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式洗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295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双体式洗鼻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双体式洗鼻器。



背景技术:

冲洗鼻腔是印度瑜珈和中国道家长久以来的保健养生法之一。其方法为用双手掬清洁之水,头下弯,用力将水吸入鼻孔内,再从嘴巴将水吐出,藉此清除鼻腔内的鼻涕与污垢。此法操作困难,容易被呛,许多人都有游泳被水呛的经历。因此西方人发明了洗鼻器,近百年来,洗鼻器的使用从未间断过。

鼻粘膜是感冒病菌生存繁殖的最佳环境,医学上称感病菌的标靶。感冒病毒不怕抗菌素,但在遇到40~60℃的环境温度下及酸碱性的变化时就会失去繁殖能力。在感冒初期,如果用40℃淡盐水冲洗鼻腔,就可以使附在鼻粘膜上的病菌冲掉,使感冒在早期迅速治疗。如养成每天冲洗鼻腔的文明习惯,将会减少感冒鼻炎流行。科学家在7岁以上健康儿童中进行鼻窦炎X线片检查,发现大约有50%的儿童有鼻窦病变,也就是说有50%的健康儿童患鼻窦炎。鼻窦炎虽没有生命危险,但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儿童的视力及听力智力发育。儿童鼻腔保健应引起各界及家长的重视。据国际环保专家测定:工业发展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各大城市空气中飘尘含量远远的超过了鼻腔防卫灰尘的自洁能力。据调查分析许多大城市由于粉尘超过了人的自洁能力,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甚至有的大城市因粉尘对人的长期袭击,平均每天有几人至几十人受害而丧生。

未来的卫生保健领域,鼻腔保健将是一项新兴的健康事业,更是一项造福于民的事业。鼻腔的卫生保健地位丝毫不亚于口腔,甚至比口腔更重要。其适应症包括: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咽细菌引起的口臭、鼻外科手术前的清洗和术后护理、鼻咽癌放化疗后的清洗鼻腔、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哮喘、流鼻涕、打喷嚏、过敏性鼻炎患者等。

洗鼻器的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国际市场上有三类洗鼻产品。一种是用家用小型电力水泵将生理盐水喷入鼻腔;第二种是传统的茶壶型洗鼻壶,称为逾伽洗鼻壶;第三种是一般洗鼻器。曾经出现的洗鼻器有:手压橡皮管型、塑料瓶型、喷雾型、蒸气型等多种。

电力水泵型洗鼻器噪音大,价格昂贵,用户使用率低,茶壶型洗鼻壶的洗鼻液不可回收,反复使用增加感染风险;手压橡皮管型、塑料瓶型、喷雾型、蒸气型的洗鼻器,冲洗压力不便于控制。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用户使用率高、洗鼻液可回收,舒适度好,容易控制的双体式洗鼻器,而关于这种双体式洗鼻器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户使用率高、洗鼻液可回收,舒适度好,容易控制的双体式洗鼻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体式洗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洗鼻器包括洗液瓶、进液管、支架、出液单向阀、透气孔、进气孔、出液管、回收头、回液管、回液单向阀、回收瓶;所述的洗液瓶内设有进液管;所述的洗液瓶通过旋转固定在支架的一侧;所述的洗液瓶的正上方连接出液单向阀;所述出液单向阀的一端连接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端部连接出液头;所述的回收瓶通过旋转固定在支架的另一侧;所述的回收瓶的正上方连接回液单向阀;所述回液单向阀的一端连接回液管;所述的回液管的端部连接回收头;所述支架上设有进气孔和透气孔;所述的进气孔与洗液瓶相通,所述的透气孔与回收瓶相通;所述的出液头为锥台形,且出液头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的出液头的端部上设有出液端孔和出液侧孔;所述的回收头为锥台形,且回收头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的回收头的端部上设有回液端孔和回液侧孔。

所述的出液侧孔为圆形,直径为1mm。

所述的出液端孔为圆形,直径为2mm。

所述的回液端孔为圆形,直径为2mm。

所述的回液侧孔为椭圆形,短径为1mm,长径为2-3mm。

所述的洗液瓶和回收瓶材质为弹性塑料或者是硅胶,其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

所述出液头前侧面的出液侧孔的数量为6-10个,且出液侧孔的中心连线呈梯形分布。

所述的回收头前侧面的回液侧孔数量为4-6个,且回液侧孔的中心连线呈梯形分布。

所述的出液管与出液头的出液端孔和出液侧孔相通;所述的回液管与回收头的回液端孔和回液侧孔侧孔相通。

所述的支架的两端带有圆角设计,且支架上还设有圆弧面。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体式洗鼻器,用户使用率高,使用时通过挤压洗液瓶使得洗鼻液冲洗压力容易控制,实现洗鼻液单向流动,从一侧鼻孔清洗后通过另一侧鼻孔进入回收瓶中,洗鼻液实现回收,减少洗鼻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而且冲洗速度由使用者手力自控,操作简单,舒适度好;

2、设有两个独立的洗液瓶和回收瓶,使得洗液瓶中的冲洗液冲洗后可由回收瓶回收,避免冲洗后洗鼻液感染周围环境,且洗液瓶和回收瓶均采用弹性塑料或者是硅胶制造而成,方便手捏控制,且成本低;

3、设有进液管,进液管作为洗鼻液向外运输的通道,使得洗鼻液向外流出的流量大小均匀,而且进液管中流体还具有冲击力,在合适的水流冲击下,对鼻腔冲洗效果好;

4、设有出液单向阀和回液单向阀,使得冲洗液单向流动,避免返流引起瓶内污染;

5、设有支架,支架连接出液及回液的相关部件,形成独立的双体式设计,既能冲洗,又能回收,用户使用率高;

6、设有出液管和回液管,形状细长,质地柔软,能被随意弯曲,便于使用者便于手持控制;

7、设有进气孔和透气孔,对应形成负压和正压,冲洗液能够持续单向流动,保证了洗液能持续不断地冲洗鼻道深处和鼻窦内,能达到彻底清洗的效果;

8、设有出液头,出液头为锥台形,顶部细,底部粗,按照人体鼻孔结构设计而成,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鼻孔,从而可保证使洗鼻液顺利进入鼻腔而不向外漏冲洗液,出液头上设有出液侧孔,其作用是对鼻孔清洗盲区鼻前庭进行充分清洗;

9、设有回收头,能够对冲洗液进行回收,冲洗后的冲洗液不会污染周环境,出液头上设有出液侧孔,且出液侧孔的设计得相对较大,有效充分回收冲洗液。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体式洗鼻器前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体式洗鼻器后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出液头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回收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洗液瓶 11.进液管

2.支架 21.出液单向阀、

22.进气孔 23.透气孔

24.回液单向阀 25.圆角

26.圆弧面 27.出液管

28.回液管 3.出液头

31.出液端孔 32.出液侧孔

4.回收头 41.回液端孔

42.回液侧孔 5.回收瓶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体式洗鼻器前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体式洗鼻器后侧面结构示意图。一种双体式洗鼻器,所述洗鼻器包括洗液瓶1、进液管11、支架2、出液单向阀21、透气孔23、进气孔22、出液管27、回收头4、回液管28、回液单向阀24、回收瓶5;所述的洗液瓶1内设有进液管11;所述的洗液瓶1通过旋转固定在支架2的一侧;所述的洗液瓶1的正上方连接出液单向阀21;所述出液单向阀21的一端连接出液管27;所述出液管27的端部连接出液头3;所述的回收瓶5通过旋转固定在支架2的另一侧;所述的回收瓶5的正上方连接回液单向阀24;所述回液单向阀24的一端连接回液管28;所述的回液管28的端部连接回收头4;所述支架2上设有进气孔22和透气孔23;所述的进气孔22与洗液瓶1相通,所述的透气孔23与回收瓶5相通。

请参照图3,图3为出液头3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出液头3为锥台形,顶端细,底端粗,且出液头3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的出液头3的端部上设有出液端孔31和出液侧孔32;所述的出液侧孔32为圆形,直径为1mm;所述的出液端孔31为圆形,直径为2mm。

请参照图4,图4为回收头4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回收头4为锥台形,顶端细、底端粗,且回收头4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的回收头4的端部上设有回液端孔41和回液侧孔42;所述的回液端孔41为圆形,直径为2mm;所述的回液侧孔42为椭圆形,短径为1mm,长径为2-3mm。

需要说明的是:由洗液瓶1、进液管11、支架2、出液单向阀21、透气孔23、进气孔22、出液管27、回收头4、回液管28、回液单向阀24、回收瓶5构成的双体式洗鼻器,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用手挤捏储存洗鼻液的洗液瓶1即可将冲洗液从洗液瓶1内经由进液管11、出液单向阀21、出液管27、出液头3连续不断地流入鼻腔和鼻窦,然后通过另一鼻孔的回收头4、回液管28进入回收瓶5中,使得洗鼻液得以单向流动,减少洗鼻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避免鼻塞器及瓶内污染可能引起的感染。冲洗速度由使用者手力自控,操作简单,舒适度好。

所述的洗液瓶1和回收瓶5材质为弹性塑料或者是硅胶,其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所述的回收瓶5也可以由弹性塑料瓶体制成,并且一次性使用,可进一步避免出液头3、回收头4、洗液瓶1及回收瓶5内污染可能引起的感染。

所述的进液管11位于洗液瓶1中,使用状态下,洗液瓶1中的洗鼻液经进液管11流出,为洗鼻液提供向外输送的通道,使得洗鼻液冲洗的流量均匀,而现有技术中,通常是洗鼻液直接从瓶口流出,这样洗鼻液的流量大小不便于控制,冲洗流量较小,对鼻腔冲洗不充分,冲洗液流量过大,容易引起患者呛水。另外,经进液管11流出洗鼻液还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洗鼻液在力的作用下,使得清洗更加充分彻底;还有,进液管11下端部靠近洗液瓶1的底部,这样冲洗更加方便,无需患者为了迎合吸鼻液流出,做出较大幅度的体位,用户使用率高。

所述的支架2具有连接纽带的作用,使得冲洗和回液的相关部件能够独立,支架2的两端带有圆角25设计,且支架2上还有圆弧面25,人性化设计,人手操作时舒适感好。

所述的进气孔22和透气孔23均位于支架2上,且进气孔22与洗液瓶1相通,透气孔23与回收瓶5相通,能够防止洗液瓶1中产生负压,其负压存在时洗液瓶1中的洗鼻液不能向外流出,还可防止回收瓶5中产生正压,其正压存在时,出液头3中的洗鼻液不能顺利回收到回收瓶5中。由于流动的洗液无气体产生,保证了洗液能持续不断地冲洗鼻道深处和鼻窦内,因此,能达到彻底清洗的效果。

所述的出液单向阀21和回液单向阀24可控制洗鼻液单向流动。保证了洗液能持续不断地冲洗鼻道深处和鼻窦内,因此,能达到彻底清洗的效果。所述的出液单向阀21只能允许洗鼻液中的液体流向出液头3,而出液头3中残留液体,不能回流道洗液瓶1中,可避免洗液瓶1中的液体被出液头3中的残留液体回流污染;所述的回液单向阀24能够防止回收瓶5中的液体流入返流至回收头4中。

所述的出液管27与出液头3的出液端孔31以及出液侧孔32相通;所述的回液管28与回收头4的回液端孔41以及回液侧孔42相通;所述的出液管27和回液管28均为可塑管,形状细长,质地柔软,能被随意弯曲,便于使用者便于手持控制。

所述的出液头3为锥台形,顶部细,底端粗,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鼻孔,从而可保证使洗鼻液顺利进入鼻腔而不向外漏冲洗液,按照鼻孔生理结构设计,其锥台形的出液头3能够很好的与鼻孔契合。出液头3端部设有出液端孔31,其冲洗液经出液端孔31流出后能够实现对鼻腔的清洗。另外,出液头3上还设有出液侧孔32,其出液侧孔32设计的主要冲洗鼻前庭的一些角落进行充分冲洗,因鼻前庭为冲洗盲区,通过侧孔能够对鼻前庭的冲洗盲区充分冲洗。出液头3前侧面的出液侧孔32数量为6-10个,根据临床经验,本实施例中优选出液头3前侧面的出液侧孔32的数量为6个,且6个出液侧孔32的中心连线呈梯形分布,出液侧孔32在该数量以及分布方式下,冲洗效果好。这只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出液侧孔3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出液侧孔32的数量以及分布方式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的回收头4为锥台形,顶部细,底部粗,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鼻孔,从而可保证使洗鼻液顺利进入鼻腔而不向外漏冲洗液,按照鼻孔生理结构设计,其锥台形的出液头3能够很好的与鼻孔契合。冲洗液经出液头3冲洗后顺着鼻通道流入,然后经鼻咽部从另一个鼻通道流出,且该鼻通道中装有回收头4,回收头4端部设有回液端孔41,冲洗液经回液端孔41流出,再进入回收瓶5中,减少洗鼻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避免出液头3、回收头4、洗液瓶1及回收瓶5污染可能引起的感染。出液头3上还设有回液侧孔42,回液侧孔42主要吸收从回液端孔41边缘渗出的冲洗液,这样能保证冲洗液均能充分经回收头4流至回收瓶5中。根据临床经验,优选回液侧孔42为椭圆形,回液侧孔42的短径为1mm,长径为2-3mm,回收头4前侧面的数量为4-6个,本实施例中优选回收头4前侧面的数量为4个,且4个回液侧孔42的中心连线呈梯形分布,回液侧孔42在该数量下以及分布方式下,对冲洗液的回收效果好。回液侧孔4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回液侧孔42的数量以及分布方式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体式洗鼻器,用户使用率高、洗鼻液可回收,舒适度好,使用时通过挤压洗液瓶使得洗鼻液冲洗压力容易控制,实现洗鼻液得以单向流动,从一侧鼻孔清洗后通过另一侧鼻孔进入回收瓶5中,洗鼻液实现回收,减少洗鼻液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避免洗液瓶1、出液头3、回收头4以及回收瓶5污染可能引起的感染。而且冲洗速度由使用者手力自控,操作简单,舒适度好;设有两个独立的洗液瓶1和回收瓶5,使得洗液瓶1中的冲洗液冲洗后可由回收瓶5回收,避免冲洗后洗鼻液感染周围环境,且洗液瓶1和回收瓶5均采用弹性塑料或者是硅胶制造而成,方便手捏控制,且成本低;设有进液管11,进液管11作为洗鼻液向外运输的通道,使得洗鼻液箱向外流出的流量大小均匀,而且进液管11中流体还具有冲击力,在合适的水流冲击下,对鼻腔冲洗效果好;设有出液单向阀21和回液单向阀24,使得冲洗液单向流动,避免返流引起瓶内污染;设有支架2,支架2连接出液及回液的相关部件,形成独立的双体式设计,既能冲洗,又能回收,用户使用率高;设有进气孔22和透气孔23,对应形成负压和正压,冲洗液能够持续单向流动,保证了洗液能持续不断地冲洗鼻道深处和鼻窦内,能达到彻底清洗的效果;设有出液管27和回液管28,形状细长,质地柔软,能被随意弯曲,便于使用者便于手持控制;设有出液头3,出液头3为锥台形,顶部细,底部粗,按照人体鼻孔结构设计而成,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鼻孔,从而可保证使洗鼻液顺利进入鼻腔而不向外漏冲洗液,出液头3上设有出液侧孔32,其作用是对鼻孔清洗盲区鼻前庭进行充分清洗;设有回收头4,能够对冲洗液进行回收,冲洗后的冲洗液不会污染周环境,出液头3上设有出液侧孔32,且出液侧孔32的设计得相对较大,有效充分回收冲洗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