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为一种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中药方剂。
背景技术:
痤疮系一多因素疾病,现在已知与雌/雄激素失调、皮脂腺功能亢进、微生物、免疫水平及炎症有关。如青春前一般无痤疮;女性经常经前痤疮加重,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使皮脂腺分泌增多,聚积于毛囊内不易排出,致使毛囊栓塞形成粉刺,原存在于毛囊内的痤疮棒状杆菌在厌氧条件下得以繁殖,产生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三酸甘油脂,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进一步使毛囊壁受损而破裂,引起毛囊周围炎症形成痤疮。
目前临床上西医多内服加外用药结合治疗。内服药物有维生素b2、维生素b6,复合维生素b制剂,维生素e及维生素ad;维甲酸类;内分泌抑制剂,如乙烯雌酚等雌激素类制剂,抗雄激素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等;抗生素、锌制剂等等。这些内服药经常配合多种洗剂结合使用。这些对症疗法,有一定效果,但复发绿较高。可能的原因是痤疮是多因素综合达到平衡后,在局部皮肤上表现的症状。针对某单一原因的制剂,在机体适应给药后的环境后,这些因素重新达到平衡时,就有可能再次发作。
有人根据现代病理生理研究,认为痤疮局部有痤疮杆菌及其他常驻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大量繁殖,痤疮患者血粘度偏高。因此以对此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的清热药,结合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利水渗湿、理气药作为治疗痤疮的药物。
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古代文献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尤其是湿热)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痤疮,就是这种“火郁”证外在表现之一。治疗的方法,当遵照《内经》“火郁则发之”之理。所谓“发”,为发散之意,张子和谓“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
痤疮是由肺经郁滞、湿热蕴结引起的。.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郁而化火,火热之邪,均易夹毒,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肉成脓,可发为肿疡。火热亢盛,易耗正气,消灼津液,易耗气伤津,出现气阴两伤。痤疮的关键为“内热郁闭”。郁当散,热宜清。但散者多为辛温之品,有助火生热之嫌;清者多为寒凉之品,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有加重郁闭之嫌。因此,不管上面说的根据现在病理生理研究,得出的以清热活血为主,辅以利水渗湿理气为治疗大法,或清散之法,都有利有弊。用药稍有不慎,就会进退失据。
本发明结合了中医体质学理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但同时体质也是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时里的体病相关理论就讲到可通过对体质的调理和干预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从中医体质学来看,痤疮患者并不一定都是湿热体质,属湿热体质的人也并非都会长痤疮。但湿热体质人是痤疮的高发人群,其长痤疮的机率要远高于常人,因此,可通过调理湿热体质,来治疗痤疮。本发明针对湿热体南痤疮的这些病机特点,根据临床经验,审慎选药。当郁而化火,火毒煊盛之时,因为急则治其标,当清热解毒。但需注意此热中有湿,慎用寒凉之品,以防伤正,致正气虚弱,推行不力,使瘀滞难清。在祛痰湿化郁之时,加以透表,给湿邪、热邪以出路。在祛邪之时,兼顾调整素体偏湿热体质,而防反复。因此治疗痤疮当清热利湿,解毒透表,祛瘀化痰。本项发明的方剂属于治疗湿热体质痤疮核心处方,主要发明人为人社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大部委联合认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余年。多年来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在临床上治愈痤疮病人达数百例。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主张的药材含量范围为专门针对于成药及食品开发而设计的处方量,其处方药材使用量构成变化情况从未公开外泄,本发明方剂的组方及用药剂量都非常精炼合理,使用安全,特别适合开发成治疗痤疮的中成药及食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项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中药方剂,是发明人经多年临床治疗痤疮经验的总结,针对湿热体质痤疮,从调节湿热体质入手,并专程针对于湿热体质及青年人群的口感进行组方筛选设计以增强患者服用的依从性。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中药方剂具有疗效确切,组方精炼安全,特别适合中药新药及食品产业开发。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方剂,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
干芦根10-30份,生薏苡仁10-30份,桃仁5-15份,马齿苋10-30份,鱼腥草10-30份,桑叶10-30份,淡竹叶5-15份,白芷5-15份,薄荷10-20份,决明子10-20份。
作为优选项:
所述中药原料重量份构成如下:干芦根15-25份,生薏苡仁15-25份,桃仁6-12份,马齿苋15-25份,鱼腥草12-18份,桑叶12-18份,淡竹叶6-12份,白芷6-12薄荷12-18份,决明子12-18份。
再优选所所述中药原料重量份构成为:干芦根20份,生薏苡仁20份,桃仁10份,马齿苋20份,鱼腥草15份,桑叶15份,淡竹叶10份,白芷10份,薄荷15份,决明子15份。
本发明所述中药方剂的功能主治为:清热利湿,解毒透表,祛瘀化痰。用于丘疹性、粉刺性、脓疱性、结节性、囊肿性或聚合性痤疮,伴见额面油滑光亮,口干口苦,大便干结或粘滞不爽,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组方方解即作用机理为:
痤疮又称“青春痘”、“粉刺”,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自青春期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脸上或其他部位长有痤疮,只是时间长短、量多量少的问题。痤疮典型表现为丘疹、黑头、脓疱、脓肿、结节、囊肿,甚至瘢痕,常有碍美观。本病属于中医“肺风粉刺”。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经郁滞、湿热蕴结。
《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医林纂要》认为芦根:能渗湿行水,疗肺痈。薏苡仁,《本草纲目》认为: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本草述》认为: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本草新编》认为: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本方以干芦根清透肺热,升而不凝;薏苡仁利湿健脾排脓,而无参、术之品滋生湿热之虞;二药相配,清热利湿排脓,针对主要病机而设,故为君药。《用药心法》认为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马齿艾辛寒能凉血散热,故主症结,痈疮疔肿,白秃,及三十六种风结疮。《本草经疏》认为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本方选桃仁破血逐瘀,润肠通便;马齿苋清热利湿;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兼能利湿;桑叶清泄肺热,疏散风热,四者共为臣药。淡竹叶清热利尿;白芷消肿透脓,为治疗头面部疾病的要药,兼有美白的功效;薄荷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表之功,给湿邪和热邪以出路;决明子清热通便,四药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透表,祛瘀化痰之功。
组方中各配伍中药的药理作用阐述如下: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芦根含维生素b1、b2、c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天冬酰胺,氨基酸,脂肪酸,甾醇,生育酚,多元酚如咖啡酸和龙胆酸,薏苡素,小麦黄素,β-香树脂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寒酮和由阿拉伯糖,木糖和葡萄糖所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的多糖,还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香草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及二氧杂环己烷木质素。后者的氧化降解产物为苯丙烷的愈创木酚基,丁香酚基和4-羟基苯基的衍生物。药理作用有:本品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神经肌肉标本的电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反应及大鼠膈肌的氧摄取和无氧糖酵解,并能抑制肌动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统的反应,还有比较弱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对大鼠及小鼠均有镇静作用,并能与咖啡因相拮抗。有镇痛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似。有解热作用,对ttg(pseu-domonasfluorescens菌体的精制复合多糖类)性发热的解热作用较好,对二硝基酚引起的发热无甚作用。对多突触反射(猫腓神经-腓肠肌标本)有短暂的抑制作用。静脉注射可引起家兔血压短暂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及离体兔肠均呈抑制作用,对兔耳血管无明显影响。对离体豚鼠肠管有松弛作用,能显着抑制离体兔小肠收缩,使蠕动收缩减慢;可升高血中甲状腺素;有轻度抗氧化作用,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味甘、淡,性凉。入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的功效。临床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等。现代研究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氨基酸(为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少量维生素b1等。药理证实薏苡仁油(主要为棕榈酸及其酯)对呼吸,小量兴奋,大量麻痹(中枢性);能使肺血管显著扩张。对离体蛙心及离体兔肠,低浓度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抑制作用;对家兔及豚鼠子宫一般呈兴奋作用,肾上腺素可反转其兴奋作用;它还有抗利尿作用;大量可使动物麻痹,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对癌细胞有阻止成长及伤害等作用。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苦,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效。临床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等。现代研究其含有桃仁含苦杏仁甙,挥发油,脂肪油,葡萄糖,蛋白质,蔗糖等;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另含苦杏仁酶等。药理证实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粘稠度、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的干燥地上部分。味酸,性寒。入杆、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用于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主要成分有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和钾盐(包括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和其他钾盐,还含多巴(dopa),多巴胺(dopamine),甜菜素(betanidin),异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式(betanin),异甜菜甙(isobetanin),草酸(oxalicacid),苹果酸(malicacid),柠檬酸(citr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cacid),丙氨酸(alanine)以及葡萄糖(glucose),以及显生物碱,香豆精,黄酮,强心甙和蒽甙,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等。药理证实具有抗菌、兴奋消化道平滑肌、舒张骨骼肌、对子宫有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以及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等作用。
鱼腥草: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临床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现代研究主要成分有挥发油类,油中主要为甲基壬酮、鱼腥草素、桂叶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异槲皮甙、金丝桃甙、芸香甙、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等。药理证实有抗菌抗病毒、利尿止血等作用。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含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d-葡糖甙、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和蜕皮甾酮、溶血素、绿原酸。另有挥发油,其中有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异己酸、水杨酸甲酯、愈创木酚、酚、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三十一烷、羟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门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以及维生素c,谷胱甘肽,叶酸,5-甲酰四氢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腺嘌呤、胆碱、胡芦巴碱,以及铜、锌、硼35、锰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抑菌、降糖作用,和对肠平滑肌抑制作用、兴奋动情期子宫平滑肌等。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brongn.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fiiedelin)。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现在研究证明其水溶性成分对酵母大肠杆菌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较弱的利尿作用,并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以及较弱的抑菌作用,升血糖作用。
白芷: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的干燥根。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功能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含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氧化前胡素等。具有解热镇痛,解痉,降压,抗菌抗炎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等。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功能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挥发油主要味薄荷醇,薄荷酮,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等。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obtusifolial.或小决明cassiatora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含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素蒽酮、大黄素甲醚、决明素、橙黄决明素,以及新月孢子菌玫瑰色素、决明松、决明内酯及维生素a。具有一定的降压、抗菌和泻下作用。临床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临床研究
经发明人120例痤疮患者的临床研究统计显示,使用以本发明方剂为基本方治疗湿热体质痤疮1个月内,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临床治愈:疗效指数达95%以上;显效:疗效指数在70~95%之间;有效:疗效指数在50~70%之间;无效:疗效指数小于50),治疗期间未见不良事件。
典型临床病例
病例1:
吴某,女,在校生,20岁。2008年11月就诊。中医体质辨识为湿热体质。主诉面部痤疮2年余,平时学习紧张,失眠多梦,经前痤疮加重。现唇周、两颊痤疮较多,疹色红,白头粉刺,有少量囊肿。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透表,服用本发明方剂。7剂后再诊,痤疮减轻。前日行经,既往经前痤疮加重,本次无新痤疮出现。后以本发明方剂再服2周,面部痤疮全部消失,经前未出现新的痤疮,面色红润。
病例2:
何某,男,在校生,22岁。2009年9月就诊。中医体质辨识为湿热体质。主诉痤疮反复发作7年,曾用多种药物治疗。现结节、囊肿并现,前额、两颊、唇周痤疮较多,局部较多脓头;头油多,汗少,舌胖大质红,苔厚黄,脉滑。以清热利湿,解毒透表,祛瘀化痰。再诊时见效,痤疮基本痊愈。继续以本发明方剂7剂,痤疮较前好转,囊肿部分消去。再予本发明方剂固效。2月后痤疮消失,红斑不显,仅有部分瘢痕未退。
病例3:
杨某,女,18岁。2010年7月就诊。中医体质辨识为湿热体质。主诉皮疹半年,反复发作。近半月皮疹明显加重,丘疹、粉刺数量增多,部分可见脓头。面部出油较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以本发明方剂7剂。再诊无新皮疹出现,原皮疹有所消退。继续本发明方剂7剂,面部皮疹基本消退,仅有暗红色色素沉着。再服7剂后,临床痊愈。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方剂对痤疮的治疗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痤疮患的症状,组方精炼,使用安全,非常适合开发成中药制剂(成药)或食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20份,生薏苡仁20份,桃仁10份,马齿苋20份,鱼腥草15份,桑叶15份,淡竹叶10份,白芷10份,薄荷15份,决明子15份。
制备步骤:
将所称取的各味中药,按传统工艺煎成汤剂或按常规的中成药制剂工艺加工成中国药典中所定义的片剂、丸剂、胶囊、颗粒剂、散剂或口服液等临床主要中成药制剂或依照常规食品加工工艺制成食品。为调和口感,可以加适量的甜味剂,比如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甜菊糖苷、罗汉果甜素等,也可加入适量的酸味剂,比如苹果酸、柠檬酸等进行纠味。
实施例2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30份,生薏苡仁30份,桃仁5份,马齿苋10份,鱼腥草30份,桑叶10份,淡竹叶5份,白芷15份,薄荷20份,决明子10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10份,生薏苡仁10份,桃仁15份,马齿苋30份,鱼腥草10份,桑叶30份,淡竹叶15份,白芷5份,薄荷10份,决明子20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15份,生薏苡仁15份,桃仁6份,马齿苋12份,鱼腥草12份,桑叶18份,淡竹叶6份,白芷9份,薄荷12份,决明子18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25份,生薏苡仁18份,桃仁9份,马齿苋25份,鱼腥草20份,桑叶25份,淡竹叶9份,白芷12份,薄荷18份,决明子12份。
实施例6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12份,生薏苡仁25份,桃仁12份,马齿苋18份,鱼腥草25份,桑叶12份,淡竹叶10份,白芷10份,薄荷15份,决明子15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18份,生薏苡仁12份,桃仁10份,马齿苋24份,鱼腥草18份,桑叶25份,淡竹叶10份,白芷10份,薄荷15份,决明子10份。
实施例8
按重量比分别称取干芦根20份,生薏苡仁20份,桃仁12份,马齿苋15份,鱼腥草10份,桑叶20份,淡竹叶12份,白芷6份,薄荷12份,决明子12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如何实施所作的举例说明,而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的各种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