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0560阅读:20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组份的医药配制品,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咽炎患者就诊时,常常主诉咽部不适,咽痒咳嗽,咽部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还不时发出“吭喀”的声音。这就是中医称之为“慢喉痹”的病证。本病证多发生于中年人,病程绵长,症状较多,反复发作,不易治愈。中医认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如有肺胃蕴热,火热上炎,熏蒸咽喉;或因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煎灼津液,均可致咽部慢性充血,粘膜干燥,咽喉失养而发病。下面谈谈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咽炎的。

一、未病先防

1.慎起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是防治慢性咽炎的有效措施之一。居室还应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干燥及过冷、过热、过湿都可影响咽部粘膜的防御机能,造成咽部感觉异常,日久而导致慢性咽炎病变。还要做到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2.调饮食: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及油榨食的食物。春秋季节多吃一些具有酸甘滋阴的食品,如橘子、橄榄、鸭梨、青果及新鲜蔬菜等。

3.动养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减少烟酒和粉尘等刺激,纠正张口呼吸等不良习惯。还要避免过度发音。

4.防外感: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积极防治口鼻及咽喉疾病。

二、既病防变

慢性咽炎可独立存在,也可继发于上呼吸道其他部位炎症或许多全身疾病。慢性咽炎治不及时,还可引起全身不适,甚至音哑。因此必须抓紧治疗。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肺胃蕴热、肝郁痰热、肺肾阴虚等不同证型。此病要辨证施治:

(1)肺胃蕴热,临床证候:口干舌燥,咽喉不利,干咳痰少而黄,咽部粘膜红赤,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或实。治法:清肺胃热,除痰利咽。方剂:清肺散合清胃散加减。

(2)肝郁痰火,临床证候:咽燥微痛,咽部异物感明显,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畅时尤甚,急躁易怒,胸胁闷胀,咽后壁滤泡增生,大便不调,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化痰利咽。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3)肺肾阴虚,临床证候: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午后较重,或咽部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粘膜暗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补肺肾,清热利咽。

慢性单纯性咽炎在控制各种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及应用各种治疗后可以缓解直至治愈,否则可能迁延成为慢性肥厚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及慢性萎缩性或慢性干燥性咽炎的治疗效果欠佳,症状易反复;慢性过敏性咽炎脱离致敏原后症状可缓解至消失;慢性反流性咽炎控制胃食管反流后症状可以明显缓解直至治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临床表现在:咽燥微痛,咽部异物感明显,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畅时尤甚,急躁易怒,胸胁闷胀,咽后壁滤泡增生,大便不调,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化痰利咽。西医一般用化学药物解决,虽有一定疗效,见效快,但容易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引起某些并发症;而中药制品则因其取材天然、安全性好、低副作用、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疗效佳而备受青睐。但现有的方剂针对性差,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慢性咽炎的症状,并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中药组合物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内服药物与外用药物组成,内服药物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丹皮10~20份,橘红10~20份,麦冬10~20份,栀子10~20份,紫苏梗10~20份,白芍10~20份,柴胡10~20份,香附10~20份,甘草10~20份,桔梗10~20份,木蝴蝶10~20份,茯苓10~20份,知母10~20份,瓜蒌10~20份,枇杷叶10~20份,天花粉10~20份,夏枯草10~20份,黄芩10~20份,远志10~20份,陈皮10~20份。

所述外用药物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西瓜霜10~20份,白芷10~20份,白芨10~20份,薄荷10~20份,冰片10~20份,白僵蚕10~20份,罗汉果10~20份,羌活10~20份,艾叶10~20份,威灵仙10~20份。

所述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所述内服药物还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丹皮10~15份,橘红10~15份,麦冬10~15份,栀子10~15份,紫苏梗10~15份,白芍10~15份,柴胡10~15份,香附10~15份,甘草10~15份,桔梗10~15份,木蝴蝶10~20份,茯苓10~20份,知母10~20份,瓜蒌10~20份,枇杷叶10~20份,天花粉10~20份,夏枯草10~20份,黄芩10~20份,远志10~20份,陈皮10~20份。

所述外用药物还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西瓜霜10~15份,白芷10~15份,白芨10~15份,薄荷10~15份,冰片10~15份,白僵蚕10~20份,罗汉果10~20份,羌活10~20份,艾叶10~20份,威灵仙10~20份。

所述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所述内服药物也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丹皮10~20份,蝉蜕10~20份,麦冬10~20份,栀子10~20份,紫苏梗10~20份,白芍10~20份,柴胡10~20份,香附10~20份,甘草10~20份,桔梗10~20份,木蝴蝶10~15份,茯苓10~15份,知母10~15份,瓜蒌10~15份,枇杷叶10~15份,天花粉10~15份,夏枯草10~15份,黄芩10~15份,远志10~15份,陈皮10~15份。

所述外用药物也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西瓜霜10~20份,白芷10~20份,白芨10~20份,薄荷10~20份,冰片10~20份,白僵蚕10~15份,罗汉果10~15份,羌活10~15份,艾叶10~15份,威灵仙10~15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为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原料药用乙醇萃取,作为组分1;

b.将乙醇萃取过的药渣用水煎煮2次,合并浓缩提取液,作为组分2;

c.将组分1组分2合并浓缩成浸膏,加淀粉或糊精调和制片。

所述步骤a中,可以将所有原料药切碎,将其浸泡置于有盖不锈钢桶内,加70%乙醇液,质量为粗颗粒的0.8-1倍,搅拌均匀,湿润密闭放置1小时以上,使充分膨胀;将渗漉筒底部滤板用纱布袋包裹铺平后再将湿润膨胀后的药物样品拌松弄散,然后用不锈钢勺盛粉,均匀的装入渗漉筒,装10-12厘米厚,用T型棒压匀,再按上述操作,一层一层的装入,适当加压,药粉填装不得超过渗漉筒的2/3高处;药粉面上盖不锈钢孔板压牢,打开渗漉筒下面的放料阀,并放一容器,然后缓缓加入70%乙醇液;待排出药粉粉粒之间的空气,并有乙醇流出约20L左右,关闭放料阀,盖上漉筒、浸渍24小时,然后开放料阀进行渗漉,控制渗漉速度一般为1000g药材每分钟流出2~3ml,滤液放入贮液缸内,并将排空时的乙醇液倒入贮液缸;将渗滤液合并静置,静置备用,作为组分1。

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上述萃取过的原料残渣放入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5的滤液,作为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组分1与组分2合并,放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混合,先将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2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浸膏,然后加糊精或淀粉压片,装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外用制剂为喷雾剂,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a.取白芷、白芨、薄荷、冰片和羌活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过细筛待用,作为组分1;

b.将其余原料除西瓜霜外用乙醇提取,浓缩,作为组分2;

c.将西瓜霜与组分1组分2混合后加溶剂调和,杀菌装入喷雾器。

所述步骤a中,可以先将原料药白芷、白芨、薄荷、冰片和羌活用水蒸气法蒸馏,得到结晶物,然后粉碎,过100-120目筛,作为组分1备用。

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除西瓜霜的其余原料药放入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5的滤液,作为组分,作为组分2;将西瓜霜与组分1组分2中,搅拌均匀,加溶剂,装入喷雾器中,由于本发明不含防腐剂,需要冷藏。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慢性咽炎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各型慢性咽炎症状大致相似且多种多样,如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部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感。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临床表现在:咽燥微痛,咽部异物感明显,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畅时尤甚,急躁易怒,胸胁闷胀,咽后壁滤泡增生,大便不调,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化痰利咽。西医一般用化学药物解决,虽有一定疗效,见效快,但容易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引起某些并发症;而中药制品则因其取材天然、安全性好、低副作用、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疗效佳而备受青睐。本发明内服外用合并作用,疏肝利咽汤方中郁金、紫苏梗、橘红疏肝解郁,行气消胀,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以消痰气凝结之患;枇杷叶、黄芩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泻热降火,以清上焦之肺火;瓜蒌、天花粉益肾养阴,宽中理气,润肺生金,以金水相生,将肺肾上下沟通;丹皮、浙贝母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清热散结,以消咽中瘀结;夏枯草、栀子、僵蚕消散咽部滤泡增生;桔梗、玉蝴蝶、薄荷祛痰止咳,宣肺利咽,以引药上行咽喉。全方可疏肝行气,祛瘀散结,理气健脾,益肾润肺,如此,则标本兼治,故临床用之,屡治屡效。

具体实施方式

慢性咽炎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弥漫性咽部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局限性咽部炎症则多为咽淋巴组织炎症。本病在临床中常见,病程长,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从病理学上,慢性咽炎可分为以下5类:

1.慢性单纯性咽炎

此种类型较常见,表现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病变主要集中在咽部黏膜层,其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组织浸润,也可见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可伴有黏液腺肥大,腺体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且较黏稠。

2.慢性肥厚性咽炎

又称慢性颗粒性咽炎及咽侧炎,慢性单纯性咽炎迁延不愈可形成慢性肥厚性咽炎,此种类型在临床中也很常见。咽部黏膜层充血增厚,黏膜及黏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在黏液腺周围的淋巴组织增生突起,表现咽后壁多个颗粒状淋巴滤泡,可呈慢性充血状,亦可多个淋巴滤泡融合为一体。黏液腺内的炎性渗出物可被封闭其中,在淋巴颗粒隆起的顶部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渗出物。此型慢性咽炎常累及咽侧索淋巴组织,使其增生肥厚,呈条索状。

3.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

临床中较少见。发病初期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继因黏膜下层慢性炎症,逐渐发生机化及收缩,压迫腺体与血管,使腺体分泌减少和营养障碍,致使黏膜及黏膜下层逐渐萎缩变薄。咽后壁上可有干痂或脓痂附着,通常伴有臭味。

4.慢性过敏性咽炎

又称慢性变应性咽炎。为发生于咽部黏膜的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变应原刺激咽部黏膜,使合成IgM的浆细胞转化为合成IgE的浆细胞,IgE又附着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咽部黏膜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接触机体后,变应原与介质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包括组胺、合成前列腺素等多种炎性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引起过敏反应。而食物性过敏原主要通过补体C3、C4途径引起过敏反应。慢性过敏性咽炎多伴发于全身变应性疾病或变应性鼻炎,亦可单独发病。季节性慢性过敏性咽炎,其症状可有季节性变化。如对食物过敏,可在进食致敏性食物后出现慢性咽炎的相关症状。

5.慢性反流性咽炎

与胃食管反流相关。胃液由于胃食管反流直接损伤咽部黏膜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的慢性炎症。

慢性咽炎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各型慢性咽炎症状大致相似且多种多样,如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部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感。由于咽后壁通常因咽部慢性炎症造成较黏稠分泌物粘附,以及由于鼻、鼻窦、鼻咽部病变造成夜间张口呼吸,常在晨起时出现刺激性咳嗽及恶心。由于咽部异物感可表现为频繁吞咽。咽部分泌物少且不易咳出者常表现为习惯性的干咳及清嗓子咳痰动作,若用力咳嗽或清嗓子可引起咽部黏膜出血,造成分泌物中带血。

治疗:1.去除病因,戒烟酒,积极治疗引起慢性咽炎的原发病(急性咽炎、鼻和鼻咽部慢性炎症、反流性胃食管疾病、改善工作及生活环境)。2.生活方式改变,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正常作息、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通过增强自身整体免疫功能状态来提高咽部黏膜局部功能状态。3.局部治疗(1)慢性单纯性咽炎,常用复方硼砂、呋喃西林溶液等含漱,保持口腔、咽部的清洁;或含服碘喉片、薄荷喉片等治疗咽部慢性炎症的喉片;中药制剂如对慢性咽炎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可用复方碘甘油、5%的硝酸银溶液或10%的弱蛋白银溶液涂抹咽部,有收敛及消炎作用;超声雾化可以缓解慢性咽炎的症状;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疏肝利咽汤方中郁金、紫苏梗、橘红疏肝解郁,行气消胀,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以消痰气凝结之患;枇杷叶、黄芩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泻热降火,以清上焦之肺火;瓜蒌、天花粉益肾养阴,宽中理气,润肺生金,以金水相生,将肺肾上下沟通;丹皮、浙贝母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清热散结,以消咽中瘀结;夏枯草、栀子、僵蚕消散咽部滤泡增生;桔梗、玉蝴蝶、薄荷祛痰止咳,宣肺利咽,以引药上行咽喉。全方可疏肝行气,祛瘀散结,理气健脾,益肾润肺,如此,则标本兼治,故临床用之,屡治屡效。

白芍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益女子血。《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知母,拉丁学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也叫毛知母,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种干燥根状茎为著名中药,性苦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属清热下火药,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有“毛知母”与“知母肉”之分。最主要产区在河北。中药别名:兔子油草、大芦水、妈妈草、蒜瓣子草、羊胡子根、地参等。

麦冬,《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麦冬主要含沿阶草苷、甾体皂苷、生物碱、谷甾醇、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以及降血糖的作用。另外,麦冬有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作用,尤其对增进老年人健康具有多方面功效。

白芨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神农本草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本草纲目》:“气味(根)苦、平、无毒。

枇杷叶全年均可采收。其性微寒、味苦,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病症。清肺止咳,降逆止呕。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可治疗口干消渴,肺风面疮,粉刺。《别录》:″主卒啘不止,下气。″《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拉丁文名Notopterygium incisum.伞形科、羌活属植物,中药主治:性温,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艾叶辛、苦,温。归经归肝、脾、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本草纲目》:温中、逐冷、除湿。《本草求真》:专入肝脾。兼入肾。《本草从新》: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地骨皮,别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可入药,具有退热除蒸之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威灵仙属于药用植物,药材基源来源较多,《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所载的威灵仙,为玄参科植物;《滇南本草》所载的威灵仙,系菊科植物,而当今使用的多为《中华本草》所载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国内分布较广,其根及茎入药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之功效。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其新的用途不断的被发现,如治疗胆结石,跟骨骨刺、慢性咽炎、食管癌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膝冷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唐本草》: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服之效。《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症瘕痃癣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

桔梗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中医常用药。在中国东北地区常被腌制为咸菜,在朝鲜半岛被用来制作泡菜。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抗炎作用:粗桔梗皂甙有抗炎作用,灌服1/10~1/5半数致死量的剂量对大鼠后肢角叉菜胶性脚肿与醋酸性肿胀均有抗炎效果。灌胃小于1/10半数致死量的剂量,每日1次,连续给药,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也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效。此种制剂还能降低过敏反应,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腹腔注射桔梗皂甙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与腹腔渗出,灌胃同一皂甙可产生抑制。桔梗无直接抗菌作用,但其水提取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性。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1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木蝴蝶利咽润肺;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主治:咽痛喉痹;声音嘶哑;咳嗽;肝胃气痛;疮疡久溃不敛;浸淫疮。功效分类:止咳药;润肺药;和胃药。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种子。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种子、茎皮含黄芩甙元,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利尿、利胆,降胆固醇的作用。

橘红,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宽中,燥湿化痰。主治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本草纲目》:下气消痰。《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表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瓜蒌指栝楼,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种子含脂花肪油;果实含三萜皂苷、有机酸、树脂、糖类、色素;根含蛋白质、皂苷、酸类。《本草衍义补遗》:“栝楼实,《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又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纲目》:“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会尔。”

天花粉,中药名。《本草正义》:药肆之所谓天花粉者,即以萎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远志(学名: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产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以及四川;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韧皮部肉质。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陈皮,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冰片味辛、苦,微寒;归心、肝、肺经;清香宣散,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清热散毒,散火解毒。治乳腺结块,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日,镇心,秘精。″

紫苏梗,别名:紫苏茎、苏梗、紫苏杆。拉丁文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on.是一种中药名称。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茎。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如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发汗解表(苏叶较佳):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主治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风寒犯肺,咳嗽痰多;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者用之更良。行气宽中(苏梗、苏兜较佳):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行气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兼有理气安胎之功。

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主治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白僵蚕辛咸,平。入肝、肺,胃经。功用主治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黚,男子阴疡病。《别录》: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

罗汉果,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的果实。果实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鲜果中含400毫克~500毫克)以及糖甙、果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等。罗汉果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肺热或肺燥咳嗽、百日咳及暑热伤津口渴等,此外还有润肠通便的功效。

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例1

本发明内服丸剂的制备:

将丹皮1100g,橘红1200g,麦冬1200g,栀子1200g,紫苏梗1100g,白芍1200g,柴胡1200g,香附1100g,甘草1100g,桔梗1200g,木蝴蝶1100g,茯苓1200g,知母1200g,瓜蒌1100g,枇杷叶1200g,天花粉1100g,夏枯草1200g,黄芩1100g,远志1200g,陈皮1200g。加占其质量7-10倍的乙醇浸泡2-3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25的滤液。再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原料药的药渣加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25的滤液,混合两种提取滤液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然后加蜂蜜搓成丸剂。

具体实施例2

本发明内服颗粒剂:

将丹皮1200g,橘红1200g,麦冬1200g,栀子1200g,紫苏梗1200g,白芍1200g,柴胡1200g,香附1200g,甘草1200g,桔梗1200g,木蝴蝶1200g,茯苓1200g,知母1200g,瓜蒌1200g,枇杷叶1200g,天花粉1200g,夏枯草1200g,黄芩1200g,远志1200g,陈皮1200g。切碎将其浸泡置于有盖不锈钢桶内,加70%乙醇液,质量为粗颗粒的0.8-1倍,搅拌均匀,湿润密闭放置1小时以上,使充分膨胀;将渗漉筒底部滤板用纱布袋包裹铺平后再将湿润膨胀后的药物样品拌松弄散,然后用不锈钢勺盛粉,均匀的装入渗漉筒,装10-12厘米厚,用T型棒压匀,再按上述操作,一层一层的装入,适当加压,药粉填装不得超过渗漉筒的2/3高处;药粉面上盖不锈钢孔板压牢,打开渗漉筒下面的放料阀,并放一容器,然后缓缓加入70%乙醇液;待排出药粉粉粒之间的空气,并有乙醇流出约20L左右,关闭放料阀,盖上漉筒、浸渍24小时,然后开放料阀进行渗漉,控制渗漉速度一般为1000g药材每分钟流出2~3ml,滤液放入贮液缸内,并将排空时的乙醇液倒入贮液缸;将渗滤液合并静置,静置备用;将过滤的滤液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加糊精或淀粉制成颗粒。

具体实施例3

外用喷雾剂的制备方法:

将白芷1000g、白芨1000g、薄荷1000g、冰片1000g和羌活1000g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其他原料白僵蚕1000g,罗汉果1000g艾叶1000g,威灵仙1000g,用乙醇浸泡,加热煮沸3次,每次1-2小时,过滤,滤液备用;将合并后3次的滤液抽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成为组分2,混合组分1和组分2,再加西瓜霜1000g,调和基质,装入喷雾器中。

具体实施例4

外用的擦剂的制备方法为

将将白芷1200g、白芨1400g、薄荷1300g、冰片1200g和羌活1200g用蒸馏法汽化成结晶,粉碎待用,为组分1;其他原料白僵蚕1300g,罗汉果1200g艾叶1400g,威灵仙1200g,将其浸泡置于有盖不锈钢桶内,加70%乙醇液,质量为粗颗粒的0.8-1倍,搅拌均匀,湿润密闭放置1小时以上,使充分膨胀;将渗漉筒底部滤板用纱布袋包裹铺平后再将湿润膨胀后的药物样品拌松弄散,然后用不锈钢勺盛粉,均匀的装入渗漉筒,装10-12厘米厚,用T型棒压匀,再按上述操作,一层一层的装入,适当加压,药粉填装不得超过渗漉筒的2/3高处;药粉面上盖不锈钢孔板压牢,打开渗漉筒下面的放料阀,并放一容器,然后缓缓加入70%乙醇液;待排出药粉粉粒之间的空气,并有乙醇流出约20L左右,关闭放料阀,盖上漉筒、浸渍24小时,然后开放料阀进行渗漉,控制渗漉速度一般为1000g药材每分钟流出2~3ml,滤液放入贮液缸内,并将排空时的乙醇液倒入贮液缸;将渗滤液合并静置,静置备用;将过滤的滤液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为组分2。将组分1和组分2的合并,加西瓜霜1300g调和基质,灭菌装瓶冷藏。

毒理学试验:

试验例1:本发明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材料:

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1-24g,雌雄各半,山东大学生物试验室育种。药物:本发明内服胶囊剂。

二、方法:

1、LD50计算:采用改良寇氏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将栓剂溶解,配成最大浓度,按小鼠最大允许容量给药,所给剂量按生药量依次为18,14.4,11.5,9.2,7.4(g.kg-1),在动物禁食(不禁水)18小时后,一日内分两次给药(间隔半小时),每次0.5ml,治疗动物死亡情况。

2、最大耐受剂量测定(MTD值):取小鼠20只,雌雄各10只。将栓剂加蒸馏水溶解,配成最高浓度,按动物的最大耐受量,以注射灌喂器能抽动为准。在动物禁食(不禁水)18小时后,一日内分两次给药(间隔半小时),每次0.5ml(每ml含生药0.36g),总药量为18g生药/kg.d,相当临床成人50Kg体重用量的300倍。给药后连续治疗7天。

三、试验结果:

在LD50计算中当用最大允许浓度和最大允许容量给予小鼠时(18g/Kg.d),未见小鼠死亡,即未测出LD50,只可求最大耐受剂量,在7天治疗期中,动物其食欲、活动、毛色、精神状态等皆正常,发育正常,未见有死亡。即选用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00倍药量,并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急性毒性极小,MTD>18g/Kg.d。

试验例2:本发明急性皮肤刺激试验报告

1、实验目的:检测本发明喷雾剂对实验动物皮肤的刺激/腐蚀作用和强度

2、材料和方法:

2.1.受试物:名称:本发明喷雾剂(实施例3方法制得)

2.2.实验动物:壹级大耳白种家兔,10只,雌性,体重2.1-2.3kg;由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物系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3.试验方法:

选用皮肤完好的健康家兔10只,于试验前24小时将其背部脊柱两侧被毛剪掉,去毛面积左、右各约4cm×4cm。试验时取受试物0.2ml涂于2.5cm×2.5cm的二层纱布上,敷贴于一侧去毛皮肤表面,油纸覆盖,胶布固定。另一侧皮肤作为空白对照。封闭4小时后,去除覆盖物,并用温水清洗去残留受试物,于去除受试物后的1、24和48小时治疗涂抹部位皮肤反应,并评分。

3、实验结果:实验动物皮肤未出现任何红斑,红肿,发炎现象。

4、小结:根据《消毒技术规范》(1999)中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判定,本发明软膏剂对动物皮肤刺激强度属无刺激性。

药理学实验

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邻近组织中的慢性炎症,或长期受烟、酒、气候因素,以及消化道障碍等不良刺激而诱发;临床以咽痛,咽痒,清嗓咳嗽,咽部异物感为主要表现。该病常使患者情志不舒,病情表现多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2013年8月-2014年3月,采用本发明治疗肝郁痰火型慢性咽炎135例,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慢性咽炎患者135例,男43例,女92例;年龄10~20岁8例,21~30岁16例,31~45岁92例,46~60岁19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发病人群老师52例,居民21例,农民23例,儿童14例,其他25例。

2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肝郁痰火临床证候:咽燥微痛,咽部异物感明显,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畅时尤甚,急躁易怒,胸胁闷胀,咽后壁滤泡增生,大便不调,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临床表现为咽部干燥或痒痛,异物感,刺痛不适,检查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肿胀、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治法:疏肝清热,化痰利咽。

3治疗方法

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物组成:丹皮15g,橘红12g,麦冬14g,栀子13g,紫苏梗14g,白芍13g,柴胡14g,香附14g,甘草11g,桔梗11g,木蝴蝶11g,茯苓12g,知母13g,瓜蒌12g,枇杷叶13g,天花粉11g,夏枯草11g,黄芩11g,远志12g,陈皮13g。水煎服,1d 1剂,早晚分2次饭后温服。

外用:西瓜霜12g,白芷13g,白芨14g,薄荷12g,冰片15g,白僵蚕12g,罗汉果13g,羌活12g,艾叶12g,威灵仙12g。制成喷雾剂,每日使用3次。1周为1个疗程,一般2~5个疗程见效。

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和咽部病损完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显效:自觉症状和咽部病损部分消失,1个月内无复发。无效:自觉症状和咽部病损无改变或加重,1个月内复发。

5结果

临床治愈86例,显效34例,无效15例,有效占88.89%。

6病案举例

患者,何某,律师,女,33岁,2014年5月5日初诊。主诉:咽部不适4a。患者半年前咽炎急性发作后经多处中西医诊治,反复不愈,遂来就诊。症见:体瘦多愁,郁郁寡欢,心烦易怒,咽中似有异物堵塞,咽干,咽痛,痰少不利,难咽干硬食物,常不时发出“吭”“喀”之声,胃脘作胀,连及胸胁,梦多眠差,纳呆,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体格检查:咽峡部充血,色紫红,咽后壁向前凸出有大小不等的散在性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I度肿大,无脓点。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诊断:喉痹,证属肝气郁滞,痰气凝结,瘀血滞咽。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化痰,祛瘀清热,开胸利咽。方用疏肝利咽汤加减。处方:丹皮15g,橘红12g,麦冬14g,栀子13g,紫苏梗14g,白芍13g,柴胡14g,香附14g,甘草11g,桔梗11g,木蝴蝶11g,茯苓12g,知母13g,瓜蒌12g,枇杷叶13g,天花粉11g,夏枯草11g,黄芩11g,远志12g,陈皮13g。水煎服,1d 1剂,早晚分2次饭后温服。

外用:西瓜霜12g,白芷13g,白芨14g,薄荷12g,冰片15g,白僵蚕12g,罗汉果13g,羌活12g,艾叶12g,威灵仙12g。制成喷雾剂,每日使用3次。7剂后,咽中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清嗓明显减少,饮食、精神转佳,诸症改善。先后服中药20剂,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慢性咽炎逐年多发,且症状顽固不易治愈。咽部不适感易使患者心情不佳,多疑,病情、心情二者交相影响,使病情顽固复杂,也是难治原因之一。本病属中医学“喉痹”范畴。<黄帝内经>载有“脾不及,则九窍不同”。《太平圣惠方》曰:“咽者咽也,空可咽物,又谓之嗌,主通利水谷,胃气之通路。”又曰:“喉咙者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通于气血,呼吸入肺气之流通。”《素问·经脉别论》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由此可见,咽喉与肺、脾、肾关系甚为密切。肝之经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素问·气血形志》中指出:“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抑郁。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虚气痰,痰气交阻于咽喉发生喉痹;气滞日久,则必血瘀,“久病必瘀”,瘀血阻滞于咽喉,喉痹更为缠绵。可见,情志精神因素导致肝失疏泄是本病的发病之因,气、血、痰、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肺、脾、肾功能失常才是本病发病基础。

本发明方中郁金、紫苏梗、橘红疏肝解郁,行气消胀,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以消痰气凝结之患;枇杷叶、黄芩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泻热降火,以清上焦之肺火;瓜蒌、天花粉益肾养阴,宽中理气,润肺生金,以金水相生,将肺肾上下沟通;丹皮、浙贝母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清热散结,以消咽中瘀结;夏枯草、栀子、僵蚕消散咽部滤泡增生;桔梗、玉蝴蝶、薄荷祛痰止咳,宣肺利咽,以引药上行咽喉。全方可疏肝行气,祛瘀散结,理气健脾,益肾润肺,如此,则标本兼治,故临床用之,屡治屡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