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0507发布日期:2018-09-01 02:5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大鼠实验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脑卒中(stroke)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残疾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故有学者指出治疗脑卒中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残疾的发生,可见脑卒中后针对行为功能缺陷的康复有重大意义。

大鼠实验显示,脑损伤后细微的机能变化(如神经元功能障碍)通过组织学、免疫组化、甚至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均不能检测出来,而行为功能学和电生理学方法却可以检测出这些变化。ARONOWSIK等认为,行为功能正常与否可能反映了亚细胞水平以及突触和电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反映了复杂的形态学方面的改变,但这些改变通过计数死亡神经元或通过测量梗死区域面积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LUBJUHN等指出,行为功能学检测增加了对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测价值。由此可见,行为功能学表现是脑卒中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适用于该领域的实验装置比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系统,该实验装置、系统能够预测脑卒中大鼠大鼠模型是否成功及对脑卒中大鼠的药物干预是否有效;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准确性高,填补了无专门检查脑卒中大鼠下肢瘫痪的空白。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方案一:

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包含两端开口的容纳筒,所述容纳筒的前端同轴、且连通设置有锥形圆筒件,所述锥形圆筒件的前端部圆形截面小于后端部截面,且前端部开通并作为通气孔,所述锥形圆筒件的后端部圆形截面和所述容纳筒的圆形截面大小相同;所述容纳筒的下壁上设置有供大鼠下肢伸出的开口;所述锥形圆筒件为不透明的材质制成。

上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和锥形圆筒件可拆卸连接或设置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和锥形圆筒件之间同轴且可拆卸连接有一个或多个连接环。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体上与其轴向垂直、且贯穿腔体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大鼠的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尽可能宽且两端伸出所述容纳腔体,所述固定带的两个伸出端设置有可互相连接、且连接为可调的连接件;所述固定带和容纳腔体下侧内壁形成容纳大鼠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的筒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锥形圆筒件的锥形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连接环的环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均设置在容纳腔体的上半部;所述固定带设置有三个,所述三个固定带对应贯穿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的尾部设置有防止大鼠退出的挡板,所述容纳筒的尾部设置有径向的卡槽,所述挡板卡入所述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筒和连接环为透明材质制成。

方案二:

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还包括供该实验装置水平运动的实验台。

本实用新型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系统,能够通过行为功能学检测辅助完成对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测;而且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敏感性高,填补了无专门检查脑卒中大鼠下肢瘫痪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实验台;2、容纳筒;3、锥形圆筒件;4、开口;5、通气孔;6、连接环;7、第一通孔;8、固定带;9、第二通孔;10、第三通孔;11、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该实验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容纳腔体,容纳腔体包含两端开口的容纳筒2,容纳筒2的前端同轴、且连通设置有锥形圆筒件3,锥形圆筒件3的前端部圆形截面小于后端部截面,且前端部开通并作为通气孔5,锥形圆筒件3的后端部圆形截面和容纳筒2的圆形截面大小相同,本实施例中容纳筒2的直径为8cm;容纳筒2的下壁上设置有供大鼠下肢伸出的开口4;锥形圆筒件3为不透明的材质制成,不透明塑料材质的锥形圆筒件3可以遮盲大鼠眼睛,避免大鼠对实验过程有预判而影响检查结果。

容纳筒2和锥形圆筒件3可拆卸连接或设置为一体,本实施例中容纳筒2和锥形圆筒件3之间通过卡口连接,方便拆卸和安装。

容纳筒2和锥形圆筒件3之间同轴且可拆卸连接有一个或多个连接环6,本实施例中容纳筒2和锥形圆筒件3之间通过卡口连接有一个连接环6。通过连接环6可以调节整个容纳腔体的长度。

容纳腔体上与容纳腔体的轴向垂直、且贯穿容纳腔体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大鼠的固定带8,固定带8尽可能宽且两端通过三个通孔伸出容纳腔体,尽可能宽的固定带8增加了压力面积,可以避免对大鼠的伤害;固定带8的两个伸出端设置有可互相连接、且连接为可调的连接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为尼龙粘钩;固定带8和容纳腔体下侧内壁形成容纳大鼠的空间,大鼠的腹部与容纳腔体下侧内壁接触,固定带8设置在容纳腔体的上半部。固定带8的伸出端向下收紧即可使大鼠的腹部与容纳腔体下侧内壁贴紧,达到将大鼠固定的目的。

容纳筒2的筒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7,锥形圆筒件3的锥形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9,连接环6的环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通孔10,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9、第三通孔10均设置在容纳腔体的上半部;固定带8设置有三个,三个固定带8对应贯穿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9、第三通孔10。三个固定带8可以在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9、第三通孔10内滑动,调节固定带8和容纳腔体下侧内壁形成的空间的大小,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实验大鼠,达到使大鼠的下肢自由活动而身体其余部位活动受限的目的。

容纳筒2的尾部设置有防止大鼠退出的挡板11,容纳筒2的尾部设置有径向的卡槽,挡板11卡入卡槽。挡板11也可以一侧通过合页与容纳筒2连接,另一侧通过插销连接。在将大鼠放入容纳筒2内时将挡板11打开,放入大鼠后将挡板11闭合,从而防止大鼠退出。

锥形圆筒件3外设置有隔音板。隔音板可以防止外部声音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容纳筒2和连接环6为透明材质制成。可以观察实验对象在容纳筒2内的具体状况。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上述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装置,还包括供该实验装置水平运动的实验台1,实验装置水平、靠近实验台1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可以使用专门的检查脑卒中下肢瘫痪程度的实验系统中的实验台1,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稳固的满足条件的任何台阶。

该实验装置的应用方法如下:使患有脑出血或脑缺血的大鼠模型钻入用于脑卒中的实验装置中。容纳腔体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满足以下条件:使大鼠头部位于锥形圆筒件3内,使大鼠的下肢从容纳筒的开口4伸出。使大鼠的下肢自由活动而身体其余部位活动受限而呼吸不受限制,这样下肢运动时就排除了其他全身性因素的干扰,真实反映了下肢运动功能的状态,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然后将实验装置水平且靠近实验台1放置,使大鼠的下肢位于实验台的外侧;使实验装置水平朝向实验台1移动,评价其双下肢在靠近实验台1时能否自行越上实验台1的台面的状态,来判断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损害程度、脑卒中大鼠模型是否成功或脑卒中大鼠的康复情况。

根据大鼠个体大小,通过不使用、或使用一个或多个连接环6来适应大鼠个体的长度,将固定带8的两端部在实验装置下方相连接且通过调节固定带8两端部的连接位置来固定大鼠个体的形体但不影响大鼠的呼吸。

该实验装置、系统用于脑卒中大鼠下肢瘫痪程度检查的主要优点为:兼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同时操作简单易行。

下述为使用该装置、系统的实施例及对脑卒中大鼠的评分标准。

患有脑出血或脑缺血的大鼠钻入该实验装置中,使大鼠头部位于锥形圆筒件3内,大鼠下肢从容纳筒的开口4伸出。然后将实验装置放置到实验台1上,大鼠下肢位于实验台1的一侧。随后在实验台1上缓慢、水平、向前移动实验装置,通过评分法评价大鼠双下肢在接触实验台1时能否自行越上实验台1的台面情况,来判断脑卒中大鼠模型是否成功或脑卒中大鼠的康复情况。具体评分:双侧下肢正常、同时越上台面计0分;对侧下肢越上台面稍显滞后计2分;对侧下肢跳上台面明显滞后计4分;对侧下肢不能越上台面并随瓶的前移对侧下肢在台上与台面平行移动计6分。在实际检查时,根据检查者的标准和大鼠的实际情况在0分、2分、4分、6分的程度上计1分、3分、5分。分值越高,下肢瘫痪的程度就越高。实验操作要点是大鼠钻入实验装置后缓慢前移,并当下肢靠近实验台1边缘时开始观察。

该装置能够通过行为功能学检测完成对脑卒中大鼠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及对脑卒中大鼠药物干预是否有效的预测;而且该装置准确性高,填补了无专门检查脑卒中大鼠下肢瘫痪的空白。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说明书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