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护脐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5594阅读:2253来源:国知局
婴儿护脐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护脐带。



背景技术:

新生婴儿的脐带护理比较重要,脐带护理不好可能引起败血症等疾病,护理脐带需要每天抹消毒液2-3次,并保持脐带部干爽,避免摩擦,防止细菌感染,然而婴儿好动,身体摆动时衣服和脐带之间很容易产生摩擦,影响脐带的生长,另外尿液也可能污染脐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婴儿护脐带,该婴儿护脐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对脐带起到保护和护理的作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绷带本体,其特征是:所述绷带本体的内表面设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的内表面设有无纺布层,所述绷带本体的中部设有能穿过海绵层和无纺布层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内伸端连接有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端部安装有护理装置;所述绷带本体的两端部均设有左捆绑带和右捆绑带,所述左捆绑带的长度大于右捆绑带的长度。

所述护理装置包括安装在弹性管端部且左右对称的两个弧形板,两弧形板对接后形成保护腔,所述两弧形板的端部均设有卡接部。

所述卡接部的相对外表面和两弧形板的相对内表面均设有内海绵层。

所述绷带本体上均布多个通气孔。

所述输送管伸出绷带本体的端部设有密封盖。

所述左捆绑带和右捆绑带上分别设有子母粘结扣。

采用上述方案后的优点效果是:绷带本体上设有输送管,输送管的内伸端连接有弹性管,弹性管的端部安装有护理装置,护理装置与皮肤接触,弹性管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护理装置对皮肤造成挤压;使用时卡接部上的内海绵层与肚脐周围接触,打开密封盖,通过输送管将消毒液注入保护腔内,并对肚脐部进行消毒,内海绵层可以将多余的消毒液进行吸收储存。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衣服与肚脐之间产生摩擦,从而避免肚脐部受伤,进而促进肚脐的恢复。

左捆绑带的长度大于右捆绑带的长度,绷带本体通过左右捆绑带固定在婴儿的腰部,这种结构的捆绑带连接处位于身体的侧部,这样可以避免挤压婴儿肌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对脐带起到保护和护理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该婴儿护脐带包括绷带本体1,本实施例中的绷带本体1可以由软体塑料或其他具有塑性的材料制成,绷带本体1弯折后与婴儿腹部弧度相同。绷带本体1上均布多个通气孔16,提高绷带本体1的透气性。绷带本体1的内表面设有海绵层11,海绵层11提高绷带本体1的柔软性,海绵层11的内表面设有无纺布层12,无纺布层12与皮肤接触,无纺布层12可以通过弹性带罩装在海绵层11上,便于更换。

如图2所示,绷带本体1的中部设有能穿过海绵层11和无纺布层12的输送管2,输送管2伸出绷带本体1的端部设有密封盖9,本实施例中密封盖9螺接或卡接在输送管2上。输送管2的内伸端连接有弹性管3,弹性管3的端部安装有护理装置,护理装置与皮肤接触,弹性管3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护理装置对皮肤造成挤压。本实施例中护理装置包括安装在弹性管3端部且左右对称的两个弧形板6,两弧形板6对接后形成保护腔8,肚脐位于保护腔8内,两弧形板6的端部均设有卡接部61,卡接部61也为弧形,卡接部61与相对外表面与皮肤接触,本实施例中卡接部61外表面的宽度大于弧形板6的宽度,提高卡接部61与皮肤接触面积。卡接部61的相对外表面和两弧形板6的相对内表面均设有内海绵层62,内海绵层62外部可以包裹内无纺布。使用时卡接部61上的内海绵层62与肚脐周围接触,打开密封盖9,通过输送管2将消毒液注入保护腔8内,并对肚脐部进行消毒,内海绵层62可以将多余的消毒液进行吸收储存。

如图1所示,绷带本体1的两端部均设有左捆绑带4和右捆绑带5,左捆绑带4的长度大于右捆绑带5的长度,左捆绑带4和右捆绑带5上分别设有子母粘结扣10,绷带本体1通过左右捆绑带固定在婴儿的腰部。这种结构的捆绑带连接处位于身体的侧部,这样可以避免挤压婴儿肌肤。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和修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