,保留了棘突、部分椎板、棘间及棘上韧带,既扩大了椎管容积,神经组织得到有效充分的开窗减压,又尽可能保护了脊柱的后柱结构,维持了术后腰椎结构的稳定性;效果确切,精确度高,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和医疗费用;操作简单可靠,易于推广应用,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正刃);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凿刀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反刃);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凿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反刃);
[0018]图4为图3中A-A方向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凿刀刀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反刃);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凿刀刀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正刃)。
[0021]图中标号:1.后盖;2.刀柄;3.销子;31.销子一 ;32.销子二 ;4.凿刀;41.固定部;42.限位件;43.刀体;44.缓冲部;441.下位部;442.上位部;45.刀部;451.刃面;452.刃口;5.销孔;51.销孔一;52.销孔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本实施例腰椎潜行减压骨刀,结合图1、图2、图3,包括后盖1、手柄2和凿刀4,手柄2设置有中空结构,凿刀4由固定部41、限位件42、刀体43、缓冲部44和刀部45构成,固定部41、限位件42、刀体43、缓冲部44和刀部45顺次设置形成凿刀4,其中,固定部41为长条形结构,固定部41配合安装于手柄2的中空结构内;固定部41与刀体43之间设置限位件42,限位件42外径较固定部41大,固定部41上开设有销孔5,分别为销孔一 51和销孔二 52,销孔一 51位于固定部41前端,并靠近限位件42,销孔二 52位于固定部41末端,销孔一 51和销孔二 52中分别安装有销子一 31和销子二 32,后盖I套装于固定部41末端,通过销子二 31与销孔二 52的配合,将后盖、固定部41末端与手柄固定,而固定部41的前端则通过限位件42、销孔一 51、销子一 31与手柄固定;限位件42圆角过渡(圆角半径为Imm)形成锥形的刀体43,刀体43的锥底为限位件42 —个侧面,其锥顶则延伸形成缓冲部44 ;缓冲部44为弧形结构,由下位部441和上位部442构成,刀体43向下倾斜延伸形成下位部441,下位部441向上向两侧延伸形成的上位部442,下位部441与刀体43、下位部441与上位部442之间均为圆角过渡,其圆角半径RpR2均为8mm ;上位部442前端(远离下位部441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刀部45,其中水平部分为刃面451,结合图4刃面451的横截面为扇形,厚度逐渐减小,刃面451末端为刃口 452 ;手柄2、固定部41、限位件42与刀体43同轴线设置,刀部45中轴线低于刀体43中轴线。本实施例中,腰椎潜行减压骨刀整体长度L为254臟,后盖I的宽度D为20mm,凿刀4的长度L1为250mm,其中,固定部41的长度L2为123mm,直径D1为8mm (上下浮动分别为-0.005mm,-0.025mm);限位件42的长度L3为2.0mm,直径D2为15.5mm ;限位件42与刀体43之间的圆角过渡半径为1臟,刀体43的锥底直径D3为13.0mm ;缓冲部44与刀部45的总长度L4为64.3mm,下位部441与刀体43的夹角^为20°,两者之间的过渡圆角半径札为8.0臟,下位部441与上位部442的宽度D5均为4.0mm (上下浮动分别为0.2mm、0mm),下位部441与上位部442的过渡圆角半径R2为8.0mm,上位部442向两侧延伸的夹角02为66°,上位部442与刃面451之间的过渡圆角半径R3为3.5mm,结合图4,刃面451宽度D6为8.0mm,其扇面由两个半径不同的半弧构成,一半的半径R4为6mm,另一半的半径R5为8mm,结合图5,刃面451向两侧的侧向偏移角度(即厚度递减的角度)θ=1.8°后,刃口 452宽度M为2.0mm;刃口 452的倾斜角度@3为30。。
[0024]先将凿刀4的固定部41插入手柄2的中空结构中,直至限位件52卡在手柄2上,在手柄2的末端安装上后盖1,必要时,分别在固定部41前端的销孔一 51、后端的销孔二52内装入销子一 31、销子二 32,以实现手柄2与固定部41以及后盖1、手柄2与固定部41之间的固定;安装完毕后,握持手柄2,即可进行手术,其中,在限位件42前方的凿刀4结构还包括有锥形结构的刀体43、刀体43向下凹陷形成的缓冲部44以及缓冲部44水平延伸形成的刃面451和刃口 452,由于腰椎椎板多呈现为不规则结构,周围有重要神经组织穿行,手柄2必须要满足握持的要求,因而不能过细,但普通的结构无法满足腰椎椎板的手术需求,因此,锥形结构的刀体43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满足了握持的尺寸要求,与腰椎椎板直接接触的刀体43渐变性又确保了腰椎椎板的尺寸要求;缓冲部44由向下倾斜的下位部441和向上向两侧延伸的上位部442构成,其整体构成凹形结构,一方面这种结构有利于缓冲手术过程中刀部45与腰椎接触时的碰撞力,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使缓冲部44以及刀部45与刀体43分布在不同的平面上,方便了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对手术部位的观察,精确度更高;刀部45由上位部442水平延伸形成的刃面451和位于刃面451末端的刃口 452构成,刃面451整体为扇形,其两侧的圆弧半径不同,且刃面451向两侧均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Θ ,而扇形与两侧的倾斜角使刃面451呈现为矢状面,使刃面451尺寸渐变,方便了凿除或切割厚度的控制;刃口 452设置为倾斜角,使整体骨刀整体为带有倾斜角度的正刃骨刀或反刃骨刀,反刃挖掘深度较大,正刃则可在不破坏上层骨结构的前提下,可对下层骨结构进行剔除,稳定性更好,正刃、反刃的设置可满足不同部位的手术需要,并适应腰椎的特殊环境手术。
[0025]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腰椎减压手术中时,根据老年病人临床症状及CT、MRI影像学资料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以此为手术对象,手术适应证包括:(I)症状表现为严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2)经过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排除条件:(1)有腰部手术、骨折、肿瘤、感染等疾患史;(3)伴腰椎滑脱或峡部裂。共积累30例实验组患者,实验组为应用自制骨刀选择性扩大开窗潜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为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共计30例。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弥补了枪式椎板咬骨钳和普通骨刀的不足,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操作过程中,保留了棘突、部分椎板、棘间及棘上韧带,既扩大了椎管容积,神经组织得到有效充分的开窗减压,又尽可能保护了脊柱的后柱结构,维持了术后腰椎结构的稳定性;效果确切,精确度高,避免了椎间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和医疗费用;操作简单可靠,易于推广应用,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0026]实施例2
[002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腰椎潜行减压骨刀整体长度L为254臟,后盖I的宽度D为20mm,凿刀4的长度L1为250mm,其中,固定部41的长度L2为123mm,直径D1为8mm (上下浮动分别为-0.005mm、-0.025mm);限位件42的长度L3为2.0mm,直径D2为15.5mm ;限位件42与刀体43之间的圆角过渡半径为1臟,刀体43的锥底直径D3为13.0mm ;缓冲部44与刀部45的总长度L4为64.3mm,下位部441与刀体43的夹角^为20°,两者之间的过渡圆角半径R1SS-Omm,下位部441与上位部442的宽度D5均为4.0mm (上下浮动分别为0.2mm、0mm),下位部441与上位部442的过渡圆角半径R2为8.0mm,上位部442向两侧延伸的夹角02为66°,上位部442与刃面451之间的过渡圆角半径R3为3.5mm,结合图4,刃面451宽度D6为8.0mm,其扇面由两个半径不同的半弧构成,一半的半径R4为6mm,另一半的半径R5为8mm,结合图5,刃面451向两侧的侧向偏移角度(即厚度递减的角度)θ=1.8°后,刃口 451宽度M为2.0mm;刃口 452的为直角,所形成的刃口为直型刃口。
【权利要求】
1.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和凿刀,手柄设置有中空结构,所述的凿刀由固定部、限位件、刀体、缓冲部和刀部构成,固定部、限位件、刀体、缓冲部和刀部顺次设置形成凿刀,其中,固定部为长条形结构,固定部配合安装于手柄的中空结构内;固定部与刀体之间设置限位件,限位件外径较固定部大,固定部通过限位件与手柄固定;刀体是以限位件为锥底的锥形结构,其锥顶则延伸形成缓冲部;缓冲部为弧形结构,由刀体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下位部、下位部向上向两侧延伸形成的上位部构成,下位部与刀体、下位部与上位部之间均为圆角过渡;上位部远离下位部的一端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刀部,其水平部分为刃面,刃面的横截面为扇形,厚度逐渐减小,刃面末端为刃口 ;手柄、固定部、限位件与刀体同轴线设置,刀部中轴线低于刀体中轴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后端还设置有后盖,固定部通过后盖和限位件固定于手柄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多个销孔,销孔内安装有用于纵向固定手柄和固定部的销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刃面横截面的扇形是由半径R4为6mm和半径R5为8mm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其厚度递减的角度Θ为1.8。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位部的倾斜角度1*10-30°,上位部向两侧延伸的夹角32为60-70°,刃口为倾斜角结构,其倾斜角度@3为30-7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位部倾斜角度β20°,下位部与刀体之间的圆角半径R1为8mm,下位部与上位部之间的圆角半径R2为8mm,上位部向两侧延伸的夹角32为66°,上位部与刀部之间的圆角半径R3S3.5mm,刃口的倾斜角度@3为30°。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位部倾斜角度1*10-30°,上位部向两侧延伸夹角02为60-70°,刃口为直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潜行减压骨刀,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位部倾斜角度β!为20°,下位部与刀体间圆角半径R1为8mm,下位部与上位部间圆角半径R2为8mm,上位部向两侧延伸角为66° ,上位部与刀部间圆角半径R3为3.5mm。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4072218SQ201420474993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2日
【发明者】张居适, 李志龙, 胡松峰 申请人:绍兴市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