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312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个人卫生的吸收制品,诸如婴儿尿布、训练裤、女性卫生巾或成人失禁产品。该吸收制品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
背景技术
:吸收制品通常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吸收芯。吸收制品还可包括采集层和任选地分配层。采集层能够从顶片接收液体身体流出物以便暂时将它们储存。然后,任选的分配层可从采集层接收液体身体流出物并将它们分配和转移至吸收芯以便有效地利用吸收芯。此类吸收制品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流体处理特性。基于毛细力的吸收性在包括尿布在内的许多吸收制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带有适当毛细作用的合适顺序的层可在如下方面提供优异的性能:流体采集和芯吸的速率,即移动含水流体使其远离初始接触点的能力。通常,在吸收制品的结构中,在底层中存在较高毛细压力,并且在顶层中存在较低毛细压力。然而,这种结构可能不具备平滑度并且可能较昂贵。提供性能更好的吸收制品诸如尿布的能力视开发可采集和储存大量排出的体液(特别是尿液)的结构的能力而定。已开发出了三维(3D)顶片,参见例如美国专利申请US2014/0121625A1。然而,需要进一步改善三维顶片。需要开发出一种用于吸收制品的具有三维结构的面向皮肤层以提供柔软的面向皮肤层,所述面向皮肤层具有改善的流体处理特性例如顶片上较少的回渗,带有更好的干燥性能,同时限制所述三维结构在使用者皮肤上产生的压力印记,并且仍然满足穿着者的身体舒适度和感知舒适度。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个人卫生的吸收制品,其包括纵向轴线、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横向轴线、液体可透过的顶片、采集层、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和吸收芯。吸收芯位于顶片和底片之间。吸收芯包含吸收材料。采集层沿平行于横向轴线的方向的宽度小于顶片沿平行于横向轴线的方向的宽度。该吸收制品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所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包括呈面对面关系的液体可透过的顶片和采集层,其中所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包括从所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平面延伸的三维突起部。三维突起部由顶片和采集层的纤维形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各自包括形成开口的基座、相对的远侧部分、和介于基座和远侧部分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侧壁。基座、远侧部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壁由纤维形成,使得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在基座处具有开口。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MAP)”等于或大于采集层的“中值吸收压力”,所述中值吸收压力均是根据“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比采集层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大至少1.5cmH2O。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比采集层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大至少1.5cmH2O且不大于10cmH2O。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介于1.7至15cmH2O之间。采集层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介于0.2至13cmH2O之间。吸收制品可包括分配层。分配层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大于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分配层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介于5至15cmH2O之间。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为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纤维网中的三维突起部的超过50%或超过60%或超过70%或超过80%或超过90%或超过95%或超过98%。根据“突起部高度测试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可具有至少0.3mm的测量的突起部高度。根据“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可具有至少0.5mm的三维突起部的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远侧部分处的空隙区域的最大内部宽度可大于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基座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对基座的突起部基座宽度或远侧部分处的空隙区域的最大内部宽度的测量可在以20X的放大率拍摄的显微照片上进行。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的顶片和采集层的纤维可基本上或完全围绕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一个或多个侧壁。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被构造成以受控方式塌缩,使得每个形成开口的基座保持打开,并且根据“加速压缩方法”,在压缩之后每个形成开口的基座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大于0.5mm。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采集层的宽度的宽出量可不超过分配层宽度的40%和/或不超过吸收芯宽度的20%。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至少或仅存在于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中的顶片与采集层重叠的区域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存在于平行于吸收制品的横向轴线延伸的区域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存在于如下区域中,所述区域平行于吸收制品的纵向轴线,但不延伸超过其中衬圈箍附接到吸收制品的区域。在所述情况下,形成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顶片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由顶片的纤维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整个表面上,或者可仅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表面的一部分上。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至少50%或至少80%可仅在基座处具有开口。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可沿如下表面分布,所述表面对应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整个表面的至少50%至80%或至少50%至95%。在其中设置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区域中,三维突起部可均匀地分布。顶片/采集层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大致朝向吸收制品的吸收芯或大致远离吸收芯突起。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包括断裂纤维。该吸收制品可被分成前区、后区和位于前区和后区之间的裆区,其中沿平行于纵向轴线的方向,前区、后区和裆区各自为吸收制品的长度的1/3,并且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中的采集层定位在吸收制品的前区中并且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裆区中。该吸收制品可被分成前区、后区和位于前区和后区之间的裆区,其中沿平行于纵向轴线的方向,前区、后区和裆区各自为吸收制品的长度的1/3,并且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中的采集层定位在吸收制品的后区中并且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裆区中。该吸收制品可包括顶片的第一区域、采集层的第一区域。采集层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和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远侧端部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采集层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侧壁中的纤维浓度;并且顶片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和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远侧端部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顶片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侧壁中的纤维浓度。采集层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采集层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远侧端部中的纤维浓度,并且顶片的第一区域和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远侧端部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顶片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侧壁中的纤维浓度。采集层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采集层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侧壁中的纤维浓度;并且采集层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侧壁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形成采集层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纤维的浓度。根据“顶片中液体方法(LiquidinTopsheetMethod)”,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可具有小于220mg,更具体地小于200mg,甚至更具体地小于120mg的顶片中液体值。附图说明虽然本说明书通过特别指出并清楚地要求保护本发明的权利书要求作出结论,但据信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说明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采集层的长度小于顶片的长度,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2为图1的尿布的横截面;图3为图1的尿布的横截面;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仅形成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中的其中顶片重叠采集层的部位,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带有另一种类型的吸收芯的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6为图5的尿布的横截面;图7为在与图6相同的点处截取的图5的吸收制品的横截面,其中因所述吸收制品加载有液体身体流出物而形成了通道;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带有载体层的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9A为图8的尿布的横截面;图9B为图8的尿布的另一个横截面;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带有载体层的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11为图10的尿布的横截面;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带有被定位在吸收制品的前区中的采集层的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呈尿布形式的吸收制品,所述尿布包括带有被定位在吸收制品的后区中的采集层的示例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其中一些层被部分地移除;图14A为设备的透视图,所述设备包括用于形成本发明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第一成形构件和第二成形构件;图14B为图14A所示设备的第一成形构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4C为图14A所示设备的透视图,示出了与第二成形构件相互啮合的第一成形构件;图15A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透视图;图15B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5C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5D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5E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5F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6A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6B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6C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6D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6E为用图14A所示设备获得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7示出了用于“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的设备组件;图18示出了用于“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的设备组件。具体实施方式术语的定义如本文所用,术语“吸收制品”是指紧贴或邻近穿着者的身体以吸收和容纳从身体排出的各种液体身体流出物的一次性产品,诸如尿布、裤和女性卫生巾等。这些吸收制品通常包括顶片、底片、吸收芯和任选地采集层和/或分配层和其它部件,其中吸收芯通常位于底片和采集系统或顶片之间。本发明的吸收制品可为尿布或裤。如本文所用,术语“尿布”是指旨在由穿着者围绕下体穿着的用以吸收和容纳由身体排出的液体身体流出物的吸收制品。尿布可由幼儿(例如婴儿或学步儿童)或成人穿着。它们可具有扣紧元件。如本文所用,术语“裤”是指被设计成用于婴儿或成人穿着者的具有固定边缘、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吸收制品。通过将穿着者的腿伸入腿部开口并将所述裤型吸收制品拉到穿着者下体附近的位置而将裤穿用到穿着者身上。裤可使用任何合适的方法来预成形,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可重复扣紧的和/或不可重复扣紧的粘结(例如,缝合、焊接、粘合剂、内聚粘合、扣件等)将制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裤可在沿制品周边的任何位置预成形(例如,侧边紧固的、前腰紧固的)。如本文所用,术语“可延展的”是指如下材料,如果经受以下测试,在达到断裂力时或在达到断裂力之前,所述材料在施加力时能够沿纵向和/或横向经历等于或大于其初始长度的至少100%的表观伸长:所述MD拉伸特性和CD拉伸特性使用方法WSP110.4(05)PartB以50mm的样本宽度、60mm的标距、和60mm/min的延伸速率来测量。根据如上所述的“测试方法”,期望材料在达到断裂力时或在达到断裂力之前能够沿纵向和/或横向经历等于或大于至少100%或110%或120%或130%至最高200%的表观伸长。如果材料能够经历小于其初始长度的100%的表观伸长(如果经受上述测试),则其为“不可延展的”,如本文所用。如本文所用,术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是指以面对面关系设置的顶片与采集层的紧密组合。顶片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当吸收制品在使用时,顶片的第一表面面朝穿着者的身体。采集层面向底片。顶片和采集层可在顶片和采集层彼此组合时经历同时且联合的机械变形。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包括形成三维突起部的变形。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中,顶片和采集层可彼此紧密接触。可通过将顶片和采集层嵌套在一起来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由此顶片的三维突起部与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重合并贴合在一起,如图15A、15B和16A所示。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包括形成三维突起部的变形。另选地或除此之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还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中断顶片或采集层之一使得相应的另一个非中断的顶片或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互穿中断的顶片或采集层,如图15C和16B所示。在另一种替代形式中或除此之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还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中断顶片或采集层之一使得相应的另一个非中断的顶片或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至少部分地与中断的顶片或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贴合在一起,如图15D、15E、16C和16D所示。在另一种替代形式中或除此之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还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中断顶片和采集层,并且顶片的三维突起部与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重合并贴合在一起。如果顶片和采集层包括三维突起部区域中的中断部,则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的顶片中的中断部将不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的采集层中的中断部重合,如图15F和16E所示。如本文所用,术语“大多数三维突起部”是指吸收制品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中的三维突起部的超过50%或超过60%或超过70%或超过80%或超过90%或超过95%或超过98%,它们各自包括形成开口的基座、相对的远侧部分和介于基座和远侧部分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侧壁。基座、远侧部分和一个或多个侧壁由纤维形成,使得三维突起部在基座处具有开口(如图15A示例性所示)。如本文所用,术语“中断部”是指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形成期间形成于顶片和/或采集层中的洞,并且不包括通常存在于非织造材料中的纤维之间的孔隙和间隙。如本文所用,术语“机械变形并组合”是指顶片和采集层被放置成面对面关系,并且可同时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机械地变形,并同时紧密地组合。顶片和采集层的机械变形不仅取决于工艺、所需的设备,而且取决于顶片和采集层的特性,即纤维的表观伸长、纤维移动性、在其中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区域中变形和拉伸的能力、经历塑性变形的能力,所述塑性变形在使用了第一辊和第二辊之后或由于弹性恢复而部分地回弹之后定形。机械变形可包括在第一成形构件和第二成形构件之间将顶片和采集层接合在一起,使得获得包括三维突起部的多个变形。三维突起部由顶片和采集层的纤维形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由形成开口的基座、相对的远侧部分和介于基座和远侧部分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侧壁限定。基座、远侧部分和一个或多个侧壁由纤维形成,使得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在基座处具有开口,如图15A所示。对于大多数三维突起部:-顶片可嵌套到采集层中或反之亦然,使得顶片的三维突起部和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重合并贴合在一起,如图15A、15B和16A所示。-另选地或除此之外,顶片或采集层之一可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被中断,使得由相应的另一个非中断的顶片或采集层制成的三维突起部互穿顶片的中断部或采集层的中断部,如图15C和16B所示。-另选地或除此之外,顶片或采集层之一可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被中断,使得由相应的另一个非中断的顶片或采集层制成的三维突起部至少部分地与中断的顶片的三维突起部或中断的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贴合在一起,如图15D、15E、16C和16D所示。-另选地或除此之外,顶片和采集层可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被中断,并且顶片的三维突起部与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重合并贴合在一起。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的顶片中的中断部将不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区域中的采集层中的中断部重合,如图15F和16E所示。如本文所用,术语“纤维素纤维”是指通常为木浆纤维的天然纤维。可适用的木浆包括化学木浆,诸如牛皮纸浆、亚硫酸盐木浆和硫酸盐木浆,以及机械木浆,包括例如碎木浆、热力学木浆以及化学改性的热力学木浆。也可利用得自落叶树(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硬木”)和针叶树(在下文中也被称作“软木”)的木浆。硬木纤维和软木纤维可被共混,或者另选地,以层的形式沉积以提供分层的纤维网。如本文所用,术语“干法成网纤维”是指在气态流体介质(空气)中提供的纤维。如本文所用,术语“湿法成网纤维”包括如下纤维素纤维,根据湿法成网造纸工艺,所述纤维素纤维在被转换加工成纤维网并干燥之前悬浮在含水介质诸如水中。如本文所用,术语“纤维网”是指能够被卷绕成卷的材料。纤维网可为非织造材料。如本文所用,术语“非织造纤维网”是指由定向或任意取向的纤维通过摩擦和/或胶粘和/或粘附而粘结成的制造的材料、纤维网、片或毛层,不包括纸张和通过织造、编织、簇成、缝编而组合束缚的纱或长丝的产品,无论是否另外缝过。纤维可为天然来源或人造来源。纤维可以是短纱或者连续长丝或者是原位形成的。非织造材料的多孔纤维结构按需要可被构造成液体可透过的或不可透过的。如本文所用,术语“吸收芯”是指如下部件,其被放置在或旨在被放置在吸收制品内,并且包括被包封在芯包裹物中的吸收材料。术语“吸收芯”不包括采集层或分配层或不是芯包裹物的整体部分或不被放置在芯包裹物内的吸收制品的任何其它部件。吸收芯通常为吸收制品的如下部件,其包括全部或至少大部分的超吸收聚合物,并且具有吸收制品的所有部件的最高吸收容量。如本文所用,术语“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是指在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中,吸收材料的基重为吸收芯的其余部分中的吸收材料基重的至少小于10%,具体地小于5%,或小于2%。如本文所用,术语“超吸收聚合物”(本文缩写为“SAP”)是指如下吸收材料,它们是交联聚合物材料,如使用“离心保留容量”(CRC)测试(EDANA方法WSP241.2-05E)测量的,聚合物材料能够吸收其自身重量的至少10倍的含水0.9%盐水溶液。具体地,本发明的SAP可具有超过20g/g、或超过25g/g、或20至50g/g、或20至40g/g、或25至35g/g的CRC值。可用于本发明的SAP包括多种水不溶性但水可溶胀的能够吸收大量液体身体流出物的聚合物。如本文所用,术语“接合到”包括通过将元件直接附连到其它元件上而将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的构型,以及通过将元件附连到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该中间元件继而附连到另一个元件上,而将元件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的构型。术语“接合到”涵盖将某一元件在选定位置处固定到另一个元件的构型,以及将某一元件横跨元件之一的整个表面完全地固定到另一个元件的构型。术语“接合到”包括任何已知的其中元件可被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机械缠结。如本文所用,术语“相邻于侧向边缘接合”是指当第一层的第一侧向边缘和/或第二侧向边缘相邻于第二层的第一侧向边缘和/或第二侧向边缘接合时,第一层的第一侧向边缘和/或第二侧向边缘设置在与第二层的第一侧向边缘和/或第二侧向边缘内侧地间隔开的区域内。所述区域具有的宽度为第二层的宽度的1%至30%。术语“毛细管吸附剂容量测试(CSSC)”(也称为“毛细管吸附测试”或“毛细吸附测试”)测量当所述制品被放置在毛细管吸附设备上的不同高度时每克吸收制品所摄入的测试流体的量。“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更详细地描述于下文的“测试方法”部分中。术语材料的“中值吸收压力(MAP)”为如下的“毛细管抽吸高度”,在所述高度处所述材料在测量过程的吸收阶段中具有其“最大平衡毛细管咐附容量”的50%,并且以(测试流体的)cm数来表示。术语“平衡毛细管吸附容量”在下文的“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中定义。“包括”或“包含”是开放式术语,每个均指定其后例如一个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本领域已知的或本文所公开的其它特征例如元件、步骤、组件的存在。这些基于动词“包括”或“包含”的术语应当被解读为涵盖较窄的术语“基本上由…组成”,其排除未提及的显著影响所述特征结构执行其功能的方式的任何元件、步骤或成分;并且涵盖术语“由…组成”,其排除未指定的任何元件、步骤或成分。下文所述的任何优选的或示例性实施方案不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除非明确地指明如此进行。字词“通常”、“常常”、“有利地”等也限定特征,其不旨在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除非明确地指明如此进行。已知的三维顶片常常是用顶片的增大的基重和起毛度获得的。然而,此类用于三维顶片的相对高的基重和起毛度(即相对高的空隙体积)可能导致三维顶片的增大的润湿度,因为更多的液体保留在顶片中。实际上,三维顶片包括小孔隙,所述孔隙可能更难以通过第二顶片或采集层来脱水。一种解决方案可为消除任何第二顶片或采集层以便将三维顶片放置成直接接触吸收芯。然而,这可能导致采集时间的增加,并因此导致增大的渗漏风险。该风险可通过在吸收芯中加入相对高量的吸收材料来降低。然而,在吸收芯中加入相对高量的吸收材料的解决方案还不利地影响吸收制品的成本,并且也导致总体吸收制品厚度的增大。此外,吸收制品中带有适当毛细作用的合适顺序的层可在流体采集速率方面提供优异的性能。通常,这些吸收制品在顶片中包括较低毛细压力,并且在采集层中包括较高毛细压力,以便具有良好的干燥特性。然而,这种结构可能更昂贵。此外,具有低毛细压力的顶片还可带来大孔隙尺寸,所述大孔隙尺寸导致柔软性的缺乏。已发现使顶片和采集层呈面对面关系,其中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MAP)”等于或大于采集层的“中值吸收压力”,所述中值吸收压力均是根据“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并且使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包括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平面延伸的三维突起部,可帮助保持或甚至改善吸收制品的面向皮肤层处的干燥度,并且也保持采集速度,如下文将更详细解释的。三维突起部由顶片和采集层的纤维形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各自包括形成开口的基座、相对的远侧部分、和介于基座和远侧部分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侧壁。基座、远侧部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壁由纤维形成,使得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在基座处具有开口。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至少50%或至少80%可仅在基座处具有开口。对吸收制品20的一般说明一种其中可使用本发明的吸收芯28的示例性吸收制品20为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的带有不同吸收芯构造的胶粘尿布20。图1、图4和图5为处于平展状态的示例性尿布20的顶部平面图,其中所述结构的多部分被切除以更清楚地示出尿布20的构造。这一尿布20仅为例示目的示出,因为本发明可用于制备广泛多种尿布或其它吸收制品。吸收制品20包括由液体可透过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形成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换句话讲,吸收制品20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其特征在于顶片24和采集层52被接合而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吸收制品20包括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25和介于顶片24和底片25之间的吸收芯28。吸收制品20包括前边缘10、后边缘12和两个纵向侧边缘13。前边缘10为吸收制品20的在被穿着时旨在朝向使用者的前部放置的边缘,并且后边缘12为相对边缘。当从处于平展构型的面向穿着者侧观察吸收制品20时,吸收制品20可假想地被纵向轴线80划分,所述纵向轴线从吸收制品20的前边缘10延伸至后边缘12,并且将吸收制品20相对于该轴线划分成两个基本上对称的半部,如图1、图4和图5示例性地所示。吸收制品20可包括分配层54,所述分配层可包含干法成网纤维结构或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当吸收制品在使用时,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面朝穿着者的身体。根据“湿破裂强度测试方法(WetBurstStrengthTestMethod)”,由湿法成网纤维制成的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具有50至500g的湿破裂强度以及它们的组合。分配层54可包含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包含干法成网纤维540。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包含具有干法成网纤维和超吸收聚合物的混合物。干法成网纤维可包含纤维内交联纤维素纤维。分配层54可包含湿法成网纤维结构。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包含湿法成网纤维。分配层54可具有30至400gsm,具体地100至300gsm或50至250gsm的平均基重。分配层54可包含位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和吸收芯28之间的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和/或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如下文所更详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包括呈面对面关系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包括三维突起部250。为此,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同时被机械地变形并且以面对面关系组合在一起,使得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包括形成三维突起部250的机械变形,所述三维突起部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平面延伸。机械变形向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提供三维结构。吸收制品20可包括存在于顶片24和底片25之间的弹性化衬圈箍32、和直立阻隔腿箍34。如图7所示,阻隔腿箍34可由接合到制品的其余部分(通常为顶片和/或底片)的近侧边缘64和游离的端边界定,其旨在接触穿着者的皮肤并形成密封件。阻隔腿箍34可在近侧边缘64处通过粘结部65接合,所述粘结部可例如通过粘合剂粘结、融合粘结或已知的粘结方法的组合制成。每个阻隔腿箍34可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弹性线丝35以提供更好的密封。衬圈箍32可相对于阻隔腿箍34被放置在侧向外侧。衬圈箍32能够提供围绕穿着者大腿的更好的密封。通常每个衬圈腿箍32将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线丝或弹性元件33,例如在腿部开口区域中的顶片和底片之间。图1、4和5也示出了其它典型的尿布部件,诸如包括紧固突片42的紧固系统,所述紧固突片朝吸收制品20的后边缘12附接并且朝吸收制品20的前边缘10与着陆区44配合。吸收制品20也可包括前耳片46和后耳片40,如本领域已知的那样。吸收制品20也可包括附图中未示出的其它典型部件,诸如后弹性腰部结构、前弹性腰部结构、一个或多个横向阻隔箍、洗剂应用等。当吸收制品20处于平坦状态时,吸收制品20也可假想地被横向轴线90划分成具有沿纵向轴线测量的相等长度的前区和后区。该吸收制品的横向轴线90垂直于纵向轴线80,并且被放置在吸收制品20的二分之一长度处。吸收制品20的长度可沿纵向轴线80从吸收制品20的前边缘10测量至后边缘12。顶片24、采集层52、分配层54和吸收芯28各自具有宽度,所述宽度可从它们相应的横向边缘且平行于横向轴线90测量。吸收制品20被假想地分成前区36、后区38和位于吸收制品20的前区和后区之间的裆区37。沿平行于纵向轴线的方向,前区、后区和裆区各自为吸收制品20的长度的1/3。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采集层52可被定位在吸收制品20的前区36中并且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裆区37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采集层52可被定位在吸收制品20的后区38中并且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裆区37中。本发明的吸收芯28可包括吸收材料60,所述吸收材料为纤维素纤维(所谓的“透气毡”)和超吸收聚合物的共混物,所述共混物呈被包封在一个或多个基底中的颗粒形式,参见例如US5,151,092(Buell)。另选地,吸收芯28可不含透气毡,如下文所详述。一般来讲,如从吸收芯28的顶侧面观察,吸收芯28可由如下层的周边限定,所述层由芯包裹物160内的吸收材料60形成。吸收芯28可采用各种形状,具体地显示所谓的“狗骨”或“沙漏”形状,其示出沿其宽度朝所述芯的中部或“裆”区的渐缩。这样,吸收芯28在旨在置于吸收制品的裆区中的吸收芯28的区域中可具有相对窄的宽度。这可提供例如更好的穿着舒适性。因此,吸收芯28可在其最窄点处具有如下宽度(如沿横向测量的),所述宽度小于约100mm、90mm、80mm、70mm、60mm或甚至小于约50mm。吸收芯28也可为大致矩形的,参见例如图5所示,但也可使用其它沉积区域,诸如“T”或“Y”或“沙漏”或“狗骨”形状(参见例如图4)。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吸收制品20的一些部件。“不含透气毡的”吸收芯28本发明的吸收芯28可包括被包封在芯包裹物160内的吸收材料60。按吸收材料60的总重量计,吸收材料60可包括80%至100%的SAP,诸如SAP颗粒。出于评估SAP在吸收芯28中所占百分比的目的,芯包裹物160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60。所谓“吸收材料”,是指具有至少一些吸收特性和/或液体保持特性的材料,诸如SAP、纤维素纤维以及一些经亲水性处理的合成纤维。通常,用于制备吸收芯的粘合剂不具有吸收特性,并且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SAP含量可为芯包裹物160内所包含的吸收材料60的重量的基本上高于80%,例如至少85%,至少90%,至少95%且甚至最高100%并包括100%。相比于通常包括40%-60%SAP和40%-60%纤维素纤维的常规吸收芯,上述基本上高于80%SAP的SAP含量可提供相对薄型吸收芯28。本发明的吸收材料60可具体地包含小于10%重量百分比、或小于5%重量百分比的天然纤维和/或合成纤维,或甚至基本上不含天然纤维和/或合成纤维。吸收材料60可有利地包括极少纤维素纤维或不包括纤维素纤维,具体地按吸收芯28的重量计,吸收芯28可包含小于15%,10%,或5%的(透气毡)纤维素纤维,或甚至基本上不含纤维素纤维。此类吸收芯28可为相对薄型的,并且薄于常规透气毡芯。图1、图2和图3为包括“不含透气毡的”吸收芯28的吸收制品20的例证。按吸收材料的总重量计,吸收材料60可包含至少50%的超吸收聚合物,具体地至少80%的超吸收聚合物,最高基本上100%的超吸收聚合物。过去已提议过包含相对高量SAP的带有各种吸收芯设计的“不含透气毡的”吸收芯28,参见例如US5,599,335(Goldman)、EP1447066A1(Busam)、WO95/11652(Tanzer)、US2008/0312622A1(Hundorf)和WO2012/052172(VanMalderen)。本发明的吸收芯28可包括例如粘合剂以帮助将SAP固定在芯包裹物160内,并且/或者确保芯包裹物160的完整性,特别是当芯包裹物160由一个或多个基底制成时。芯包裹物160将通常比严格地在其内包含吸收材料60所需的区域延伸到更大区域上。芯包裹物160吸收材料60被包封在一个或多个基底中。芯包裹物160包括面向顶片24的顶侧面16和面向底片25的底侧面16’。芯包裹物160可由围绕吸收材料60折叠的单个基底制成。芯包裹物160可由彼此附接的两个基底(一个主要提供顶侧面16并且另一个主要提供底侧面16’)制成,如图2示例性地所示。典型构型为所谓的C形包裹物和/或夹心包裹物。在C-包裹物中,如图6中示例性示出的,一个基底的纵向和/或横向边缘在另一个基底上方折叠以形成侧翼。然后这些翼片粘结到另一个基底的外表面,通常通过用粘合剂进行的粘结来进行。相比于夹心密封件,所谓的C形包裹物构型可提供有益效果,诸如在润湿加载状态下改善的耐破裂性。芯包裹物160可由适用于接收和容纳吸收材料60的任何材料形成。芯包裹物160可具体地由非织造纤维网形成,诸如梳理非织造织物、纺粘非织造织物(“S”)或熔喷非织造织物(“M”)、以及任何这些的层合体。例如,熔纺聚丙烯非织造织物是合适的,具体地是具有层合纤维网SMS、或SMMS或SSMMS结构,并具有约5gsm至15gsm基重范围的那些。合适的材料例如公开于US7,744,576、US2011/0268932A1、US2011/0319848A1或US2011/0250413A1中。可使用由合成纤维提供的非织造材料,诸如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尤其是聚丙烯(PP)。包括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的“不含透气毡的”吸收芯28吸收芯28可包括由如下层的周边限定的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所述层由芯包裹物160内的吸收材料60形成。吸收芯28可包括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60的一个或多个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并且通过所述区域,芯包裹物160的顶侧面16的一部分由一个或多个芯包裹物粘结部27附接到芯包裹物160的底侧面16’的一部分,如图5和6所示。具体地,在这些区域中可不存在吸收材料60。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量诸如带有吸收材料60的污染物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60。所述一个或多个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有利地由吸收材料60限定,这意味着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不延伸至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的任一边缘。如果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延伸至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的任一边缘,则每个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可在每个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的任一侧上具有吸收材料60的区域。吸收芯28可包括至少两个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它们对称地设置在吸收芯28的纵向轴线的两侧上,如图5所示。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可为直的并且完全纵向取向并平行于纵向轴线,但也可为弯曲的或具有一个或多个弯曲部分。此外,为了降低液体身体流出物渗漏的风险,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有利地不延伸直至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的任一边缘,并因此被吸收芯28的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围绕并完全被包纳在所述吸收材料沉积区域内。通常,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和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的最近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至少5mm。已提议过包括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的“不含透气毡的”吸收芯28,参见例如欧洲专利申请12196341.7。如图7所示,当吸收材料60吸收液体并开始溶胀时,吸收芯28中沿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的一个或多个通道26’可开始形成。随着吸收芯28吸收更多液体,由通道26’形成的吸收芯28内的凹入部将变得更深并且更易于被看见和触摸到。通道26’的形成也可用来指示吸收制品20已加载有液体身体流出物。芯包裹物粘结部27应当至少在吸收材料60吸收中等量的液体身体流出物的第一阶段期间保持基本上完整。如图7所示,当吸收材料溶胀时,芯包裹物粘结部27保持至少初始时附接在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中。吸收芯28的其余部分中的吸收材料60在其吸收液体时溶胀,使得芯包裹物因此沿包括芯包裹物粘结部27的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26形成通道26’。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一般结构和特性本发明提供了具有三维结构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吸收制品20包括纵向轴线80、垂直于纵向轴线80的横向轴线90、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液体可透过的顶片24、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25和吸收芯28。吸收芯28位于顶片24和底片25之间。吸收芯28包括吸收材料60。吸收制品2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采集层52。当吸收制品20在使用时,顶片24的第一表面将面朝穿着者的身体。液体可透过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以面对面关系对齐,使得顶片24的第二表面与采集层52的第一表面接触。吸收制品20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所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包括呈面对面关系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包括形成三维突起部250的机械变形,所述三维突起部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平面延伸。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彼此紧密接触。根据下文详述的工艺,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同时被机械地变形并以面对面关系组合在一起,从而提供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这意味着在所述工艺期间,顶片24和采集层52均可被机械地变形并同时组合在一起。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具有包括采集层52的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三维突起部250由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纤维形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各自包括形成开口的基座256,并且具有根据“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ProtrusionBaseWidthTestMethod)”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相对的远侧部分257、和介于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基座256和远侧部分257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侧壁255。基座256、远侧部分257和一个或多个侧壁255由纤维形成,使得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在基座256处具有开口,如图15A所示。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至少50%或至少80%可仅在基座处具有开口。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通过下文详述的机械工艺来获得。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为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三维突起部250的超过50%或超过60%或超过70%或超过80%或超过90%或超过95%或超过98%。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具有包括采集层52的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底片25的一部分接合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的一部分,使得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表面面朝底片25。纤维可基本上或完全围绕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一个或多个侧壁255。这意味着存在多根纤维,它们有助于形成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和远侧部分257的一部分。短语“基本上围绕”不要求每个单根纤维本上或完全围绕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而被包裹。吸收制品20可包括衬圈箍32。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至少存在于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顶片24与采集层52重叠的区域中。然而,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存在于采集层52和顶片24中,存在于平行于吸收制品20的横向轴线90延伸的区域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存在于如下区域中,所述区域平行于吸收制品20的纵向轴线80延伸,但不延伸超过其中衬圈箍32附接到吸收制品20(具体地附接到顶片24)的区域,如图2或3所示。在所述情况下,形成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由顶片24的纤维形成。另选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存在于如下区域中,所述区域平行于吸收制品20的横向轴线90延伸,使得包括顶片24的三维突起部的区域重叠采集层52。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的长度可比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的长度宽5%至60%或10%至40%。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在如下区域中延伸,所述区域平行于吸收制品20的纵向轴线80延伸,使得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重叠采集层52。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的宽度可比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的宽度宽5%至60%或10%至40%。在所述情况下,形成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由顶片24的纤维形成。在另一种替代形式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仅存在于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顶片24与采集层52重叠的部位,如图4所示。根据如下所述的“突起部高度测试方法(ProtrusionsHeightTestMethod)”,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至少0.3mm的测量的突起部高度。根据如下所述的“突起部高度测试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0.3mm至5mm或0.7mm至3mm或1.0mm至2.0mm的测量的突起部高度。根据如下所述的“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至少0.5mm的三维突起部250的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根据如下所述的“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0.5mm至10mm或0.5mm至5mm或0.5mm至3.0mm或1.0mm至2.5mm或1.5mm至2.5mm的三维突起部250的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具有包括具体测量的突起部高度和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的形状的三维突起部250可支持看护者的感知:吸收制品20能够很好地吸收液体身体流出物。对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干燥度的保持或改善是通过顶片中的液体量来评估的,所述液体量通过“顶片中液体方法”来确定。顶片中液体为在吸收制品20采集了液体身体流出物之后(在第一涌流之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54中所保留的液体身体流出物。根据顶片中液体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具有小于220mg或小于200mg或小于180mg或小于160mg或小于120mg的顶片中液体值。相比于相同的吸收制品20,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帮助获得相同的或甚至减少的顶片中液体,所述相同的吸收制品包括重叠相同采集层52的相同顶片24,而不带有形成三维突起部250的任何机械变形。当相比于被放置在相同吸收制品20中的采集层52之上的顶片24时,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50中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彼此紧密接触。同时,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还与下面层即任选的分配层54或吸收芯28紧密接触,这允许液体身体流出物有效地从顶片24流动穿过采集层52而到达吸收芯28。此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还包括三维突起部250。如上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具有一定的最小测量的突起部高度和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因此提供空隙体积以采集液体身体流出物。因此,液体身体流出物可被更有效地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传输至分配层54,这改善了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的干燥度。带有适当毛细作用的合适顺序的层可在流体采集和芯吸速率方面提供优异的性能。通常,在吸收制品的结构中,在底层中存在较高毛细压力,并且在顶层中存在较低毛细压力。然而,这种结构可能不具备平滑度并且较昂贵。本发明人已发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具有逆反的毛细作用梯度。顶片2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等于或大于采集层52的“中值吸收压力”,所述中值吸收压力均是根据“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具有良好的干燥度特性。干燥度有益效果归因于由同时变形工艺引起的顶片24和采集层54之间的更紧密的接触,从而允许分配层54和吸收芯28更好地使顶片24脱水。顶片2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比采集层52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大至少1.5cmH2O。顶片2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比采集层52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大至少1.5cmH2O且不大于10cmH2O。顶片2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介于1.7至15cmH2O之间。采集层52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介于0.2至13cmH2O之间。分配层5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大于顶片2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分配层54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可介于5至15cmH2O之间。除了改善干燥度之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空隙区域253也可允许粪便被吸收和采集在所述空隙区域内。在所述情况下,本发明适于吸收相对低粘度的粪便。根据“平坦采集”测试方法,吸收制品20具有小于400s或小于300s或小于250s或小于200s或小于150s的总采集时间。吸收制品20的采集层52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小于顶片24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如果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宽度相同,则可能在衬圈箍32的下面发生液体身体流出物的芯吸。因此,液体身体流出物可能不被吸收芯28适当地吸收,这导致液体身体流出物渗漏出吸收制品。如果采集层52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小于顶片24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则采集层52(其可从顶片24接收液体身体流出物)可直接将液体身体流出物传输至分配层54以便随后被吸收芯28吸收。因此,暂时被储存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中的液体身体流出物将不容易通过毛细作用力朝衬圈箍32抽吸并抽吸到所述衬圈箍32的下面。因此通过使采集层52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小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顶片24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可减少渗漏。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可不比分配层54的宽度宽超过40%和/或比吸收芯28沿平行于横向轴线90的方向的宽度宽超过20%。在所述情况下,液体身体流出物可不在采集层的横向边缘处或不相邻于其积聚。这防止了液体身体流出物芯吸到衬圈箍32的下面。实际上,当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比吸收芯28的宽度宽不超过20%时,液体身体流出物可被容易地传输到吸收芯28中,这可有效地将流体从采集层52抽吸到吸收芯28中。这防止了液体身体流出物从采集层52芯吸到衬圈箍32的下面。底片25的一部分可沿横向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表面的侧向边缘处或相邻于其接合到顶片24。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表面的侧向边缘不包括任何采集层52。当底片25的一部分接合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的一部分时,采集层52因而被包封在顶片24和底片25之间。吸收制品20可包括介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和吸收芯28之间的分配层54,所述分配层54包含干法成网纤维结构或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如图1所示。分配层54可不含丝束纤维。分配层54可例如包含至少50重量%的交联纤维素纤维。交联纤维素纤维可为起褶皱的、加捻的、或卷曲的、或它们的组合(包括起褶皱的、加捻的和卷曲的)。该类型的材料已在过去作为采集系统的一部分用于一次性尿布中,例如US2008/0312622A1(Hundorf)。适用于分配层54的示例性化学交联的纤维素纤维公开于US5,549,791;US5,137,537;WO95/34329或US2007/118087中。示例性交联剂可包括聚羧酸诸如柠檬酸和/或聚丙烯酸诸如丙烯酸和马来酸共聚物。分配层通常可具有30至400g/m2,具体地100至300g/m2的平均基重。分配层的密度可根据制品的压缩程度而变化,但在0.30psi(2.07kPa)下测量可为0.03至0.15g/cm3,具体地0.08至0.10g/cm3。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包含干法成网纤维540。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包含具有超吸收聚合物(SAP)和干法成网纤维的混合物。干法成网纤维可包含纤维内交联纤维素纤维。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可包含湿法成网纤维。根据“湿破裂强度测试方法”,湿法成网纤维结构可表现出50至500g的“湿破裂强度”。按吸收材料60的总重量计,吸收芯28的吸收材料60可包括80%至100%的SAP,诸如SAP颗粒。另一种类型的吸收材料可为基于包含酸基团的交联单体的吸水性泡沫,参见例如EP0858478B1,WO97/31971A1,WO99/44648A1和WO00/52087A1。采集层52可接收穿过顶片24的液体身体流出物,并且可将它们分配至下面的吸收层。在这种情况下,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顶片24可具有比采集层52弱的亲水性。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可被容易地脱水。为了增强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的脱水,可减小采集层52的孔隙尺寸。为此,采集层52可由具有相对小旦尼尔的纤维制成。采集层52也可具有增大的密度。载体层17可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和干法成网纤维结构之间,如图8,9A所示。根据用于制备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结构的方法,当顶片24和采集层52被机械地变形在一起时,可能无意地产生洞。当分配层54包括干法成网纤维结构时,所述干法成网纤维结构的纤维540可穿过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处形成的无意的洞,并且不可取地接触穿着者的皮肤。载体层17可充当阻隔层以阻止干法成网纤维结构的纤维540穿过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洞,所述洞是无意地由顶片24与采集层52一起的三维机械变形形成的,如图8和9A所示。另外,载体层17还可帮助将液体身体流出物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转移至干法成网纤维结构。载体层17可包括第一表面171和第二表面172。载体层17的第二表面172可面向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载体层17的第一表面171可在其纵向边缘处或相邻于其附接到吸收芯28。因此,当载体层17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和干法成网纤维结构之间,并且载体层17附接到吸收芯28时,干法成网纤维结构的纤维540可能不能够在载体层17和吸收芯28之间逸出,如图9B所例示。载体层17对吸收芯28的纵向边缘的附接可包括均匀连续的粘合剂层173、粘合剂的不连续的图案化施加或一系列独立的粘合剂线、粘合剂螺旋线或粘合剂点,或者可经由其它方法来进行,例如超声粘结、热和压力粘结。另选地,载体层17可设置在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和吸收芯28之间,如图10所示。因此,载体层可帮助将液体身体流出物从分配层54分配并转移至吸收芯28,如图10和11所示,这允许更有效地使用吸收芯28。载体层17可在其纵向边缘处或相邻于其附接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表面。因此,当载体层17设置在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和吸收芯28之间,并且载体层17附接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表面时,干法成网纤维结构的纤维540可能不能够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和载体层17之间逸出。载体层17对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表面的纵向边缘的附接可包括均匀连续的粘合剂层、粘合剂的不连续的图案化施加或一系列独立粘合剂线、粘合剂螺旋线或粘合剂点。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采集层52沿平行于纵向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可小于沿吸收制品20的纵向轴线80获取的顶片24沿平行于纵向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如图4所示。当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采集层52的长度小于顶片24的长度时,液体身体流出物不能够被容易地朝吸收制品20的纵向边缘10、12抽吸,这减少了渗漏。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采集层52的长度可小于沿吸收制品20的纵向轴线80获取的吸收芯28的长度,参见例如图4。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可被定位在吸收制品20的前区36中并且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裆区37中,如图12所示。在所述情况下,将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定位在吸收制品20的前区36中有助于围绕穿着者的尿点采集和分配液体身体流出物诸如尿液。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可被定位在吸收制品20的后区38中并且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裆区37中,如图13所示。将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定位在吸收制品20的后区38中有助于采集穿着者的粪便,尤其是当粪便具有低粘度时。顶片/采集层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大致朝向吸收制品的吸收芯28或大致远离吸收芯28突起。当吸收制品在使用时,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朝底片25或朝穿着者的身体突起。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被假想地分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可包括朝底片25突起的三维突起部250。第二区域可包括当吸收制品在使用时朝穿着者的身体突起的三维突起部250。例如,第一区域可位于吸收制品20的前区36中并至少部分地位于裆区37中,并且第二区域可位于吸收制品20的后区38中并至少部分地位于裆区37中。通过具有第一区域,其中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朝底片25突起,可帮助采集液体身体流出物并将液体身体流出物吸收至吸收芯28。通过具有第二区域,其中当吸收制品在使用时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朝穿着者的身体突起,可改善身体不受所述流出物污染的效果。因此,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组合可允许吸收制品更好地发挥作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沿如下表面分布,所述表面对应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整个表面的至少50%至80%,或至少50%至95%。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沿如下区域分布,所述区域对应于其中顶片24和采集层52彼此重叠的区域的至少50%。在其中可设置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表面中,三维突起部可均匀地分布。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可涂覆有洗剂组合物。洗剂组合物可位于介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之间的顶片24的区域中。用于尿布的典型洗剂组合物公开于美国专利6,426,444B2中。所得洗剂组合物可通过如下方式施加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喷涂、印刷(例如,柔性版印刷)、涂布(例如,接触槽式涂布、凹版涂布)、挤出、微胶囊化或这些施加技术的组合。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以任何合适的布置结构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整个平面上。合适的布置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交错布置结构、和区。在一些情况下,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同时包括三维突起部250和本领域已知的其它特征部诸如压花部和孔。三维突起部250和其它特征部可处在独立区中,可混杂或重叠。混杂布置结构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产生。在一些情况下,混杂布置结构可通过使用美国专利公布US2012/0064298A1(Orr等人)中所述的技术来产生。在其它情况下,重叠的布置结构可通过如下方式产生:形成三维突起部250,随后使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从其上具有凸成形元件的成形构件和柔顺表面之间穿过,并且向用成形构件和柔顺表面向所述纤维网施加压力。这些用于产生重叠的布置结构的技术使得三维突起部250和其它特征部能够组合起来,因此它们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上的不同位置中,或者它们可致使三维突起部250中的至少一些和所述其它特征部(孔、压花部)中的至少一些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上的相同位置中。机械变形和所得三维突起部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在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之间接合在一起,并且同时被机械地变形并组合在一起以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如图14A、14B和14C所例示。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因此包括形成三维突起部250的变形。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可为如图14A、14B和14C所示的鼓形、大致圆柱形,或可为板形。设备200的第一成形构件211可具有包括多个离散的、间隔开的凸成形元件213的表面,所述凸成形元件具有接合到第一成形构件211的基座、与基座间隔开的顶部、和在成形元件213的基座和顶部之间延伸的侧面。凸成形元件213可具有平面图周边和高度。凸成形元件213上的顶部可具有倒圆的菱形形状,参见例如图14B,在介于凸成形元件213的顶部和侧壁的过渡处带有竖直侧壁和圆角化的或倒圆的边缘。第二成形构件212可具有包括第二成形构件212中的多个凹槽214的表面。凹槽214可为对齐的,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接收相应的凸成形元件213。因此,第二成形构件212的每个凹槽214可足够大以便能够接收第一成形构件211的每个相应的凸成形元件213。凹槽214可具有与凸成形元件213类似的形状。凹槽214的深度可大于凸成形元件213的高度。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可进一步由啮合深度(DOE)限定,所述啮合深度为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相互啮合程度的量度,如图14C所示。啮合深度(DOE)可从凸成形元件213的顶端测量至第二成形构件212的表面的最外部分,所述部分不在凹槽214内。啮合深度(DOE)可在1.5mm至5.0mm或2.5mm至5.0mm或3.0mm至4.0mm的范围内。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可由介于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之间的间隙限定,如图14C所示。间隙为凸成形元件213的侧壁和凹槽214的侧壁之间的距离。间隙可在0.1mm至2mm或0.1mm至1.5mm或0.1mm至1mm的范围内。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因此在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之间接合在一起,并且被机械地变形并组合在一起以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包括形成三维突起部250的机械变形。然而,本发明的方法不同于如下一些压花工艺,其中凸元件的顶部抵靠凹元件的底部压缩要压花的材料,从而增大其中所述材料被压缩的区域的密度。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被假想地分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可包括具有不同形状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当从剖视图观察,即沿Z方向观察时,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所述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球形、锥形和蘑菇形。当从上方观察时,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所述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菱形、倒圆菱形、美式足球形、卵圆形、三叶草形、三角形、泪珠形和椭圆形突起部。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为非圆形。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联合形成一个或多个图形。具有图形可支持看护者的感知:所述吸收制品能够很好地吸收液体身体流出物。另外,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还可联合形成一个或多个图形诸如徽标,例如PampersHeart徽标。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沿所有方向具有类似的平面图尺度,或者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沿一个尺寸比沿另一个尺寸长。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具有不同的长度尺寸和突起部基座宽度尺寸。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因此具有长度与突起部基座宽度的比率。长度与突起部基座宽度的比率可在10:1至1:10范围内。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包括多个三维突起部250,它们朝分配层54延伸(也参见图2)或朝载体层17延伸(也参见图11、12)。当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朝分配层54延伸时,介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和下面的分配层54之间的接触面积得到改善。分配层54将遵循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形状。因此,可增大液体身体流出物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向分配层54的转移。图15A-图15F示出了三维突起部250的不同的另选替代方案。球形突起部可为一种类型的三维突起部250,它们可通过上述工艺使用设备200来获得。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包括朝底片25延伸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如图15A所示,三维突起部250由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纤维形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由形成开口的基座256限定,并且具有根据“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延伸至远侧端部259的相对的放大远侧部分257和介于基座256和远侧部分257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侧壁255。基座256、远侧部分257和一个或多个侧壁255由纤维形成,使得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在基座256处具有开口,如图15A所示。侧壁255可为基本上连续的。例如,侧壁255可为球形或锥形。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包括超过一个侧壁255,例如在棱锥形突起部中。纤维可基本上或完全围绕三维突起部250的一个或多个侧壁255。如图15B所示,包括内三维突起部251A和外三维突起部251B的三维突起部250可通过在第一成形构件211和第二成形构件212之间接合顶片24与采集层52来制备,诸如出自顶片24的内三维突起部251A和出自采集层52的外三维突起部251B重合并贴合在一起。因此,如图15B所示,顶片24的内三维突起部251A和采集层52的外三维突起部251B被嵌套在一起。内三维突起部251A可包括构成顶片24的多根纤维254A。外三维突起部251B(内三维突起部251A可嵌套在其中)可包括构成采集层52的多根纤维254B。构成三维突起部250的所述多根纤维254A、254B可围绕着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顶片24和采集层52均可为可延展的,即构成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纤维可伸长和/或可活动,使得顶片24和采集层52能够拉伸而被嵌套在一起。一般来讲,构成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材料的延展性可根据三维突起部250的所期望的尺寸来选择。如果期望相对大的三维突起部250,则将选择带有相对较高延展性的材料。例如,根据如“定义”部分中所述的“测试方法”,顶片24或采集层52在达到断裂力时或在达到断裂力之前能够沿纵向和/或横向经历等于或大于至少100%或110%或120%或130%至最高200%的表观伸长。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期望具有沿纵向或横向较大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为此,构成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材料可因此沿吸收制品的纵向轴线与沿横向轴线相比相对更可延展,或反之亦然。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2可包括空隙区域253,所述空隙区域为不包括任何纤维或仅包括极少纤维的三维突起部251A的部分。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由形成开口的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WB1限定,所述突起部基座宽度是从基座256处的内部部分251A的两个侧壁测量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由空隙区域253的宽度WD2限定,所述宽度为在内三维突起部251A的两个侧壁之间测量的最大内部宽度,或者当远侧部分具有基本上圆形形状时,所述宽度为内三维突起部251A的侧壁的最大直径。远侧部分处的空隙区域253的最大内部宽度WD2可大于三维突起部250的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WB1。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WB1可在1.5mm至15mm或1.5mm至10mm或1.5mm至5mm或1.5mm至3mm范围内。对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WB1和远侧部分257的宽度WD2的尺寸的测量可在显微照片上进行。当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WB1的尺寸为本文所指定时,应当理解,如果开口沿特定方向不是均匀的宽度,则突起部基座宽度WB1在最宽部分处测量。对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WB1或远侧部分257处的空隙区域253的最大内部宽度WD2的测量可在以20X放大率拍摄的显微照片上进行。由于构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多根纤维(254A,254B)可存在于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一个或多个侧壁255中,因此当向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上施加压缩力时,大多数三维突起部可不在一个侧面上塌缩并闭合基座256处的开口。当三维突起部250被压缩时,可保持基座256处的开口,并且可围绕基座256处的开口产生增大的不透明度的环。因此,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保留,并且当从顶片24观察吸收制品20时仍然可使消费者看见。在经受了任何固有压缩力之后,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保留,所述固有压缩力归因于压缩包括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吸收制品(在被填充到包装中之前)的工艺或步骤。换句话讲,当向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施加Z方向力时,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在X-Y平面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度稳定性。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塌缩构型没有必要是对称的,只要所述塌缩构型防止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坍塌或回推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初始平面中。不受任何特定理论的约束,宽基座256和大顶盖52(大于基座开口44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加上缺乏枢转点,致使所述三维突起部250以受控方式塌缩(大远侧部分257防止三维突起部250坍塌和回推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初始平面中)。因此,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不含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否则的话将允许它们在被压缩时折叠至所述侧面。期望当根据下文的“测试方法”部分中的“加速压缩方法”测试时,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的三维突起部250至少之一在7kPa负载下以下述受控方式塌缩。另选地,至少一些或在其它情况下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以本文所述的受控方式塌缩。另选地,基本上所有三维突起部250均可以本文所述的受控方式塌缩。三维突起部250的塌缩能力也可在35kPa的负载下测量。7kPa和35kPa负载模拟了制造和压缩封装条件。穿着条件可在2kPa或更小最高7kPa范围内。一般来讲,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被构造成以受控方式塌缩,使得每个形成开口的基座256保持打开,并且在压缩之后每个形成开口的基座256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大于0.5mm。在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中断部。一个或多个中断部的形成可归因于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特性。顶片24相对于采集层52中的纤维移动性和/或纤维延展性来讲可为不太可延展的,或反之亦然,使得在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中开始形成洞。如图15C所示,采集层52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可被中断。一般来讲,采集层52可具有比顶片24低的延展性。在此类情况下,采集层52可开始破裂并形成中断部,即与构成顶片24的纤维相比,构成采集层52的纤维不太可延展和/或不太可活动。由相应的另一个非中断的顶片制成的三维突起部251A互穿中断的采集层52。在此类情况下,中断部可通过用上文详述的工艺使采集层52局部破裂来形成。所述互穿可通过推挤顶片24穿过采集层52来实现。为了获得这些三维突起部,设备200的啮合深度(DOE)可被充分地选择为2至10mm,或3至7mm。中断的采集层52可在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具有任何合适的构型。破裂可涉及只是裂开采集层52,使得采集层52中的中断部保持为简单的二维洞。可能发生的是,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的采集层52的一部分可被略微挠曲或推挤出位以形成翼片269。当相应的另一个非中断的顶片24互穿中断的采集层52时,可使顶片24与下面的层例如载体层17、分配层54或吸收芯28直接接触,从而导致有效的顶片脱水,这可改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干燥度。另选地,如图15D或15E所示,采集层52可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被中断。中断的采集层52的三维突起部251B可包括中断部258A。非中断的顶片24的三维突起部251A可与中断的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251B重合并贴合在一起,如图15D所示。换句话讲,顶片24不被推挤穿过采集层52,使得顶片24不互穿采集层52。另选地,非中断的顶片24的三维突起部251A可部分地与中断的采集层的三维突起部251B贴合在一起,如图15E所示。同样,顶片24可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被中断。一般来讲,顶片24可具有比采集层52低的延展性。在此类情况下,顶片24可开始破裂并形成中断部,即与构成采集层52的纤维相比,构成顶片24的纤维可不太延展和/或不太活动。在另一种替代形式中,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被中断,并且顶片251A的三维突起部与采集层52的三维突起部251B重合并贴合在一起。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的顶片24中的中断部258B将不重合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的采集层52中的中断部258A,如图15F所示。在这种情况下,顶片24和采集层52中的中断部258A、258B在三维突起部250中处在不同位置中。当吸收制品20在使用时,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可朝穿着者的身体突起(也参见图3)。当三维突起部250朝穿着者的身体突起时(当吸收制品20在使用中时),介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和穿着者的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减小以便导致增强的干燥感和舒适度。因此,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向穿着者提供软垫和改善的舒适感。图16A-图16E示出了另选替代方案,说明多个三维突起部250例如球形突起部可如何从采集层52向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突起。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10cm2的面积可包括5至100个三维突起部250,10至50个三维突起部250或20至40个三维突起部250。用于顶片和采集层的前体材料本发明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由任何合适的非织造材料(“前体材料”)制成。在一些情况下,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也可不含纤维素材料。用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前体材料可具有合适的特性以便被变形。前体材料的合适的特性可包括:纤维的表观伸长、纤维移动性、在其中形成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三维突起部250的区域中的变形和拉伸能力。因此,前体材料能够经历机械变形以确保三维突起部250将不趋于恢复到或回到先前的层合在平坦采集层52上的平坦顶片24的构型。适于用作用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的非织造材料的若干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纺粘非织造材料;梳理非织造材料;和带有相对特定的特性而能够容易变形的非织造材料。一种适于用作用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的非织造材料可为可延展的聚丙烯/聚乙烯纺粘非织造织物。一种适用作用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的非织造材料可为纺粘非织造织物,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纤维可包含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共混物。另选地,纤维可包括双组分纤维,诸如皮-芯纤维,其带有纤维的皮上的聚乙烯和纤维的芯中的聚丙烯。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可具有8至40gsm或8至30gsm或8至20gsm的基重。适用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的非织造材料可包括但不限于:纺粘非织造材料、通风粘结的(“TAB”)梳理高蓬松非织造材料、水刺非织造材料、水编结的非织造材料、和树脂粘结的梳理非织造材料。纺粘PET可比梳理非织造材料更致密,从而提供更大的均匀度和不透明度。由于PET纤维不是非常可延展的,因此可粘结非织造织物,使得当材料发生应变时所述纤维中的至少一些可容易地与粘结部位分开以允许所述纤维被拉出所述粘结部位并重新布置。这种类型的粘结,例如压力粘结,可帮助增大纤维的移动水平。实际上,纤维在张力下趋于从粘结部位拉出。采集层表现出10至120gsm或10至100gsm或10至80gsm的基重。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可具有0.01至0.4g/cm3或0.01至0.25g/cm3或0.04至0.15g/cm3的密度。顶片24和采集层52可在机械变形之前或在机械变形期间接合在一起。如果需要,可选择性地在顶片24和采集层52之间利用粘合剂、化学粘结、树脂或粉末粘结、或热粘结以将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某些区域或全部粘结在一起。此外,顶片24和采集层52还可在加工期间粘结,例如,通过将顶片24梳理到采集层52上并且热点粘结所组合的层。在任何机械变形之前,顶片24可附接到采集层52。例如,顶片24可在其中顶片24和采集层52重叠的部位附接到采集层52。顶片24对采集层52的附接可包括均匀连续的粘合剂层、粘合剂的不连续的图案化施加或一系列独立粘合剂线、粘合剂螺旋线或粘合剂点。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粘合剂的基重可为0.5至30gsm或1至10gsm或2至5gsm。用于载体层的材料载体层17可选自由以下项组成的组:非织造材料、或膜以及它们的组合。用于载体层17的非织造纤维网的示例可包括各种类型的已知非织造纤维网,诸如纺粘非织造纤维网、熔喷非织造纤维网、纺粘-熔喷-纺粘非织造纤维网。这些非织造纤维网由热塑性聚合物制成。用于构成用于载体层17的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的材料可包括各种类型的已知纤维,诸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和丙烯酰基共轭纤维诸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即由芯皮型纤维和并列型纤维形成的纤维。纤维可单独使用或以组合方式使用。另外,载体层17还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载体层17可经表面活性剂处理以使载体层17成为亲水性的。载体层17可由如上所述组中的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已被化学改性以使其成为亲水性的。亲水性载体层17可因此改善液体身体流出物从分配层54向吸收制品20的吸收芯28的转移。载体层17可具有至少5gsm至60gsm或至少5gsm至20gsm或至少5至15gsm的基重。载体层17可宽于和长于分配层54。当分配层54包括干法成网纤维结构时,并且如果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包括一些洞,载体层可帮助防止干法成网纤维结构的纤维540触及穿着者的皮肤。载体层17可为着色的。可通过颜料着色向载体层17赋予颜色。术语“颜料着色”包括适用于向载体层17赋予非白色颜色的任何颜料。因此该术语不包括“白色”颜料诸如TiO2,所述颜料通常被加入到常规吸收制品的层中以赋予它们白色外观。颜料在施用时通常分散在载色体或基底中,例如如施用在墨水、油漆、塑料或其它聚合材料中那样。可将所述颜料例如掺入到聚丙烯母料中。母料包括分散在载体介质中的高浓度的颜料和/或添加剂,所述颜料和/或添加剂然后可用来将天然聚合物材料着色或改性为着色的双组分非织造材料。可掺入的合适的着色母料材料的一个示例为Pantonecolor270SanylenvioletPP42000634exClariant,其为一种带有高浓度紫色颜料的PP树脂。通常,按载体层17的重量计,所掺入的颜料量可为0.3%-2.5%。另选地,可通过将着色剂浸渍到基底中来向载体层17赋予颜色。可在基底诸如聚合物、树脂或非织造材料的形成中浸渍着色剂诸如染料、颜料或组合。例如,可在膜、纤维或长丝形成期间将着色剂加入到聚合物的熔融批料中。当从顶片观察吸收制品时,着色的载体层17可向看护者提供增强的深度印象以支持由三维突起部250赋予的此类印象,只要着色的载体层17是从顶片24可见的。因此,着色的载体层17可支持看护者的感知:所述吸收制品能够很好地吸收液体身体流出物。出于相同的原因,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可为着色的。载体层17可为多孔的,可具有相对高的渗透性,并且当在例如20cm水柱的抽吸压力下暴露于流体时具有相对高的饱和度水平。载体层17的相对高的饱和度水平可被定义为载体层17的孔隙中的液体身体流出物的体积和载体层17的总空隙体积之间的比率。载体层17可帮助提供介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和分配层54之间的连通性。另外,载体层17还可包括一些相对小尺寸的洞,使得分配层54的干法成网纤维结构的纤维540可部分地穿过载体层的洞。因此,干法成网纤维结构可编结并接触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采集层52。载体层17可包括具有0.02mm至10mm的尺寸的洞。纤维浓度顶片24可包括顶片24的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域。采集层52可包括采集层52的大致平面的第一区域。相应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三维突起部250可包括多个离散的整体第二区域。术语“大致平面的”并不意味着隐含任何特定的平坦度、光滑度、或维数。因此,顶片24的第一区域可包括为顶片24的第一区域提供形貌的其它特征部。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可包括为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提供形貌的其它特征部。此类其它特征部可包括但不限于小的突起部、围绕形成开口的基座256的凸起网络区域、和其它类型的特征部。因此,当相对于相应的第二区域考虑时,顶片24的第一区域和/或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可为大致平面的。顶片24的第一区域和/或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平面图构型。在一些情况下,顶片24的第一区域和/或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可呈连续的互连网络的形式,其包括围绕三维突起部250中的每个的部分。与相应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未形成的第一区域中的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的部分相比,侧壁259和围绕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基座256的区域每给定面积可具有可见地显著较低的纤维浓度(这可为较低基重或较低不透明度的证据)。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也可在侧壁259中具有薄化纤维。因此,纤维可具有第一横截面积(当它们处于未变形的顶片24和采集层52中时)、和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9中的第二横截面积,其中第一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横截面积。侧壁259也可包括一些断裂纤维。侧壁259可包括大于或等于约30%,或者大于或等于约50%的断裂纤维。如本文所用,术语“纤维浓度”具有与基重类似的意义,但纤维浓度是指纤维数目/给定面积,而不是如基重中的g/面积。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可包括被取向成基座256朝上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其中每个相应顶片24和采集层52的远侧端部259处的纤维浓度在顶片24和采集层52之间不相同。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和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采集层52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的纤维浓度。顶片24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和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顶片24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的纤维浓度。另选地,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采集层52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的纤维浓度,并且采集层52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形成采集层52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的纤维的浓度。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采集层52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中的纤维浓度,并且顶片24的第一区域中的纤维浓度和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中的纤维浓度可大于顶片24中的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的纤维浓度。形成采集层52和/或顶片24中的第一区域纤维的纤维的一部分可包括热点粘结部,并且形成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和远侧端部259的采集层52和/或顶片24中的纤维的部分可基本上不含热点粘结部。在三维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些中,采集层52和/或顶片24中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可围绕三维突起部250的周边在介于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和基座256之间的过渡处形成嵌套或圆圈。在一些情况下,顶片24或采集层52可在其中具有多个粘结部(诸如热点粘结部)以将纤维保持在一起。任何此类粘结部通常存在于前体材料中,相应的顶片24或采集层52由所述前体材料形成。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中形成三维突起部250也可影响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内的粘结部(热点粘结部)。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内的粘结部可保持不受形成了三维突起部250的机械变形工艺的影响(不被破坏)。然而,在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初始时存在于前体顶片24和/或采集层52中的粘结部可能被破坏。当所述粘结部可被破坏时,这可呈现若干形式。所述粘结部可能断裂并留下粘结部的残余物。在其它情况下,诸如在相应的顶片24或采集层52的前体材料不足粘结的情况下,纤维可与轻微形成的粘结部位解开编结(类似于解开一个活结),并且所述粘结部位将基本上消失。在一些情况下,在所述机械变形工艺之后,所述大多数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可基本上不含(或完全不含)热点粘结部。顶片24的第一区域和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内的粘结部可保持完整。然而,在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初始时存在于前体顶片24中的粘结部可能被破坏,使得侧壁255基本上不含热点粘结部。这种顶片24可与采集层52组合,其中在第一区域和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中,顶片24内的纤维浓度也大于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的纤维浓度。采集层52可在保持完整的采集层52的第一区域和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内具有热点粘结部。然而,在三维突起部250的侧壁255中,初始时存在于包括采集层52的前体采集层52中的粘结部可能被破坏,使得采集层52的侧壁255基本上不含热点粘结部。在其它情况下,三维突起部250的远侧端部259处的采集层52中的热点粘结部也可能被破坏,使得三维突起部250中的至少一些的远侧端部259基本上不含或完全不含热点粘结部。实施例实施例1:顶片为具有0.11g/cm3密度的亲水性涂覆的单组分高伸长率纺粘聚丙烯(HESPP)非织造材料。用于顶片的单组分HESPP非织造材料具有20gsm的总体基重。首先将该单组分HESPP非织造材料涂覆上由脂肪酸聚乙二醇酯制成的面漆以产生永久亲水性单组分HESPP非织造材料。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顶片具有168mm的宽度和488mm的长度。采集层为具有65gsm基重的透气粘结的非织造材料。采集层包括经表面活性剂处理的4旦尼尔的PET/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双组分纤维。采集层具有90mm的宽度和338mm的长度。顶片和采集层用热熔融粘合剂彼此附接,所述热熔融粘合剂是按螺旋线形式以5gsm的基重施加的。将AQL相对于顶片对中到顶片上并且放置成与顶片的前MD边缘相距50mm。通过使附接在一起的顶片和采集层在一对相互啮合的凸辊和凹辊之间穿过而将它们同时机械地变形。产生了突起部,使得突起部的基座存在于顶片侧上(即突起部取向成朝向衣服)。凸辊上的齿具有类似于图14A和图14B所示的倒圆的菱形形状,在介于所述齿的顶部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处带有竖直侧壁和圆角化的或倒圆的边缘。齿为4.72mm(0.186英寸)长和3.18mm(0.125英寸)宽,带有3.81mm(0.150英寸)的CD间距和8.79mm(0.346英寸)的MD间距。所述配对凹辊中的也具有类似于凸辊的形状的倒圆的菱形形状,在所述辊之间带有0.813-1.6mm(0.032-0.063英寸)的间隙。加工速度为4.06m/s(800fpm),并且啮合深度(DOE)为3.94mm(0.155英寸),其中顶片与凸辊接触,并且AQL与凹辊接触。吸收制品包括采集下面的分配层,其包括基重为204gsm的纤维内交联纤维素纤维。用于实施例的原型尿布将附接的且在一起机械变形的顶片和采集层放置在2014年11月在德国商购获得的PampersActiveFit尿布(尺寸4)之上,已从那里移除了顶片和采集层,其间将分配层保持在原位。将采集层前边缘放置成与分配前边缘相距10mm。用热熔融粘合剂将复合物附接到分配层和吸收芯上,所述热熔融粘合剂是按螺旋线形式以5gsm的基重施加的。将那些尿布以“袋内叠堆高度”压实在袋中并持续1个星期,即10个双折尿布的总厚度为90mm。然后,在进行任何测试之前,将所述袋打开并且将尿布在23℃+/-2℃和50%+/-10%的相对湿度(RH)下调理至少24小时。比较例1其与实施例1相同,但在顶片和采集层之间不带有机械转化。实验结果根据下述“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测量了顶片HESPP非织造材料和采集层双组分PET/共PET(在将它们附接在一起之前)的中值吸收压力(MAP)。根据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也测量了分配层的中值吸收压力(MAP)。实施例1MAP(cmH2O)顶片3.83(0.44)采集层0.45(0.03)分配层8.74(0.05)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大于采集层的“中值吸收压力”。分配层的“中值吸收压力”大于顶片的“中值吸收压力”。根据如本文所公开的相应测试方法测量了以下数据。根据“顶片中液体方法”测量了实施例1的尿布和比较例1的尿布的顶片中液体量。根据“平坦采集测试方法”,也测量了吸收制品的总采集时间。顶片中液体(mg)总涌流时间(sec)比较例1166287实施例1118262实施例1的尿布的顶片中液体值低于比较例1的尿布的顶片中液体值。此外,实施例1的尿布的总采集时间(即总涌流时间)低于比较例1的尿布的总采集时间。因此,尽管事实上顶片表现出了比采集层高的“中值吸收压力”,但实施例1的尿布表现出了良好的干燥度性能而不损害它们的采集速度性能。测试方法除非另外指明,本文所述的所有测试均是用在23℃+/-2℃和50%+/-10%的相对湿度(RH)下调理了至少24小时的样本进行的。厚度方法材料样本的厚度是使用度盘式指示仪或数字式等同仪器测量的,所述仪器的分辩率为±10μm,并且带有圆形“脚”,所述脚具有直径为56mm的平坦的底部圆形表面。将所述指示仪安装到具有水平的平坦刚性表面的基座上,使得所述脚的整个底部表面接触基座的上表面。由所述脚向基座上或向插置在所述脚和基座之间的材料样本上施加的向下的力取决于所述脚的重量,即取决于所使用的确切设备。由所述指示仪的脚施加的重量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测量:将所述指示仪安装到合适的上皿天平上,使得天平盘相对于所述指示仪处在与基座相同的相对位置中。这与材料样本的厚度无关。通过向所述脚添加重量来调节所述力,使得总重量为518g,即由所述56mm直径的脚所施加的压力为2065±10Pa。根据制造商的说明校准所述指示仪。从相应的顶片或采集层前体材料将材料样本切割为6cm直径的圆。将此类材料样本放置在基座上,使得所述脚与材料样本完全接触。通过如下方式测定材料样本的厚度:在所述脚静置在基座上的情况下,读取所述指示仪的读数(G0)。然后将所述指示仪的脚抬起并且将材料平坦放置在基座上。轻轻地将所述脚放低到材料样本上,并且在所述脚与样本接触之后5秒获取所述指示仪的读数(GT)。所述位置处的材料样本的厚度为两个读数之间的差值(GT-G0)。厚度为三个平行测定值的平均值,并且以毫米记录,精确至0.01mm。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毛细管吸附现象是人们广泛知晓的。关于对吸收结构的毛细管吸附的讨论,参见A.A.Burgeni和C.Kapur,“CapillarySorptionEquilibriainFiberMasses,”TextileResearchJournal,37(1967),第356-366页;和P.K.Chatterjee,Absorbency,TextileScienceandTechnology第7卷,第II章,“MechanismofLiquidFlowandStructurePropertyRelationships”,第29-84页,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B.V.,1985。将多孔玻璃料通过不间断的流体柱连接到流体贮存器上,所述贮存器用天平来监测。测试流体为脱气的0.9%盐水。在实验期间,将安装在多孔玻璃料上的样本保持在恒定围压下。随着多孔结构吸收/解吸流体,记录天平贮存器的重量。将该数据用来确定作为毛细管抽吸高度的函数的平衡容量。吸收发生在递增地降低玻璃料(即减小毛细管抽吸高度)期间。解吸发生在递增地提升玻璃料(即,增大毛细管抽吸高度)期间。在实验期间,将数据针对多孔玻璃料的毛细管吸附和流体的蒸发进行校正。设置如图17所示的毛细管吸附设备,并且使其在实验室条件(23±2℃,50±5%RH)下运行。将样本放置在活动的样本组件2中,所述组件以液压方式连接到放置在天平7上的流体贮存器6。天平7的精度应当在±0.001g以内,并且能够通过接口连接到用于收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0。一种合适的天平以PR1203购自MettlerToledo。该系统的具体的流体通道为如下:将样本组件2的底部经由管材3连接到三通玻璃管塞4a。将管塞4a连接到排水口,或经由玻璃管材4c连接到第二三通玻璃管塞4a。该管塞4b在填充贮存器5或天平贮存器6之间进行切换。天平贮存器6为轻质盘,其直径为11cm并且具有塑料盖8。盖8在其中心处具有洞,玻璃管材4d通过所述洞接触天平贮存器6中的流体。所述洞略微大于玻璃管材4d的外径。玻璃管材4d必须不触及盖8,否则天平的读数将是无效的。天平7和天平贮存器6还应包封在盒12中,以最小化测试流体从贮存器6中的蒸发,并且增强规程期间的天平的稳定性。盒12具有顶部和壁,其中顶部具有洞,管材4d通过所述洞被插入。所述洞尽可能地小以便最小化蒸发。如图18所示,样本组件2包括配有玻璃料烧结盘9b的布氏漏斗9a、和砝码/圆筒设备9c,9d,所述砝码/圆筒设备向测试样本9g提供小围压。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具有约500mL的容量,指定玻璃料烧结盘9b具有10-16μm的孔隙(购自ROBUGlasfilterPOR4)。这些孔足够细小以保持玻璃料表面在指定的毛细管抽吸高度时为润湿的(即,玻璃料烧结的圆盘不允许空气进入玻璃料下方的连续的测试液体柱)。圆筒设备9d由或类似的刚性材料制成,并且具有7.0cm的外径、6.0cm的内径和6.5cm的高度。砝码设备9c施加2.1Kpa(0.3psi)的压力并且具有比圆筒9d的内径小约0.020cm的直径。为了防止测试流体的过度蒸发,封盖9f覆盖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为了允许达到压力平衡,封盖9f不应当与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形成气密密封。这可能需要在封盖中具有针孔或等同的小开口。如图17所示,样本组件2安装在竖直滑板1上,所述竖直滑板1用来调节样本的竖直高度。竖直滑板1可为计算机控制下的无杆致动器。一种优选的致动器和马达驱动器控制界面单元以部件CompumotorSX83-135购自ParkerHannifinCorp(5500BusinessParkDrive,RohnertPark,CA94928)。在整个毛细管吸附实验中,出自天平的数据均经由计算机10来采集。当样本处在每个毛细管抽吸高度时,每隔5秒读取一次天平的读数。当每5秒间隔的天平贮存器6的重量的变化小于0.008g并且该情况持续20个连贯的间隔时,即认为系统达到了平衡。将顶片和采集层前体材料用于所述测试方法。通过如下方式获得顶片或采集层的测试样品:使用电弧冲切机从所述前体纤维网(在变形之前)冲切出6cm直径的圆。也通过如下方式从一次性吸收制品获得分配层的测试样品:将吸收产品以张紧的平面构型附接到平坦表面,其中顶片侧面向上。切除任何腿弹性部件或箍弹性部件以便允许吸收产品平坦放置。标记出产品的纵向中心线的中点。使用剪刀,沿所述尿布的全长穿过储存芯(即包含按吸收材料的总重量计多于20%的超吸收聚合物的层)上方的所有层剪出两个纵向切口。靠近前腰边缘和后腰边缘穿过相同的层作出两个横向切口。然后移除顶片和储存芯上方任何其它层的中心部分,而不干扰所述结构。可使用冷冻喷涂剂(例如由CRCIndustries,Inc.(885LouisDrive,Warminster,PA18974,USA)制造的CRCFreezeSpray)或等同助剂来促进最上层从吸收产品的去除。然后将分配层与任何其它层分开;如有必要,使用冷冻喷涂剂。通过如下方式获得分配层的测试样品:使用电弧冲切机从对中在所述制品的纵向中心线的中点上的分开的分配层冲切出6cm直径的圆。根据所述厚度测试,测量顶片、采集层和分配层的测试样品的厚度。如果测试样品的厚度为0.50mm或更大,则样品按原样测试。如果测试样品的厚度小于0.50mm,则如上所述地从相同吸收产品获得四个附加测试样品,并且将所述五个样品以与它们在所述产品中的堆叠方式相同的取向进行堆叠。然后将5层的叠堆用作测试样品。在所述测试方法中,术语“测试样本”是指顶片、采集层的测试样品或分配层的测试样品。对顶片、采集层的测试样品和分配层的测试样品进行“毛细管吸附测试方法”。实验设置:盐水脱气1.将超声水槽(例如BandelinSonorexSuper10PDK514BP;体积18.7L,325×300×200mm)中的水加热至最高50℃。2.将一个10L的量瓶放置在50℃的超声水槽中,所述量瓶填充有约9L的0.9%盐水溶液,用松散地覆盖。盐水溶液的约2/3应当被50℃的水覆盖。施加超声波至少90分钟。3.在使用之前,将脱气盐水冷却至室温。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的脱气1.将填充有脱气0.9%盐水的大塑料容器放置在真空干燥器中。2.将清洁过的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放置在所述容器内并且用脱气盐水完全覆盖。然后施加8mbar或以下的真空。3.不时地释放干燥器内的真空,从而允许玻璃料9b内的气泡逸出。通过倒置所述玻璃料来去除玻璃料9b下方的气泡。4.脱气在5小时之后完成。设置1.设置如图17所示的设备部件,但样本组件2除外。2.将天平贮存器6放置在天平7上。将盒12放置成罩住天平和流体贮存器,对准所述洞使得玻璃管4d可被向下插入穿过盒12和盖8而不触及天平贮存器6或盖8。3.用脱气的0.9%盐水填充所述填充贮存器5。转动管塞4a和4b以允许管材3,4c和4d、和天平贮存器6被液体填充。使任何气泡穿过管塞4a的排水口逸出。关闭管塞4a和4b。4.将清洁过的且脱气的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连接到管材3,而不引入气泡。打开管塞4a和4b以使玻璃料9b与来自填充贮存器5的盐水溶液齐平。在所述齐平过程中,将玻璃料9b保持在低于填充贮存器5的高度。通过倒置所述漏斗从漏斗9a去除流体(在穿过玻璃料9b之后)。使用约150ml的流体使所述玻璃料齐平。5.将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附接到竖直滑板1。6.使用小水准仪重新校平玻璃料9b,所述水准仪可适配在样本漏斗9a内和玻璃料的实际表面上。7.转动管塞4a,4b以将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与天平贮存器6连接起来。8.调零玻璃料9b使得天平贮存器6中的流体的表面与玻璃料9b的顶部表面齐平。这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经由挠性管材将内径为约6mm的合适的玻璃管连接到管塞4a的“废料”出口。将玻璃管与漏斗9a并排保持竖直,并且设置管塞4a以允许流体从贮存器6流入到玻璃管和玻璃料烧结盘漏斗中。将玻璃料9b的顶部表面调节成处在与玻璃管中的流体相同的高度处或处在玻璃管中的流体上方小于1mm处。为了实现此结果,可调节天平贮存器6中的液体的量,或可复位竖直滑板1上的零位置。(这确立了玻璃料的零毛细管抽吸高度位置。)从该位置将玻璃料抬起10cm,这将产生10cm的毛细管抽吸高度。毛细管抽吸高度为玻璃料9b的顶部表面和天平贮存器中的流体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当玻璃料的顶部表面处在相同高度处或处在天平贮存器中的流体的上方时)。一旦调节了玻璃料9b的高度,就重新设置管塞4a以将仅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与天平贮存器6连接起来。可移除用来帮助调节玻璃料高度的玻璃管和挠性管材。9.用封盖9f闭合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的顶部。10.等待10分钟以达到平衡,然后以克为单位记录0cm高度时的天平7的值。毛细管吸附规程1.将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定位在80cm毛细管抽吸高度处。验证管塞4a和4b连接了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与天平贮存器6。(填充贮存器5由管塞4b隔离,并且排水口由管塞4a隔离。)使玻璃料烧结盘漏斗9a平衡10分钟。2.将测试样本9g同心地放置在圆筒9d中,并且将两者同心地放置在玻璃料9b的表面上。将砝码9c(具有与样本相同的直径)插入到圆筒9d中。3.开始天平读数和时间读数。4.在达到了平衡(如上所述地确定)之后,记录平衡天平读数(g)、采样时间(s)和毛细管抽吸高度(cm),并且将样本组件2的高度调节至吸收/解吸循环中的下一个毛细管抽吸高度。将每个毛细管抽吸高度时的最后一个天平读数看作是该高度时的平衡天平读数。在每个指定毛细管抽吸高度时,在第一天平读数和最后一个天平读数之间所经过的时间为该高度时的采样时间。毛细管抽吸高度如下(所有高度均以cm计):80、70、60、50、40、35、30、25、20、15、10、9、8、7、6、5、4.5、4.0、3.5、3.0、2.5、2.0、1.5、1.0、0.5、0。“平衡毛细管吸收值”来源于在毛细管抽吸高度从80降至0cm的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最大毛细管吸附值”是在0cm毛细管抽吸高度获得的。解吸数据可通过以相反顺序使用上列毛细管抽吸高度的类似过程来获得,即以0cm开始并以80cm结束。蒸发速率甚至在采取了上文所列的所有适当的预防措施之后,还是会发生某种蒸发损失。针对每个新安装的玻璃料9b测量蒸发速率。1.移动样本组件2使得玻璃料9b处在0cm处。转动管塞4a和4b以将玻璃料9b与天平贮存器6连接起来。使该系统平衡10分钟。2.将圆筒9d同心地放置在玻璃料9b上。3.记录天平读数和时间,持续5.0小时。玻璃料校正由于玻璃料9b为多孔结构,因此必须确定其在每个毛细管抽吸高度时的平衡毛细管吸附值,并且从所测量的平衡毛细管吸附值中减去,以便获得所述毛细管抽吸高度时的绝对平衡样本毛细管吸附值。玻璃料校正应当针对所用的每个新的玻璃料执行。运行如上所述的毛细管吸附规程,不同的是没有使用测试样本,以获得每个指定毛细管抽吸高度(cm)时的空白平衡天平读数(g)和空白时间(s)。计算根据上文的“毛细管吸附规程部分”测量:毛细管抽吸高度h时的平衡毛细管吸附值(g)=配衡天平读数(g)–抽吸高度h时的平衡天平读数(g)根据上文的“蒸发速率部分”测量:根据上文的“玻璃料校正部分”测量:毛细管抽吸高度h时的空白毛细管吸附值(g)=配衡天平读数(g)–抽吸高度h时的空白平衡天平读数(g)高度h时的玻璃料校正值(g)=空白毛细管吸附值(g)-(空白时间(s)x蒸发速率(g/sec))平衡毛细管抽吸吸附容量(CSSC):毛细管抽吸高度h时的CSSC(g/g)=(平衡吸附值(g)-(采样时间(s)x样本蒸发(g/sec)–玻璃料校正值(g))/样本的干重(g)CSSC以每克干样本所吸收的测试液体的克数来表示,并且针对用于吸收的每个毛细管抽吸高度来计算。最大平衡毛细管咐附容量为0cm毛细管抽吸高度时的CSSC值。中值吸收压力:“中值吸收压力”(MDP)为如下的“毛细管抽吸高度”,在所述高度处所述材料在测量过程的吸收阶段中具有其“最大平衡毛细管咐附容量“的50%,并且以(测试流体的)cm数来表示。突起部基座宽度和突起部高度测试方法1)一般信息吸收制品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三维突起部的“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和“测量的突起部高度”是使用可商购得自GFMesstechnikGmbH(Warthestraβe21,D14513Teltow/Berlin,Germany)的GFM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测量的。也可使用具有类似的测量和分析原理的另选的合适的非接触式表面拓扑轮廓仪,此处例示了GFMPrimos。所述GFM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包括基于数字微镜投影的紧凑的光学测量传感器,其由以下主要部件组成:a)带有800×600直接数控微镜的DMD投影仪b)带有高分辩率(640×480像素)的CCD相机c)适于测量至少30×40mm面积的投影光学系统d)适于测量至少30×40mm面积的记录光学系统e)基于小硬石板的台式三角架f)冷光源(一种适当的单元为KL1500LCD,SchottNorthAmerica,Inc.(Southbridge,MA))g)运行ODSCAD6.3软件的测量、控制和评估计算机开启冷光源。将冷光源上的设定值设置成提供至少2800K的色温。开启计算机、监视器,并且打开图像采集/分析软件。在所述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中,从ODSCAD6.3任务条选择“StartMeasurement”(开始测量)图标,然后点击“LiveImage”(实时图像)按钮。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校准板来校准该仪器的侧向(X-Y)和竖直(Z)尺寸。此类“校准”是使用由任何无光泽材料构成的刚性实心板进行的,该板具有11cm的长度、8cm的宽度和1cm的高度。该板具有沟槽或加工的通道,所述沟槽或加工的通道具有矩形横截面、11cm的长度、6.000mm的宽度和2.940mm的精确深度。该沟槽平行于板的长度方向。在校准之后,所述仪器必须能够测量所述沟槽的宽度尺度和深度尺度,精确至±0.004mm。所有测试均在保持在23±2℃和50+/-10%相对湿度下的调理室中进行。待测量的表面可略微喷涂有非常细的白色粉末喷涂剂。优选地,喷涂剂为购自HellingGmbH(Heidgraben,Germany)的NORD-TESTDeveloperU89。2)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通过如下方式从吸收制品中提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以张紧的平面(即拉伸的平面)构型将吸收制品附接到平坦表面,使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顶片朝上。切除任何腿弹性部件或箍弹性部件以便允许吸收制品平坦放置。使用剪刀沿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边缘穿过吸收芯(即芯包裹物)上方的所有层作出两个纵向切口。沿循吸收制品的前腰边缘和后腰边缘穿过相同的层作出两个横向切口。然后去除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和吸收芯上方的任何其它层,而不干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可使用冷冻喷涂剂(例如由CRCIndustries,Inc.(885LouisDrive,Warminster,PA18974,USA)制造的CRCFreezeSpray)或等同助剂来促进最上层从吸收制品的去除。然后将顶片/采集层层合体与任何其它层分开,所述任何其它层包括任何载体层(例如非织造载体层、薄纸层);如有必要,使用冷冻喷涂剂。如果分配层例如包含纸浆的层附接到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则用镊子小心地去除任何残余的纤维素纤维,而不改变采集层。将带有三维突起部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在23℃±2℃的温度和50%±10%的相对湿度下调理了至少24小时)即“样品”铺放在硬质平坦水平表面上,使面向身体侧向上,即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顶片向上。确保样品以平面构型放置,而没有被拉伸,其中样品未被覆盖。然后向样品施加1.86kPa(0.27psi)的标称外部压力。此类标称外部压力是在不妨碍所述形貌轮廓测量的情况下施加的。这种外部压力是使用透明的无光泽平坦板施加的,所述板为200mm乘70mm和适当的厚度(约5mm)以实现83g的重量。将所述板轻轻地放置在样品上,使得板的中心点远离任何折叠部至少40mm,其中使整个板静置在样品上。折叠部对应于吸收制品(例如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如下部分,其中出于封装的目的,所述吸收制品已被折叠。将两个50mm×70mm的金属砝码(每个具有1200g的质量(43mm的近似厚度))轻轻地放置在板上,使得每个金属砝码的70mm边缘与板的70mm边缘对齐。将具有70mm×80mm的外部尺寸和42mm×61mm的内部尺寸和142g的总重量(近似厚度为6mm)的金属框架在所述两个端部砝码之间定位在板的中心,使所述框架的最长侧边与所述板的最长侧边对齐。如果样品小于70×200mm,或者如果不存在无折叠部的足够大的区域,或者如果感兴趣的区域靠近样品的边缘并且不能够用上述Plexiglas和砝码设定值来分析,则板的X-Y尺度和所添加的金属砝码可被调整以达到1.86kPa(0.27psi)的标称外部压力,同时保持最小30×40mm的视场。在30mm×40mm的视场中应当捕获样品的至少10个完整的三维突起部。将投影头定位成正交于样品表面(即正交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顶片)。调节样品和投影头之间的距离以便最佳地聚焦。在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中,开启按钮“Pattern(图案)”以使红十字出现在屏幕十字上并且黑十字出现在样品上。调节聚焦控制,直到黑十字在屏幕上与红十字对齐。调节图像亮度,然后“capture(捕获)”数字化图像。在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中,通过投影仪头部的侧面中的洞和/或通过在屏幕上改变相机“gain”(增益)的设定来改变镜头上的孔。当照明最佳时,在屏幕底部处标记为“I.O.”的红色圆圈将变成绿色。点击““Measure(测量)”按钮。通过Plexiglas板在30mm×40mm的整个视场上测量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样品的上表面的形貌。重要的是在该时间中保持样品静止不动以便避免所捕获的图像模糊不清。图像应当在将Plexiglas板、金属砝码和框架放置在样品之上之后的30秒内捕获。在捕获了图像之后,记录所述40mm×30mm视场面积的每一像素的X-Y-Z坐标。X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矩形视场的最长边缘的方向,Y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矩形视场的最短边缘的方向。Z方向为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X-Y平面为水平的,而Z方向为竖直的,即正交于X-Y平面。使用多项式过滤器(n=6)、11像素乘11像素的中值过滤器、和81像素乘81像素的结构过滤器来整平和过滤这些数据。多项式过滤器(n=6)用6次多项式逼近X-Y-Z坐标表面,并且将所述差值返回到所逼近的多项式。所述11像素乘11像素的中值过滤器将视场(40mm×30mm)分成11像素乘11像素的X-Y正方形。位于给定11像素乘11像素的正方形的中心处的像素的Z坐标将被该给定正方形的所有像素的平均Z值替换。81像素乘81像素的结构过滤器去除所述结构的波动性,并且将属于Plexiglas板的底部表面的所有Z峰值平移至顶部X-Y平面。“基准平面”因而被定义为X-Y平面,其拦截该顶部X-Y平面以下100微米的整个视场(即30mm×40mm)的形貌轮廓。在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中,为了测量“基准平面”(Z=-0.1mm)的“材料面积”,点击按钮“Evaluate(评估)”。然后,使用“Filter(过滤器)”功能来应用预过滤例程,其包括多项式过滤器(n=6)、11乘11的中值过滤器和结构过滤器(n=81)。以扩展名“.omc”将图像保存到计算机文件中。对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执行相同的上述规程,使面向衣服侧向上(即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采集层向上),所述40mm×30mm的视场位于精确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相同X-Y位置处。基准平面的“空区域”可被定义为所述表面轮廓上方的“基准平面”的区域。具有严格地位于所述视场面积(即30mm×40mm)内部而不与所述视场面积(即40mm×30mm)的边界相交或重叠的边界的“空区域”被定义为“隔离空区域”。对于“隔离空区域”,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被定义为可内接在给定“隔离空区域”内的最大圆圈的直径。该圆圈应当仅与“隔离空区域”重叠。在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中,这可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点击“Drawcircle”(画圆圈),并且在选定的“隔离空区域”内画出可能的最大内接圆圈。点击“Showsectionalpicture(显示截面图)”,可经由点击所述截面图轮廓的末端并随后点击“Horizontaldistance(水平距离)”来测量圆圈直径以获得突起部基座宽度。针对所采集的图像和数字化图像,确定所有“隔离空区域”的突起部基座宽度。然后,将“测量的突起部基座宽度”计算为6个最大突起部基座宽度的算术平均值。3)突起部高度测试方法如上文在“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中所述地从吸收制品提取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然后进行调理并在1.86kPa(0.27psi)的压力下扫描包括三维突起部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样品,使面向身体侧向上,即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顶片向上,如上文在“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中所述。在捕获了图像之后,记录并整平/过滤所述40mm×30mm的视场面积的每一像素的X-Y-Z坐标,如上文在“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中所述。基准平面也被定义为上文在“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中所述的基准平面。在PrimosOpticalProfiler仪器中,为了测量“基准平面”(Z=-0.1mm)的“材料面积”,点击按钮“Evaluate(评估)”。然后使用“Filter(过滤器)”功能来应用预过滤例程,其包括多项式过滤器(n=6)、11乘11的中值过滤器和结构过滤器(n=81)。以扩展名“.omc”将图像保存到计算机文件中。然后对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执行上文在“突起部基座宽度测试方法”中所述的相同的规程,使面向衣服侧向上(即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采集层向上),所述40mm×30mm的视场位于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精确的相同X-Y位置处。基准平面的“空区域”可被定义为所述表面轮廓上方的“基准平面”的区域。具有严格地位于所述视场面积(即30mm×40mm)的内部而不与所述视场面积(即40mm×30mm)的边界相交或重叠的边界的“空区域”被定义为“隔离空区域”。对于“隔离空区域”,“突起部高度”被定义为具有位于该“隔离空区域”中的X-Y坐标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表面轮廓的点的最小Z值和顶部X-Y平面的Z值之间的距离。点击“DrawNparallellines(画出N条平行线)”并画出第一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平行于所述视场的X轴(所述视场的最长尺寸的方向),穿过“隔离空区域”的中心并且延伸到“隔离空区域”边界之外。“隔离空区域”的中心对应于所述线段的中部,所述线段平行于所述视场的Y轴并且接合“隔离空区域”的最大Y值和最小Y值。然后输入要画出的线的“number”(数目),并且将所述线之间的“distance”(距离)设定为0.05mm。需要画出足够多的线以便覆盖整个“隔离空区域”。使所述平均化参数为0,然后点击“Ok”(确定)。然后点击“Showsectionalpicture””(显示截面图)。点击具有最小Z值的截面图轮廓的点,并且点击“Vertical距离”(竖直距离)以获得突起部高度。对于所采集的图像和数字化图像,确定所有“隔离空区域”的“突起部高度”。然后,将测量的突起部高度计算为所述6个最大“突起部高度”的算术平均值。加速压缩方法1.切出待测试的顶片/采集层层合体245的10个样本(本文称为样品),并且将11个纸巾样本切割成3英寸×3英寸(7.6cm×7.6cm)的正方形。2.使用带有50-60毫米直径的圆形底脚的Thwing-AlbertProGageThicknessTester或等同物以2.1kPa和2秒的保压时间测量所述10个样品各自的厚度。记录压缩前厚度,精确至0.01mm。3.交替放置测试样品的各层与纸巾,以纸巾开始和结束。纸巾的种类无关紧要,使用纸巾是为了防止变形的样本中的突起部发生“嵌套”。样本应当被取向成使得样品各自的边缘和纸巾各自的边缘相对对齐,并且样品中的突起部全部被取向在相同的方向上。4.将样本的叠堆放置到40℃的烘箱中,并且将砝码放置在所述叠堆的顶部上。砝码必须大于厚度测试仪的底脚。为了模拟高压力或低袋内叠堆高度,施加35kPa(例如,将17.5kg的砝码施加到70x70mm的面积上)。为了模拟低压力或高袋内叠堆高度,施加7kPa(例如,将3.5kg的砝码施加到70x70mm的面积上)。5.使样本在烘箱中放置15小时。在所述时间段过去之后,从样本上移除砝码并且从烘箱中取出样本。6.在从烘箱中取出样本后的30分钟内,如上文步骤2中所述地测量压缩后厚度,务必保持与记录压缩前厚度时相同的次序。记录所述10个样品各自的压缩后厚度,精确至0.01mm。7.使样本在23±2℃和50±2%的相对湿度下静置24小时,而不在样品上其施加任何砝码。8.在24小时之后,如上文步骤2所述地测量所述10个样品各自的恢复后厚度,务必保持与记录压缩前厚度和压缩后厚度时相同的次序。记录所述10个样品各自的恢复后厚度,精确至0.01mm。通过从恢复后厚度减去压缩后厚度来计算厚度恢复量,并且进行记录,精确至0.01mm。9.如果需要,可针对压缩前厚度、压缩后厚度和恢复后厚度计算所述10个样品的平均值。平坦采集测试方法该方法确定婴儿尿布的采集时间。所述方法的设定值取决于所测试的尿布尺寸。表1示出了旨在用作基准的常用尿布尺寸的说明。表1:用于尿布的常用尺寸说明设备测试设备1400示出于图17中,并且包括由厚度标称为12.5mm(0.5英寸)的聚碳酸酯(例如)制成的槽1411。槽1411包括具有508mm(20.0英寸)长度且具有152mm(6.0英寸)宽度的直线水平基座1412。将两个64mm(2.5英寸)高×508mm(20英寸)长度的直线竖直侧1413附连到基座1412的长边缘以形成U形槽1411,所述槽具有508mm(20.0英寸)的长度、152mm(6.0英寸)的内部宽度、和51mm(2.0英寸)的内部深度。槽1411的前端和后端不是封闭的。将具有508×152×25mm尺寸的开孔聚氨酯泡沫块1414包裹在聚乙烯膜中,并以泡沫1414和槽1411的边缘对齐的方式置于槽1411的底部,并且聚乙烯膜的上表面是光滑的且不含接缝、皱纹或瑕疵。聚氨酯泡沫1414具有根据DINENISO3386确定的40%压缩CV40下的2.4kPa+/-0.4kPa的压缩硬度和根据DINENISO845确定的16kg/m3+/-2kg/m3的密度,例如,一种包裹泡沫的膜可以“FOAMBASEFORLIQUIDACQUISITIONTEST”的描述购自CrossroadsMachineInc.(EnglewoodOhio45322,USA),或者可使用等同的膜包裹的泡沫。使用不能擦除的标记笔,平行于横向中心线从一端(前边缘)横跨聚乙烯覆盖件的上表面的宽度121mm(6.0英寸)绘制基准线:此类基准线距离必须根据基于表1的尺寸进行调节。直线聚碳酸酯顶板1415具有12.5mm(0.5英寸)的标称厚度,508mm(20.0英寸)的长度,以及146mm(5.75英寸)的宽度。在顶板1415的中心凿51mm(2.0英寸)直径的洞(即洞的中心位于顶板1415的上表面的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的交点处)。将具有51mm(2.0英寸)外径、37.5mm(1.5英寸)内径、以及102mm(4.0英寸)高度的聚碳酸酯圆筒1416胶合到顶板1415中的洞中,使得圆筒1416的底部边缘与顶板1415的下表面齐平,并且圆筒1416在顶板1415的上表面上方竖直突起89mm(3.5英寸),并且圆筒1416与顶板1415之间的接缝是不透水的。将高度为2mm(0.08英寸)且直径为44.5mm(1.75英寸)的环形凹槽1417加工成圆筒1416的底部内边缘。将尼龙丝网(该尼龙网的开口为1.5mm,尼龙丝直径为0.5mm)胶粘到凹槽1417中。所述网是经由如下方式制备的:切出直径为44.5mm的圆,并且在每个相对侧处(即相隔180°)切割所述直径的5mm。以45°角在顶板1415的上表面上钻出两个1mm直径的洞,使得所述洞与凹槽1417正上方的圆筒1416的内表面相交并且处在圆筒1416的相对侧处(即相隔180°)。将具有1mm直径的两根不锈钢线1418以不透水的方式胶合到所述洞中,使得每根线的一端与内圆筒壁齐平并且另一端从顶板1415的上表面突起。这些线在下文称为电极。横跨顶板1415的宽度以特定距离从前边缘平行于横向中心线划出基准线。所述距离为尺寸特定的并且示于下表2中。例如,121mm为用于尺寸4的距离。顶板1415/圆筒1416组件具有大约1180克的重量。表2:尺寸特定的距离、涌流体积和速率尺寸基准线距离[mm]涌流体积[ml]涌流速率[ml/s]1160248214740831345010412175155121751561217515还需要两个钢砝码,每个重量为4.5Kg并且测量宽度为146mm(5.75英寸)、深度为38mm(3.0英寸)、并且大约100mm(4英寸高)。规程所有测试均在23±2℃和50±10%的相对湿度下进行。将包含经包裹的泡沫块1414的聚碳酸酯槽1411置于适宜的平坦水平表面上。从其包装中取出一次性吸收产品,并且以适宜的间隔切割箍弹性体以使得产品平放。在适宜的顶部加载天平上称重产品至±0.1克内,然后置于采集装置中的经覆盖泡沫块1414上,其中产品的前腰边缘与聚乙烯覆盖件上的基准标记对齐。使产品沿设备的纵向中心线居中,其中产品的顶片(身体侧)面朝上并且后腰边缘朝向泡沫块1414的后端。将顶板1415置于产品的顶部上,其中突起的圆筒面朝上。划出的基准线与产品的前腰边缘对齐并且顶板1415的后端与泡沫块1414的后边缘对齐。随后将两个4.5Kg的砝码轻柔置于顶板1415上,使得每个砝码的宽度平行于顶板的横向中心线,并且每个砝码距离顶板1415的前边缘或后边缘83mm(3.25英寸)。落在圆筒中心处的所述产品的顶片的点被标记为制品的加载点。将适宜的电路连接至两个电极以检测它们之间导电流体的存在。将合适的泵例如由ColeParmerInstruments(Chicago,USA)供应的型号7520-00或等同物设定成通过软塑料管至多排放0.9质量%的氯化钠含水溶液,所述软塑料管具有4.8mm(3/16英寸)的内径,例如R-3603或等同物。将管的末端部分竖直地夹紧,使得其在附接到顶板1415的圆筒1416内居中,其中管的排放端面朝下并位于圆筒1416的上边缘以下50mm(2英寸)。泵经由定时器操作,并且被预校准成以15ml/sec的速率排放75.0ml的0.9%盐水溶液的涌流(对于尺寸4或等同物)。旨在用于特定尺寸的体积和速率示于上表1中。在下文中,例示了尺寸4的情况:对于其它尺寸,仅有的差别将是如表1所限定地针对具体尺寸替换基准线距离、涌流体积和涌流速率。激活所述泵并且在激活时立即启动定时器。泵以15mL/s的速率递送75mL的0.9%NaCl溶液至圆筒1416,然后停止。在测试流体被引入圆筒1416时,其通常在吸收结构的顶部上积累至一定程度。该流体使圆筒中两个电极之间的电路完整。在已递送涌流后,作为流体的溶液液滴的弯月面被吸收到结构中。当电路由于不存在圆筒中电极之间的自由流体而中断时,记下时间。特定涌流的采集时间为激活用于所述涌流的泵与电路中断时的点处之间的时间间隔。以该方式向产品递送四次涌流;每次涌流为75mL并以15mL/s递送。介于某次涌流的结束(即当所述电路在液体采集之后断开时)和下一次涌流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00秒。记录四次涌流的采集时间,精确至1.0s。对于每个选项,以该方式测试八个产品,并且计算相应涌流各自的平均涌流时间(第一次至第四次)。对于每次测试,均取用新的泡沫基座1414,或者在重新使用所述泡沫基座之前使所述泡沫基座松弛至少24小时。总采集时间为涌流1的采集时间、涌流2的采集时间、涌流3的采集时间和涌流4的采集时间的总和。总采集时间用秒表示。顶片中液体测试方法目的“顶片中液体测试方法”为顶片中所保留的液体的确定方式,即顶片干燥度的量度。为了确定顶片中的残余流体量,即顶片中液体的量,目的在于测量润湿顶片样本重量,即在从所述尿布测试样本取出并与采集层分开之后的重量、和在60℃的烘箱中放置了至少16小时之后的干燥顶片样本重量。实验配置-标记如在上文所述的“平坦采集方法”中所述的尿布加载点。-从“平坦采集测试方法”设备中取出所述尿布。-在所述尿布上,当顶片面向操作者时,使用永久性墨水笔和树脂玻璃模板(沿横向55mm宽,沿纵向120mm长,1-5mm厚)将一矩形对称地(沿横向和纵向对中)围绕所述加载点标记到顶片上。-如上所述地执行平坦采集测试方法。-在上述采集测试的最后涌流被吸收之后的至少10分钟,但不超过11分钟时,去除所述盖板和砝码,并且-小心地将所述尿布测试样本平坦地放置在实验室工作台上。润湿顶片样本的制备和顶片中液体的确定然后用外科手术刀沿所标记的矩形切割顶片/采集层层合体。小心地将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润湿顶片与下面的采集层分开,其间仅用镊子触碰它并且尽可能少地触碰;如有必要,可使用冷冻喷涂剂以更容易地去除顶片而不撕裂它。润湿顶片样本具有55mm宽和120mm长的尺度。将润湿顶片样本放置在涂有焦油的培养皿中。然后,对润湿顶片样本称重,精确至0.001g,这提供所述润湿顶片样本重量。将容纳在其培养皿中的润湿顶片样本在60℃的烘箱中放置至少16小时。然后,从烘箱中取出带有所述顶片样本的培养皿;使其在测试室的受控环境中冷却至少10分钟。将干燥顶片样本放置在一个新的涂有焦油的培养皿上。从天平记录所述干燥顶片样本的重量,精确至0.001g。然后顶片中液体被计算为润湿顶片样本重量和干燥顶片样本重量之间的差值。根据该规程针对每种类型的吸收制品测试四个样本,并且计算顶片中平均液体量。顶片负载被计算为顶片中液体量与干燥顶片重量的比率。根据该规程针对每种类型的吸收制品测试四个样本,并且计算平均顶片负载。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值不应被理解为严格限于所述确切数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每个这样的量纲旨在表示所述值以及围绕该值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40mm”的量纲旨在表示“约40mm”。除非明确地排除或换句话讲有所限制,本文中引用的每一篇文献,包括任何交叉引用或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以及本申请对其要求优先权或其有益效果的任何专利申请或专利,均据此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任何文献的引用不是对其相对于任何本发明所公开的或本文受权利要求书保护的现有技术的认可,或不是对其单独地或以与任何其它参考文献或多个参考文献的组合提出、建议或公开了任何此类发明的认可。此外,如果此文献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与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的文献中相同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相冲突,将以此文献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为准。虽然已经举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多个其他改变和变型。因此,本文旨在于所附权利要求中涵盖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型。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