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室‑膀胱分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576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脑积水治疗的脑室-膀胱分流管。



背景技术: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一般临床手术治疗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术”,需要术中放置一根“脑室-腹腔分流管”,其一端位于脑室,中间为分流泵,其阀门控制颅内压力,另一端位于腹腔,将颅内多余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吸收。但是对于脑出血或颅内感染合并脑积水的患者,由于伴有出血和脑脊液感染,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和细胞数往往较高,甚至还有细菌,引入腹腔会导致腹腔感染和肠管粘连危及生命,因此不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目前只能采用“脑室外引流术”,即将引流管末端直接置于体外,此方法放置时间短,极易发生二重感染,如果最终不能放入腹腔,患者会因感染死亡。腹腔本身存在炎症、腹水、肿瘤或各种原因的肠粘连、肠梗阻等患者,如果存在脑积水,也不能做脑室-腹腔分流术。

上述患者适合做“脑室-膀胱分流术”,即分流管一端置入脑室,另一端置入膀胱,将脑脊液导入膀胱,然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可有效避免上述合并症的发生。但是膀胱是个开放的器官,原有的“脑室-腹腔分流管”位于腹腔的一端为直管设计,当该管置于膀胱中时极易经尿道脱出而失效;目前也无专门设计的脑室-膀胱分流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脑室-膀胱分流管,可长期放置在膀胱内,手术操作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类似,放置后可完全避免分流管经尿道脱出的情况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脑室-膀胱分流管,其特征在于,该分流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脑室端、分流泵和膀胱端,其中,所述膀胱端为末端在自然状态下自动盘曲成平面螺旋线形状的弹性软管,且所述膀胱端的盘曲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尿道宽度尺寸。

所述膀胱端的盘曲部分的总长度不小于10厘米。

所述膀胱端的盘曲部分被置入膀胱内,随着患儿的身高生长,所述盘曲部分能以卷尺的方式自动被拉出膀胱,使所述脑室-膀胱分流管的膀胱以外的部分得到延长。

还包括与所述膀胱端的末端相连接的球形头部,所述球形头部的宽度尺寸大于尿道宽度尺寸。

所述球形头部的直径不小于1厘米。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脑室-膀胱分流管,通过采用末端在自然状态下自动盘曲成平面螺旋线形状的弹性软管作为膀胱端,可长期放置在膀胱内,操作简单方便,放置后可避免脑室-膀胱分流管经尿道脱出的情况发生。2、本实用新型的脑室-膀胱分流管,随着小儿脑积水患者的身高生长,膀胱端的盘曲部分可类似卷尺的方式被拉出膀胱,从而使脑室-膀胱分流管的膀胱以外的部分得到延长,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3、本实用新型的脑室-膀胱分流管,膀胱端末端采用球形头部,可进一步避免分流管经尿道脱出的情况发生。4、本实用新型的脑室-膀胱分流管,可广泛应用于出血或感染性脑积水,因高蛋白、高细胞数不能做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者本身存在腹腔疾病如感染、腹水、肿瘤等等疾病不能做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病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脑室-膀胱分流管,其包括依次连接的脑室端1、分流泵2、膀胱端3和球形头部4;其中,脑室端1和分流泵2采用现有脑室-腹腔分流管相同的设计,分流泵2用于控制患者颅内压;膀胱端3为末端在自然状态下自动盘曲成平面螺旋线形状的弹性软管,可长期放置在膀胱内,由于膀胱端3的盘曲部分的宽度尺寸远远大于尿道宽度尺寸,因此可以避免脑室-膀胱分流管经尿道脱出的情况发生;球形头部4的宽度尺寸大于尿道宽度尺寸,可以进一步避免脑室-膀胱分流管经尿道脱出的情况发生。

上述实施例中,膀胱端3的盘曲部分的总长度不小于10厘米。当本发明的脑室-膀胱分流管用于小儿脑积水患儿时,膀胱端3的盘曲部分手术中被置入膀胱内,随着患儿的身高生长,膀胱端3的盘曲部分可类似卷尺的方式被自动拉出膀胱,从而使脑室-膀胱分流管的膀胱以外的部分得到延长,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上述实施例中,球形头部4的直径不应小于1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脑室-膀胱分流管在使用时,采用与脑室-腹腔分流管类似的手术操作过程,只是末端采用经耻骨膀胱切口,暴露膀胱后,切开一个1厘米小口送入膨大的球形头部4和盘曲的膀胱端3,然后缝合膀胱和皮肤即可。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