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椎管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9537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椎管复位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椎管复位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高能量损伤的增加,胸、腰椎骨折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如若导致致残,将会给患者的生活生产能力带来巨大影响、并且对社会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当高能量损伤胸、腰椎骨折导致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同时合并明显的神经损害时,应尽早手术治疗,解除压迫。手术时机对脊髓或马尾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减压和稳定)的时机还不十分明确。尽管人体临床研究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是可能存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可能<3小时),在该时间窗内减压可能会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急性外伤导致脊柱畸形、脊髓损伤的患者应当急诊接受手术,以恢复脊柱序列,给脊髓恢复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因后路手术是通过韧带整复缓解椎管压迫的一项间接减压方法,故在创伤早期能更顺利地进行。手术的目的为脊髓恢复创造最佳条件;恢复和维持脊柱的高度和曲线;减少脊柱活动度的丢失;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坚强固定以利早期护理和康复;防止创伤后后凸畸形及神经病损。

前路手术减压彻底,对脊髓及神经的干扰较后路小,尤其对脊柱前中柱直接植骨融合,术后能维持较好的稳定性,可减少脊柱骨折术后容易出现的继发性后凸畸形,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难度大,患者恢复周期较长,手术操作复杂,难以广泛开展。

后路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后并发症较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一期矫正胸、腰椎骨折导致的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可直接解除脊柱后方压迫或小关节脱位,且固定阶段多,也可跳跃式短节段固定。但后路手术对凸入椎管的骨折块不能进行有效复位,亦无法确保避免对处于水肿、充血状态下的损伤后的神经组织不必要的操作;后路减压加重了骨折阶段的不稳;由于后路手术椎体高度恢复只能通过机械性撑开,易造成椎体空壳现象,出现远期椎体高度丢失和脊柱后凸畸形。为解决在后路手术椎管内骨折块不能有效恢复的问题,学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文献报道1993年Mimatsu为椎管内骨块的复位设计了一系列的撞击器。同年,国内的池永龙等也设计出一套脊柱花刀用于取出椎管前方骨折块。然而,未能在临床得以推广应用。目前临床多使用直角器进行复位,也有学者设计制造了外形与直角器相似的L型椎管内骨折复位器,但复位效果并不确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手术操作过程中对脊髓、神经的误伤,从而显著降低空壳现象导致的后路手术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的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椎管复位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椎管复位器,包括包括柄端1、防滑手柄2、延伸部3以及复位工作部4,椎管复位器由依次相连接的柄端1、防滑手柄2、圆台形的延伸部3和圆台形的复位工作部4组成,柄端1、防滑手柄2、延伸部3和复位工作部4为一个整体;所述延伸部3直径较小端与复位工作部4直径较小端固接,复位工作部4直径较大端端面为防滑面43;延伸部3侧壁上设有第一斜面41,沿从延伸部3到复位工作部4的方向、第一斜面41的宽度递减;复位工作部4侧壁上设有第二斜面42,沿从复位工作部4到延伸部3的方向、第二斜面42的宽度递减;第一斜面41和第二斜面42光滑连接;第一斜面41和第二斜面42形成倾斜设置的“L”形。

优选的,椎管复位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椎管复位器在使用时,复位工作部在进入椎管时防滑面紧贴着椎管侧进入椎管,复位器工作部进入椎管较为容易,对脊髓神经的干扰较小,可有效避免对脊髓神经的挤压和不必要的牵拉操作;在具体修复受损的椎管时,防滑面顶在椎管需要修复处,通过敲击柄端,使得凸入在椎管内部的椎管前壁骨折块向椎体内塌入,防滑面的使用增加了在手术过程中复位工作部击入时的稳定性,避免复位工作部在椎管内滑动,可最大限度恢复椎管的矢状径和横径,能够使得椎管容积得到有效恢复,因此取得较好的复位效果,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复位工作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复位工作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柄端、2.防滑手柄、3.圆台延伸部、4.复位工作部、41.第一斜面、42.第二斜面、43.防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椎管复位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该椎管复位器由依次相连接的柄端1、防滑手柄2、圆台形的延伸部3和圆台形的复位工作部4组成,柄端1、防滑手柄2、延伸部3和复位工作部4为一个整体;延伸部3直径较小端与复位工作部4直径较小端固接,复位工作部4直径较大端端面为防滑面43;延伸部3侧壁上设有第一斜面41,沿从延伸部3到复位工作部4的方向、第一斜面41的宽度递减;复位工作部4侧壁上设有第二斜面42,沿从复位工作部4到延伸部3的方向、第二斜面42的宽度递减;第一斜面41和第二斜面42光滑连接;第一斜面41和第二斜面42形成倾斜设置的“L”形。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患者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俯卧于拱形支架上,以受伤节段为中心,以受伤节段正中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其筋膜,显露腰背筋膜、棘突、棘上韧带,纵行切开棘上韧带两侧筋膜,棘突两侧肌肉止点,用骨膜剥离器沿棘突、椎板骨膜下剥离骶棘肌,并向外侧推开,用干纱布条填塞压迫止血。当露出受伤椎体上下各一个椎板及其小关节突时,在受伤椎体上下椎体的椎弓根后方按Roy-Camille法定位,先置入定位针,在C型臂X线机下透视位置准确后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切除椎板时,在不破坏椎弓根的前提下用弧形骨凿切除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完成后路减压。当发现椎管内骨折块时,复位器工作部4紧贴椎管侧壁缓慢滑入到硬膜囊前方,到达突起骨折块后壁后方,同时将椎管复位器逐渐竖立,防滑面43顶在椎管需要修复处,通过敲击柄端,将骨折块向前锤击复位,使骨折块嵌入椎体后壁, 给予轻度的矫枉过正,以减轻椎体的“空壳”效应;防滑面的使用增加了在手术过程中复位工作部43击入时的稳定性,避免复位工作部在椎管内滑动,可最大限度恢复椎管的矢状径和横径,能够使得椎管容积得到有效恢复,因此取得较好的复位效果,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