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痔疮的清热运湿药方。
背景技术:
痔疮,泛指肛门部的各种疾病。《医学纲目》:“凡人九窍有小肉者皆曰痔。”按生长部位分为内痔、外痔、内外痔三种,多因平素湿热内积、过食辛辣厚味、久坐久立、大便秘结、久泻久痢等,使体内生热化燥、湿热留滞、浊气瘀血下注肛门而致,内治以“疏风凉血,清热润燥”为主,也可外治。
“痔”的病名最早见于西周时的《山海经》中:“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说明痔疮是血管及经脉的病变,其形成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感受湿热等有关。它最早阐述了痔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对痔认识的理论基础。后世历代医家对痔疮的病因病机不断发展和完善,《神农本草经》中有五痔病名,如肠痔、疽痔、疮痔、瘘痔、脱肛等,首载治痔瘘药物21种。清代《外科大成》和《医宗金鉴》中,对痔疮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论述更为详细而系统,并分痔为二十四种。《马氏痔瘘科七十二种》分痔七十二种,对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裂肛痔。他们认为痔疮的形成与人体脏腑虚弱有关,再加上外受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集结于肛门所致;又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负重等。因此,中医治疗痔疮,即针对引起该病的风、热、湿、燥等原因采取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益气活血等针对性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清泄湿热,升清运湿的治疗痔疮的清热运湿药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痔疮的清热运湿药方,其特征在于:该药方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
黄芩8-15份,白术8-15份,山药12-20份,生地黄12-20份,槐角8-15份,甘草4.8-9份。
所述药方还包括续断8-15份。
所述药方还包括连翘7.2-13.5份。
所述药方还包括牛膝8-15份,白茅根8-15份。
所述药方还包括赤芍9份
所述药方还包括女贞子12份、阿胶9份
本发明药方中的黄芩清泄湿热为君,而湿来自脾胃,配以白术、山药健脾运湿为臣,辅以生地黄、槐角清热凉血散瘀,甘草清热解毒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泄湿热、升清运湿之功效。由于组方符合病机,多能数剂而肿痛减轻,下坠消失。以便血为主者,则按便血或血痔论治,仍以此方加减论治。
加入断续的作用:传统医学认为续断能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续断有止血镇痛作用。
加入连翘的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疮疖,止痛。
加入牛膝和白茅根的作用:牛膝活血祛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加入赤芍的作用:清热凉血,散热止痛。
加入女贞子、阿胶的作用:女贞子补益肝肾,养阴气,凉血;阿胶止血。
功能主治:清泄湿热,升清运湿,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蕴结肠道之痔疮肿痛、下坠难受、大便不利或热伤血络之便血证。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两周一个疗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配伍合理、符合病机,清泄湿热,升清运湿,多能数剂而肿痛减轻,下坠消失。
2、药效学、药理学实验数据: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肿胀消失,无便血;显效:肿胀痛减轻,便血间隔拉长;有效:仍有肿胀,便血减少;无效:仍肿胀痛,便血无减。
3、临床实验数据: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100例中,痊愈62例(75%),显效30例(30%),有效6例(6%),无效2例(2%),愈显率为92%,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60例中,痊愈19例(31.7%),显效16例(26,7%),有效13例(21.6%),无效12例(20%),愈显率为58.4%,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8g,白术8g,山药12g,生地黄12g,槐角8g,甘草4.8g。
本发明中各个原料药均可从普通药店购买到,药源丰富,价格适宜,其规格符合国家医药标准。
实施例2
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10g,白术10g,山药15g,生地黄15g,槐角10g,甘草6g。
实施例3
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15g,白术15g,山药20g,生地黄20g,槐角15g,甘草9g。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含原料的基础上,加入牛膝和白茅根。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10g,白术10g,山药15g,生地黄15g,槐角10g,甘草6g,牛膝10g、白茅根10g。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含原料的基础上,加入断续。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12g,白术10g,山药18g,生地黄16g,槐角12g,甘草8g,续断12g。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所含原料的基础上,加入连翘。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10g,白术10g,山药15g,生地黄15g,槐角10g,甘草6g,续断10g,连翘9g。
实施例7
本发明清热运湿药方包括:黄芩9g,白术10g,山药14g,生地黄15g,槐角10g,续断9g,甘草6g,连翘8g。
实施例8
黄芩9g,白术10g,山药14g,生地黄15g,槐角10g,甘草6g,赤芍9g
实施例9
黄芩9g,白术10g,山药14g,生地黄15g,槐角10g,甘草6g,女贞子12g、阿胶9g
本发明有关门诊治疗情况如下:
1、党某,女,48岁,2013年12月22日诊。患者10月做妇科肌瘤手术后,诱发内痔加重,经省某院及某肛肠医院静脉输药、中西药内服、中药熏洗等法治疗,不但无效,且日益加重。现证:自觉肛门周围肿胀疼痛,时时肛周下坠,有欲登厕感,但登厕无排便,虚坐片刻而起,大便日一行,不畅,但便后疼痛更甚,久久不能缓解,行走受限,痛苦之情难以言表。询其食纳尚可,诊其脉左关弦缓,稍细,右寸弦缓,余脉沉弦,舌正白苔。证属湿热下注之内痔,治以加连翘的清热运湿药方(如实施例6)以清解郁热。守方服至九剂,自觉基本正常,时而便后肛周微痛不适,仍以原方三剂善后,嘱饮食清淡,戒辛辣厚味。
2、周某,男,60岁,患者反复性大便下血数年,量多,每次下血达月余,不治自愈。数十日后又发作,余无所苦,唯觉乏力。此次下血已连续二月多,量多,色暗或鲜红,现又伴尿频、尿痛。诊其脉弦缓,舌淡白苔。证属湿热蕴久、热伤血络而便血,又因病久,热邪下移膀胱,气化不利而尿频尿痛。法宜清泄湿热,佐以通淋,方用本发明不含续断(因热邪下移膀胱,续断有助热之弊,故去之)含有牛膝和白茅根的清热运湿药方(如实施例4)。连服五剂,便血减少大半,小便正常,原方五剂善后。
3、魏某,男,22岁,大便下血量多,有时挟杂于粪便中,有时便后下血甚多,时愈时发,发作时服抗菌素等药无效。此次发作已达三月之久,每次便后下血,或挟杂于粪便中,左下腹阵阵疼痛,脉弦有力,证属湿热蕴结肠道,久而伤及血络之便血证,方用本发明加赤芍9g(如实施例8),三剂血止,继三剂善后。
4、王某,男,25岁,8月1日初诊,患者肛周肿胀,便血,色红,频繁发作,便后偶疼痛,某院诊断为痔疮。患者一般无痛胀,若大声歌唱或呼叫,或食辛辣,病情加重。诊其脉弦滑,舌正红中厚白苔。方用本发明之清热运湿方加女贞子12g、阿胶9g(实施例9)。8月5日复诊,脉弦缓,肿消血止。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