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7645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病床,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



背景技术:

产妇在分娩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卧床康复疗养,在产妇卧床时,普遍采用半卧位姿势,因半卧位姿势能够利于子宫恢复,防止子宫粘连,且还能够有效的使恶露更好的排出体外,此外,因产妇分娩后身体虚弱,下体阴道部位需要进行恢复,且不能受寒,而目前传统的病床,因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不具备同时对产妇进行半卧位以及对其下体进行加热保暖,从而影响了产妇产后的恢复效果,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来解决目前传统的病床,不具备同时对产妇进行半卧位以及对其下体进行加热保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包括床板、支撑杆、转动板、导热板、固定座、导向套、转轴、齿轮、齿条、滑轨、滑块、固定罩、发热灯,所述的支撑杆位于床板底部四角处,所述的支撑杆与床板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板位于床板内部左侧,所述的转动板与床板转动相连,所述的导热板位于床板内部右侧,所述的导热板与床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座位于床板底部左侧,所述的固定座与床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导向套贯穿固定座内部中端,所述的导向套与固定座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贯穿导向套右侧上端,所述的转轴与导向套转动相连,所述的齿轮贯穿于转轴,所述的齿轮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齿条位于导向套内部左侧,所述的齿条与导向套滑动相连,且所述的齿条与齿轮轮齿啮合相连,所述的滑轨位于床板右侧前后两端,所述的滑轨与床板螺纹相连,所述的滑块位于滑轨左侧外壁,所述的滑块与滑轨滑动相连,所述的固定罩位于滑块底部,所述的固定罩与滑块螺纹相连,所述的发热灯位于固定罩内壁底端,所述的发热灯与固定罩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座内部左侧还设有收纳盒,所述的收纳盒与固定座活动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座内部右侧还设有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与固定座螺纹相连,且所述的蓄电池与发热灯导线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转轴前端还设有第一把手,所述的第一把手与转轴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把手底部还设有固定套,所述的固定套与第一把手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套内部还贯穿有限位杆,所述的限位杆与固定套滑动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导向套右侧上端还设有若干数量的限位槽,所述的限位槽为凹槽。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罩前端还设有第二把手,所述的第二把手与固定罩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当产妇产后睡在病床上进行恢复时,因半卧位姿势能够利于子宫恢复,防止子宫粘连,此外,能够有效的使恶露更好的排出体外,根据以上,医护人员可先拉动限位杆,使限位杆顺着固定套从限位槽内滑出,再通过转动限位杆,使限位杆带动第一把手联动转轴连同齿轮同步顺时针旋转,即通过齿轮顺时针旋转的作用,使齿条顺着导向套作由下向上运动,即通过齿条推动力的作用,使转动板作向右旋转上升运动,即转动板推动产妇上半身升高,当产妇上半身高度达到医护人员需要后,医护人员便可停止转动限位杆,再将限位杆顺着固定套插入限位槽内,即通过限位杆与限位槽相互配合的作用,使得第一把手带动转轴联动齿轮同步固定,即无法进行移动,此时通过上述方式,最终使得产妇处于半卧位姿势,同时因产妇分娩后,下体阴道部位需要进行恢复,且不能受寒,根据以上,因产妇身高体型不同,医护人员可握住第二把手,再拉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带动固定罩联动滑块顺着滑轨进行移动,当固定罩处于产妇下体阴道部位正下方位置后,医护人员便可停止移动,再打开发热灯,即使发热灯对上方导热板进行加热升温,此时通过导热板的传递,使得热量传递到产妇下体阴道部位,即对产妇下体部位进行保暖,从而有效的避免产妇受寒影响产后康复,该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通过使用该病床,能够对产妇睡姿进行调整,使产妇达到半卧位状态,从而利于子宫恢复,防止子宫粘连,且能够有效的使恶露更好的排出体外,此外,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够有效的对产妇下体进行加热保暖,从而避免产妇受寒,最终极大的提高了产妇恢复的效果,同时,医护人员可抽出收纳盒,将相应药物放入收纳盒内,蓄电池是为了给发热灯进行能量供应,使得该装能够无线使用,拓展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的主视图;

图2是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的俯视图;

图3是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的A向剖视图;

图4是限位杆以及限位槽部位放大视图;

图5是齿轮以及齿条部位放大剖视图。

床板1、支撑杆2、转动板3、导热板4、固定座5、导向套6、转轴7、齿轮8、齿条9、滑轨10、滑块11、固定罩12、发热灯13、收纳盒501、蓄电池502、限位槽601、第一把手701、固定套702、限位杆703、第二把手12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包括床板1、支撑杆2、转动板3、导热板4、固定座5、导向套6、转轴7、齿轮8、齿条9、滑轨10、滑块11、固定罩12、发热灯13,所述的支撑杆2位于床板1底部四角处,所述的支撑杆2与床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转动板3位于床板1内部左侧,所述的转动板3与床板1转动相连,所述的导热板4位于床板1内部右侧,所述的导热板4与床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座5位于床板1底部左侧,所述的固定座5与床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导向套6贯穿固定座5内部中端,所述的导向套6与固定座5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7贯穿导向套6右侧上端,所述的转轴7与导向套6转动相连,所述的齿轮8贯穿于转轴7,所述的齿轮8与转轴7紧配相连,所述的齿条9位于导向套6内部左侧,所述的齿条9与导向套6滑动相连,且所述的齿条9与齿轮8轮齿啮合相连,所述的滑轨10位于床板1右侧前后两端,所述的滑轨10与床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滑块11位于滑轨10左侧外壁,所述的滑块11与滑轨10滑动相连,所述的固定罩12位于滑块11底部,所述的固定罩12与滑块11螺纹相连,所述的发热灯13位于固定罩12内壁底端,所述的发热灯13与固定罩12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座5内部左侧还设有收纳盒501,所述的收纳盒501与固定座5活动相连,所述的固定座5内部右侧还设有蓄电池502,所述的蓄电池502与固定座5螺纹相连,且所述的蓄电池502与发热灯13导线相连,所述的转轴7前端还设有第一把手701,所述的第一把手701与转轴7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把手701底部还设有固定套702,所述的固定套702与第一把手701一体相连,所述的固定套702内部还贯穿有限位杆703,所述的限位杆703与固定套702滑动相连,所述的导向套702右侧上端还设有若干数量的限位槽601,所述的限位槽601为凹槽,所述的固定罩12前端还设有第二把手1201,所述的第二把手1201与固定罩12螺纹相连。

该多功能产后半卧位病床,当产妇产后睡在病床上进行恢复时,因半卧位姿势能够利于子宫恢复,防止子宫粘连,此外,能够有效的使恶露更好的排出体外,根据以上,医护人员可先拉动限位杆703,使限位杆703顺着固定套702从限位槽601内滑出,再通过转动限位杆703,使限位杆703带动第一把手701联动转轴7连同齿轮8同步顺时针旋转,即通过齿轮8顺时针旋转的作用,使齿条9顺着导向套6作由下向上运动,即通过齿条9推动力的作用,使转动板3作向右旋转上升运动,即转动板3推动产妇上半身升高,当产妇上半身高度达到医护人员需要后,医护人员便可停止转动限位杆703,再将限位杆703顺着固定套702插入限位槽601内,即通过限位杆703与限位槽601相互配合的作用,使得第一把手701带动转轴7联动齿轮8同步固定,即无法进行移动,此时通过上述方式,最终使得产妇处于半卧位姿势,同时因产妇分娩后,下体阴道部位需要恢复,且不能受寒,根据以上,因产妇身高体型不同,医护人员可握住第二把手1201,再拉动第二把手1201,使第二把手1201带动固定罩12联动滑块11顺着滑轨10进行移动,当固定罩12处于产妇下体阴道部位正下方位置后,医护人员便可停止移动,再打开发热灯13,即使发热灯13对上方导热板4进行加热升温,此时通过导热板4的传递,使得热量传递到产妇下体阴道部位,即对产妇下体部位进行保暖,从而有效的避免产妇受寒影响产后康复,同时,医护人员可抽出收纳盒501,将相应药物放入收纳盒501内,蓄电池502是为了给发热灯13进行能量供应,使得该装能够无线使用,拓展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