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临床麻醉领域,主要用于全身麻醉和需要控制呼吸的急症患者的声门上通气,并可以进行胃管引流。
背景技术:
喉罩属于声门上通气装置。由于喉罩置入较气管插管刺激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麻醉中成为全身麻醉首选的通气装置。英国皇家麻醉学院和困难气道学会进行的第四次全国调查项目(NAP4)中全身麻醉中喉罩占比56.2%。并且在困难气道中占据重要地位,最新的困难气道指南指出,在尝试气管插管失败后,立即采用声门上通气装置给患者供氧。双管喉罩在喉罩远端有胃管吸引通道,可以使用更高的通气压,适用于肥胖和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者,因而,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市场销售的双管喉罩有两个缺点,首先是充气套囊到达喉罩尖端,在充气时因不对称扩张或因卷曲等原因容易造成漏气,气体则会漏入食管和胃部常常造成返流误吸,引起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其次是喉罩中下部宽度过大,不容易通过食道入口而无法到达合适位置,这就给喉罩的临床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并且有一定的失败率。因而,本人在临床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喉结构特点设计出基于生理结构的新型双管喉罩。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新型双管喉罩,由罩体、通气管、胃管引流通道和气囊压力指示装置组成,罩体由罩杯和气囊组成,通气管下端有气体出口,上端有呼吸回路接口,通气管管腔内有胃管引流通道,胃管引流通道上端开口为胃管引流入口,下端开口为胃管引流出口,气囊压力指示装置由指示气囊和止回阀组成,罩杯下部缩窄形成舌形末端,无气囊覆盖,末端为胃管引流出口。新型双管喉罩根据临床使用过程中问题启发,基于人体咽部铸型设计而成,喉罩罩杯下部缩窄形成舌形末端,舌形末端没有气囊覆盖,这种设计在置入时可以顺利通过食道入口的狭窄部分,降低了喉罩罩体的高度,其到位率将明显提高,从而降低气体进入食管和胃部的可能性,增加了对位准确性和稳定性,新型双管喉罩还具有引流功能,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双管喉罩的正面图;图2是新型双管喉罩的背面图,具体组件如下:呼吸回路接口1;胃管引流入口2;指示气囊3;止回阀4;通气管5;气囊6;通气管出口7;罩杯8;罩杯向下延续成舌形末端9;胃管引流出口10;胃管引流通道1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新型双管喉罩主体由罩体、通气管、胃管引流通道和气囊压力指示装置组成,罩体由罩杯8和气囊6组成。
通气管5远端有通气管出口7,上端开口即呼吸回路接口1可以接呼吸回路。
通气管5管腔内有胃管引流通道11,上端开口为胃管引流入口(2),下端开口为胃管引流出口(10)。
气囊压力指示装置由指示气囊3、止回阀4和指示气囊导管组成,气囊导管埋藏于主通气管5内。
新型喉罩在下部缩窄以吻合从咽部到到食道入口的狭窄,远端形成舌形末端9,无气囊覆盖,末端为胃管引流出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