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2352阅读:1819来源:国知局
约束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约束带。



背景技术:

在临床医学上,为防止麻醉未醒、神志不清、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患者因躁动而发生坠床、拔管、抓伤、撞伤等意外情况,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常常使用约束带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传统的约束带一般为在对边上设有四个绑带的长方形带体,使用时需用带体把患者的肢体包住后再用绑带系紧,或者直接将患者的肢体绑在床沿或其他固定支架上,这种约束带存在的缺点是:约束后容易滑脱或卷成绳子状,有时还会造成皮肤的勒伤和擦伤,长时间使用舒适性差。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1年8月8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医用约束带》(申请号:201120296676.1)中公开了一种医用约束带,它包括一条约束带体,约束带体一端的内侧面设有尼龙子母扣钩面,另一端的外侧面设有三到六块与该钩面相配的尼龙子母扣绒面;它还包括一条固定带,固定带的中部固定在约束带体外侧面中部位置上,固定带的一端设有子插扣以及束紧环,另一端设有母插扣。这种结构的存在如下缺陷:固定带的大小不可调,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更多场合;患者的肢体被约束带体固定后又被固定带固定,肢体的舒适感降低,容易使患者产生躁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大小可调、固定可靠的约束带。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约束带,包括用于固定的第一带状体和用于约束的第二带状体,第一、二带状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带状体远离第二带状体的一端设置有日字扣或双环扣,第一带状体的另一端与日字扣或双环扣构成紧固配合,第二带状体远离第一带状体的一端通过魔术贴或日字扣或双环扣固定在第一带状体或第二带状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带状体以及第一带状体一端的日字扣和双环扣,能够可靠地将约束带固定在床架或其他支架上,再通过第二带状体将患者的肢体约束住,这个约束的力度、长短都可以进行调节且不影响第一带状体固定的可靠性,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环与外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参阅图1-图5,一种约束带,包括用于固定的第一带状体10和用于约束的第二带状体20,第一、二带状体10、2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带状体10远离第二带状体20的一端设置有日字扣或双环扣30,第一带状体10的另一端与日字扣或双环扣30构成紧固配合,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通过魔术贴40或日字扣或双环扣30固定在第一带状体10或第二带状体20上。通过设置第一带状体10以及第一带状体10一端的日字扣和双环扣30,能够可靠地将约束带固定在床架或其他支架上,再通过第二带状体20将患者的肢体约束住,这个约束的力度、长短都可以进行调节且不影响第一带状体10固定的可靠性,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如果对第二带状体20的约束力度要求不高,可以选择魔术贴40,这样拆卸起来更为方便,如果对第二带状体20的约束力度要求比较高,则可以选择日字扣或双环扣30,这样约束起来更为可靠。另外,这里的第一、二带状体10、20是为了便于叙述其连接关系,实际在加工时,完全可以选择一条带状体来实现约束和固定。根据第二带状体20的固定方式不同,这里提供了五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实施例一,所述第一、二带状体10、20朝向被绑物体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魔术贴40的刺毛41设置在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外侧,魔术贴40的圆毛42设置在第二带状体20中部外侧;第一带状体10上设置有环50,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约束患者肢体后自环50中穿过并通过魔术贴40固定在第二带状体20的中部,第二带状体20从环50上绕了一下之后通过魔术贴40固定住,该结构非常简单,对于第二带状体20的固定非常可靠。虽然通过魔术贴40的刺毛41和圆毛42的粘贴位置可以调节第二带状体20约束的松紧度,但是其调节的范围不够大,故第一带状体10上设置有多个环50,多个环50沿第一带状体10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这样,通过穿过不同的环50实现更大范围的松紧度调节。

参阅图2、图6,实施例二,这个实施例中第二带状体20的固定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的一样,但是环50的结构不同。所述的第一带状体10包括内带体11和外带体12,内带体11和外带体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起,环50套设在外带体12上,位于内带体11和外带体12中间的环50本体上设置有锯齿60,外带体12靠近内带体11的一侧和/或内带体11靠近外带体12的一侧设置有锯齿60,内、外带体11、12贴合时环50在锯齿60的配合下被限位。通过设置内带体11和外带体12,让环50可以在内、外带体11、12之间任意滑动,再通过设置锯齿60,使得第一带状体10固定起来的时候,锯齿60相啮合,固定住环50的位置。这样,对于不同体型患者的肢体,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使用时,首先根据待约束肢体的尺寸将环50调节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第一带状体10固定在床沿或其他支架上,第一带状体10固定后,内带体11和外带体12贴附在一起并将环50夹持在中间,环50上开设的锯齿60和内带体11或外带体12上开设的锯齿60相啮合,环50的位置就不会发生移动。

只要有锯齿60起到啮合限位作用即可,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的环50整体呈方框状,位于内带体11和外带体12之间的环本体呈片状且该环本体朝向外带体12一侧设置有锯齿60,外带体12靠近内带体11的一侧对应设置锯齿60。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内带体11上设置有锯齿60,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

参阅图3,实施例三,所述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约束患者肢体后通过第一带状体10中部设置的日字扣或双环扣30固定。对于约束力度有要求的适用场合,第二带状体20通过日字扣或双环扣30固定会更为可靠。

参阅图4,实施例四,所述第一、二带状体10、20朝向被绑物体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魔术贴40的刺毛41设置在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内侧,魔术贴40的圆毛42设置在第二带状体20靠近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外侧;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约束患者肢体后再环绕第一带状体10一圈后通过魔术贴40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可以将患者肢体和床沿或其他支架固定在一起,避免患者肢体晃动。

参阅图5,实施例五,所述第一、二带状体10、20朝向被绑物体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魔术贴40的刺毛41设置在第二带状体20远离第一带状体10的一端内侧,魔术贴40的圆毛42设置在第一带状体10中部外侧;第二带状体20约束患者肢体后通过魔术贴40固定在第一带状体10上。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三相类似,区别仅在于固定方式不同,这种固定方式约束力度较小,但是固定或解开非常方便,特别适合对婴幼儿或儿童实施约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