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导管及使用其的硬膜外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7696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硬膜外导管及使用其的硬膜外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硬膜外导管及使用其的硬膜外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广泛采用需要置入硬膜外导管的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镇痛即硬膜外持续给药的疼痛治疗方式,操作时,麻醉医师先行用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将针尖的勺状口穿刺到硬膜外腔或其他目标部位(如肌筋膜间隙),然后将硬膜外导管从硬膜外穿刺针尾部穿入,经过空心针针体,再从穿刺针针尖勺状口穿出,根据需要置入适当的长度,确认硬膜外导管没有置入血管内或蛛网膜下腔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硬膜外导管尾部接注药连接器,进行注药。

对于晚期癌痛、顽固性神经痛,疼痛科常给予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持续镇痛治疗,每小时流量在0.2~2ml不等,也就是说电子镇痛泵每小时分多次泵药,每次只能泵出极少量的镇痛液,为了确保镇痛效果,要求置入导管的头端必须精确放置在所需的神经节段,以确保泵出的少量镇痛液能阻滞病变的神经。

为了置管精确到位,目前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在硬膜外导管内放入长金属导丝,在透视引导下能看见整个金属导丝的移动位置,到达所需节段后拔出导丝,存在如下缺点:由于金属导丝较硬,在硬膜外腔及蛛网膜下腔置管时,很容易损伤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长金属导丝在拔出时折断在硬膜外导管内,因此这个方法已基本淘汰,很少使用。第二种方法:预先在导管内注入碘海醇造影剂,然后将含有造影剂的硬膜外导管在透视下置管到所需节段,存在如下缺点:(1)造影剂包装常规是50~100ml,大中型医院一般都是进口品牌,价格数百元,增加了病人经济负担;(2)由于导管较细,透视时肠胃积气和心肺内脏重影,再加上普通C臂机对脊椎透视性能欠佳,使得即使注入造影剂的硬膜外导管还是看不清楚,或造影剂不慎溢入椎管内上下扩散,硬膜外导管则消失至根本看不到,从而使精确置管变得更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硬膜外导管及使用其的硬膜外穿刺装置,既能避免长金属丝过硬损伤硬膜囊脊髓神经,又避免造影剂昂贵和辨识的不确切性,能保证硬膜外导管精确地到达所需节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硬膜外导管,其后端设有注药孔,前端为封闭端,靠近所述封闭端的导管壁上设有出药孔,所述封闭端于硬膜外导管挤出成型时嵌装有金属件。

其中,所述金属件为金属屑、长度为0.05~0.3cm的金属丝中的一种,尤其是长度为0.2~0.3cm的金属丝。

进一步,所述封闭端的直径相比硬膜外导管本体的直径逐渐减小并呈弧形弯曲,弯曲段内嵌装有金属丝。

其中,距所述封闭端最前端0.5~3cm的导管壁上交错设置有3~6个出药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硬膜外穿刺装置,包括上述的硬膜外导管,还包括硬膜外穿刺针,包括管状的针体、连接于针体后端的针座,所述硬膜外导管经由针体穿至硬膜外腔,所述针体的前端为勺状针尖,所述勺状针尖的内壁面与前端面的相交处通过圆角过渡。

其中,所述硬膜外导管后端的注药孔后方依次连接有导管接头、流量控制阀、压力调节阀和注药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仅在硬膜外导管的前端嵌装金属屑或小段金属丝,透视下即可看到导管内的金属件移动,便于确认导管是否到达所需治疗或镇痛节段。而且,金属屑或0.2~0.3cm长的金属丝既避免长金属丝过硬损伤硬膜囊、脊髓和神经,又避免了造影剂昂贵和辨识的不确切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勺状针尖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注药孔;2、封闭端;3、出药孔;4、金属屑;5、金属丝;6、凝血材料层;7、金属丝;8、导管接头;9、流量控制阀;10、压力调节阀;11、注药器;12、硬膜外穿刺针;120、针体;121、针座;13、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硬膜外导管,其后端设有注药孔1,前端为封闭端2,所述封闭端2后方0.5~3cm距离段的导管壁上交错设有3个出药孔3,所述封闭端2于硬膜外导管挤出成型时嵌装有金属屑4。

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硬膜外导管,其后端设有注药孔,前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后方0.5~3cm距离段的导管壁上交错设有3个出药孔,所述封闭端于硬膜外导管挤出成型时嵌装有0.05cm长的金属丝5。

所述封闭端的外壁面上涂覆有凝血材料层6,凝血材料层6可以在硬膜外导管刺破血管的瞬间遇血凝固,凝固后的血块可被透视装置或成像装置识别,以提醒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硬膜外导管,其后端设有注药孔,前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2后方0.5~3cm距离段的导管壁上交错设有3~6个出药孔。

所述封闭端的直径相比硬膜外导管本体的直径逐渐减小并呈弧形弯曲,弯曲段内嵌装有0.2cm长的金属丝7。

不管是实施例1~实施例3中金属屑还是金属丝的设置,均可以在向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置管时,在透视下即时看到硬膜外导管前端的移动,以便于确认硬膜外导管是否到达所需节段。

实施例3中将封闭端设计成弧形弯曲,可以使硬膜外导管前端碰到血管或神经时避开,避免刺破血管或损伤神经。

实施例4:如图4所示,一种硬膜外穿刺装置,包括实施例1~3中的任一种硬膜外导管,所述硬膜外导管后端的注药孔后方依次连接有导管接头8、流量控制阀9、压力调节阀10和注药器11。

所述硬膜外穿刺装置还包括硬膜外穿刺针12,其包括管状的针体120、连接于针体120后端的针座121,硬膜外导管经由针体120穿至硬膜外腔,所述针体120的前端为勺状针尖,所述勺状针尖的内壁面与前端面的相交处通过圆角13过渡,通过圆角13的设置,硬膜外导管向前穿出硬膜外穿刺针以及向后拉出硬膜外穿刺针时,可避免勺状针尖的内壁棱边刺破硬膜外导管。

所述勺状针尖的内外壁上可以涂覆凝血材料层,以在第一时间察觉硬膜外穿刺针刺破了血管,以便快速处理。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