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呛奶加奶乳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818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临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呛奶加奶乳贴。

背景技术:
大部分母亲在分娩后会经历2-3天的泌乳过渡期,在泌乳过渡期内,母亲是不产出母乳的,而且就算过了泌乳过渡期,在母乳产出早期很可能奶水不足,在此期间通常会使用奶瓶给新生儿喂奶粉,或者直接采用小勺小碗进行加奶,替代或者补充不足的母乳,当母亲有足够的奶水后再由母亲直接喂养。而当新生儿已经习惯奶嘴哺乳或者直接小勺小碗哺乳,切换到母乳喂养时,如果新生儿第一时间没有吮吸到足够的奶,新生儿先天性的吮吸反射在吮吸几口之后就会失望地放弃,造成乳头错觉。并且小勺小碗哺乳不易掌握每次的喂入量,容易引起新生儿呛奶。另一方面,育龄妇女有80%左右多少存在乳腺管阻塞的问题,乳腺管阻塞会造成哺乳期乳房胀痛,减少乳汁分泌,甚至引发乳腺炎,有的母亲产后3天双乳胀满,出现硬结、疼痛,甚至延至腋窝部的副乳腺,有奶不出、乳腺炎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大多数是因为乳腺管阻塞。因此在下奶初期几天,采用按摩等手段使本来粘结、闭合、扭曲的奶管打开,达到奶管通畅,预防产后乳房胀痛、有奶不出、乳房硬块、乳腺炎等情况的发生,使母乳喂养能顺利进行。专利申请号CN204745026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乳头保护器,包括上端带有吮吸嘴、下端带有乳房保护体的乳头保护器本体,在所述乳头保护器本体的外壁上固定有一根具有上管口和下管口的导通管,所述上管口位于所述吮吸嘴处,能保证在吸入妈妈乳汁的同时,一并吸入加奶器中的牛奶。但是该发明并未考虑加奶器加奶时奶水注入不均匀而流量过大时可能引起婴儿呛奶的问题,也未提出喂乳母亲乳腺管阻塞的改善措施,直接外露的导通管也影响婴儿吸吮时的愉悦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呛奶加奶乳贴,结构巧妙,操作方便,能够有效解决奶水流速过大或产生结块引起新生儿呛奶的问题,并有效降低母亲发生乳腺管阻塞的概率。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呛奶加奶乳贴,包括乳贴本体,还包括设在所述乳贴本体上的具有存奶空腔的吮吸头、设在所述乳贴本体上与母体连接的连接带、设在所述乳贴本体上且与所述存奶空腔相通的加奶管以及设在所述吮吸头中的防呛奶结构。作为优选,所述乳贴本体上设有以设定间隔设置的多个按摩块,所述按摩块与所述乳贴本体一体成型,所述按摩块根部为圆柱体,顶部为圆弧半球体。作为优选,所述乳贴本体上设有和所述加奶管相通的第一工艺孔,所述吮吸头设有和所述第一工艺孔以及所述存奶空腔相通的第二工艺孔,所述防呛奶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工艺孔中。作为优选,所述防呛奶结构包括阻挡块,所述阻挡块设有靠近所述第一工艺孔的第一缓冲面、靠近所述存奶空腔的节流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面与所述节流面之间下凹的第二缓冲面。作为优选,所述阻挡块中设有和所述第一缓冲面位置相应的第一气囊以及和所述节流面位置相应的第二气囊。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工艺孔中设有弹性板以及一端和所述弹性板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壁厚大于所述弹性板的壁厚,所述安装板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设有用于承受从所述第二工艺孔流出奶水冲击力的锥形套,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二工艺孔成120°-150°夹角;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一缓冲面之间形成第一节流间隙,所述节流面和所述第二工艺孔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节流间隙,且所述第一节流间隙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节流间隙的宽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工艺孔上设有位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二节流间隙之间的上弹性螺旋体,所述上弹性螺旋体两端和所述第二工艺孔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面上设有下弹性螺旋体,所述下弹性螺旋体两端和所述第二缓冲面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上弹性螺旋体与所述下弹性螺旋体上间隔地设有相向布置的弹性螺旋条。作为优选,所述吮吸头设有多个与所述存奶空腔连通的吮吸通道。作为优选,所述加奶管上设有密封盖。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吮吸头中防呛奶结构的设置,对注入乳贴本体中的奶水施以有效多级缓冲与搅拌,大幅降低奶液的流速,消除奶水未充分混合而产生的结块,使奶水缓慢、均匀地补充至存奶空腔,防止呛奶情况的发生;同时设置的按摩块直接紧贴母亲乳房,刺激乳房多处穴位,在哺乳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指按压乳贴,对乳房实施按摩,疏通乳腺管,降低乳腺管阻塞发生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防呛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乳贴本体1,还包括设在所述乳贴本体1上的具有存奶空腔8的吮吸头2、设在所述乳贴本体1上与母体连接的连接带3、设在所述乳贴本体1上且与所述存奶空腔8相通的加奶管4以及设在所述吮吸头2中的防呛奶结构9,所述乳贴本体1上设有和所述加奶管4相通的第一工艺孔5,所述吮吸头2设有和所述第一工艺孔5以及所述存奶空腔8相通的第二工艺孔6,所述防呛奶结构9设于所述第二工艺孔6中,所述吮吸头2设有多个与所述存奶空腔8连通的吮吸通道10。第一工艺孔5位于乳贴本体1内部,一端与设在乳贴本体1上的加奶管4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工艺孔6与存奶空腔8连通,向乳贴加奶时,奶液通过加奶管进入乳贴内部的第一工艺孔,再经由第二工艺孔6的过渡进入存奶空腔8,乳贴通过连接带3与母体紧密贴合,婴儿直接吮吸存奶空腔8中的奶水,没有外露的管路需要进入婴儿口内,更卫生,婴儿吮吸时的感觉更自然更顺畅。在母亲还未产奶时,婴儿通过吮吸头2上的吮吸通道10吮吸注入积留于存奶空腔8中的奶水;在母亲产奶量不足时,婴儿在吮吸通过吮吸通道10获得的母乳的同时,可向乳贴中适当注入奶液以补充不足。进一步的,所述乳贴本体1上设有以设定间隔设置的多个按摩块7,所述按摩块7与所述乳贴本体1一体成型,所述按摩块7根部为圆柱体,顶部为圆弧半球体。按摩块7通过连接带3与母体的连接与母体乳房紧密相贴,抵住母体乳房大部,刺激母体乳房多处穴位,在哺乳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指按压乳贴,对乳房实施按摩,疏通乳腺管,降低乳腺管阻塞的概率,防止产生因乳腺管阻塞导致的疾病。如图2所示,所述防呛奶结构9包括阻挡块,所述阻挡块设有靠近所述第一工艺孔5的第一缓冲面901、靠近所述存奶空腔8的节流面90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面901与所述节流面903之间下凹的第二缓冲面902,所述阻挡块中设有和所述第一缓冲面901位置相应的第一气囊904以及和所述节流面903位置相应的第二气囊905,所述第二工艺孔6中设有弹性板906以及一端和所述弹性板906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的安装板907,所述安装板907的壁厚大于所述弹性板906的壁厚,所述安装板907上设有旋转轴908,所述旋转轴908上设有用于承受从所述第二工艺孔流出奶水冲击力的锥形套909,所述旋转轴908和所述第二工艺孔6成120°-150°夹角,优选150°,所述安装板907和所述第一缓冲面901之间形成第一节流间隙913。奶水从加奶管4中注入,经过第一工艺孔5流至第二工艺孔6中,首先由锥形套909承受下落奶水冲击,带动锥形套909以旋转轴908为轴旋转,对奶水进行搅拌混合,利于消除奶水中的结块,弹性板906支承着通过旋转轴908装有锥形套909的安装板907,奶水下落使安装板907受到向下的冲击力,以弹性板906为支点摆动,通过形变及锥形套909的旋转消耗奶水的动能并对奶水进行混合,同时安装板907的下摆和回弹改变着第一节流间隙913的宽度,奶水下落冲击力越大,安装板907下摆幅度越大,使第一节流间隙913的宽度收的越小,通过第一节流间隙913的奶水动能损失也随之增加,保证不同速度下落的奶水都能受到有效削弱。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工艺孔6上设有位于所述安装板907和所述第二节流间隙914之间的上弹性螺旋体910,所述上弹性螺旋体910两端和所述第二工艺孔6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面902上设有下弹性螺旋体911,所述下弹性螺旋体911两端和所述第二缓冲面902固定连接,所述上弹性螺旋体910与所述下弹性螺旋体911上均设有弹性螺旋条912,且以间隔地的方式相向布置,弹性螺旋条912一端和上弹性螺旋体910、下弹性螺旋体911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节流面903和所述第二工艺孔6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节流间隙914。奶水经过第一缓冲面901时,第一气囊904对第一缓冲面901提供有力的支撑,产生的形变进一步降低奶液流速;奶水再经过相向交错布置的弹性螺旋条912,在奶水的冲击下弹性螺旋条912发生位置攒动,进一步混合与搅拌奶水,并由支承弹性螺旋条912的上弹性螺旋体910与下弹性螺旋体911产生变形以更进一步降低奶液流速;第二节流间隙914宽度最窄,相对位置最高,奶水经过第二节流间隙914时,产生爬坡效应,进一步抵消奶水的流动能量,使存奶空腔8比较平缓地接收通过第二工艺孔6通向存奶空腔8的开口的奶水,第二气囊905对节流面903提供有力支撑,避免被通过的奶水产生过大的变形而被削弱阻流效果;第二工艺孔6的横截面积是所述第二节流间隙横截面积的20-30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