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用折叠测量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5610阅读:1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用折叠测量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用折叠测量尺,属于口腔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种植牙因其可获得与天然牙相似的功能、结构以及美观效果,已经逐渐成为缺牙患者的首选修复方式。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大量种植病例涌现,同时亦出现大量问题。此时,人们开始重视种植体风险控制及处理,种植治疗原则也由原来的“以外科为导向的种植义齿修复”转为“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义齿修复”。种植牙包括骨内的种植体和上部的修复体结构,种植体植入骨内的三维位置由修复体模拟天然牙的位置确定,不良的种植体三维位置及不良的修复体设计将对骨结合与软组织的长期稳定产生负面效应。为了降低手术及修复并发症等负面效应的发生,帮助实现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植入,必须进行术前及上部修复前的口内空间分析及模型空间分析。术前口内空间分析及模型空间分析包括:患者最大种植手术操作空间的测量,缺牙区的咬合空间(相当于种植体上部表面与对颌牙列在最广泛接触时的垂直距离,提供给基台以及其上方的修复体的可使用的全部高度)及缺牙间隙的测量,从而为种植体的选择及位置确定提供依据。上部修复前的口内分析及模型分析包括:咬合空间测量及种植体的穿龈深度(种植体上部表面到牙龈缘的距离)测量,从而为上部修复体的设计提供依据。

目前口腔临床医生常采取目测的方法进行口内分析,此种方法误差较大,对临床医生的经验依赖性大,常常忽视对患者开口度及咬合空间的检查,导致后期修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模型分析则是通过对牙列进行取模、石膏灌注制备出牙列模型,再对牙列模型的待修复部位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由于牙列模型的待修复部位形态不规则,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操作难度大,测量精度低,准确性差,对测出的数据需依靠术者经验进行二次处理,才能得出种植体拟植入位置及上部修复体的形状、结构及参数,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用折叠测量尺,用该折叠测量尺进行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分析测出的数据精度高、误差小、能更准确、快速的得出种植体的种类及种植位置,及上部修复体的形状、结构和参数。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发明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用折叠测量尺,其组成是:主尺的上部和副尺的上部铰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主尺呈倒“凸”字形、总长为43mm;主尺的上部宽度为7mm;主尺的下部宽度为1.5mm,长度为11mm;

所述的主尺的上部正面从下至上标注有长度刻度,长度刻度的起始点距主尺上部下端的距离为1mm;

所述的主尺的下部正面从下向上,标注有表示穿龈深度的深度刻度,深度刻度的起始点为主尺下部的下端,且深度刻度的3-4mm区间标记为红色;

所述的副尺总长为33mm、宽度为7mm的直尺,副尺下部的两侧均向外凸出1.5mm形成侧凸起,侧凸起的下端距副尺下端的距离为8mm,且侧凸起的下端与主尺的上部的下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副尺的右下部位开有矩形缺口,在矩形缺口上方形成长4mm的中下部,在矩形缺口的左侧形成长4mm、宽5mm的下下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

1)术前口内分析:

(1.1)患者最大种植手术操作空间的测量:

常规种植手术:将主尺、副尺展开,并用手捏住主尺下端,嘱患者最大张口,将副尺竖立于患者缺牙区,比测患者的最大开口高度。若患者大张口时,副尺一端垂直抵紧患者缺牙区,另一端不被对颌牙齿阻挡,说明开口高度大于副尺全长33mm,则患者的最大种植手术操作空间满足进行常规种植手术的要求;否则,最大种植手术操作空间不足,患者不适宜进行常规种植手术。

数字化导板种植手术:将主尺、副尺展开,用手捏住副尺下端,嘱患者大张口,将主尺竖立于患者缺牙区,比测患者的最大开口高度,若患者大张口时,主尺一端可垂直接触患者缺牙区,另一端不被对颌牙齿阻挡,说明开口高度大于主尺全长43mm,则患者的最大种植手术操作空间满足进行数字化导板种植手术的要求,否则,开口高度不足,患者不适宜进行数字化导板种植手术。

(1.2)单颗缺牙的缺牙间隙测量:副尺下端分为三个宽度,分别为侧凸起处的10mm,中下部的7mm,下端部的5mm。嘱患者大张口,将主尺、副尺展开,并用手捏住主尺、副尺的铰接处,使用副尺下部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若侧凸起处可通过,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磨牙平均宽度10mm,优先选择大直径种植体(>4.5mm);若侧凸起处不可通过,而中下部可通过,则表示其宽度为7mm-10mm的前磨牙宽度,优先选择标准直径(3.5~4.5mm)种植体;若中下部不可通过,而下端部可通过,则表示其宽度为5mm-7mm的下前牙宽度,优先选择小直径(≤3.5mm)种植体。若下端部不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过窄<5mm,不宜进行种植修复。

(1.3)多颗牙连续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将主尺副尺折叠并拢后使用,将副尺凸起处下端靠于天然牙近缺隙侧邻面,使用主尺单元正面的刻度尺比对测量种植体中心的距离。再进行分析,参考数据如下:种植体中心与天然牙近缺隙侧邻面之间理想距离:R(种植体半径)+2mm,种植体中心与天然牙近缺隙侧邻面之间最小距离:R+1.5mm,两种植体中心之间最小距离:R1+R2+3mm。

(1.4)颌间距离检查:嘱患者上下牙处于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将主尺、副尺展开,并用手捏住主尺、副尺的铰接处,使用副尺下部进行比测:若中下部可通过,则说明此时颌间距离大于7mm,粘接固位和螺丝固位均可选择;若中下部不可通过,下端部可通过,则说明此时颌间距离大于5mm,小于7mm,优先选择螺丝固位;若下端部不能通过,则说明此时颌间距离小于5mm,修复空间太少无法放置基台和制作修复体,不宜进行种植修复。

2)术前模型分析:

(2.1)单颗缺牙的缺牙间隙测量:制取患者研究模型后,在模型上重复步骤(1.2)。

(2.2)多颗牙连续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制取患者研究模型后,在模型上重复步骤(1.3)。

(2.3)颌间距离检查:制取患者研究模型后,将上下颌模型咬合且上下牙处于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此时重复步骤(1.4)。

3)上部修复前口内分析:

(3.1)咬合间隙检查:患者进行种植修复取模前,重复步骤(1.4)。

4)上部修复前模型分析:

(4.1)穿龈深度测量:制取患者的最终模型,将主尺、副尺展开,并用手捏住主尺、副尺的铰接处,将主尺下端的深度刻度测量模型上种植体上部表面到牙龈缘的距离。该数值可对应基台选择的穿龈深度。若距离在红色区域以内,则可以使用成品基台,超出该区域则需制作个性化基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采用主尺和副尺直接比对判断患者最大开口高度,简单准确的获得手术时最大高度操作空间,避免目测误差导致开口高度不足造成手术器械受阻,手术无法完成的后果。

二、采用副尺的侧凸起下方的中下部和下端部比测能否通过缺牙区颌间高度,简单、直接的进行咬合空间检查,有效避免因咬合空间不足而无法完成上部修复的问题;并能且给基台固位方式(螺丝固位或粘接固位)的选择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三、采用副尺的侧凸起、中下部及下端部比测能否通过缺牙区间隙,简单、直接的进行术前的单牙缺牙间隙分析,采用主尺上部的长度刻度术前进行多颗牙缺牙区的比测,辅助术者进行种植体分布及型号的选择。

三、操作医生可以根据主尺下端没入牙龈的深度,确定基台的穿龈深度,并且,距离深度刻度尺最下端的3-4mm(理想深度)处由红色区域构成,从而能根据没入模型牙龈处的颜色,直接判断是否需要制作个性化基台,无需仔细辨识具体刻度,使其操作更简单。

总之,本实用新型折叠尺通过特殊结构、形状、铰接在一起的主副尺,可通过尺上某一部位或多个部位的直接比对,实现多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的口内及模型分析,较之目测或用普通直尺测量,其操作更简单、方便,快速的得出种植体的种类及种植位置,及上部修复体的形状、结构和参数。测量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明显的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状态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背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口腔种植修复空间分析用折叠测量尺,其组成是:主尺1的上部1a和副尺2的上部铰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主尺1呈倒“凸”字形、总长为43mm;主尺1的上部1a宽度为7mm;主尺1的下部1b宽度为1.5mm,长度为11mm;

所述的主尺1的上部1a正面从下至上标注有长度刻度4,长度刻度4的起始点距主尺1上部1a下端的距离为1mm;

所述的主尺1的下部1b正面从下向上,标注有表示穿龈深度的深度刻度3,深度刻度3的起始点为主尺1下部1b的下端,且深度刻度3的3-4mm区间标记为红色;

所述的副尺2总长为33mm、宽度为7mm的直尺,副尺2下部的两侧均向外凸出1.5mm形成侧凸起2a,侧凸起2a的下端距副尺2下端2c的距离为8mm,且侧凸起2a的下端与主尺1的上部1a的下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副尺2的右下部位开有矩形缺口,在矩形缺口上方形成长4mm的中下部2b,在矩形缺口的左侧形成长4mm、宽5mm的下下部2c。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