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装置和血液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4649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血液净化装置和血液净化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净化装置和血液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血液灌流器主要通过吸附尿毒症患者体内的难透性尿毒症毒素如甲状旁腺素(PTH)、瘦素、β2 微球蛋白(β2‐MG)、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用于治疗尿毒症并发症,如肾性骨病、异位钙化、淀粉样变、腕管综合征、营养不良、顽固性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等。目前临床常采用透析器和灌流器串联对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治疗。串联治疗为先血液灌流及透析器联合透析2小时后,再撤掉灌流器单纯透析2小时。此种透析治疗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尿毒症患者并发症状,弥补了单纯透析的缺陷,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如:由于血液灌流器和透析器串联连接,预冲时,预冲液要先通过血液灌流器,然后再经管路进入透析器,最终流入废液缓冲袋。如果血液灌流器预冲过程中,即使有微量树脂脱落也会造成透气器堵塞等,若脱落树脂经过管路进入患者血液将会造成更危险的情况发生。再者,透析器、灌流器串联透析2小时后需要将灌流器拆除单纯透析器透析,拆除管路过程中透析器连接端部和患者透析管端部必然要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的细菌、微尘等易通过开放端部进入透析器和血液管路中造成污染或感染,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虽然CN203315422U和CN203469105U等专利中提出的不需拆卸的连接管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采用管路连接时在整个血液净化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血液在体外循环的路径比较长,增加血液与有菌环境接触的概率,增加患者的负担,增加潜在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和稳定高效的血液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和稳定高效的血液净化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液净化装置,包括血液净化器和管路组件,血液净化器包括壳体,壳体形成中空的腔室,腔室内填充透析膜,透析膜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封胶层和第二封胶层而固定在腔体内,透析膜相对的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附剂填充室和第二吸附剂填充室,第一吸附剂填充室上设置有动脉端血嘴,第二吸附剂填充室上设有静脉端血嘴,透析膜为中空纤维管,壳体、第一封胶层、第二封胶层及中空纤维管外部之间围成预冲液腔,输入口和输出口均与预冲液腔连通,输入口或输出口用于输入预冲液,动脉端血嘴和静脉端血嘴用于输出预冲液;管路组件包括动脉连接管、静脉连接管、透析液连接管、预冲液输入管、预冲液输出管,动脉连接管的第一端与动脉端血嘴连接,静脉连接管的第一端与静脉端血嘴连接,透析液连接管的第一端与输入口或输出口连接,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与动脉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二端与透析液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一端与动脉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二端与静脉连接管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本案的血液净化装置,预冲液进入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的作用渗透入中空纤维管内,并沿着中空纤维管内进入动脉端端盖和/或静脉端端盖中并对其中的第一吸附剂和/或第二吸附剂进行预冲,然后再排出。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冲液先经过吸附剂对吸附剂进行预冲,而预冲过吸附剂的带有颗粒杂质的预冲液再进入透析膜的问题,从而避免预冲液携带颗粒进入透析膜;同时也不需要拆除或接入管路,使得体外循环所需血液少,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特别是对于体型较小血液总体积较少的患者。另一方面治疗时,无需调整管路的通断或者改变血液的流动方向,使医护人员的操作更加方便,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风险,提高血液净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预冲液输入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三通与动脉连接管、透析液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三通与动脉连接管、静脉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一端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和动脉端血嘴之间;动脉连接管在位于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一端和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管夹;静脉连接管在位于预冲液输出管和静脉端血嘴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管夹;预冲液输入管和预冲液输出管上分别设有管夹。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预冲液输入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旋塞式三通与动脉连接管、透析液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旋塞式三通与动脉连接管、静脉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一端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和动脉端血嘴之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预冲液输出管第一端和动脉连接管通过旋塞式四通连接,预冲液输入管第二端通过旋塞式三通与预冲液连接管连接,预冲液输出管第二端通过旋塞式三通与静脉连接管连接。

由上可见,对于管路之间的通断,可采用四通旋塞阀和三通旋塞阀进行换向连接,其操作简单,稳定性高。通过透析液连接管、透析液输入管和透析液输出管的设置,使得预冲完毕后不需要拆卸管路,只需经过相应的通断操作即可,有效降低污染或感染的风险,提高稳定可靠性。通过预冲液输出管连通动脉端血嘴和静脉端血嘴之间,使得在预冲第一吸附剂时,预冲液能够从动脉端血嘴流出并汇入静脉管排出,在预冲第二吸附剂时,阻断预冲液输出管即可,其能够兼容现有的临床使用医疗设备,节约新的医疗设备开发成本。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动脉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一盖帽,静脉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二盖帽,透析液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三盖帽;动脉连接管包括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盖帽之间的第一管路、位于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一端和动脉端血嘴之间第二管路、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一端和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九管路;静脉连接管包括位于静脉端血嘴和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五管路、位于预冲液输出管第二端和第二盖帽之间的第六管路;透析液连接管包括位于预冲液输入管与输入口/输出口之间的第七管路、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盖帽之间的第八管路;预冲液输入管为第三管路;预冲液输出管为第四管路。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动脉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一盖帽,静脉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二盖帽,透析液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三盖帽;动脉连接管包括位于旋塞式四通与第一盖帽之间的第一管路、位于旋塞式四通与动脉端血嘴之间的第二管路;静脉端连接管包括位于静脉端血嘴与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五管路、位于预冲液输出管的第二端与第二盖帽之间的第六管路;透析液连接管包括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二端与输入口/输出口之间的第七管路、位于预冲液输入管的第二端与第三盖帽之间的第八管路;预冲液输入管为第三管路;预冲液输出管为第四管路。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液净化系统,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的血液净化装置;动脉连接管与动脉管连接,静脉连接管与静脉管连接,透析液连接管与透析液输入管连接,所述输出口与所述透析液输出管连接;或所述透析液连接管与透析液输出管连接,所述输入口与透析液输入管连接;透析液输入管和透析液输出管分别与透析液存储装置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本案的血液净化系统,预冲液进入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的作用渗透入中空纤维管内,并沿着中空纤维管内进入动脉端端盖和/或静脉端端盖中并对其中的第一吸附剂和/或第二吸附剂进行预冲,然后再排出。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冲液先经过吸附剂对吸附剂进行预冲,而预冲过吸附剂的带有颗粒杂质的预冲液再进入透析膜的问题,从而避免预冲液携带颗粒进入透析膜;同时也不需要拆除或接入管路,使得体外循环所需血液少,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特别是对于体型较小血液总体积较少的患者。另一方面治疗时,无需调整管路的通断或者改变血液的流动方向,使医护人员的操作更加方便,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风险,提高血液净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系统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血液净化器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图1是血液净化器1的结构示意图,血液净化器1包括壳体、输入口17和输出口16,壳体包括外壳11、动脉端端盖12、静脉端端盖13,外壳11呈管状设置并形成中空的腔体,腔体内填充有透析膜111, 透析膜111为中空纤维管,透析膜111由第一封胶层112和第二封胶层113固定在壳体11内的腔体两端,中空纤维管穿透封胶层,使得中空纤维管的中空管与封胶层的外侧空间连通,继而使外壳11的腔体、第一封胶层112和第二封胶层113的内侧、中空纤维管的外部之间围成预冲液腔或透析液腔。

动脉端端盖12呈有底筒状设置,动脉端端盖12的腔体开口朝向透析膜111设置,动脉端端盖12的底壁朝外地设置有动脉端血嘴14,动脉端端盖12内填充有第一吸附剂121。动脉端端盖12与动脉端血嘴14连接的位置设有滤网,用于防止预冲时动脉端盖12中的第一吸附剂121从动脉端血嘴冲出,动脉端端盖12靠近第一封胶层112一端设有滤网,从而防止治疗时吸附剂在重力和血液的冲击力作用下堵在透析膜中空纤维管的入口,从而使血液不能顺畅的进入透析膜中空纤维管。第一吸附剂121是自动脉端端盖12的底壁朝内地填充,动脉端端盖12盖合在外壳11上设有第一封胶层112的一端上。

静脉端端盖13呈有底筒状设置,静脉端端盖13的腔体开口朝向透析膜111地设置,静脉端端盖13的底壁朝外地设置有静脉端血嘴15,静脉端端盖13内填充有第二吸附剂131。静脉端端盖13与静脉端血嘴15连接的位置设有滤网,用于防止预冲时静脉端盖13中的第二吸附剂131从静脉端血嘴冲出,同时防止血液净化治疗时,静脉端端盖13中的吸附剂通过静脉端血嘴15进入体外循环管路最终进入人体导致安全隐患,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具体地,第二吸附剂131是自静脉端端盖13的底壁朝内地填充,静脉端端盖13盖合在第二封胶层113外并与外壳11固定连接,第二吸附剂131与第二封胶层113邻接,上述端盖的固定连接的方式既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螺纹连接。当端盖与外壳螺纹耦合时,台阶与外壳末端之间设有密封垫,且紧密压合。

外壳11的内径、动脉端端盖12的内径和静脉端端盖13的内径均大致相等地设置。

第一吸附剂和第二吸附剂可为树脂吸附剂、活性炭吸附剂、天然纤维素吸附剂等。第一吸附剂121和第二吸附剂131可为相同吸附剂,亦可为不同的吸附剂。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透析膜是聚醚砜材料的中空纤维透析膜,第一吸附剂121和第二吸附剂131均采用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剂。

输入口17和输出口16设置在透析膜111相对的外壳11的外周壁上,输入口17用于输入透析液或预冲液,输出口16用于输出透析液。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输入口17位于靠近静脉端端盖13的一侧上,输出口16位于靠近动脉端端盖12的一侧上,且输入口17和输出口16位于径向同一侧上。透析液入口为输入口17,透析液出口为输出口16。当然,还可以将输入口和输出口设置在位于径向相对的一侧上。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是呈圆柱状设置,当然壳体的横截面还以呈矩形或椭圆形地设置,只要使得透析膜、封胶层和吸附剂的横截面大致相同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在本实施例外,还可以将壳体靠近动脉端端盖一侧设有透析液出口,壳体靠近静脉端端盖一侧设有透析液入口,透析液出口为输入口,透析液入口为输出口。

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2,图2是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液净化器1和管路组件,血液净化器1采用上述血液净化器实施例1的方案。

管路组件包括预冲液输入管、透析液输入管27、透析液输出管24、透析液连接管22、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透析液连接管22一端与预冲液输入管中部连通,另一端与透析液输入管27连接,而透析液输入管27另一端与透析液存储装置连接。预冲液输入管包括管路21和管路23,其中管路21一端与输入口17连接。管路21、管路23和透析液连接管22通过三通结构连接。透析液输出管24一端与输出口16连接;另一端与透析液存储装置连接。动脉管25与动脉端血嘴连接,静脉管26与静脉端血嘴连接。透析液连接管22、管路23上分别设有密封夹221和231,动脉管及静脉管上也是有密封夹(未示出)。

预冲时,预冲液输入管用于输入预冲液;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均用于排出预冲液,从而使预冲液输入管、预冲液腔、中空纤维膜内,动脉端端盖内、动脉管形成一条预冲液通路;使预冲液输入管、预冲液腔、中空纤维膜内,静脉端端盖内、静脉管形成另一条预冲液通路。

治疗时,预冲液输入管阻断,透析液输入管27用于向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腔提供透析液,透析液输出管24用于将透析液腔中的透析液排出至透析液存储装置中,从而使透析液存储器、透析液输入管27、透析液连接管、管路21、透析液腔、透析液输出管24之间形成透析液回路。而动脉管25用于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出至血液净化器中,静脉管26用于将经血液净化器1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入患者体内,从而使患者、动脉管25、血液净化器中的动脉端端盖内、中空纤维膜内、静脉端端盖内及静脉管26形成血液回路。治疗时,血液回路与透析液回路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回路,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渗透、扩散的方式与透析液腔中的透析液进行交换,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同时,由于血液先经过第一吸附剂,使从血嘴进入的血液经第一吸附剂阻挡或分流而避免轴流的缺陷,从而有效形成速度在各个方向均匀的血液流束,进而使血液均匀的进入各个透析膜管中,避免现有技术透析器因血液滞留在粘接层与端盖之间的空间而导致的凝血,并增加血液与吸附剂及透析膜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吸附剂对目标物质的吸附率及改善透析膜的滤过效果。

血液净化系统的预冲方法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2并结合图1,应用于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预冲方法,预冲方法包括:

第一通断步骤,将密封夹231打开,将密封夹221关闭,将管路21、23、25导通,将管路22、24、26阻断;

第一预冲步骤,从管路23输入预冲液,并经过管路21和输入口17输入,预冲液进入预冲液腔并在膜压差的作用下渗透入透析膜111的中空管内部,再经动脉端端盖12,对动脉端端盖12中的第一吸附剂121进行预冲,后从动脉端血嘴14、动脉管25输出;

第二通断步骤,将管路22、24、25阻断,将管路21、23、26导通;

第二预冲步骤,从管路23输入预冲液,并经过管路21和输入口17输入,预冲液进入预冲液腔并在膜压差的作用下进入透析膜111的中空管内部、再经静脉端端盖13,对静脉端端盖13中的第二吸附剂131进行预冲,后从静脉端血嘴15、静脉管26输出。

优选地,从管路23输入预冲液时,将管路23放置在血泵中,通过血泵的驱动力为预冲液提供驱动力。

第三通断步骤,将密封夹231关闭,密封夹221打开,将预冲液输入管27、管路22、21、25和26导通,透析液输出管24关闭。

第三预冲步骤,将血液净化器水平放置,透析液从透析液输入管27,经透析液连接管22、管路21进入预冲液腔/透析液腔,通过膜压差使预冲液腔/透析液腔中的残留预冲液渗透入中空纤维膜中,进而从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排出,从而完成预冲。

继而完成上述预冲步骤,便可继续进行血液净化过程。

血液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3,本实施例基于血液净化器第一实施例,与血液净化器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将透析液连接管22取消,通过管路31输入预冲液,即在预冲时,管路31输入预冲液,待第一吸附剂和第二吸附剂预冲达到目标时,将管路31拆卸后,输入口17和输出口16分别与透析液输入管27和透析液输出管26连接接,继而使透析液腔中的残留预冲液渗透到中空纤维膜内,再从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排出,进而完成预冲。

血液净化系统预冲方法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基于血液净化系统预冲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步骤和基于血液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第一和第二通断步骤,并将管路31、25、26导通,使预冲液从预冲液输入管31进入预冲液腔后,通过膜压差渗透进入中空纤维管内部,并同时进入动脉端端盖12和静脉端端盖13中,同时对第一吸附剂和第二吸附剂进行预冲。

当第一吸附剂和第二吸附剂预冲达到目标时,将管路31拆卸后,输入口17和输出口16分别与透析液输入管27和透析液输出管26连接接,再根据血液净化系统预冲方法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三通断步骤和第三预冲步骤进行,进而完成预冲。

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缩短预冲时间,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抢救时间。

血液净化器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4,本实施例基于血液净器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血液净化器18采用输入口181、输入口182和输出口183,输入口182设置在输入口181、和输出口183之间的位置上,输入口181、输出口183设置在径向同一侧上,输入口182和输入口181设置在径向相对一侧上。本实施例中输入口181为透析液入口,输出口183为透析液出口,输入口182用于输入预冲液。

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血液净化系统基于第二实施例的血液净化器,预冲液管31与输入口182连接,透析液输入管27与输入口181连接,透析液输出管24与输出口183连接,动脉端血嘴184与动脉管25连接,静脉端血嘴185与静脉管26连接。

血液净化系统预冲方法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基于血液净化系统第三实施例,预冲方法包括:

第一通断步骤,将管路31导通,将管路24、27阻断;

第一预冲步骤,将血液净化器18水平放置,预冲液从管路31输入,液进入预冲液腔并在膜压差的作用下渗透入透析膜111的中空管内部;其中一部分预冲液经动脉端端盖,对动脉端端盖中的第一吸附剂进行预冲,后从动脉端血嘴、动脉管25输出;另一部分预冲液进入静脉端端盖,对静脉端端盖中的第二吸附剂进行预冲,后从静脉端血嘴、静脉管26输出。

第二通断步骤,将预冲液输入管31阻断,透析液输入管27和透析液输出管24、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导通。

第二预冲步骤,将血液净化器水平放置,透析液从透析液输入管27进入透析液腔,通过膜压差使透析液腔中的残留预冲液渗透入中空纤维膜中,进而从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排出,从而完成预冲。

继而完成上述预冲步骤,便可继续进行血液净化过程。

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缩短预冲时间,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抢救时间。

血液净化系统第四实施例:

参照图6并结合图2,基于血液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增加了预冲液输出管29,具体地为,管路组件还包括预冲液管路29、密封夹251、密封夹261和密封夹291,预冲液输出管29的第一端与动脉管25连接,第二端与静脉管26连接;密封夹251设置在动脉管25上;密封夹291设置在预冲液输出管29上,管路29的第一端位于密封夹251和动脉端血嘴14之间;密封夹261设置在静脉管26上,且密封夹261位于预冲液输出管29的第二端和静脉端血嘴15之间。

血液净化系统的预冲方法第四实施例:

参照图6并结合图2,应用于血液净化系统第四实施例的预冲方法,预冲方法包括:

第一通断步骤,将管路21、23导通,将透析液连接管22、透析液输入管24和透析液输出管27阻断,将密封夹251和密封夹261关闭,将密封夹291打开使预冲液输出管29导通;

第一预冲步骤,预冲液从管路23输入,经过管路21和输入口17输入,进入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作用渗透进入透析膜111的中空管内部,再进入动脉端端盖12对动脉端端盖12中的第一吸附剂121进行预冲,随后从动脉端血嘴14、经过部分动脉管管25、预冲液输出管29和部分静脉端管26向静脉端输出;

第二通断步骤,将密封夹261打开,将透析液连接管22、透析液输入管27和透析液输出管24阻断,将管路21、23、26导通,将密封夹251、密封夹291关闭,继而使预冲液输出管29阻断;

第二预冲步骤,预冲液从管路23输入,并经过管路21和输入口17输入,进入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作用渗透进入透析膜111的中空管内部,再进入静脉端端盖13对静脉端端盖13中的第二吸附剂131进行预冲,后从动脉端血嘴15、管路26输出;

第三通断步骤,将管路23阻断,将管路21、22、24、26、27导通,将密封夹251关闭使动脉管25阻断。

第三预冲步骤,将血液净化器水平放置,透析液从透析液输入管27,经透析液连接管22、管路21进入透析液腔,通过膜压差使透析液腔中的残留预冲液渗透入中空纤维膜中,进而从部分动脉管25、预冲液输出管29和部分静脉管26排出,从而完成预冲。

继而完成上述预冲步骤,便可继续进行血液净化过程。

血液净化装置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血液净化装置包括血液净化器4和管路组件,血液净化器4采用血液净化器第一实施例的方案。

管路组件包括动脉连接管47、静脉连接管48、透析液连接管49、预冲液输入管45、预冲液输出管46;其中动脉连接管47一端与动脉端血嘴连接43,另一端由第一盖帽密封;静脉连接管48一端与静脉端血嘴44连接,另一端由第二盖帽密封;透析液连接管49一端与输入口41或输出口42连接,另一端由第三盖帽密封;预冲液输入管45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连接管47连通,另一端通过三通与透析液连接管49连通;预冲液输出管46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连接管47连通,另一端通过三通与静脉连接管48连通。其中动脉连接管47、静脉连接管48、预冲液输入管45、预冲液输出管46、透析液连接管49上均设有液体通断控制装置。

本实施例中预冲液输入管45为第三管路;预冲液输出管46为第四管路。动脉连接管47包括预冲液输入管45与盖帽之间的第一管路471、预冲液输入管45和预冲液输出管46之间的第九管路473、动脉端血嘴43和预冲液输出管46之间的第二管路472。静脉连接管48包括静脉端血嘴44和预冲液输出管46之间的第五管路481、预冲液输出管46和盖帽之间的第六管路482。预冲液连接管49包括预冲液输入管45与输入口41之间的第七管路491、预冲液输入管45与盖帽之间的第八管路492。

三通结构为普通三通,其中第九管路473、第五管路481、第八管路492、第三管路45和第四管路46上均设有密封夹。

血液净化装置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8,本实施例基于血液净化装置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三通结构采用旋塞式三通,即预冲液输入管55一端通过旋塞式三通连接于动脉连接管57上,另一端通过旋塞式三通连接于透析液连接管59上;预冲液输出管56一端通过旋塞式三通连接于动脉连接管57上,另一端通过旋塞式三通连接于静脉连接管58上;取消预冲液输入管55、预冲液输出管56、动脉连接管57、静脉连接管58和透析液连接管59上的密封夹。

血液净化装置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9,本实施例基于血液净化装置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取消第九管路,预冲液输入管65和预冲液输出管66一端通过旋塞式四通同时连接于动脉连接管69上,预冲液输入管65另一端通过旋塞式三通连接于透析液连接管上;预冲液输出管66另一端通过旋塞三通连接于静脉连接管68上。取消预冲液输入管55、预冲液输出管56、动脉连接管57、静脉连接管58和透析液连接管59上的密封夹。

血液净化系统第五实施例:

参照图10,本实施例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液净化装置和管路,血液净化装置采用上述血液净化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方案。

动脉管25与第一管路471的自由端连接,静脉管26与第六管路482的自由端连接,透析液输入管27一端与透析液连接管492连接,透析液输出管24一端与输出口42连接,透析液输入管27和透析液输出管24的另一端分别与透析液存储装置19连接。动脉管25和静脉管26上均设有液体流通控制装置。

血液净化系统的预冲方法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血液净化系统预冲方法应用于血液净化系统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预冲方法包括:

第一通断步骤,将第五管路481、第八管路492、第九管路473上的密封夹关闭,将第三管路45、第六管路46上的密封夹打开,继而使得动脉管25、第一管路471、第三管路45和第七管路491连通,第二管路472、第四管路46、第六管路482、静脉管26连通,第一管路471和第二管路472之间阻断,第五管路481和第六管路482阻断;

第一预冲步骤,预冲液从动脉管输入,进入第一管路471,依次经过第三管路45、第七管路491进入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作用进入透析膜的中空管内,并沿着中空纤维管进入动脉端端盖,对动脉端端盖中的第一吸附剂121进行预冲,然后沿着第二管路472、第四管路46、第六管路482,从静脉管26输出;

第二通断步骤,将第四管路46、第九管路473、第八管路492上的密封夹关闭,将第五管路481上的密封夹打开,使得动脉管25、第一管路471、第三管路45和第七管路491连通,第五管路481、第六管路482和静脉管26连通;第二管路472与第四管路46及第九管路473阻断;

第二预冲步骤,预冲液从动脉管25输入,进入第一管路471,依次经过第三管路45、第七管路491进入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作用进入透析膜的中空管内,并沿着中空纤维管进入静脉端端盖,对静脉端端盖中的第二吸附剂131进行预冲,然后沿着第五管路481、第六管路482、从静脉管26输出;

第三通断步骤,将第四管路46、第五管路481、第九管路473上的密封夹打开,将第八管路482上的密封夹关闭,使得动脉管25、第一管路471、第三管路45和第七管路491连通;第二管路472、第四管路46、第六管路482、静脉管26连通;第五管路481、第六管路482和静脉管26连通;

第三预冲步骤,将血液净化器4水平放置,透析液从透析液输入管27,经透析液连接管49进入透析液腔,通过膜压差作用使透析液腔中的残留预冲液渗透入中空纤维膜中,一部分沿着中空纤维管进入动脉端端盖,进而从第二管路472、预冲液输出管46、第六管路482,从静脉管26排出;另一部分沿着中空纤维管进入静脉端端盖,进而从静脉端连接管48、静脉管26排出,从而完成预冲。

血液净化装置第四实施例:

参照图11,基于血液净化装置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对管路之间的连接方式作出改变,具体为,透析液连接管79与输出口72连接。

血液净化系统第六实施例:

参照图11,基于血液净化装置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血液净化系统与第五血液净化系统实施例的区别点在于,透析液连接管79与透析液输出口72连接,而透析液输出管24与透析液连接管79连接,透析液输入管27与透析液输入口连接。

由上可见,通过本案的血液净化器、血液净化装置和系统,预冲液进入透析液腔/预冲液腔,通过膜压差的作用渗透入中空纤维管内,并沿着中空纤维管内进入动脉端端盖和/或静脉端端盖中并对其中的第一吸附剂和/或第二吸附剂进行预冲,然后再排出。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冲液先经过吸附剂对吸附剂进行预冲,而预冲过吸附剂的带有颗粒杂质的预冲液再进入透析膜的问题,从而避免预冲液携带颗粒进入透析膜;治疗时不需要拆除或接入管路,使得体外循环所需血液少,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特别是对于体型较小血液总体积较少的患者。另一方面治疗时,无需调整管路的通断或者改变血液的流动方向,使医护人员的操作更加方便,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风险,提高血液净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采用预冲方法中各个通断步骤中指的是实现的通断状态,如果上一通断步骤和下一通断步骤的状态一样,则可无需再次进行操作,保持对应的通断状态即可。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旋塞阀的使用和密封夹的使用是可以相互在同一实施例中混合使用,具体可根据成本需求、应用需求和性能需求来调整,应用预冲方法时,只要实现管路之间的先后通断便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断的方式和流体的流向切换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的手段进行选择。上述这些改变的方式均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