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7086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



背景技术:

名词解释:

咳嗽: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药物贴敷、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命名的肺系病症,临床十分常见。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对咳嗽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张景岳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并认为本证均属肺系受病所致,《景岳全书·咳嗽》篇谓:“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一辨证方法较切合实际,至今为临床采用。《幼幼集成》谓“因痰而嗽者痰为主,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对咳嗽的辨证和治疗也有临床意义。本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二季多见,多数预后良好,部分可致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经查阅大量文献,国内外有关于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咳嗽的文献涉及较少,大多是采用西医西药等治疗方法。久治不愈的咳嗽则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多以止咳祛痰药、抗炎抗过敏等对症为主,但疗效欠佳,甚至还存在滥用抗菌素及止咳药之弊,潜在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且患外感咳嗽的幼儿,长期打针及口服药物困难,加之药物对胃肠有刺激性或易受消化液及肝脏作用而分解失活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本发明运用中医中药的整体观念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加之配合咳嗽的特定腧穴贴敷治疗,患儿易接受,操作便捷,疗效确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损伤体质,避免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克服了西药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包括炒白芥子10—15重量份、射干10—12重量份、延胡索8—10重量份、细辛6—8重量份和甘草6—8重量份。

进一步的改进,包括炒白芥子12份、射干10份、延胡索9份、细辛8份和甘草6份。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药为膏剂或丸剂。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药配制生姜汁调制为膏剂或丸剂。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中药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炒白芥子10—15重量份、射干10—12重量份、延胡索8—10重量份、细辛6—8重量份和甘草6—8重量份,打粉混合,然后调制成膏剂或丸剂。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膏剂或丸剂通过生姜汁调制而成。

进一步的改进,取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炒白芥子12份、射干10份、延胡索9份、细辛8份和甘草6份,打粉混合,然后调制成膏剂或丸剂

本发明所述中药为散剂。将各种中药原料洗净晾干,白芥子炒用后打粉混合,配用生姜汁,调制成膏剂或丸剂定量取用。

各活性原料的药用性能为:

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适用于寒痰咳喘,悬饮。射干: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炎、消肿止痛、止咳化痰。适用于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适用于气血瘀滞痛证。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适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心悸动,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性。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

具体实施方式:

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⑴病例收集:收集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小儿推拿科门诊病例。

⑵纳入标准:①采集病史后经中医诊断判定疾病,符合咳嗽的诊断标准。②年龄:7岁以下儿童。③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⑶本发明人对80例外感咳嗽患儿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3-7岁之间。

⑷治疗方法:选取两组腧穴,轮换贴敷,一组:肺腧(双侧)、膻中、足三里(双侧);二组:创新(双侧,此穴为“刘氏小儿推拿”特定经验用穴)、定喘(双侧)、天突。贴敷以上药物,一日一次,每次3-5g,根据病症轻重计算治疗时间,轻度患儿贴敷一周左右,重度患儿贴敷两周左右即可治愈。

⑸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10月拟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

治愈:咳嗽消失,喉间无痰声,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好转:咳嗽减轻,痰减少。

无效:咳嗽症状未见改善。

⑹临床结果:临床治愈69例(86.3%)。好转9例(11.3%),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6%。

本发明配制简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患儿及时减轻病症。

实施例1:

取炒白芥子12g、射干10g、延胡索9g、细辛8g、甘草6g,将上述药物清洗干净,打粉混合姜汁,制成丸剂(或膏剂),定量选取一组:肺腧(双侧)、膻中、足三里(双侧)腧穴贴敷。

用法用量:每穴贴敷药物3-5g,一日一次,一次不超过6小时。

实施例2:

取炒白芥子10g、射干12g、延胡索8g、细辛6g、甘草7g,将上述药物清洗干净,打粉混合姜汁,调成糊状,制成丸剂(或膏剂),定量选取二组:创新(双侧)、定喘(双侧)、天突腧穴贴敷。

用法用量:每穴贴敷药物3-5g,一日一次,一次不超过6小时。

实施例3

取炒白芥子15g、射干10g、延胡索10g、细辛6g、甘草8g,将上述药物清洗干净,打粉混合姜汁,制成丸剂(或膏剂),定量选取二组:脾腧(双侧)、定喘(双侧)、天突腧穴贴敷。

用法用量:每穴贴敷药物3-5g,一日一次,一次不超过6小时。

本发明技术关键点是按比例配比好的中药碾磨成粉,配以适当姜汁调和贴敷在针对此疾病的特定腧穴上,患儿无痛苦易于接受,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本发明的中医中药能运用整体观念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加之配合咳嗽的特定腧穴贴敷治疗,患儿易接受,操作便捷,疗效确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损伤体质,避免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但本治疗方法需注意药物敷贴的时间及腧穴取穴的准确度。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导向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