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7656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化内科领域,涉及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

许多消化内科病人需要进行卧床修养,在修养过程中病人的进食是个较大的问题,对于没有自主行动能力的病人需要由人工进行喂食,而那些尚有自主进食能力的病人的进食方式则是病人坐在病床上,将食物放置在专门设置的进食板上供病人进行进食,该种进食板的结构较为简单,设置在病床的上方处,使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病人进食时容易将食物残渣掉落在病床上,同时部分残渣会掉落在进食板上,清洁十分不方便。其次该种进食板的使用方式为将饭菜放置在进食板上,当饭菜较多时很容易导致空间不足,尤其是消化内科的病人,经常需要进行流食的搭配,导致碗的数量非常之多,导致病人使用不方便,放置多种菜时还很容易翻落在病床上。另外,病人屈膝坐在病床上进行进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该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能够极大节约饭菜放置空间,结构优化使病人使用方便,解决了目前进食板结构较为简单存在较多的弊端,病人使用不方便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理装置包括呈“匚”形竖立设置的限位围架,所述限位围架两端之间的腔室位于病床的一侧处且病人的双腿能够放置在该腔室内,所述限位围架底部连于地面,所述限位围架的顶部开口处铰接有呈长方形板状的进食板,所述进食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限位围架上,所述进食板的上端面具有若干个旋放组件,所述旋放组件包括竖立设置下端固连在所述进食板上端面的呈圆柱形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有呈圆柱形的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柱,所述转动柱的外壁固连有呈圆环形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壁固连在所述转动柱的外壁上,所述限位环的上端面置放有呈圆环形的置放环,所述置放环穿过所述转动柱上端放置在所述限位环上。

本护理装置的大致使用过程如下:本装置固定在病床的一侧处,基本是固定在床头的一侧上,使用时,病人坐立将双腿放置在限位围架内,在进食板上放置饭碗,在置放环上放置菜碗,旋放组件适用于碗多的情况,尤其适合消化内科病人进食使用。进食时,旋转转动柱,病人可自主对菜进行挑选,通过旋转设置节约了空间,且本装置未设置在病床的上方,在进食时不会掉落在病床上,病人在进食时双腿能够放置在上述的腔室内,无需屈膝,进食时舒适感强。置放环直接放置在限位环上,一方面能够随着转动柱转动,另一方便在对组件进行清洗时能够直接将置放环拿出进行清洗即可,十分的方便,另外有食物残渣留置在进食板上时,直接将进食板进行翻转即可,再对排出的垃圾进行收集,即可完成清洁工作。本装置结构设计巧妙,对于病人目前在进食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优化,大大方便了病人的使用。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进食板上具有贯穿所述进食板上下端面的吐污口,所述吐污口底部固连有向下延伸的上端为开口内部为空腔的存污罩。

饭碗放置在进食板上,病人进食时,将食物残渣吐在吐污口内,事先在吐污口内放置垃圾带即可。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限位围架的顶部两侧均固连有呈长方形块状的铰接块,两铰接块的一侧均固连有水平设置的铰接轴,所述进食板两侧具有呈长方形的缺口,所述缺口的一侧具有插孔,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插孔内。

通过铰接轴和插孔实现进食板与限位围架之间的铰接。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限位围架底部两侧固连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具有若干个螺纹孔。

固定板通过螺纹孔固定在地面上。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固定柱的上端端部外壁固连有呈圆环形的挡沿,所述转动柱的下端端部具有呈圆形的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具有呈环形的环槽,所述挡沿位于所述环槽内。

通过挡沿和环槽实现固定柱的转动连接。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限位环的上端面具有多个凸出的凸粒。

限位环和转动柱为一体式结构由塑料制成,凸粒能够增加限位环与置放环的摩擦力,使转动柱在转动时置放环能够更好的实现同步运动,防止打滑。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置放环的上端面边缘处具有凸出的呈圆环形的挡环,所述置放环的上端面具有若干个呈圆环形的置碗槽。

挡环的对碗实现限位作用,碗放置在置碗槽内。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置放环的上端面位于所述转动柱两侧具有提起组件,所述提起组件包括一对呈长方形竖立设置下端固连在所述置放环上端面的连接杆,两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转动柱的两侧,两连接杆上端之间固连有呈圆柱形的握柱。

当需要对置放环机械能清洗时,手持握柱将置放环提起即可,十分方便。

上述的一种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所述限位围架两端均固连有呈块状的撑块。

在进食时,病人的手肘撑在撑块上,使病人在进食时舒适感强,手部具有地方可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能够极大节约饭菜放置空间,结构优化使病人使用方便。

2、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对于病人目前在进食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优化,大大方便了病人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中进食板和相关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中转动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中进食板的侧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限位围架;2、进食板;2a、吐污口;2b、缺口;2b1、插孔;3、固定柱;3a、挡沿;4、转动柱;4a、限位环;4a1、凸粒;4b、卡槽;4b1、环槽;5、置放环;5a、挡环;5b、置碗槽;6、存污罩;7、铰接块;8、铰接轴;9、固定板;9a、螺纹孔;10、连接杆;11、握柱;12、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护理装置包括呈“匚”形竖立设置的限位围架1,限位围架1两端之间的腔室位于病床的一侧处且病人的双腿能够放置在该腔室内,限位围架1底部连于地面,限位围架1的顶部开口处铰接有呈长方形板状的进食板2,进食板2的一端铰接于限位围架1上,进食板2的上端面具有若干个旋放组件,旋放组件包括竖立设置下端固连在进食板2上端面的呈圆柱形的固定柱3,固定柱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呈圆柱形的转动柱4,转动柱4的下端转动连接于固定柱3,转动柱4的外壁固连有呈圆环形的限位环4a,限位环4a的内壁固连在转动柱4的外壁上,限位环4a的上端面置放有呈圆环形的置放环5,置放环5穿过转动柱4上端放置在限位环4a上。

本护理装置的大致使用过程如下:本装置固定在病床的一侧处,基本是固定在床头的一侧上,使用时,病人坐立将双腿放置在限位围架1内,在进食板2上放置饭碗,在置放环5上放置菜碗,旋放组件适用于碗多的情况,尤其适合消化内科病人进食使用。进食时,旋转转动柱4,病人可自主对菜进行挑选,通过旋转设置节约了空间,且本装置未设置在病床的上方,在进食时不会掉落在病床上,病人在进食时双腿能够放置在上述的腔室内,无需屈膝,进食时舒适感强。置放环5直接放置在限位环4a上,一方面能够随着转动柱4转动,另一方便在对组件进行清洗时能够直接将置放环5拿出进行清洗即可,十分的方便,另外有食物残渣留置在进食板2上时,直接将进食板2进行翻转即可,再对排出的垃圾进行收集,即可完成清洁工作。本装置结构设计巧妙,对于病人目前在进食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优化,大大方便了病人的使用。

进食板2上具有贯穿进食板2上下端面的吐污口2a,吐污口2a底部固连有向下延伸的上端为开口内部为空腔的存污罩6。饭碗放置在进食板2上,病人进食时,将食物残渣吐在吐污口2a内,事先在吐污口2a内放置垃圾带即可。

限位围架1的顶部两侧均固连有呈长方形块状的铰接块7,两铰接块7的一侧均固连有水平设置的铰接轴8,进食板2两侧具有呈长方形的缺口2b,缺口2b的一侧具有插孔2b1,铰接轴8位于插孔2b1内。通过铰接轴8和插孔2b1实现进食板2与限位围架1之间的铰接。

限位围架1底部两侧固连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板9,固定板9上具有若干个螺纹孔9a。固定板9通过螺纹孔9a固定在地面上。

固定柱3的上端端部外壁固连有呈圆环形的挡沿3a,转动柱4的下端端部具有呈圆形的卡槽4b,卡槽4b的内壁具有呈环形的环槽4b1,挡沿3a位于环槽4b1内。通过挡沿3a和环槽4b1实现固定柱3的转动连接。

限位环4a的上端面具有多个凸出的凸粒4a1。限位环4a和转动柱4为一体式结构由塑料制成,凸粒4a1能够增加限位环4a与置放环5的摩擦力,使转动柱4在转动时置放环5能够更好的实现同步运动,防止打滑。

置放环5的上端面边缘处具有凸出的呈圆环形的挡环5a,置放环5的上端面具有若干个呈圆环形的置碗槽5b。挡环5a的对碗实现限位作用,碗放置在置碗槽5b内。

置放环5的上端面位于转动柱4两侧具有提起组件,提起组件包括一对呈长方形竖立设置下端固连在置放环5上端面的连接杆10,两连接杆10分别位于转动柱4的两侧,两连接杆10上端之间固连有呈圆柱形的握柱11。当需要对置放环5机械能清洗时,手持握柱11将置放环5提起即可,十分方便。

限位围架1两端均固连有呈块状的撑块12。在进食时,病人的手肘撑在撑块12上,使病人在进食时舒适感强,手部具有地方可放。

本消化内科进食护理装置能够极大节约饭菜放置空间,结构优化使病人使用方便。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